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明芝麻花生等带宽间作不同行比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于2018年进行了芝麻花生间作试验。以芝麻单作(CK1)、花生单作(CK2)为对照,设芝麻花生2∶2(M1)和芝麻花生4∶4(M2)两种等带宽间作模式,研究不同等带宽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产量、土地当量比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降低了芝麻、花生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种间作模式下,M2模式下芝麻、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M1模式显著增加15.0%和15.1%,在作物收获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时,M2较M1处理显著增加芝麻、花生产量16.1%和8.0%。M2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为1.15,产投比为4.75,均显著高于CK1、CK2和M1处理,间作优势明显。说明芝麻花生4∶4等带宽间作模式能够通过提高作物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获得较高产量,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谷子、花生单作为对照,设置谷子花生2:2和4:4两种间作模式,研究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不同种植模式对谷子花生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花生谷子间作下,谷子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均显著高于单作,且灌浆期和收获期2:2间作模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而间作下花生干物质量各生育期均低于单作°各生育期间作谷子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单作,且两种间作模式差异不显著;而间作花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低于单作,收获期则高于花生单作,且2:2间作高于4:4间作模式°两种间作模式下花生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净面积产量均低于单作;而2:2间作模式谷子产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且两种间作模式下谷子净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谷子单作°谷子花生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大于4:4间作模式,且均大于1.0°可见,间作谷子在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单作,而谷子花生2:2模式又优于4:4模式’因此,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推广谷子花生2:2间作种植模式利于提高作物群体覆盖、土地生产力,从而促进作物高效共生、盐碱地改良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产量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分别设置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2M4P)、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4M4P)和玉米单作、花生单作4个种植模式,开展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物量和根系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个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16~1.24,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和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率。间作中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作接近,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单作明显下降。对根系研究发现,间作减少作物的细根生长,2M4P、4M4P处理的比根长(SRL)较单作玉米和花生分别下降了25%、23%和18%、12%,复合系统作物根表面积密度(RSAD)在0~40 cm土层中能够占到总土层的80%以上,间作作物的RSAD显著高于单作,表明作物根系在表层分布较为密集,间作影响了作物的根系生长与分布。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相同施肥量条件下木薯-花生间作与花生单作的成熟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差异,以木薯品种 华南205和花生品种粤油200为试验材料,设计2个施氮水平(施氮、不施氮)和3种种植模式(木薯单作、花生单作、 木薯间作3行花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施氮和木薯间作对成熟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木薯间作花生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现出间作优势,土地利用率提高49%~ 60%。成熟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4个优势类群依次为Chloroflexi、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合计 比例84.42%~84.59%。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的属数量共477个。施氮和木薯间作对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无 显著影响。木薯间作显著降低了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幅18.12%。在相对丰度排名前30的菌属中,不同处 理组合间TK10 和Roseiflexus 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施氮显著降低了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Acidimicrobiales 和 Amycolatopsis的相对丰度,降幅分别为41.18%、33.11%和71.98%。冗余分析表明,有效磷、pH显著影响细菌花生根 际土壤属水平群落组成。本研究结果为明确间作体系中花生根际微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四垄玉米两垄小麦)、3∶2(三垄玉米两垄小麦)、2∶2(两垄玉米两垄小麦)3种不同的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及玉米、小麦单作共5个处理,探讨不同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两年试验表明,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相对玉米的竞争力(Awm)均大于0。在小麦收获后,3种不同间作处理的玉米相对生长率(RGR)相比单作玉米提高显著。在作物耗水等方面,玉米//小麦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均高于单作。间作模式能显著增加玉米//小麦间作的子粒产量,其中2∶2处理组在产量表现等方面为最优。