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四种药剂防治葡萄中后期病害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4种药剂对葡萄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菌可湿性粉剂7 500倍、5 000倍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对葡萄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的防效较好,药后7、17、27 d,对葡萄白腐病的防效分别为63.8%-73.3%、75.9%-81.5%和84.5%-86.5%;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67.4%-75.7%、75.7%-84.7%和81.3%-87.7%;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分别为58.4%-61.4%、67.3%-78.3%和68.9%-88.1%。  相似文献   

2.
葡萄斑叶蝉(Grape leafhopper,Erythroneura apicalis nawa)是威胁新疆特色葡萄产业的重要害虫.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对葡萄斑叶蝉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敏感性进行了生物测定,测定了一遍净(吡虫啉)对新疆吐鲁番市葡萄乡和昌吉市园艺场两个葡萄产区葡萄斑叶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昌吉市园艺场葡萄斑叶蝉LD50为5.94(0.28~12.76),LD90为74.94(38~857.88);吐鲁番葡萄乡葡萄斑叶蝉LD50为2.114(1.65~10.32),LD90为35.983(27~58.62),新疆葡萄斑叶蝉对吡虫啉属敏感水平.同时,还进行了一遍净对葡萄斑叶蝉的校正防治效果试验,药后1 d,药剂的校正防效不高,为8.68 ;.药后3 d防效提高,一遍净的防效为31.76 ;.药后7和14 d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处理的防效与药后 3d的防效基本接近,没有显著性改变.药后14 d一遍净的防治效果为32.07;.21 d的药剂防效变化很大,一遍净校正防治效果达69;.  相似文献   

3.
几种杀虫剂对葡萄斑叶蝉的防效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葡萄斑叶蝉是新疆葡萄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 000~8 000倍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3 000倍,对葡萄斑叶蝉防效高,持效期长,药后7 d防效在90;以上,药后21d防效仍在80;以上.48;乐斯本乳油2 000~4 000倍对葡萄斑叶蝉具有很好的速效性,但持效期短,药后21 d防效为47.8;~56.30;.2.5;功夫水乳剂3 000~6 000倍对葡萄斑叶蝉的防效不高,药后21 d防效为40.4;~60.0;.  相似文献   

4.
2017~2018年,在新疆吐鲁番市开展无核白葡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示范,结果表明,集成应用农业、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对葡萄白粉病防效达99.54%、霜霉病防效达100%,葡萄斑叶蝉防效达96.25%,白星花金龟防效达93.54%。通过对比试验,绿色防控示范区产量增加17%,利润增加7 000元/666.7m2,农药使用量减少83%,果实品质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数量明显。  相似文献   

5.
赵荣华  陈光  蔡军社  白世践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446-8446,8448
[目的]筛选适合吐鲁番地区防治葡萄叶蝉(Erythroneura apicalis Nawa)的植物源杀虫剂。[方法]研究了苦参碱、藜芦碱、除虫菊素3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葡萄叶蝉的防治效果。[结果]除虫菊素在葡萄叶蝉的防治上最有效,除虫菊素的防效药后1 d即可达97.79%,药后3 d达100%,药后11 d防效未改变;苦参碱和藜芦碱对葡萄叶蝉的防治均有明显效果,药后9 d防效均超过50%。[结论]苦参碱、藜芦碱、除虫菊素3种植物源杀虫剂均可作为防治葡萄叶蝉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6.
试验表明:80%必得利可湿性粉剂对葡萄穗轴褐枯病、黑痘病、霜霉病、褐斑病、炭疽病、白腐病等主要病害有较好防治效果,防效与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的防效相当,且对葡萄安全。  相似文献   

