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历年稻瘟病发生概况和特点,对早晚稻穗瘟进行了预测预报的探讨,并着重讨论了未来稻瘟病的发生趋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的减少,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大,使早水轮作面积比例增加,有利于水稻生长,提高抗病力和减少病菌生长、繁殖的场所。春花田早稻面积扩大对早稻稻瘟病有避病作用。增施磷钾肥和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综合防治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化有助于减轻稻瘟病的发生。以单季稻为先导和早晚稻抗病品种的推广,不但减轻稻瘟病的发生,而且加上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打破了在各季水稻和各地理区域上发病不平衡的格局。在经数年种植后,对病菌致病生理小种产生适应性,品种抗病性丧失,再加山区气候有  相似文献   

2.
我省大部份地区晚稻在9月中旬抽穗、东南部有些地区偏早,在8月中、下旬抽穗。在贪青田和山边田,此时往往出现白穗。现将引起白穗的原因及其相应对策述之于下:一、原因:据田间调查,水稻白穗原因如下1.穗颈瘟:抽穗期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受病菌侵染。病部初期为...  相似文献   

3.
熊谱成 《植物保护》1980,6(4):19-20
黑尾叶蝉及其传播的黄矮病、普通矮缩病是我省水稻上的重要病虫,对水稻生产威胁甚大。早、晚稻秧田和早插田是黑尾叶蝉集中为害和传毒的主要场所,尤以晚稻秧田和早插晚稻田受害最重。晚稻秧苗现青后,正是二、三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连续大量迁入晚稻秧田和早插晚稻田。为预防病害暴发,秧田一般需4—5天打药一次,迁飞高峰期时间还要缩短打药天数,整个秧苗期需打药10次左右。为此,我们使用呋喃丹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区双季直播水稻田间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鄱阳湖区水稻田间杂草群落演替情况及原因,叙述了鄱阳湖区近年来早晚稻双季直播栽培田间杂草发生特点,提出了鄱阳湖区早晚稻双季直播栽培田间杂草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5.
用7个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测试198份籼稻和123份粳稻主栽品种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为浙173,致病力最弱的菌株为JS49-6。321份试验材料中对7个菌株表现为全抗的籼稻品种有9份,粳稻品种16份;对7个菌株表现为全感的籼稻品种有6份,未有粳稻品种对7个菌株表现为全感病,这一结论表明粳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明显优于籼稻品种。且早、中、晚稻抗性水平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早疫病由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通常导致产量损失达30%以上[1-2].目前关于马铃薯早疫病菌的鉴定主要是基于形态特征进行.然而,该病菌在离体培养时不易产孢,增加了鉴定的难度.马铃薯早疫病的早期诊断在早疫病防控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立马铃薯早疫病菌的分子鉴定和早疫病的田间早期诊断技术将有助于防控措施的制定.本研究选择ITS序列作为早疫病菌分子鉴定的目标区域,通过ITS序列分析设计马铃薯早疫病菌的特异性引物,建立早疫病菌的分子鉴定技术并探索早疫病早期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Ⅱ.病害感染、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矮缩病的潜育期因气温、水稻生育期、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虫龄、性别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0~15天。水稻在分蘖初期到盛期最易感病,这些病株均不能抽穗结实;分蘖末期感染者,产量损失达80%以上。病毒在虫体内越冬,越冬代带毒成虫传毒给早稻,第2、3代带毒虫传毒给晚稻。第1、4代经卵带毒虫,还能分别引起早、晚稻再次侵染。以早栽双季晚稻和杂交晚稻发病最重,其主要感染期是在本田初期。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虫防病抓适期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病害流行。病区在连片种植的基础上,对早栽双季晚稻本田初期喷药治虫1~3次,能收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过去在我省个别稻区一季中、晚稻上发生,1977年以后全省各地晚稻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和稻谷的污染。因而,各地对稻曲病发生和防治引起重视。为此,我们作了一些观察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病粒发生经过观察1.侵入期九月十四日采取一季杂交稻田发生的新鲜病曲,加清水将厚垣孢子洗下(20粒稻曲加30毫升清水)用喉头喷洒器,将稻曲病菌喷到不同生育期的赣化二号的穗部上(喷前临时在群体中挑选),然后在接过病菌的穗株  相似文献   

9.
1998年荆门市有水稻18万hm2,其中早稻1.6万hm2,晚稻2万hm2、中稻14.1万hm2。早晚稻主要分布于沙洋、京山。1998年三化螟在我市中等偏重发生,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11998年我市三化螟发生特点1.1发生时间偏早7月初即见2代三化螟...  相似文献   

