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鸭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 duck plague,DP)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鸭、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在我国有些地方俗称“大头瘟”.本病最早由Baudet (1923)报道在荷兰家鸭中暴发,随后1930年、1 942年、1952年和1959年多次暴发,但初期一些研究者误认为与鸡瘟有关,直到1942年Bos等通过进一步观察研究确证为一种新的独特的鸭病毒病,第一次提出鸭瘟的名称[1].  相似文献   

2.
鸭肠炎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又名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是能够引起鸭、鹅和天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侵害血管、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出现病变及实质器官有退行性的病变.鸭肠炎病毒自出现到现在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本文简要阐述鸭肠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1]。该病以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特征。鸭瘟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试验以鸭瘟病毒河南  相似文献   

4.
根据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的3D基因序列和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S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鉴别DHAV和NDRV的复合RT-PCR方法。该方法对DHAV和NDRV的最低检出量均为100 copies,而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和鸭副粘病毒(Duck paramyxo virus,NDV)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是一种快速鉴别诊断DHAV和NDRV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鸭瘟(new duck plague)是一种由新型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同鸭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极为相似,使用已有的鸭瘟疫苗、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及药物均不能有效防治该病,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山东省某养鸭场发病症状比较明显的病鸭采取临床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病毒的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检查等诊断措施,确诊该鸭场病鸭感染的疾病是新型鸭瘟.详细介绍了该次新型鸭瘟的诊断过程,旨在为生产中新型鸭瘟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鸭瘟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雁等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软弱、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以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1]。本病病原俗称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或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一般认为只有一种血清型。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2011年将该病原种名改为鸭疱  相似文献   

7.
鸭瘟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瘟(duck plague)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养鸭业的发展有严重的威胁。主要从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及防控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鸭瘟(duck plague)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养鸭业的发展有严重的威胁。主要从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及防控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番鸭细小病毒病(Muscovy duckling parvovirosis,MDPVS)又称3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以1~3周龄雏番鸭为易感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病毒病.临床以腹泻、呼吸困难、脚软、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症状,其致死率达50%~80%[1].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enteritis,DVE),又称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又名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常见于鸭、鹅等雁行目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俗称鸭瘟(duck plague,DP),是常见于鸭、鹅、天鹅等雁行目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对世界范围水禽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疫病之一。该病最初在1923年发现于荷兰,在我国于1959年首次报道。近年DVE的研究进展较慢,发病和流行有日趋严重之势,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又称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是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成员之一,主要引起鸭、鹅及多种雁形目动物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岩  吴玉臣  崔保安 《中国家禽》2012,34(23):62-64
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俗称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引起的,鸭、鹅和其它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1]。该病以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高为特征。由Baudet[2]首次在荷兰报道,1957年我国黄引贤[3]在广东首次报道本病。鸭病毒性肠炎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克隆和测序鸭病  相似文献   

13.
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1型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1,DHV-1)和新型鸭病毒性肝炎(new type duck hepatitis virus,N-DHV)全基因序列,在非同源区域设计一对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特异性引物P1/P2,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细胞毒、流感病毒等鸭常见病病原进行RT-PCR扩增.结果表明引物特异性良好,引物P1/P2仅能特异性扩增出N-DHV的638bp基因片段;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N-DHV RNA最低检出量为21 pg.同时对临床样品的检测中发现DHV-1和N-DHV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该方法的建立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尤其是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鉴定及快速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基因库中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s virus,NDV)和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针对NDV和DPV保守基因序列的引物。用这2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NDV和DPV模板进行二重PCR扩增,结果同时得到了2条特异性的、大小与试验设计相符的419(NDV)和602 bp(DPV)的扩增条带,而对其他禽病病原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该二重PCR技术能同时检出0.4 pg的NDV模板和126 pg的DPV模板。  相似文献   

15.
正鸭瘟(Duck plague,DP)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及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1]。本病的特征是体温升高,病鸭肿头流泪,下痢,食道黏膜出血或坏死,两腿麻痹,排出绿色稀粪,剖检特征可见心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脏肿  相似文献   

16.
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 ),又名鸭A (Duck plague),俗称"大头瘟",是鸭、鹅及多种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高致死率传染病.该病以前在我国广大养鸭地区散在发生,而且多见于成年种鸭和蛋鸭.  相似文献   

17.
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在种(蛋)鸭发病,近年来也出现雏鸭发病[1]。病鸭临床症状表现为产蛋下降、采食量骤减、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2]。该病于2010年首次在浙江等地大暴发,由于其传播迅速,短时间内蔓延至山东、河南等我国其它养鸭地区,给我国养鸭行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3]。  相似文献   

18.
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人工感染2月龄SPF鸭,定期剖杀,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为鸭瘟后,对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24 h,试验鸭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组织间隙增大;肝脏、脾脏组织病变较为严重,大部分组织器官均出现程度较轻的病理变化.感染后48~96 h,中枢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极度减少、网状细胞增生、组织器官结构模糊不清,严重充血、出血;其余组织器官出现细胞变性、出血等不可逆病理变化.感染后120 h,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大片坏死区.点眼滴鼻组鸭感染DPV后组织学变化与皮下注射组相似,只是发生的时间偏后约24~48 h.对照组鸭病理组织学观察未见损伤.WBC、HGB、AST、ALT等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接种DPV强毒感染鸭的组织器官严重受损,特别是免疫器官,甚至会引起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病原有3种,其中Ⅰ型鸭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介绍了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类症鉴别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幼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该病常给养鸭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大部分省、市和地区均有该病的发生,且呈上升趋势.主要对病料的采集和保存、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理化特性和血清学诊断进行了阐述,以期为DVH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