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本试验采用动静脉血插管技术,以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研究玉米秸秆饲粮条件下阴外动脉灌注氨基酸(AA)混合物对奶牛产奶性能、尾动脉血和乳静脉血中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及其比例以及乳腺内SCFA摄取规律的影响。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将体况良好、体重相近、日乳产量为(20.17±1.28)kg的8头经产(2~3胎)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采食不同饲粮的2组[苜蓿组(MF组)和玉米秸秆组(CS组)],每组4头。2组奶牛饲喂的饲粮精粗比均为45∶55,精饲料组成相同,粗饲料组成不同,MF组粗饲料由苜蓿干草、玉米青贮和羊草组成,CS组以单一的玉米秸秆全部替代MF组饲粮中的粗饲料。试验分为2个阶段,每个阶段20 d,均分为饲粮适应期(预试期)14 d,载体灌注期3 d,正式灌注期3 d。在第1阶段,在载体灌注期,MF组奶牛接受载体灌注(阳性对照组1),CS组奶牛也接受载体灌注(对照组);在正式灌注期,MF组奶牛继续接受载体灌注(阳性对照组2),CS组奶牛接受AA混合物灌注;在第2阶段,将2组动物互换后处理方法同第1阶段。每个正式灌注期的最后2 d采集乳样和血样。结果显示:CS组奶牛阴外动脉灌注AA混合物可显著提高乳蛋白率(P0.05),对乳产量、4%乳脂校正乳(FCM)产量、乳脂率、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有一定促进效果,但部分指标仍然显著低于MF组(P0.05)。CS组奶牛阴外动脉灌注AA混合物可趋于显著地提高乳静脉血中乙酸的浓度(P=0.09),显著降低乳腺内乙酸的动静脉差(P0.05),缩小CS组与MF组奶牛在乳腺对乙酸的摄取量和摄取效率方面存在的差距。CS组奶牛阴外动脉灌注AA混合物对提高尾动脉血中乙酸/丙酸、(乙酸+丁酸)/丙酸有一定的促进效果(P0.05)。由此得出,以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奶牛阴外动脉灌注AA混合物可显著提高乳蛋白率,增加乳静脉血中的乙酸浓度,同时缩小与以苜蓿干草、玉米青贮和羊草为粗饲料的奶牛在乳腺对乙酸的摄取量和摄取效率方面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乳腺长链脂肪酸摄取的影响。选用健康且胎次、体重[(554±21)kg]、泌乳期[(120±4)d]和产奶量[(24.30±1.47)kg/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30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10头。3组奶牛饲喂不同模式的饲粮,即以苜蓿、羊草和全株玉米青贮为粗饲料的饲粮(MF组)、营养水平约同MF组但以单一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CS1组)和粗饲料比例等同MF组但以单一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CS2组)。试验期90 d,分3期进行,每期30 d,在每期的最后2 d采集饲粮样、乳样和血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的体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日乳脂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MF组的产奶量和日乳脂产量均显著高于CS1组和CS2组(P0.05),而CS1组则显著高于CS2组(P0.05);MF组的乳脂率显著高于CS1组(P0.05)。2)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动、静脉血浆中C16∶0、C18∶0、C18∶2cis-6、C18∶1 cis-9和总长链脂肪酸的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的血流量造成了显著的影响(P0.05),呈现出CS1组MF组CS2组。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动脉对总长链脂肪酸的供给量,表现为MF组和CS1组显著大于CS2组(5 629.51、6 605.02 g/d vs.3 878.91 g/d)(P0.05)。4)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乳腺对总长链脂肪酸的摄取率,表现为MF组和CS2组显著高于CS1组(10.99%、10.84%vs.7.39%)(P0.05)。5)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乳腺对总长链脂肪酸的摄取量,表现为MF组(618.69 g/d)CS1组(487.87 g/d)CS2组(420.56 g/d),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揭示了在低质粗饲料条件下,增加精料浓度并不能有效提高奶牛乳腺对长链脂肪酸的摄取。