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特点、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植被类型丰富,具明显的垂直带结构,优势种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特征,将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划分为6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并对各主要典型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进行了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2.
陈玉琴 《安徽农业科学》2023,(18):124-126+130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采用样线结合样方的调查方法,对三门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种类和群系类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三门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80科285属598种。湿地生态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80个植被生物群系。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妮  尹林克  王喜勇  严成 《新疆农业科学》2009,46(4):818-823,F0003
乌鲁木齐地处高寒干旱的亚欧大陆腹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干旱区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其植被类型对了解乌鲁木齐自然植被现状、植物多样性以及荒漠植物对不同环境的抗逆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和植物标本资料,对乌鲁木齐主要植物类型进行了分类.以乌鲁木齐辖区内自然植被为研究目标,遵循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将乌鲁木齐地区自然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15个植被型和84个群系,并对各群系分布和不同类型植被特点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大巴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植被构成以森林植被为主,通过调查和分析,将本区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6个群系.本区植被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种类和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植被监测点,开展野外植被调查,通过结果分析,将保护区植被类型划分为3个植被型纲、5个植被型亚纲、8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44个群系;植被划分为森林、灌丛、草原、草甸四大类,森林的建群种是青海云杉、油松;灌丛的建群种有华北紫丁香等;草原建群种有大针茅等。  相似文献   

6.
蒋祺  陈文德  彭培好  王丽华  叶光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04-8305,8346
以四川省小金县境内的3条河流带为调查区域,分别对该区典型的陆生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将该区的植被类型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22个群系,并分别对不同群系特征进行了解释;同时针对3条河流河谷带内分布的关键类型换算了水分生产力、热能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寻找出限制性因子,为该区的植被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8—2011年,采用样带和样地调查方法,对东大河林区的森林植被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查到4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和16个群系;从森林植被类型、经向和纬向地带性、垂直变化、森林植被结构4个方面探讨了东大河林区森林植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甘肃麦积山风景区植物多样性及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麦积山风景区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景区共有各类植物2 458种,隶属232科976属,其中中国特有属29属,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1种;对景区植被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构成风景区的地带性植被可以划分为7个植被型组,17个植被型,59个群系;论述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特征和功能;提出了对风景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的植被和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聚类和排序等方法,分析了广州白云山的植被特点,划分了群落类型,并描述了每种群落类型的特征。白云山的植被可划分为3种植被型组、3种植被型,4种植被亚型,12个群系和29个群丛。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南山区山地植被和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聚类和排序等方法,分析了南山区山地植被的特点,划分出了群落类型。南山区山地植被可划分为1个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3个植被亚型,6个群系组,18个群系,29个群丛。  相似文献   

11.
秦岭南坡野生大熊猫繁殖交配期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4年在秦岭南坡的佛坪和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大熊猫在繁殖交配期的生境状况进行了取样调查,对样方生境的13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测量.经初步因子分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秦岭南坡大熊猫繁殖期的生境选择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是食物因子,其次是植被因子.地理特征因子、隐蔽条件因子、干扰因子等因地区自然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两个不同的保护区内,繁殖期的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龙草坪林业局森工经营与大熊猫活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主要森工经营活动对秦岭大熊猫生境破碎化产生了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采伐、更新均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趋于速成,结果造成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以至第二次全国大熊猫普查时未发现分布.全面停止采伐活动后,在毗邻佛坪保护区地段又发现了大熊猫分布.本文该局对经营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研究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提高天然林保护的效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同域分布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的生境需求,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对小河沟保护区内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的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在生境利用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与羚牛、川金丝猴相比较,大熊猫对环境有着更多的特殊生境需求。与环境样方(对照)相比较,大熊猫生境中的郁闭度和乔木密度都比较小,竹子盖度和竹子密度都比较大,距离灌木比较近;羚牛生境中的乔木密度比较小;川金丝猴生境中的灌木盖度比较大,距离灌木比较近。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方法,在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布设63个植被样方,分析其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不同植被类型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种数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均匀度指数在各个群落之间的变化较小,多样性指数Simpson的变化趋势是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不同坡向中丰富度指数和物种种数变化相似,其趋势为东>南>西>北,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呈现出南>东>北>西的变化规律, 均匀度指数较稳定,变化不大。随着海拔的升高,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破坏。通过检索和分析近40年关于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的文献,发现大熊猫栖息地主要干扰因素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竹子开花、竹子病虫害、放牧、旅游开发、道路建设、采伐、采矿等。通过文献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区域集中,未来应拓宽研究范围,加强从人地关系视角研究大熊猫栖息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指出现有研究中,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因素以定性研究为主,未来应结合人地关系理论,探索大熊猫栖息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建立影响因子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干扰因子。  相似文献   

