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水稻品种试验小区边际效应及其对试验准确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建明  沈小妹 《种子》1991,(2):27-30
本文对水稻品种试验的小区边际效应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区边行植株的穗数、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等均有明显的优势;边行优势穗数平均达21.84%,每穗实粒数平均达15.69%,千粒重平均达3.86%,实产量平均达48.44%;边行优势具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致使试验准确度受到一定影响,二种计产方法(以全小区计产和剔除边际效应后的计产)的品种产量位序相关系数仅为0.6929;边际效应在试验过程中应予以消除。  相似文献   

2.
油菜品种试验小区边际效应及其对试验准确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士杰  周维佳 《种子》1999,(4):61-63
本文通过对油菜品种试验的边际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油菜品种小区边行植株的产量,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生产力,单株有效分枝数,千粒重,每角实粒数等均有明显优势。边行优势:产量平均达24.42%;单株有效角果数平均达33.81%;单株生产力平均达32.00%;单株有效分枝数平均达9.46%,每角实粒数平均达5.56%,千粒重平均达3.44%。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对小区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区产量是小麦育种中重要的评价指标。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对小区产量影响很大,明确不同品种间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的差异,对科学评价品种产量水平有重要意义。选取黄淮冬麦区南片株高相近的半冬性半矮秆小麦品种周麦18、华育198、郑育8号和百农207进行小区试验,分别以边行、内行和小区为收获计产方式,研究不同品种的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对小区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品种的边行产量均高于内行产量;除周麦18外,其余3个品种边行与内行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边行产量和小区产量由高到低的品种排序皆为百农207、郑育8号、华育198和周麦18;内行产量由高到低的品种排序为华育198、百农207、郑育8号和周麦18。不同小麦品种在小区试验中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会对品种产量评价产生很大影响,在小麦品种选育及推广栽培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4.
《种子》2018,(10)
以4个半冬性中秆小麦品种周麦18、百农207、华育198和郑育8号为材料,对小区试验各行的内行折单产、边行折单产、全小区折单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品种均有明显的边行优势,并且不同品种间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中以郑育8号边行优势最强,为57.85%;百农207次之,为55.29%;周麦18居第3位,为29.69%;以华育198的边行优势最弱,为20.74%。2)4个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一定的边行优势,以穗数边行优势最大、穗粒数边行优势居中、千粒重边行优势最小,依次平均边行优势为18.58%、14.21%和2.94%。不同品种穗数的边行优势由大到小依次为郑育8号百农207周麦18华育198;穗粒数的边行优势从多到少依次为百农207周麦18郑育8号华育198;千粒重的边行优势从高到低依次为百农207郑育8号周麦18华育198。3)以边行折单产,各品种产量高低依次为百农207郑育8号华育198周麦18;以内行折单产,各品种产量高低依次为华育198百农207郑育8号周麦18。以全小区折单产,各品种产量高低依次为百农207郑育8号华育198周麦18。  相似文献   