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全棉籽比例对奶牛泌乳性能和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选择8头泌乳早期的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产奶量、胎次、产犊日期接近,健康无疾病),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A组饲喂基础饲粮,B、C和D组分别饲喂含5%、10%、15%全棉籽的试验饲粮.每期试验28 d,其中预试期为7d,正试期为21 d.结果表明:随着饲粮全棉籽比例的增加,奶牛产奶量有提高趋势(P>0.05),校正乳产量极显著提高(P<0.01).全棉籽极显著地提高了奶牛的乳脂率(P<0.01),对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非脂固形物率无显著影响(P>0.05).全棉籽极显著降低了饱和脂肪酸( SFA)的含量(P<0.01),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P<0.05或P<0.01);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含量都显著降低(P<0.05),长链脂肪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或P<0.01).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全棉籽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优化乳脂脂肪酸组成,改善乳脂品质,并以10%为泌乳早期奶牛最佳饲粮全棉籽比例.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条件下泌乳奶牛对乳脂前体物的摄取和利用规律。选取体重为(617±21)kg、泌乳天数为(120±20)d的9头健康泌乳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重复3×3拉丁方设计,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饲粮的精饲料配方不同,粗饲料相同均为秸秆,精粗比均为6∶4(分别称之为CSA和CSB组),余下1组以羊草、苜蓿干草、全株玉米青贮为混合粗饲料,精粗比为4∶6(MF组),每组3头;试验期84 d,分为3期,每期28 d,包括21 d的预试期及7 d的正试期。结果表明:1)各组产奶量及乳成分差异不显著(P0.05),但MF组的泌乳效率显著高于CSA和CSB组(P0.05)。2)各组饲粮C16∶0和C18∶0摄取量差异不显著(P0.05);MF组饲粮C18∶1 c9摄取量显著低于CSA和CSB组(P0.05)。3)MF组动脉血浆中长链脂肪酸和总脂肪酸含量均高于CSA和CSB组,特别是C18∶3 n3含量显著高于CSA和CSB组(P0.05)。4)MF和CSB组乳腺C18∶3 n3摄取量(日平均值)显著高于CSA组(P0.05);各组乳腺对其他长链脂肪酸的摄取量差异不显著(P0.05)。5)最终体现在乳中,表现为MF组的C18∶3 n3产量较CSA和CSB组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而原本乳腺摄取量无显著差异的C18∶2 n6(P0.05),在乳中产量显著低于CSA和CSB组(P0.05)。由此可见,相同粗饲料、不同精饲料饲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而优质的粗饲料即使在精饲料比例降低的前提下,对乳中脂肪酸的组成及产量仍可以产生影响,使其更倾向于有利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旨在了解驴盲肠发酵产物对乳成分合成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头安装永久盲肠瘘管的泌乳母驴(体重(182±9)kg),在泌乳晚期((155±15)d),经盲肠用连续灌注法,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连续3h灌注3种不同比例和组合的短链脂肪酸(SCFA):乙丙组(乙酸150mmol·h~(-1)+丙酸50mmol·h~(-1))、乙丁组(乙酸170mmol·h~(-1)+丁酸30mmol·h~(-1))、乙丙丁组(乙酸130mmol·h~(-1)+丙酸50mmol·h~(-1)+丁酸20mmol·h~(-1)),对照组灌注相同体积的缓冲液。结果发现,不同处理组间乳产量无显著差异(P0.10)。乙丁组乳脂、非脂固形物、乳糖和乳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乙丙丁组(P0.10);乙丙和乙丁组中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乙丙丁组(P0.10),其余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10)。乙丙和乙丙丁组的中链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乙丙、乙丁和乙丙丁组长链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经盲肠灌注乙酸和丁酸有助于提高乳成分含量,灌注乙酸和丙酸有利于增加乳脂的中链脂肪酸比例,盲肠SCFA参与并影响驴乳脂合成。  相似文献   

6.