10.
简析三化螟灾变规律及其综合治理对策陈玉托杨永雄(广东省农业厅植保总站广州510500)三化螟是我省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一般年发生4代,南部地区发生5代,以一、三代为害早、晚稻苗期和二、四、五代为害早、晚稻孕穗至灌浆期为主。苗期受害造成水稻枯心苗,中期...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二化螟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水稻生育期和相同二化螟虫量下,杂交稻损失大于常规稻,早稻损失大于晚稻。并用改进的二化螟防治指标计算方法算出杂交早、晚稻二化螟防治指标,经检验,比传统的计算方法算出的防治指标准确、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2.
稻田农药间隔深施防治害虫试验,在1980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1981年早、晚两季又分别在附近的生产队进行了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一共60余亩。1981年我区三化螟、白背飞虱、褐稻虱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大发生,特别是晚稻为害更甚。在这样严重发生的情况下,发挥了农药间隔深施的作用,水稻丰收,农民群众反映很好。  相似文献   

13.
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混配对4种不同病原菌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以黄瓜菌核病菌、棉花立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为作用目标,研究了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混配对病菌的增效作用。苯醚甲环唑对4种病菌的EC50为0.650 9~1.211 2mg/L,噻霉酮对4种病菌的EC50为20.887 0~43.514 6mg/L。当苯醚甲环唑和噻霉酮的混配比例为1∶10时,对黄瓜菌核病菌的共毒系数为519.11;混配比例为1∶2时,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共毒系数为230.66;混配比例为1∶5时,对棉花立枯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共毒系数分别为219.42和190.71。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按适当比例混配对4种不同病原菌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白莲产业是我乡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93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5%。1989年以来已形成规模生产,经济效益明显,种100㎡白莲并可套种晚稻,平均收入达450元。农民的经济来源80%靠白莲收入,但因种植时间较长,土壤残留的莲根、茎、叶较多,有利于病菌在土壤中的兹生和繁殖。近5年来,白莲腐败病发生严重,每年30%-40%的面积都不同程度的腐败病发生,有10%-15%的面积为绝收,制约了白莲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侵染时期和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期接种试验的结果表明,稻曲病对水稻的侵染时期,主要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病菌侵入籽粒在水稻开花前。3a的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水稻穗期最高气温>32℃的天数少,降雨量大,有利病菌的侵入和发展流行,品种间抗(耐)病性差异显著。近年来稻曲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单季晚稻的大面积种植,穗期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6.
据大冶县志记载,稻飞虱1973至1976年首次在大冶市双季晚稻暴发成灾,损失惨重。2005~2007年,由于气候、栽培条件及稻飞虱的抗性上升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稻飞虱发生频率增加,危害加重,早、中、晚稻均受其害,严重威胁大冶市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7.
以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和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3种常见外来入侵物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水提取液对黄瓜枯萎病病菌(Fusarium wilt)、黄瓜灰霉病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番茄早疫病病菌(Alternaria solani)3种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外来入侵植物提取液均对3种病原菌孢子萌发都有抑制作用。其中,番茄早疫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3种入侵植物提取液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黄瓜灰霉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提取液浓度的升高也逐渐升高,但却随水葫芦提取液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而黄瓜枯萎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未随3种入侵植物提取液浓度的升高而呈规律性变化。水葫芦提取液对3种供试病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要强,其提取液浓度为0.10 g/m L时对黄瓜枯萎病病菌和番茄早疫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高,其抑制率分别为83.80%和88.51%。  相似文献   

18.
目前湖南有70%以上稻农在早、晚稻栽秧后1个月内喷施杀虫剂,主要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但后者并非每年每地都重。1992~1993年作者在望城县进行稻苗移栽30d内不施杀虫剂的比较试验,t测验结果两者产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常年条件下,栽秧后21~30d内少用或不用杀虫剂可以作为一个改变农民行为的治理新策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单季晚稻稻曲病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时期接菌诱发试验,得出水稻破口前10~20d是稻曲病菌侵入的敏感期;在不同时期用药防治试验中得出水稻破口前8~15d防治效果最好。据此提出单季晚稻稻曲病的防治适期为水稻破口前10d左右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前湖南有70%以上稻农在早、晚稻栽秧后1个月内喷施杀虫剂,主要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但后者并非每年每地都重。1992~1993年作者在望城县进行稻苗移栽30d内不施杀虫剂的比较试验,t测验结果两者产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常年条件下,栽秧后21~30d内少用或不用杀虫剂可以作为一个改变农民行为的治理新策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