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分析鲜食糯玉米与花生等行距间作经济效益,以5个糯玉米组合和黔花生1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鲜食糯玉米和花生在净作、间作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与黔花生1号等行距间作可增加玉米鲜果重158.7~2883.6kg/hm~2,增加植株鲜重4.00~8.00t/hm~2,延长乳熟生育期1.3~2.0d;半紧凑株型糯玉米与花生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和间作优势比平展型分别高0.16和2274.45kg/hm~2;间作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糯玉米净作或花生净作,以半紧凑型株型糯玉米与花生间作的经济效益最好,安试糯-4与黔花生1号间作经济效益为60021.75元/hm~2,是糯玉米净作的1.67倍,是花生净作的2.2倍。在不改变糯玉米种植密度条件下,行间等行距间作的花生的产值能完全抵消玉米单作的成本投入,是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机械化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的生产效益,为优化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设置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M)、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2/4I)和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4/4I)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4I和4/4I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24和1.15;与单作相比,间作成本降低、产值增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间作还降低了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综合比较两种间作模式的产量和效益,2/4I模式优势优于4/4I。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适合东北黑土区玉米大豆间作行比,促进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推广应用,本研究以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M2S4)、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M4S4)和玉米大豆行比4∶6间作(M4S6)处理,分析不同间作行比对大豆株高及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相关指标、产量及经济产值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显著增加了大豆株高,降低了干物质量,同时,随着玉米条带数的降低及大豆条带数的增加,光合参数Gs和Tr与单作处理之间呈显著性差异,而Ci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4∶4间作行比(M4S4)处理具有较好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为1.26,在考虑了政府补贴后,间作复合经济产值显著高于各单作处理,其中,M4S4处理最具有增收潜力。综上,M4S4模式为东北黑土区最佳玉米大豆间作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9.
株行距和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株行距和施肥量对华南5号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株行距和施肥量条件下,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比株行距大.密植(0.6~0.8 m)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鲜薯淀粉含量,以0.8m株行距最佳,而疏植(1.2~1.4m)有利于提高单株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鲜茎叶重、收获指数和茎径.施肥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单株鲜薯重、单株鲜茎叶重、茎径、株高和单株薯数,但降低鲜薯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丰产栽培技术要兼顾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鲜薯重和鲜薯淀粉含量.建议在土壤肥力差和少施肥时,用0.6 m株行距;土壤肥力中等且较高施肥时.采用0.8 m株行距;土壤肥力中上且优越水肥管理,采用1.0 m株行距.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的可行性,通过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20 m)距离橡胶树不同位置间作花生,并开展其生长、产量、品质、养分含量以及经济性状表现观测。结果表明,间作的花生均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并能获得一定的产量,其中行间距橡胶树(东)6 m至(西)8 m之间6 m范围内(相当于25%的胶园面积)间作花生的产量与单作花生无显著差异,间作花生的蛋白质与粗脂肪与单作花生均无显著差异。试验期间(2013年5~7月份),间作花生的全周期间作胶园的橡胶树平均每刀次单株干胶产量和单位面积干胶产量与不间作的全周期间作胶园无显著差异。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能提高胶园收益29.15%,达3 065.04元/hm2。这表明,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间作花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劳模示范田栽培调查,分析了偏高秆、偏大穗粳爪交组合优8142的栽培特性,并总结以大垅双行稀植为中心的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2.
蒙啤麦6号(原代号11PJ-005)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通过杂交育种培育的新品种,2019年9月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审核。经品系鉴定、品系比较、区域试验及生产示范,均表现高产、优质、酿造品质好等特点。蒙啤麦6号属春性二棱皮大麦中熟品种,生育期66~90 d,株高56.0~84.4 cm,穗长7.1~7.5 cm,主穗粒数20~24粒/穗,千粒质量40.9~54.9 g,籽粒蛋白质含量11.7%。该品种中抗条纹病、网斑病,高感根腐病,抗倒性强,适宜在内蒙古及邻近省份春季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大豆行间覆膜栽培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以高光效大豆品种黑农40为材料,进行了行间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对行间覆膜栽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并没有改变土壤根际微生物主要的三大类群种类的变化,仍是细菌总量最高,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覆膜比不覆膜增加了大豆根际十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增量高峰期分别出现在R1、R2、R1时期,总数量高峰出现在V2期;覆膜比不覆膜增加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碳含量,覆膜栽培大豆各生育时期速率N、速效P、速效K的含量高于不覆膜(CK).因此,行间覆膜栽培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之一,是提高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碳的含最,促进了土壤养分转化,促进了大豆牛长发育,提高了大豆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导致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4.