选择30头泌乳前期(20~40 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进行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每组10头.基础日粮为TMR混合日粮,对照组不添加美斯特,A组添加量为30 g/(头·d),B组添加量为15 g/(头·d).测定指标包括产奶量、产乳效率及乳中乳蛋白、乳脂等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①A组产奶量、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kg/d)及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2.7、0.13、0.09 kg和0.21%;乳脂率提高0.31%,但不显著;产乳效率得到显著改善(P<0.05).②B组产奶量、乳蛋白产量(kg/d)也分别显著提高1.79和0.13 kg/d(P<0.05);乳蛋白率(%)和乳脂产量(kg/d)也分别提高0.11%和0.10 kg/d,但不显著.③美斯特的不同添加量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乳中乳脂率、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乳糖、体细胞数、乳尿素氮及乳酮体等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5~9月长三角地区56个牧场的乳样,记录奶牛胎次及产奶量数据,并采用FOSS乳品多功能分析仪和乳成分分析仪检测乳中的BHB(β-羟丁酸)、各乳成分含量及体细胞数(转化成体细胞评分),根据乳中BHB含量将牛只分为酮病低风险组、酮病中风险组和酮病高风险组,研究酮病对荷斯坦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BHB含量的奶牛产奶量差别较大,酮病高风险组奶牛产奶量显著低于酮病低风险组奶牛(P0.05);(2)不同BHB含量的奶牛乳成分差别非常大:1胎奶牛酮病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乳脂率显著低于酮病高风险组,2胎牛只酮病高风险组乳脂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牛只乳蛋白率均呈现为酮病高风险组显著高于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P0.05);酮病高风险组牛只的体细胞评分(SCS)显著高于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P0.05);(3)3胎及以上奶牛的中、高酮病风险头数占比高达30.11%,分别比1胎和2胎牛只高出10.65个百分点(P0.05)和6.98个百分点(P0.05)。说明酮病会显著降低奶牛产奶量,影响牛奶品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饱和脂肪酸对高温环境条件下泌乳中期奶牛产奶性能和牛奶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产后150~210 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48头,根据产奶量、分娩时间和胎次分为对照组(SFA 0)、1.5%(SFA 1.5)和3.0%(SFA 3.0)饱和脂肪酸试验组.试验期间牛舍最小湿热指数(THI)在72以上.试验结果,日粮添加饱和脂肪酸提高4%乳脂校正产奶量(P<0.05),SFA 1.5与SFA 3.0脂肪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乳脂和总固形物含量,SFA 3.0组高于对照组(P<0.05),SFA 1.5组与对照组和SFA 3.0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乳蛋白、乳糖、乳尿素氮和乳中体细胞评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日粮添加饱和脂肪酸的量对乳脂和乳总固形物呈线性增加(P<0.05),对乳蛋白的含量呈二次曲线增加(P<0.05).中链、长链、长链不饱和、总不饱和、t10c12CLA、总饱和脂肪酸、长链不饱和与总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SFA 3.0组短链脂肪酸低于对照组(P<0.01)和SFA1.5组(P<0.05),SFA 1.5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添加饱和脂肪酸呈线性降低乳中短链脂肪酸含量(P=0.03)和c9t11CLA含量(P<0.01),SFA 0、SFA1.5和SFA 3.0组乳中c9t11CLA含量分别为0.72、0.64和0.55 g/100 g脂肪.结果表明,泌乳中期热应激奶牛日粮添加饱和脂肪酸可显著提高产奶量、乳脂率和乳中总固形物含量;对乳中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影响;c9t11CLA含量显著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复合半胱胺盐酸盐对泌乳后期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试验用88头泌乳后期多胎黑白花奶牛,根据应用复合半胱胺盐酸盐(CSC)前(泌乳19周)的日奶产量(M)将奶牛分成4组,各组内分复合半胱胺盐酸盐处理组(CSC,n=45)与对照组(control,n=43),CSC处理组曾在泌乳中期(泌乳20~32周)饲喂过复合半胱胺盐酸盐,在此基础上继续饲喂复合半胱胺盐酸盐9周(泌乳33~41周),剂量为2000单位/d.CSC处理组奶牛(n=45)的平均乳脂率比对照组(n=43)提高6.2%(P<0.01),乳蛋白合成量有升高的趋势(0.05<P<0.15).CSC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与奶牛试验前生产水平有关:第1组(M≤30kg/d)饲喂复合半胱胺盐酸盐的奶牛试验期内平均日产奶量增加26.7%(P<0.05),标准乳的产量也趋于增加(0.05<P<0.15);乳蛋白合成量有所升高(0.05<P<0.15);奶中的体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转化效率显著提高(P<0.05).第4组饲喂复合半胱胺盐酸盐的奶牛乳脂率和乳蛋白合成量均有所增长(0.05<P<0.15).第2组(30 kg/d<M≤35 kg/d)乳脂率增加10.9%(P<0.05);本试验结果与已报道的泌乳中期应用复合半胱胺盐酸盐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复合半胱胺盐酸盐可提高泌乳后期奶牛奶产量,改善乳品质,调动高产奶牛的生产潜能.  相似文献   

10.
