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网络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WebGIs技术,开展了网络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技术研究。利用SQL Server2000建立了WebGIS应用系统所需的全国农业气象网络共享数据库。利用ArclMS(Intemet Map Server)4.0平台构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WebGIS服务器,实现了客户端的农业气象空间和属性数据交互查询和专题图分析功能。探讨了针对Internet网上发布需要的产量动态预报解决方案。基于WebGIS的农业气象信息共享技术将使农业气象信息直接、迅速、便捷、有效地传输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南通市农业气象微机服务系统由基本气象数据库、农业气象数据库、图形库、应用程序库及相应的管理软件组成。具有图形和非图形检索、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及农业气象服务功能,工作结果可打印、拷贝或通过FAX传输给二级用户。系统的建成为农村气象服务警报网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工具。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陕西省农业气象业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特点及各系统主要功能,该系统具有信息采集,信息集成管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集成服务等功能,是集农业气象,遥感,服务于一体的业务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4.
根据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需求,以气象通信网络为依托,采用Client/Server(C/S)体系结构,对生态与农业气象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快速传输、有效存储和查询分析,及时将资料应用于生态与农业气象评估业务,为地方政府及有关生产部门提供农业气象决策服务.客户端运行县级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服务系统,负责信息监测、采集、传输;服务器端运行地市级的生态与农业气象评估服务系统,负责数据存储管理、综合分析、业务服务和产品制作等任务.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组件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结合组件式GIS二次开发技术的应用研究,利用VisualBasic可视编程语言及ADO(MicrosoftActiveXDataObjects)数据库编程技术在SQLServer2000数据库基础上,建立了集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发布传输于一体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通过GIS功能组件MapObjects2.1,表现时间与空间全方位配置的农业气象信息。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气象服务质量会对农作物生产及产量造成直接影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智慧气象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基于此,分析了智慧气象的特点,探讨了智慧气象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介绍许昌农业气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农业气象信息化网络的构成、服务方式、建设成果,以及许昌现代农业气象信息化的四种发展模式,即乡级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特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协会、手机大喇叭、涉农气象信息服务站,并对未来许昌农业气象信息化发展思路和方向进行展望,提出了气象信息化在许昌现代农业中应用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气象服务的作用在于对恶劣天气进行预测,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但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固有的气象预报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经济的增长,应当加强对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研究,分析其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应用的重要性与应用方向,研究出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质量的策略。基于此,对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及其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作用进行简单阐述,对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并探究出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质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对气象服务保持观望态度,部分农民质疑天气服务与防灾减灾存在关联性。因此,需要提高气象预报信息的准确性、针对性;对天气预测系统进行完善;强化农业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加强气象服务指导生产;发挥气象预警作用等方式,提高气象服务能力,确保更好地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论述农业生产需求现状入手,总结了农业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包括打造农业生产需求共享平台、拓展气象服务渠道、完善为农服务体系及针对性服务农事生产等对策,希望能为有效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2022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1℃,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其中3月上旬、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异常偏高,5月中旬气温明显偏低,为典型倒春寒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54.0mm,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四川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649.2h,接近常年同期。北方冬麦区光热条件适宜,墒情较好,播种期推迟的冬小麦苗情持续转化升级,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春播区大部水热条件适宜,阶段性低温影响偏轻,利于作物播种出苗,春播进度总体快于上年,幼苗长势良好。南方冬麦区大部成熟收获期多晴好天气,麦收进展顺利。辽宁西部等地出现明显旱情。春季后期江汉东部、江淮南部、华南西部和西南地区等地出现强降水。西南地区南部多阴雨寡照天气。