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两个高产两系杂交稻组合形态与产量形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两个高产两系组合与两个三系对照组合的比较研究表明,该两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具有以下形态及产量形成特征;剑叶较长,穗下节间长,基部节间短且茎壁较厚,叶片直立性好,叶披垂度小;群体中、下部透光性能好;干物质总积累量大,但茎鞘物质转运率小,总库容大,源库比较小;群体穗数少,穗粒数多,粒重小,结实率稍低。  相似文献   

2.
三系杂交水稻骨干恢复系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2015,(1):68-73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以5个三系不育系和6个骨干恢复系杂交配组,杂种F1代分别种植于四川不同生态区的4个试验点(乐山、宜宾、达州、绵阳),对各组合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F1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影响,以加性效应为主,恢复系的加性效应对杂种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单穗重贡献率较大;恢复系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大小表现为乐恢188蜀恢527绵恢725CDR22辐恢838明恢63,乐恢188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单穗重的一般配合力也较高,所配组合穗大粒多(平均200.88粒),结实率高(81.88%~86.35%),单穗重均在4.5 g以上,单株产量高,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审定的51个高产型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51个组合的平均有效穗数为13.89万/667 m~2、穗着粒数为176.87粒、结实率为80.99%、千粒重为29.52 g、稻谷产量为547.22 kg/667 m~2、增产率为5.36%。单产与有效穗数和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着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关性均不显著;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四川省这样的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应在保持一定单穗质量的基础上,平衡协调穗、粒结构,适当增加有效穗数。针对不少品种结实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新育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构成及其生态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及其构成,揭示引发产量变异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联性,应用2006和2007年中国南方稻区8个气候生态试验点的生育进程、茎蘖消长、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与同期气象数据,建立了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各构成因素与温光因子的统计关系。两优培九稻谷产量变幅为5~18 t/hm2。以每平方米总粒数引发产量变异的贡献率最高(60.5%),其次为结实率(32.9%)。扩增总粒数主要依赖每平方米穗数与每穗粒数的平衡增加。华南双季早稻生育中期的梅雨寡照对于每穗粒数、开花期持续高温对于结实率、长江中下游麦(油)茬稻生育前期高温对于穗数、乳熟期日照骤减对于结实率都有负面影响。云南河谷地区稻作期的适温、长日、强辐射,促成每平方米425穗、7.2万粒、结实率90%的产量结构,产量高达18.2 t/hm2。结实率累积动态呈左偏不对称的S形曲线。谷粒干物质积累呈Logistic曲线,拐点在花后8~14 d。穗数与本田营养生长期、每穗粒数与生育中期日照时数、结实率与后期日照时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持续高温、乳熟期障碍型冷害和台风等气象灾害制约结实率的提高。每平方米总粒数是影响两优培九产量的主要因素,发挥其大穗优势、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形成目标穗数的茎蘖数、构建足穗大穗群体,是进一步提高其产量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杨生河 《中国稻米》2006,12(3):26-27
本文通过不同组合的不同播种期处理,探讨两系杂交稻穗期耐寒性对产量的影响,以期选择最佳播种期,达到提高结实率、充实度和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龙粳21和龙稻5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早熟组和第二积温带晚熟组对照,通过20个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发现两系杂交粳稻普遍存在穗大粒多、结实率差的问题,同时,肯定了黑龙江省两系杂交粳稻存在杂种优势,且优势的发挥应当从大穗优势调整至穗数优势,合理控制穗粒数,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  相似文献   