5.
化学杂交小麦优势鉴定及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京玉 《小麦研究》1998,19(3):25-27
本试验经过对6个杂交小麦(其中3个是CHA杂交小麦,3个相对应的T型杂交小麦的)的小区产量及千粒重、株穗数、主穗粒数、株同等性状的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CHA杂交小麦的小区产量及各性状的优势与T型杂交小麦的优势相比,小区产量平均优势增加2.90%,千料重增加8.30%,株穗重增加2.43%,主穗粒数增加0.86%,株同平均优势降低12.80%,这给化学杂交小麦的利用带来有利的条件秒同密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成穗数中等,穗型中等大小的冬小麦品种泰876161,在适期播和晚播条件下,设置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了播种密度与小麦边际效应的相关规律,主工结果是;1.无论是适期播种还是晚播也无论密度如何,高产田条件下小麦的边际优势主要表现为边1行。内行之间的产量呈高低起伏的相同分布,差异较小。2.边行小麦和内行一样,也存在穗,粒,重的矛盾,大播量栽培并不能增加边行的绝对产量,而内行小麦却显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边际效应研究:I.品种与小麦边际效应相关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择了产量潜力高但植株性状及产量的构成显著不同的少穗大穗型主核生2号,多穗小穗型烟农15及中间类型的泰876161品系,进行了品种-空背宽度-边际效应相关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间套行较窄的情况下,选择多穗小穗型品种有利于发挥边行增产作用,在间套行较宽的情况下,选择中穗或大穗型品种则更有利于发挥边行小麦的增产效果;(2)边行小麦增产,大穗型核生2号以增加穗数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浚单18为对照品种,对24个杂交组合进行产量比较试验,不同杂交组合小区产量不同,其中组合A4、A3、A7、A5、A8、A6、A17小区产量位居前七名,与对照相比,小区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比对照增产16.13%、14.77%、10.87%、9.07%、8.96%、8.82%和8.30%,尤其是组合A4、A3、A7的综合抗病性及抗倒性好,是进一步进行区域试验重点考虑的材料。相关分析表明:穗长、穗位、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与小区产量呈正相关,其中穗行数与小区产量显著正相关,行粒数与小区产量、千粒重与小区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在玉米杂交组合的选育中应重视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择了产量潜力高但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显著不同的少穗大穗型核生2号、多穗小穗型烟农15及中间类型的泰876161品系,进行了品种-空背宽度-边际效应相关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l)在间套行较窄的情况下,选择多穗小穗型品种有利于发挥边行增产作用,在间套行较宽的情况下,选择中穗或大穗型品种则更有利于发挥边行小麦的增产效果;(2)边行小麦增产,大穗型核生2号以增加穗数为主要特征,小穗型烟农15以增加穗数和穗粒数为主要特征,中间型的泰876161则是相对的穗数、粒数与粒重协调增加;(3)随空背宽度加宽,边行增产幅度提高,大穗型核生2号是增穗为主,穗粒数比重不变,粒重比重下降;小穗型烟农15是穗粒数比重提高,穗数比重持平,粒重比重下降,中间型泰87616正则是穗数、粒数比重协调增加,粒重比重下降;(4)边2行小麦的增产作用与品种和边1行的增产幅度相关,40cm空背下,少穗大穗型核生2号边2行增产幅度最高,其次是中间型泰876161,多穗小重型烟在15几乎无增产效果,空背加宽,边1行增产幅度提高,使边2行的增产幅度下降,甚至减产,100cm空背下,大穗型核生2号边2行较内行稍有增产,而小穗型烟农15和中间型泰876161则边2行出现减产,以边1行增产幅度最大的泰8761  相似文献   

10.
舒建超 《种子科技》2008,26(2):69-69
玉米“边行效益栽培法”,主要是利用边行通风透光良好的环境优势,采用宽窄行栽培技术,使所有植株均衡享受边行优势待遇,提高单株经济产量,实现增加总产的目的。2006年、2007年在内江市东兴区高桥镇松柏村两年试验、示范了玉米品种17个,面积64.7亩,平均亩产514.4kg,比当地习惯栽培法增产35.1%。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与食味品质的关系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试验采用辽宁省近年来主栽的13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与品质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以期为高产优质栽培及育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为:密穗型>中间型>散穗型.密穗型品种的成粒数、总颖花数均高于散穗型品种.密穗型品种的食味值高于散穗型品种;密穗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低于散穗型品种.着粒密度8.5~9.2粒/cm,320万~330万穗/hm2,每穗颖花数150~170个,成粒数达125~150粒/穗,产量和食味品质均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中间类型品种具有更高产优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有效穗多是再生稻产量构成的显著特点,也是其主要优势。这是由再生稻的生育特性决定的。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就能大幅度的挖掘再生稻的增产潜力。笔者在多年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与探索,认为改进插植方式,改善头季稻后期受光态势,是增加再生稻有效穗和再生稻产量的一条可靠途径。1一个特殊现象引出的思考再生稻的边行效应,特别是边行增穗效应更为明显,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笔者于1995年在V7,再生稻田中,对其头季稻与再生稻的边行效应表现,分别作了调查。其结果是:头季稻的边行效应表现为增穗ZI.l%,单穗粒(实粒…  相似文献   

