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治理指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80年代新疆和内蒙古哈密瓜开始发生细菌性果斑病犤Acidovoraxavenaesubsp.citrulliWillemsetal.1992(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pseudoalcaligenessubsp.cit-rulliSchaadetal.1978(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犦。已经证明哈密瓜种子带果斑病病菌,并通过雨水等传播。该病为害叶片和果实。病菌侵染瓜条,使瓜条失去商品价值。一般生产田发病率45%~100%。该病在新疆和内蒙古发生为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并有上升趋势,对我国的哈密瓜及其他葫芦科作物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已经成为限制和阻碍哈密瓜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障碍。本病属于新…  相似文献   

2.
<正>哈密瓜病虫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现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简介如下。1主要病虫害1.1主要病害在吐鲁番地区哈密瓜常见的病害有猝倒病、枯萎病、蔓枯病、疫病、炭腐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叶枯病、细菌性叶斑病、病毒病、寄生性植物瓜列当及菟丝子、寄生线虫和生理性病害(如日灼病、裂瓜和缺素病)等。1.2主要虫害在吐鲁番地区哈密瓜上主要虫害有瓜蚜、瓜叶螨、温室白粉虱、守瓜、潜叶蝇及地下害虫蟋  相似文献   

3.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哈密瓜汁多味甜 ,清凉爽口 ,深受消费者喜爱 ,经济效益高 ,且又是理想的前茬作物 ,有利于后茬作物的增产 ,可实行粮、棉、油行间套作 ,农民种瓜的积极性很高。巴盟从 1991年左右开始从新疆引种种植哈密瓜 ,到 2 0 0 0年种植 1 3~ 2 0万hm2 ,每年种植的品种有 4 0~ 50个。主要品种有 :抗病皇后、早皇后、新皇后、新太后、860 1、86 1、甘密宝、西域 3号、西域1号和杂交皇后。 1996年发现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 ,近几年发生严重。巴盟地区 5月上旬播种哈密瓜 ,6月上旬见斑点病病斑 ,7月份严重。小瓜表面见不到病斑 ,大瓜上病斑清楚可见。病…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发生严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阿勒泰地区从 1999年开始试种哈密瓜。但连续 2 a所种约 700 hm2瓜,在多年从未种过瓜的田块里从苗期开始就发生细菌性叶斑病,病株率 100%,病叶率高达 95%,后期病叶成片枯焦,病蔓、病瓜腐烂,减产 50%~ 80%,给瓜农造成极大的损失,也限制了哈密瓜种植业的发展。 1症状   该病在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幼苗子叶受害,初在边缘出现水渍状斑,后不断扩展,使子叶干枯或局部干枯,严重的造成死苗。成株期受害叶片上初呈不规则淡黄色斑点,后渐渐变成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早、晚天气凉爽时从病斑处渗出灰白色菌脓,中午气温…  相似文献   

5.
细菌性角斑病和细菌性果斑病是新疆哈密瓜上最重要的两种细菌性病害,在生产实践中常常易混淆或误判,造成防治上的失误。文章从哈密瓜两种给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和发病规律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疆哈密瓜病毒病于1961年发现,现南北疆各瓜区普遍发生。 1964—1978年我们对哈密瓜病毒病的病源、发病规律、传病媒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开花前抗病毒病能力较弱,座瓜后抗力较强;蚜虫是主要传病媒介和6—7月份开始大量发病的特点。提出适时早播,  相似文献   

7.
哈密瓜种子带毒率检测及带毒种子的热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瓜花叶病毒(SqMV)和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是严重侵染新疆哈密瓜的2种主要病毒。作者采用免疫电镜法(SSEM)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了哈密瓜病瓜种子的带毒率,并对带毒种子进行了热处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疆查无瓜实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遵雄 《植物保护》1988,14(3):25-25
日本植物防疫法中规定,为防止瓜实蝇传入,禁止进口中国葫芦科鲜瓜。而瓜实蝇仅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在哈密瓜产地新疆从未发现过。经我国动植物检疫部门向日方介绍,又于1987年哈密瓜生长期,经中、日双方有关昆虫专家在新疆开展产地严密调查.征途了新疆地区确无瓜实蝇。  相似文献   

9.
<正>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是近年来暴发流行的一种瓜类病害,也是我国对内对外检疫性重大植物病害。该病由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Aac)引起,具有发病快、危害广、损失重、防治难的特点,一旦发生往往给瓜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据报道[1],2007年新疆石河子市温室栽培的西瓜叶片上曾获得一株对Aac有  相似文献   

10.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2000年在内蒙古和新疆的哈密瓜上发现一种新细菌病害-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33个细菌菌株,接种哈密瓜、西瓜和甜瓜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此病原细菌,这33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法则证明均为该病的致病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细胞化学成分分析(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mol% G+C)、DNA-DNA杂交,确认该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类产碱假单胞菌西瓜亚种(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ubsp.citrulli Schaad et al.1978)。该病菌除侵染哈密瓜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多种葫芦科及番茄、茄子等作物。  相似文献   

11.
新疆哈密瓜地土壤的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哈密瓜地土壤的酶活性岳红霞,李培清(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哈密瓜驰名中外是享有盛誉的瓜中珍品,也是新疆独特的生态环境中引以为豪的经济特产。哈密瓜栽培区域广阔,在新疆各大绿洲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1990年种植总面积为...  相似文献   