7.
90125A是从日本引进的粳型广亲和三系不育系。其一般配合力高,特殊配合力方差大,与偏籼型恢复系配组优势更强。但开花习性较差,不利于繁殖、制种。在所配制的组合中,应注意提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缩短全生育期,控制每穗总粒数,以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丰两优1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丰两优1号的特征特性,栽培上各项措施必需依照其特点,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总颖花量,主攻大穗。采取扩行减苗使1~6节位分蘖形成大穗,肥料上满足需要,挖掘产量潜力,掌握在倒2叶期施好保花肥,以氮为主。氮磷配合,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充分发挥大穗优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金农2A为母本与生育期接近的5个父本进行配组,以汕优63作对照进行品比试验,考查金农2A配制组合的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粒结构等性状及产量表现,并对金农2A配制组合的产量相关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金农2A配制组合产量高,杂种优势强,竞争优势为2.99% -14.36%,平均为7.96%,表明金农2A配合力好;配制组合的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穗长、结实率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10.
母本有效穗可分为大穗、中穗和小穗,大穗是颖花的主要来源;大穗的结实率>中穗的结实率>小穗的结实率,大穗颖花结实是构成实粒数的主要因素;大穗结实率更主要是由于提多了外露率和外实率,其次是提高了非外实率而导致实粒数增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配制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义宜  杨久 《杂交水稻》1999,14(4):32-33
对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和7001S与75个不同类型的恢复系配制的150个两系杂交稻组合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千粒重、穗总粒数等性状具有较强的超父优势和竞争优势,株高、穗长、生育期等性状表现负向超父优势和竞争优势。分析了杂种与父本之间各主要性状的相关关系,讨论了在选育两系杂交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近期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的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近期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的主要性状考查,多数组合具有穗大、粒重、产量高和抗病能力强的特性;在穗重、抗病性及稻米品质等性状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今后必须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使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得到协调发展;并通过丰富遗传基础来进一步改进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3.
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F1代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29个籼爪交组合、98个粳爪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对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的单株粒重、结实率进行了通径分析,对籼爪交组合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间性状相关性表现不同,独立性强的性状籼爪交组合中为谷长、粳爪交组合中为谷宽,其余性状间表现出复杂的相关关系.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均表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穗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正效应大;每穗实粒数多、单株穗数多且生育期短或适中是提高籼爪交组合单株粒重的选育方向;粳爪交杂种提高单株产量的育种方向是选育每穗实粒数多并且单株穗数也多的组合,同时要兼顾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对籼爪交杂种结实率的直接正效应大,籼爪交杂种结实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每穗实粒数的增加,而其它性状的选择和改良作用不大.提高粳爪交杂种结实率可从3个方面入手,即选育每穗实粒数较多、每穗总粒数较多、且千粒重较大的组合,但主要是提高每穗实粒数.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存在典型相关.  相似文献   

14.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203-210
Summary

Generally F1 hybrids from crosses between japonica and indica rice show variable degrees of sterility. Previous studies revealed that among the indica rice, the Aus type has sexual affinity with japonica cultivars giving higher fertility in F1 hybrids. Therefore, we made an effort to obtain higher grain yield by producing F1 hybrids between japonica and Aus-type indica.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heterosis in these F1 hybrids fo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spikelet fertility, yield and yield attributes, to find cross combinations with higher grain yield, and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of grain yield with some agronomic characters. F1 hybrids flowered earlier than their parent cultivars. Heterosis fo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as positive at the panicle initiation stage, at heading and at maturity. The average heterosis for number of panicles, grain and straw yield per plant, number of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1000-grain weight was positive. A few F1 hybrids showed positive heterosis for number of filled grains per panicle, spikelet fertility and harvest index; but the average heterosis for these traits was negative. Among the yield components, a higher number of panicles per plant and higher number of spikelet per panicle contributed to higher grain yield in F1 hybrid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spikelet fertility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 The higher grain yield was attributed to higher dry matter production rather than higher harvest index in F1 hybrids, although low spikelet fertility limited yield potential in some F1 hybrids.  相似文献   

15.
对水稻品种新稻22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产量9.0t/hm^2以上的合理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347.5万/hm^2,每穗总粒数132.5粒,结实率90%,千粒重25g左右。  相似文献   

16.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特优559产量构成因素及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优559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不大。揭示其高产途径和主攻目标是“攻足穗,争大穗,提高结实率,稳定粒重”,使穗、粒、重协调发展,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7.
用同核异质体不育系KV型福伊A和WA型福伊A配制12个组合,对构成产量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1超亲优势KV型组合大于WA型组合,由于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增强,使每个组合的单株粒重的杂种优势正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大田全生育期盐水灌溉胁迫筛选水稻耐盐恢复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2010年在浙江省三门县沿海滩涂采用0.5%盐浓度海水进行全生育期灌溉的方法,以胁迫后植株存活率、单株结实率和单株粒重为指标对明恢86背景的49个回交导入系群体进行全生育期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田间耐盐性存在很大差异,粳稻供体导入系群体的田间耐盐性总体好于籼稻供体的导入系群体,而且在同一亚种内不同供体品种的导入系群体的耐盐性差异明显。其中,沈农265、Y134、早籼14和Gayabyeo 为供体的4个导入系群体的耐盐株系的比率较高,分别为10.04%、6.98%、11.83%和7.9%。耐盐重复鉴定表明,大田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常规栽培条件下对丰产性较好的耐盐恢复系与协青早A测交种进行鉴定,筛选出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优势明显,单株产量比生产上对照组合显著增加的杂交组合6个。研究表明,利用大田全生育期盐胁迫筛选耐盐恢复系,不仅可以选育到在常规栽培条件下的高产组合,而且将为高产耐盐杂交新组合的选育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