春末华北东部、黄淮等地部分麦区出现干热风天气,对部分地区春播和冬小麦后期灌浆有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严格用气象部门的观测方法,观测麦套春棉共生期间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麦棉共生期由于小麦遮荫,使套种棉行的土壤温度低于纯作春棉,造成麦套春棉苗弱晚发。适当增大麦棉间距,选用株高较矮的小麦品种,可减少小麦对棉苗的遮荫,提高麦套春棉行间的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春旱是影响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实际,通过多处理田间试验,研究了主要作物冬麦,玉米防春旱措施。经统计检验,得到在严重干旱年份,防春旱效果好的有效措施,明显提高了降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对小麦各生育期的日数、某生育期卫星遥感绿度值与正积温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其间的定量关系,为卫星遥感绿度资料在小麦生产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冬小麦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冬小麦试种的田间试验及生产调查,结合该省气候历史资料分析得出影响冬小麦安全越冬、返青的5个农业气象指标,即冬季严寒、积雪深度、土壤水分、返肝期气温变化及风速大小、春季冻融交替的倒春寒指标,由此计算出的气候综合指标值为主,辅以限制性指标进行修正,将该省划分为3个冬小麦气候区,即冬小麦可能种植区、冬小麦风险较大气候区、冬小麦不宜种植气候区,并提出发展该省冬小麦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西北地区1961-2010年149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及春小麦、春玉米和夏玉米生育期资料,采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为作物干旱指标,明确了研究区域内3种作物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3种作物生长季内及各生育阶段,干旱发生频繁,尤以特旱和重旱发生范围广、频率高,轻旱和中旱多发生在研究区域东部,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等个别地区干旱发生频率相对较小。(2)春小麦生长季内干旱发生站次比为79.1%,春玉米生长季内干旱发生站次比为84.5%,夏玉米干旱发生站次比为77.4%;夏玉米生长季内站次比波动较小,春小麦和春玉米波动较大。总体而言,研究时段内春小麦生长期干旱发生站次比呈减小趋势,降幅为每10a减少0.55个百分点,春玉米和夏玉米干旱站次比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每10a增加0.24个百分点和0.20个百分点。(3)研究区域东部春小麦和春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西部呈下降趋势;夏玉米干旱强度在陕西北部、宁夏和河西走廊呈增加趋势,其它地区多为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近35年农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计算方法和相关作物系数,利用河北省84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计算了河北省主要作物冬小麦和玉米近35年(1965~1999年)的需水量和缺水量,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主要作物冬小麦和玉米的需水量在近35年呈减少趋势,每10年下降量冬小麦全省平均26 mm,其中中南部地区28 mm,东部地区15mm;夏玉米全省平均9.7 mm,其中南部地区9.4 mm,中部地区10.2mm;春玉米全省平均9.9mm,其中东部地区8.8 mm,北部地区10.5 mm.全省和各区域作物需水量变化均通过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不同作物缺水量不同,其中冬小麦最多,全省平均345 mm,夏玉米20 mm,春玉米29 mm;虽然不同作物均表现出缺水增加的趋势,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棉花气象预报服务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棉花气象预防服务系统是棉花气象预报多种统计方法的综合集成,贴近大田的棉花生产管理专家系统设计思想,是面向用户的棉花气象信息服务设计思想三位一体的综合决策计算系统。本系统由数据库、方法库、指标库、对策库、推理模块、预报产品制作 生成模块构成棉花气象预报及生产管理分系统,由棉花生产历史信息,当前棉情信息、未来预测信息,棉花生产管理对策信息和其它有关信息构成咨询信息分系统,为系统应用人员提供良好的综合决策环境,经过4年的实际运用,提高了棉花气象决策服务的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北方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智能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该文针对设施农业种养殖企业用户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直通式服务需求,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基于JavaEE技术框架、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云服务技术,通过多重因素关联规则学习方法,构建基于互联网气象数据、设施农业小气候环境数据及作物生育期等多重因素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生产管理专家知识规则,依托气象部门一体化智能网格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和未来3~7 d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开发基于互联网数据挖掘和专家知识决策技术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智能决策推送服务系统,对寒潮、大风、低温寡照、暴雪等北方主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醒,系统于2017年秋冬季在天津津南区部分农业园区推广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APP对5次强冷空气过程提前3~5 d自动研判并实时推送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和防灾减灾提醒建议,便于生产管理者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和提前采取生产管理措施,避免重大灾害损失,探索应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挖掘等信息手段开展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为研究满足设施农业互动式、个性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气象信息服务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冬小麦冻害预报系统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运筹学决策树方法,通过归纳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建立了冬小麦冻害预报系统。系统分为品种、播种、冬前条件、越冬条件、早春条件5个层次,并以冬4、麦自身抗寒力(品种,生长状况等)和环境因素(土壤,气象条件,田间管理等)为指标,判断预测麦苗抗寒力、越冬冻伤情况及冻害程度,预测结果均以5个等级描述,系统按照预测的冻害级别给出不同时段冻害预防的补救措施和建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