1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茎粗、穗长、穗粗、单穗重、穗行数、行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减少,株高基本保持恒定,穗位高有所抬高,叶片数、出籽率变化不大,穗粒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小幅度减少。参试品种均在密度825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且与密度67500株/hm~2产量差异显著,建议大田种植时密度控制在75000~82500株/hm~2较为适宜。因此,选择适宜的品种并提高种植密度能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4.
以旱稻277、郑旱6号、鑫两优212、郑旱9号和郑旱10号5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模拟种植户大田管理条件,测定产量相关性状指标,以期筛选出适合开封市栽培的高产、优质直播水稻品种。结果表明:品种不同,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小区产量均不同,郑旱10号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小区产量最高,分别为443.25万穗/hm2、88.9%、31.4 g和592.29 kg,鑫两优212穗粒数最多,为115粒。综合产量性状指标,选取表现优异的两个品种:郑旱10号和鑫两优212,进入下年度直播水稻试验。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海拔、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不同密度处理剪叶和剪穗(减源和减库)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中海拔点(1200~1500m)不同密度减叶和剪穗,产量差异均达1%的极显著水平;高海拔点(1700m以上)不同密度处理产量达5%的显著水平,剪叶剪穗处理产量达1%极显著水平。不同生态条件下剪叶比对照单株减产3.4%~8%,每667m2减产9.3%~26.4%。不同密度剪叶,中海拔点减产8%~30.9%,高海拔点减产11.8%~25%;不同生态条件下剪穗,单株减产45%~46%,每667m2减产12%~51.2%。不同密度剪穗,中海拔点减产27.7%~59.5,高海拔点减产12.8%~51.2%。尽管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有一定差异,但中、高海拔不同试点的产量高低与花后干物质(源),总粒数(库)关系密切,减源减库均导致减产。但两者相比减库减产更大。  相似文献   

16.
郭宗学 《中国种业》2017,(10):52-53
模拟小麦杂交育种F3种植模式下的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边际效应非常明显,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两者均为边Ⅰ行的边行优势最强,边Ⅲ行的边行优势最弱。小麦穗粒数无明显的边行优势。因此,为更准确地对小麦F3的各株行进行选择,以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作为选择目标时,可参考其边行与内行优势的变化,消除其边际效应的影响,以增加选择的可靠性。而以穗粒数作为选择目标时,选择结果会相当可靠。  相似文献   

17.
干旱胁迫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及其机理,选用8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两种水分环境下,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用方差分析、t测验、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小麦株高降低,单株产量和千粒重下降,单株穗数、总小穗数和穗粒数减少,穗长缩短,不育小穗数增多;各性状对干旱胁迫敏感程度都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除千粒重外,各性状的环境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品种与环境互作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品种的抗旱指数差异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穗长〉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株高。干旱胁迫对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显著,晋麦47、新旱1号和洛旱3号对干旱胁迫的抗耐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了成穗数中等,穗型中等大小的冬小麦品种泰876161,研究了不同播种期下冬小麦国行产量优势形成的时间效应,主要结果是:1.适期播种下小麦不同生育期对边行产量优势形成的贡献大小为拔节-挑旗〉灌浆-成熟〉挑旗-开花〉开花-灌浆〉起身-拔节〉出苗-起身;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粒测定法测定早籼稻四个品种,每品种3穗共有一次枝梗114条,二次枝梗67条。其中二次枝梗较一次枝梗糙米粒重较轻、粗蛋白含量较高的枝梗,分别占二次枝梗数的76.12%和73.13%;二次枝梗较一次枝梗糙米粗蛋白产量较低的穗,占调查穗数的58.34%,品种间有差异。同一条枝梗上部、中部糙米粒重较大,枝梗下部糙米粗蛋白含量较高。各穗上部枝梗较中部、下部枝梗糙米粒重较大的穗,占调查穗数的58.34%;下部、中部枝梗粗蛋白含量较高的穗,占调查穗数的83.34%。表明早粗稻米粒重、粗蛋白含量与其着生的位置有关,一般早开花的籽粒灌浆启动早、起始生长势快,优先获得光合产物,粒重较大、粗蛋白产量较高、但粗蛋白含量较低。粒重与粗蛋白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粗蛋白含量存在负相关趋势。生产上通过基因重组,选育高产优质、性状稳定的品种、结合适宜的栽培措施,提高源的能力,以达到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20.
以5个芽黄品系和6个常规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30个组合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陆地棉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杂交,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比较各性状竞争优势的相对大小可知,子、皮棉产量的优势最大,分别达10.57%和10.78%,果枝数、果节数、铃数和早熟性次之,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较小。其中10个组合F1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率超过15%杂种棉审定的增产阈值,尤以(nv32×苏棉3号)、(v16v17×鲁棉11号)这两个组合最突出。不同组合杂种一代间的性状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16个性状同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差异,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