7.
银法利 687.5SC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永康  王兰芳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1):110-110,188
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银法利687.5SC防治葡萄霜霉病效果试验表明,银法利687.5 SC 500倍、600倍、750倍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均达93%以上,对葡萄霜霉病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且具有环保、安全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葡萄霜霉病对常规防治药剂抗药性问题,采用田间预防和治疗试验,测定氟醚菌酰胺、氰霜唑、氟噻唑吡乙酮、氟醚菌酰胺+氰霜唑、氟醚菌酰胺+氟噻唑吡乙酮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及组合对葡萄霜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保护效果要好于治疗效果,3种杀菌剂及组合,3次药后7天对葡萄霜霉病的病叶防效为87.23%~100%,病指防效96.47%~100%;3次药后14天各处理对葡萄霜霉病的病叶防效54.39%~89.66%,病指防效78.40%~97.33%。3种杀菌剂及组合,3次药后7天治疗效果以50%氟醚菌酰胺WDG 7500倍+10%氟噻唑吡乙酮OD 5000倍最好,病叶防效与病指防效分别为75.17%和81.77%;3次药后14天治疗效果以100 g/L氰霜唑SC 2500倍防效相对最高,病叶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64.30%和73.42%。综合田间预防和治疗试验效果,确定50%氟醚菌酰胺WDG 7500倍+10%氟噻唑吡乙酮OD 5000倍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进行了0.5%小檗碱水剂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0.5%小檗碱水剂对葡萄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病害发生前或初期连续施药5次,400倍液剂量的防效可达70.8%,与对照药剂33.5%喹啉酮悬浮剂1000倍液的防效相当,并且0.5%小檗碱水剂属植物源杀菌剂,不污染果面,对环境友好,对葡萄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不同硅源制剂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硅源制剂对葡萄白粉病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硅酸钠、正硅酸乙酯和纳米硅对葡萄白粉病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硅酸钠、纳米硅、正硅酸乙酯对室内盆栽葡萄苗白粉病防效在处理15 d后分别为42.65%、24.80%、21.17%,对葡萄离体叶圆片白粉病的防效在处理9 d后分别为47.06%、40.14%、35.53%,以硅酸钠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疏花疏果套袋对桃果实大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桃树进行了不同疏花、疏果试验,以探讨其对桃树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位置疏花桃的坐果率差异不显著,而产量和单果重存在显著差异;(2)疏花处理的桃的单果重都显著高于未疏花处理的;(3)疏花疏果处理中疏果处理桃的单果重最重;(4)疏花疏果 套袋和疏花疏果均能提高总收入和纯收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混交林择伐技术对实现林分可持续经营至关重要。本文对择伐后的落叶松云冷杉林林分直径结构和生长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科学进行择伐活动和合理调整林木径级株数结构提供参考。方法以落叶松云冷杉近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样地(0%)和轻度(20%)、中度(30%)、强度(40%)择伐样地各4块,利用伐后5~11年的观测结果,比较分析了不同强度择伐对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林分结构及生长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中度、强度择伐后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明显增大,表明择伐为林分中保留木创造养分空间,加速了林分胸径和蓄积的生长进程。伐后5~11年,对照样地和中度择伐样地Weibull分布曲线呈右偏,样地内中小径材居多,且中度择伐样地径级分布宽广;轻度择伐和强度择伐样地呈左偏分布,林分内中大径材较多。对照样地Weibull分布的c值变化不大,择伐样地c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大,说明择伐去除劣势木,增加林分空间,林分结构得到优化。一定强度的择伐还能降低林分中林木的枯损率,而高强度择伐会增加林木风倒的风险。结论从可持续经营角度看,可根据不同经营目的选择适当的择伐策略。中度择伐后落叶松云冷杉林的林木生长速率明显增大,林分中林木径级较完整,林分结构稳定,林木枯损率减少,有利于林分生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间伐措施侧柏人工林下土壤碱性磷酸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强度和月份变化均引起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显著变化。在0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测定不同间伐强度温带弃耕地落叶松人工林(未间伐为对照、轻度间伐强度为25%、重度间伐强度为50%,林龄50年及间伐已20年)及相应立地上农田的土壤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年通量与相关环境因子(土壤温度、湿度及养分含量等),揭示造林与间伐对弃耕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规律,以便为定量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CO2年均排放通量(149.44~204.82 mg/(m2·h))呈现未间伐>农田>轻度间伐>重度间伐的变化趋势,未间伐较农田提高11.6%,轻、重度间伐较农田降低11.4%~18.6%,较未间伐显著降低20.6%~27.0%;2)土壤CH4吸收通量(-0.027~-0.033 mg/(m2·h))呈现重度间伐>未间伐=农田>轻度间伐变化趋势,未间伐与农田相同,轻度间伐较农田降低12.9%,重度间伐较农田提高6.5%;3)土壤N2O排放通量(0.025~0.037 mg/(m2·h))呈现农田>重度间伐>轻度间伐>未间伐的变化趋势,未间伐较农田降低32.4%,轻、重度间伐较农田降低24.3%~29.7%;4)温带弃耕地造林与间伐经营并未改变土壤CO2、CH4、N2O排放通量与气温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但改变了3种温室气体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5)土壤增温潜势(13.89~18.64 t/(hm2·a))呈现未间伐>农田>轻度间伐>重度间伐的变化趋势,未间伐较农田提高9.1%,轻、重度间伐较农田降低12.1%~18.7%,两者也较未间伐降低19.4%~25.5%。因此,东北温带弃耕地营造落叶松林提高了土壤增温潜势,间伐经营较大幅度降低了土壤增温潜势,故从控制气候变暖考虑对其采取强度间伐(50%)方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抚育间伐对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关键环节,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北沟林场3块间伐强度分别为47.65%(Ⅰ)、56.38%(Ⅱ)、66.44%(Ⅲ)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和未间伐的对照样地进行植被群落和土壤调查,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种群更新潜力、土壤肥力、植被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油松林群落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间伐后在一定时间内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种群更新潜力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壤肥力随间伐强度的增大成增大趋势;间伐在减少立木蓄积量的同时增大了灌草生物量,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适度间伐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油松林群落稳定性表现为:样地Ⅲ>样地Ⅱ>样地Ⅰ>样地CK,间伐有利于提高群落稳定性,适合当地油松林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16.
