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探究牡丹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牡丹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基于 CiteSpace 软件对CNKI和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收录的2000 — 2023年间与牡丹及其化学成分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牡丹化学成分的研究领域发文量位居全球第1,发文量最大的研究机构为北京林业大学;在研究内容方面,研究者多侧重于牡丹化学成分的基因调控,此外,牡丹籽油的化学成分及牡丹鲜切花的保鲜技术也成为目前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内容。  相似文献   

2.
牡丹、芍药花型花色相似,花期前后相接.在园林绿化上为了延长观赏期,提高牡丹园的观赏效益,常在牡丹园中将牡丹与芍药混作.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野生滇牡丹生境调查及结实能力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牡丹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有种,在药用、观赏和栽培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研究滇牡丹5个野生居群的结实能力,并讨论生境对滇牡丹结实特征的影响,为滇牡丹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鑫  詹立平  邹学忠 《核农学报》2007,21(2):156-159,147
本文从牡丹组织培养对品种、外植体的选择、基本培养基类型、生长调节物质选择和组培苗的移栽等方面论述了牡丹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牡丹的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多采用胚、腋芽、顶芽、茎尖、幼叶、叶柄和土芽(地下芽)等,并且培养经过低温诱导后的鳞芽,可显著提高萌发率;在愈伤组织诱导试验中,选择分化程度较低的材料(如土芽),容易脱分化,获得愈伤组织;在牡丹的增殖培养中,6-BA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生根培养中常使用的生长调节物质有IBA、NAA和IAA。此外,还探讨了牡丹组织培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综述国内外花色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从创造新花色、淡化原花色和加深原花色三方面分析总结其研究现状,提出花色基因工程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外源一氧化氮对温室牡丹花瓣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在花苞期用0.2 mmol·L-1的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喷施整株叶片,根据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牡丹花瓣的挥发性成分。在温室牡丹和SNP处理后的不同花期共检测到62种挥发性成分,分属烷烃类、萜烯类、芳香烃类、醇类、酯类、酮类和杂环类物质,以烷烃类和萜烯类种类多、含量高,不同花期以盛花期种类最多。外源NO减少了牡丹各花期花瓣的烷烃类、醇类和前期的芳香烃类物质,对萜烯类和酮类的影响不大,未检测到酯类;盛花期烷烃类含量增加、萜烯类含量有所降低,醇类和初花期的芳香烃类含量明显降低。因此,外源NO影响了温室牡丹不同花期花瓣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对盛花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初花期,对末花期影响最小。本研究为牡丹鲜花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牡丹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花,其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被尊为"国色天香",又被誉为"富贵"之花,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象征.因其艳丽的花色和饱含"富贵、美好"的寓意,使之成为园林中重要的造景植物,从古至今均受到造园家们的推崇.  相似文献   

8.
正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有望实现"私人定制"。2017年9月26日,在洛阳牡丹基因组测序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我国科学家在洛阳宣布已成功破译牡丹基因组,为世界首次,在国际植物基因组研究上填补了芍药科植物基因组研究空白,且有三项成果领先全球。洛阳有着1 600年的牡丹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素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为实现牡丹科研上的根源性创新,解决牡丹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技术难题,2014年12月,洛阳市政府与深圳华大基因签署协议,共同开展洛阳牡丹基因组学研究,主要任务是开展洛阳牡丹基因组测序和牡丹遗传多样性、洛阳牡丹分子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9.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它品种多,造型美,雍容华贵,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国花评选中,牡丹也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喜爱,越来越多的人们把象征美好幸福的牡丹作为盆花摆放在家中。但很多莳养者掌握不住它的生态习性,不了解它对生长的各种要求,而养护不当,使富贵之花不能开,以致有“牡丹开花,家中有喜”的说法。其实只要掌握了牡丹的习性和养护管理技术,使其年年开花并不难。  相似文献   

10.