16.
秦岭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随机机械取样法和生态学分析与统计方法,分析了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物种总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变化一致,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各群落在植物物种均匀度上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以针叶阔叶混交林最高,其次是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在不同的海拔范围内,植物群落的特征不同,随着海拔的升高,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有下降的趋势,均匀度基本平稳。坡度大于41°时,Simpson多样性指数降到最低,同坡向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为北>西>南>东,多样性指数呈现出西>北>南>东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生长类型中,乔木层或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在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7.
陈文德    朱坤  姚文文  黄钟宣  彭俊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82-190
大熊猫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世界珍稀动物的旗舰保护物种。经过历史环境的不断演变,野生大熊猫不仅仅在食性上由食肉转变为食竹,而且其个体形态、行为和生理等方面也有一定改变。由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稀少和习性的改变,相关保护工作和科学研究更具意义。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来减轻大熊猫生境破碎化。基于大熊猫繁殖生境分布较为破碎和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少,本研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大熊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MaxEnt模型和GIS空间技术对岷山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时空变化分析及21世纪50、70年代栖息地范围预测,揭示大熊猫分布区与气候环境因素、坡度、植被和海拔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面积均超过0.9,显示模型建立准确性“极好”,且都具有统计学意义。野生大熊猫在岷山地区的适宜栖息地集中在中低海拔(2 500~3 000 m)、年平均温度(6~7℃)适宜、降水量(800 mm)丰富的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野生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BIO15,并且大熊猫生境最适宜生存的区域在岷山片区明显向南偏移。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岷山片区大熊猫适宜生境进行动态分析,预测出不同情景下未来最适宜生存区域,为岷山片区内的自然保护地分布及管理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8.
森林采伐对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平武县暗针叶林不同采伐迹地植被类型的调查和研究表明:①同强度采伐后,大熊猫次生栖息地植被类型的组成和结构差异明显,林下箭竹综合质量分化显著,其中森林郁闭度、苔藓层厚度与盖度以及凋落物厚度与盖度对林下箭竹质量的影响较大。②不同强度采伐对大熊猫栖息地群落组成、结构和林下箭竹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间伐比皆伐更有利于栖息地箭竹质量的提高。③森林采伐后随着顺行演替的进行,乔木层郁闭度、平均树高和胸径逐渐增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④随着顺行演替的进行,林下箭竹的更新与生长发育状况逐步好转,至演替顶极暗针叶林阶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的野生动物生境监测数据,利用列联表法、生态位重叠法和分布频率法,研究了大熊猫与家畜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与家畜竞争的主要环境条件是,海拔(A)为2500 m≤A<3 000m的针阔混交林中,乔木特征是高度(D)为20 m≤D<30 m、郁闭度(E)为...  相似文献   

20.
为从理论上研究"森林—竹子—大熊猫"三位一体的保护栖息地理念,考虑了竹子开花的影响,把竹子和森林分成两个阶段,建立了一个描述"森林—竹子—大熊猫"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利用Mawhin重合度理论可以证明此系统存在一个周期解,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画出了此动力系统的周期解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图。数值模拟显示脉冲的影响非常复杂,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