抚育采伐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不同抚育采伐强度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幼苗更新状况,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 hm2采伐样地为基础,将100个 2 m × 2 m的幼苗样方中所有乔木树种幼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7月至9月每月上旬的幼苗监测数据,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以及月际动态,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抚育采伐对林下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1)调查期间共监测到幼苗948株,隶属10科12属19种。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采伐下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8、13、14、16,采伐后样地内幼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有显著提高。(2)不同采伐强度下样地内幼苗数量差异较大,轻度采伐样地和重度采伐样地的幼苗数量明显高于对照样地和中度采伐样地。采伐后幼苗不同龄级和高度级上数量的分布趋于均匀,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较大龄级和较大高度级上幼苗数量的比重逐渐增多。(3)采伐后样地内幼苗死亡率降低,增补率上升。不同采伐强度下幼苗的死亡率和增补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死亡率较低,轻度和中度采伐样地内幼苗的增补率较高。结论抚育采伐影响了林下幼苗更新。采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从林下幼苗更新数量来看,轻度采伐和重度采伐下幼苗更新数量较多。从林下幼苗生长状况来看,重度采伐下幼苗龄级分布和高度级分布更均匀,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抗虫棉花品种中571,在郑州市黄河滩区一年一熟、地膜覆盖的栽培条件下,设计小播量(6.75kg·hm~(-2))、中播量(9.00 kg·hm~(-2))、大播量(11.25 kg·hm~(-2))3个免间定苗处理,以常规播量(22.5 kg·hm~(-2))间定苗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播量对机播免间定苗棉花成铃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播量免间定苗处理的子棉和皮棉产量最高,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0%和4.93%。但3个播量机播免间定苗处理与对照的子棉和皮棉产量差异均不显著,而小播量免间定苗比大播量免间定苗处理的子棉显著减产。免间定苗处理对棉花纤维品质无不良影响。大播量免间定苗处理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总成铃数显著增加,而铃重和衣分差异不显著。且大播量免间定苗处理成铃时空分布更加合理,有利于集中成铃和早熟。在本试验条件下,加大播量可以弥补免间定苗形成的株距分布不均,中571采用11.25 kg·hm~(-2)的播量免间定苗较为适宜,播量低至6.75 kg·hm~(-2)时造成棉花减产。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夏季以河北塞罕坝地区7个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为研究对象,对样地进行每木检尺。以15a生林分平均木制作解析木5株,并进行年轮分析后,以林分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变化为依据,研究确定了不同立地条件的抚育起始期、抚育间隔期,最后基于合理经营密度确定间伐强度。曼甸立地林分,在第10年进行间伐,每6~8a进行一次间伐,抚育强度应在42.18%~62.50%;阳坡薄土立地林分,在第14年进行间伐,每5~10a进行一次间伐,抚育强度在35.75%~60.57%;阴坡厚土立地林分,在第10年进行间伐,每5~8a进行一次间伐,抚育强度应在29.31%~54.10%。本研究为冀北山区人工用材林的抚育间伐工作及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间伐强度经营对柳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间伐强度经营对柳杉人工林林地的影响,分析了对照、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强度间伐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柳杉林土壤密度(0~20cm)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0~20cm)排序均为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对照>强度间伐;柳杉林土壤全N、全P、全K、水解性N、速效P、速效K(0~20cm)变化规律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对柳杉林土壤干扰影响较小,并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能力和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抚育间伐对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兴安岭地区带岭林业实验局东方红林场天然林试验区,设置6块样地,对天然针阔混交次生林进行不同强度(10%、15%、20%、25%、30%、35%)的抚育间伐;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取样、实验室重铬酸钾法测定林木碳质量分数,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碳储量整体呈先增加再减小趋势,但间伐8 a内各间伐生物量、碳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伐后1~4 a,间伐强度20%,乔木层碳储量增长率、增长量均高于对照;间伐后1~4 a内,间伐强度20%,乔木层碳储量的恢复能力最强。间伐后5~8 a,高度间伐(间伐强度30%、35%)碳储量恢复能力最弱;间伐8 a后,各间伐强度(10%、15%、20%、25%、30%、35%)的碳储量,分别为74.93±3.42、86.96±7.31、99.24±2.43、93.64±6.68、85.23±2.11、79.54±3.38 t/hm2,林木各器官碳储量差异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树枝、树叶;间伐8 a后,各间伐树干碳储量所占比例比对照所占比例增加-0.04%~12.27%,在间伐强度为20%时树干碳储量比例最高,说明间伐强度20%有利于小兴安岭天然针阔混交林树干碳储量的累积及单株林木质量的提高。总体看,短期间伐(4 a内)利于20%间伐乔木层碳储量的迅速积累,8 a内各间伐仍处于乔木层地上部分碳储量低于对照的恢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