LED复合光质对洛阳红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牡丹年宵花洛阳红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LED复合光质补光对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牡丹生长最有利的复合光是红蓝绿复合光,对牡丹开花最有利的复合光是红蓝黄;对牡丹叶片色素积累最有利的复合光是红蓝黄绿紫;红蓝、红蓝黄、红蓝绿复合光最利于牡丹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积累.试验为改良牡丹年宵花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观赏向日葵品种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改良现有观赏品种,筛选出有市场前景的观赏向日葵新品种,对30份观赏向日葵种质资源的11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采用系统聚类组间聚合的方法根据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观赏向日葵种质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质量性状中,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舌状花颜色(1.408 7),舌状花杂色的分布频率为40.00%。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从大至小依次为舌状花宽、舌状花瓣数、舌状花长、株高、花朵数、SPAD值、分枝长。基于表型性状,在遗传距离为10处将供试的30份种质划分为3个群组,第I群组共包含有12个种质,第II群组共包含14个种质,第III群组有4个种质。  相似文献   

12.
牡丹花红色素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前牡丹主要是用于观赏,其综合加工技术没有突破。为了为牡丹花保鲜、护色和色素加工提供理论支持,该文对从牡丹红色品种洛阳红中提取的牡丹红色素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显示:牡丹红色素水溶性好,颜色随pH值变化而变化。pH值小于3时比较稳定,最大吸收波长为526.5 nm。在酸性条件下该色素对光、热有很好的稳定性;耐氧化性和还原性较差;Zn2+、Mg2+、Fe2+、K+、Cu2+、Ca2+离子对牡丹花红色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但Sn2+、Fe3+离子可使色素溶液变色,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荷兰鸢尾60Co-γ辐射突变株具备的主要可区别性状的评判指标,根据球根鸢尾的测试指南,对其中4个稳定的突变株5-7CBS、7-10SLZ、7-10QLS、10ZLL以及野生型展翅品种进行植物学农艺性状测评,分析比较其主要观赏性状的异同。结果表明,突变株与野生型的植株形态、开花期以及生育期等特征特性基本保持一致;在调查的40个性状中,不同突变株的垂瓣上部上表面底色、旗瓣颜色、花柱上表面颜色、羽冠上表面颜色、垂瓣下部上表面底色等5个假质量性状的表达状态,与野生型相比均具有明显差异;另外的35个性状表达基本一致,相应的表型高度相似,数值较为相近,无明显差异。表明荷兰鸢尾花色在辐射育种中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推测花色变异可能是辐射突变株与野生型具备可区别性的一个重要性状评判指标,依据花朵颜色的表达状态,花色变异可划分为加强型、野生型、减弱型、全变型4个类型。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展荷兰鸢尾新品种创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用~(60)Co γ射线处理山茶花的嫩枝插条,1年生小苗和3—4年生植株,研究其辐射敏感性和诱变规律。结果表明,嫩枝插条的适宜剂量范围为1—3krad,成长植株宜控制在2krad以下。不同品种对射线敏感性不同,所引起的花色、花型突变频率亦不同,其辐度在2.5—12.0%。经3年选育,已获得观赏价值高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15.