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土壤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经过1995~2001年7年的定位试验,重点研究了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硬度及其它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提出了玉米宽窄行种植土壤环境变化的量化指标,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在一般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水稻不同群体与产量的关系,为生产上推广合理稀植提供科学依据,新宾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不同插秧行距、不同插秧穴距、不同插秧苗数的复因子试验。通过对冷凉地区水稻不同群体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插秧苗数、穴数、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插秧的穴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中下等地力应以13.3~16.5 cm为主,肥沃地块应以20 cm为主。  相似文献   

16.
进行了8个甜菜品种的大垄双行覆膜比较试验,筛选适于密植的高产、含糖率高、综合性状好的品种。结果表明,块根产量较高的为KWS2409(76770 kg/hm2)、ADV0401(76575 kg/hm2)、XJZ9903(75600 kg/hm2);含糖率较高的为KWS2409(19.34%)、ADV0401(19.28%)、XJZ98-1(20.14%);产糖量较高的为KWS2409(14847.32 kg/hm2)、ADV0401(14763.66 kg/hm2)、XJT9903(14197.68 kg/hm2)。适于大垄双行覆膜的品种有KWS2409、ADV0401、XJZ9903。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寒地水稻生产中,单位面积穴数不足、均度不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普通人工插秧行距偏大、穴距过大。论证了缩垄增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技术措施,其机械行距为24cm,人工插秧实行(19+35cm)的宽窄行。指出在一定范围内,保证群体密度,田间分布均匀是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Efficient use of external inputs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re a prerequisit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semiarid West Africa.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during 3 years (2000–2002) at Saria in semiarid Burkina Faso (800 mm of annual rainfall, PET of 2000 mm per year)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stone rows or grass strips of Andropogon gayanus Kunth cv. Bisquamulatus (Hochst. Hack.) a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WC) measures, the sole application of an organic (compost-N) or mineral (urea-N) nitrogen and the combined use of SWC and compost-N or urea-N on N flows and balances. The trial was conducted on a Ferric Lixisol with 1.5% slope and comprised nine treatments in two replications. The SWC measures were put along contours lines. During the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all treatments induced negative annual N balances (−75 to −24 kg N ha−1). The main factors explaining these negative balances were N exports by sorghum biomass and soil erosion-induced N losses. Large amounts of N (7 kg N ha−1 per year in 2000 and 44 kg N ha−1 per year in 2002) were lost in the control treatment through runoff and eroded sediments, which corresponds respectively to about 10 and 43% of the total outflow of N. Sole stone rows and grass strips reduced erosion N losses to 8 and 12%, respectively, of the total annual loss.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WC measures and nutrients inputs reduced erosion N losses to only 2–7% of the annual N loss. The application of urea-N or compost-N led to the lowest soil N mining over the 3 years, whereas the highest N mining was observed in plots without added N. We conclude that N mining in poor fertile soils of West Africa can be mitigated through an integration of local water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9.
计数玉米穗行数的机器视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仲志  杨锦忠 《玉米科学》2010,18(2):146-148
评价通过机器视觉的方法进行穗行数自动检测的可行性,提出一种基于边界标记和离散曲率的边缘算法确定行数,建立了检测模型。在扫描78幅不同玉米品种的果穗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试样玉米的穗行数为12~18行,检测的绝对误差为0.103行,相对误差率为0.66%,零误差率达到90%以上。实验证明检测算法真实可靠,机器视觉具有成本和速度上的优势,能够用于玉米穗行数的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20.
种植方式对华北春玉米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双株错位、双株对位、单株错位、单株对位种植方式对金海5号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错位种植显著减小玉米穗下茎叶夹角1.9°~2.5°,增加穗位高和茎粗;吐丝前各种植处理冠层LAI均低于常规单株对位,中后期双株处理(双株对位和双株错位)下冠层LAI衰减缓慢,表现出高效冠层潜势;双株对位的冠层结构失衡,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下降,光能利用率最低;双株错位冠层内光分布合理,中后期穗位层透光率提升41.64%,棒3叶Pn增强并能持续较长时间;相比常规单株对位种植,其他3种处理在穗部性状、产量构成因素表现较优,双株错位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比常规单株对位种植显著增加,秃尖短,产量最高,具有改善冠层结构和功能的增产潜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