12.
1984年新疆的哈密瓜,《红心脆》由于气候关系,大部分得了叶枯病。发病叶片干枯后,瓜蔓也很快死亡,当时幼瓜没有成熟,糖分积累很少,不能进入市场,瓜农为了减少经济损失,晒了很多瓜干,准备销往外省。这部分瓜干,大量是生晒,没有进行消毒灭菌,更没有进行  相似文献   

13.
<正>1.危害症状识别:病菌是瓜果腐霉菌。主要危害果实,有时危害叶、茎及其他部位。幼果发病初期呈椭圆形、水浸状的暗绿色病斑。在干燥条件下,病斑稍凹陷,扩展不快,仅皮下果肉变褐腐烂,表面生白霉。湿度大、气温高时,病斑迅速扩展,整个果实变褐、软腐,表面布满白色霉层,致病瓜烂在田间。叶上初生暗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软腐呈开水煮  相似文献   

14.
药剂处理种子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药剂处理带菌种子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表明,以3%盐酸处理种子防效果最好,其次是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和新植霉素。用3%盐酸处理哈密瓜种子15min,水洗后,再用600倍加瑞农浸种处理过夜后播种,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具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15.
新疆哈密瓜蔓枯病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描述了哈密瓜蔓桔病两种症状类型。自然寄主主要是哈密瓜,1996年偶见轻微侵染西葫芦及籽西瓜。人工接种可侵染梨瓜及西瓜等葫芦科作物,惟对哈密瓜致病性强,对其它瓜类则弱。哈密瓜苗及田间成株接种试验表明,地面任何组织无论有伤或无伤都能侵染。该病主要借灌溉与风雨传播,病健蔓靠接也是一种传病方式。根据菌原形态及寄主范围等特点,明确本菌无性阶段为瓜壳单隔孢菌Ascochy-ts cucumis Fautr.et Roum.有性阶段为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melonis (Pass) Chiu et J.C.Walker.防治研究表明.发病初期和以后每隔8-10天连续2-3次喷洒利克菌或拌种双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疆哈密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近几年来甜瓜白粉病(病原菌Sphaerotheca fuligenea)为害逐年加重,瓜地从成株结瓜开始,直至采瓜,每隔5-7天需喷农药一次,残毒和土壤污染等公害问题日益突出。为寻求有效而无毒的方法,1984年进行了高脂膜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7.
广东南瓜细菌性叶枯病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雷州市发生一种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叶枯病,病株叶片边缘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步发展成大病斑,后期病斑焦枯;在叶片上也可形成近圆形水渍状病斑,伴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联合形成不规则大枯斑;叶柄和匍匐茎被侵染后呈水渍状腐烂。从病斑上分离到一种细菌,在KB培养基上,菌落为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边缘参差不齐,紫外灯照射下产生荧光反应。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细菌可侵染6个南瓜品种引起与田间症状相同的叶枯病。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细菌与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的特性一致。应用假单胞菌属特异引物Ps-for/Ps-rev和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组群特异性引物Group III-F/Group III-R,可从该病原细菌中扩增出预期大小分别为1 018 bp和750 bp的目的片段。应用丁香致病变种syrB基因特异性引物B1/B2,可从该病原菌中扩增出预期大小为750 bp的丁香霉素基因片段。基于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南瓜叶枯病菌株与已报道的P. syringae pv. syringae菌株HS191(CP006256)亲缘关系最近,二者聚类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分支。人工接种条件下,该病原细菌还可侵染西葫芦、丝瓜、茄子、番茄、菜豆、扁豆等植物。这些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南瓜叶枯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引起南瓜叶枯病。  相似文献   

18.
贺占雪  马建鹏  杨斌  赵宁 《植物保护》2019,45(4):195-200
为了解云南地区不同核桃品种对叶枯病的抗性,从而为核桃抗病品种选育和叶枯病的防治提供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调查和离体叶片接种法获得病斑面积和病情指数,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田间调查和离体接种的病斑面积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病害分级标准,综合评价云南主栽37个核桃品种对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大泡核桃1’叶片上未出现病斑,‘小圆果’病斑面积最小,为5.05 mm~2,而‘圆菠萝2’病斑面积最大,达到887.68 mm~2;采用Ward最小偏差平方和法和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其聚类效果与接种结果和田间调查结果的吻合度最好。通过田间调查和离体接种综合评价,将37个核桃品种分为13个抗病品种、15个中抗品种、7个中感品种和2个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徐允元 《植物保护》1985,11(5):47-47
茭白是我国的特产水生蔬菜,无锡茭白又以品质好而驰名全国。但近几年来胡麻斑病危害严重,使产量与品质均有所下降。 茭白胡麻斑病又名叶枯病,以往不为人们所重视,近几年偏施氮肥等原因,致使本病日趋严重,据1984年在无锡郊区调查,一般大田病叶率为75—100%,病情指数高达  相似文献   

20.
病情指数是病害发生普遍程度与严重程度的综合体现,其数值越大,表示病害越严重。但是,要计算病情指数必须对病害进行分级,在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的调查过程中,当出现白叶枯病病斑面积界于叶面积的1/2—3/5之间,纹枯病顶叶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时,参照《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分级标准就无法划定级别,笔者认为这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