牡丹实时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是目前研究基因定量表达的重要方法,根据特定实验材料及条件选择qPCR分析中合适的内参基因对于准确校正目的基因的表达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不同组织(根、茎、叶和花瓣)、切花开放不同时期及不同处理(乙烯或葡萄糖处理)的花瓣为材料,利用qPCR技术探讨了5种常用看家基因: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泛素基因(ubiquitin)、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肌动蛋白基因(actin)及18S核糖体RNA(18S rRNA)的表达情况,各看家基因均能特异扩增并显示较高的扩增效率。经geNorm和NormFinder程序统计学计算处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牡丹不同组织或切花开放不同时期花瓣中,ubiquitin表达最为稳定;在不同处理的切花花瓣中,GAPDH表达最为稳定,二者分别适宜作为相应条件下的内参基因。本研究认为,各实验条件下使用ubiquitin和GAPDH两个表达最稳定的基因组合,即可获得更为精确的基因表达结果。本研究结果对牡丹中关键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牡丹的电镜观察及其干燥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植物组织在电镜样品制备过程中,表面的细微结构易产生皱缩、塌陷、变形等缺陷,对样品制备中固定、脱水、干燥等几种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经过戊二醛、甲醛混合固定,无水乙醇连续脱水,微波辐射临界点干燥法处理后的样品微形态结构保持良好。在扫描电镜下,对牡丹的枝、叶、花瓣等样品的微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结合冷冻干燥的试验结果,分析了样品的微形态结构与其干燥特征的关系,为牡丹的干花制作等深加工工艺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施用袋控缓释肥对碧桃生长发育及观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降低园林植物施肥人力成本,拓宽袋控缓释肥应用范围,通过施肥试验研究施用袋控缓释肥对碧桃观赏效果的影响。设置袋控缓释肥处理、撒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3种施肥方式,测定施肥后土壤各养分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袋控缓释肥处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撒施处理下降显著,不施肥处理含量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各处理在施肥后期差异显著,袋控缓释肥处理显著高于撒施处理、不施肥处理。袋控缓释肥促进碧桃一年生枝生长发育,表现为枝条粗壮。袋控缓释肥处理叶芽比例最低,为2.6%,3个花芽的复花芽比例最高,为81.8%,与撒施处理和不施肥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袋控缓释肥处理2个花芽的复花芽比例为10.4%,撒施处理和不施肥处理分别为30.6%和38.2%,显著低于撒施处理和不施肥处理。袋控缓释肥处理花数量显著高于肥料撒施处理和不施肥处理。袋控缓释肥处理花直径为4.9 cm,不施肥处理为4.1 cm,肥料撒施处理为4.5 cm,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袋控缓释肥处理花期显著长于肥料撒施处理和不施肥处理,观赏时间长30%以上。碧桃施用袋控缓释肥后土壤养分含量维持一个较高水平,相比撒施处理养分稳定、波动小,观赏效果显著优于肥料撒施处理和不施肥处理。碧桃施用袋控缓释肥是一种省工、高效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高效利用牡丹籽油,以牡丹籽油的各项理化性质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不同浸提溶剂、浸提时间、料液比、浸提温度和粉碎粒度等因素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牡丹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牡丹籽油进行精炼,测定牡丹籽精炼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确定牡丹籽油的最佳精炼工艺。结果表明,牡丹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有机溶剂石油醚、浸提温度57℃、浸提时间5 h、料液比1∶11、粉碎粒度40目。在精制过程中分别加入4%沸水、8%碱液和2%活性白土,得到的精炼油磷脂含量、过氧化值、碘值及酸值分别为8.37 mg·100g-1、2.48 meq·kg-1、160.85 g·100 g-1、0.37 mg NaOH·g-1,牡丹籽油过活性碳柱后其精炼得率达21.37%。本研究结果为牡丹籽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更优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9.
蒋彧  何俊蓉 《核农学报》2022,36(3):497-508
兰花叶色对其观赏及商业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兰春剑隆昌素(Cymbidium longibracteaturn Longchangsu)及其叶色突变体叶艺隆昌素是研究兰花叶色形成机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2500对这2种材料的根状茎进行denovo转录组测序,以鉴定其与叶艺形成相关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不同60Co-γ射线辐射剂量对荷兰鸢尾的诱变效应,以花深蓝色的荷兰鸢尾品种展翅种球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0(CK)、3、5、7、10 Gy 5个剂量的辐射处理,并调查辐射后代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花色变异表现。结果表明,辐射处理对VM1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经过2代的栽培后VM3生长指标恢复,变异特性稳定;受体的花色诱变效应和花色变化产生的方向与辐射剂量密切相关,7 Gy处理时,出现白色和紫色2种颜色;低剂量(3 Gy和5 Gy)处理下的花色更倾向于白色转变,而高剂量(10 Gy)处理下更偏向于紫色方向变化。经多代选育,在VM6中筛选到深蓝紫色、紫罗兰色和白色3个不同花色的变异新株系,表明60Co-γ辐射诱变可以作为荷兰鸢尾新品种培育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结果为荷兰鸢尾种球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育种和选育观赏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