日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4头处于泌乳前期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配对设计分成4组,研究奶牛日粮中分别添加200g棕榈油脂肪酸钙、大豆油脂肪酸钙和葵花籽油脂肪酸钙对奶牛采食量、产奶量及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3种脂肪酸钙均不影响奶牛采食量(P>0.05);添加棕榈油脂肪酸钙后产奶量提高10.45%、乳脂率提高7.42%、乳蛋白率降低4.67%、乳干物质提高1.41%(P>0.05);添加大豆油脂肪酸钙后产奶量提高4.25%、乳脂率提高8.54%、乳蛋白率降低4.64%、乳干物质提高2.67%(P>0.05);添加葵花籽油脂肪酸钙后产奶量提高4.76%、乳脂率提高3.52%、乳蛋白率降低3.35%、乳干物质提高1.42%(P>0.05)。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奶牛泌乳期系列饲料配方,试验选用30头泌乳后期奶牛,参考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膘情、体型等因素,采用随机区组对比设计,分为4组,即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组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饲喂奶牛场使用的精料补充料,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分别饲喂专门设计的奶牛饲料精料补充料A、B和C系列。结果表明:泌乳前期试验2组奶牛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泌乳中期试验组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泌乳后期试验组奶牛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试验2组,即B饲料配方效果最为显著,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泌乳前期试验组奶牛乳蛋白、乳脂率和乳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试验组奶牛乳蛋白、乳脂率和乳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奶牛乳蛋白、乳脂率和乳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试验3组(P<0.05)。乳糖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知,试验2组,即B系列饲料配方可以显著提高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乳干物质含量及日粮养分消化率。  相似文献   

12.
选择30头泌乳前期(20~40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进行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每组10头。基础日粮为TMR混合日粮,对照组不添加美斯特,A组添加量为30g/(头·d),B组添加量为15g/(头·d)。测定指标包括产奶量、产乳效率及乳中乳蛋白、乳脂等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①A组产奶量﹑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kg/d)及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2.7﹑﹑0.130.09kg和0.21%;乳脂率提高0.31%,但不显著;产乳效率得到显著改善(P<0.05)。②B组产奶量﹑乳蛋白产量(kg/d)也分别显著提高1.79和0.13kg/d(P<0.05);乳蛋白率(%)和乳脂产量(kg/d)也分别提高0.11%和0.10kg/d,但不显著。③美斯特的不同添加量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乳中乳脂率﹑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乳糖﹑体细胞数﹑乳尿素氮及乳酮体等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包头地区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对某规模化牛场2007~2012年6年的产奶量和乳成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了该地区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8月份产奶量较高、乳蛋白和乳脂率较低(各月间P≥0.05)。10~次年2月份产奶量较低、乳蛋白和乳脂率较高(各月间P≥0.05)。3月和9月份,产奶量、乳蛋白质和乳脂率均居中(P≥0.05)。3月份开始产奶量上升、乳蛋白质和乳脂率下降(2~5月相邻月间P≥0.05,相隔月间P0.05),9月份开始产奶量开始快速下降、乳蛋白质和乳脂率快速上升(8月与9月间P0.05)。各月份乳糖含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与产奶量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乳蛋白质和乳脂率的变化相反。包头地区奶牛产奶量有春季开始上升、夏季最高、秋季开始下降和冬季最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乳蛋白和乳脂率变化趋势与产奶量变化正相反。产奶量、乳蛋白质和乳脂率秋季变化速度和幅度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自然热应激条件下北京地区不同泌乳水平奶牛产奶量、乳成分和环境温湿指数(THI)的相关性,试验选择胎次相近、体重为(610.00±22.13) kg、泌乳天数为(157.00±1.27) d、产奶量为(33.39±4.61) kg/d的泌乳中期健康荷斯坦奶牛60头,根据产奶量的不同,分为高产组[(42.47±3.73) kg/d]、中产组[(34.10±3.20) kg/d]及低产组[(28.28±4.19) kg/d],每组20头。试验于2019-06-20—2019-09-30在北京市延庆某奶牛养殖场进行。2019-06-23—2019-07-22、2019-07-23—2019-07-29和2019-07-30—2019-09-09的THI均值都在72以上,即为热应激前期、热应激中期和热应激后期。运用Origin 9.0软件中的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与回归分析,分析产奶量、乳成分与THI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期间,高、中、低产组除乳糖率之外,产奶量及其他乳成分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热应激时间的延长,高、中产组产奶量极显著下降(P0.01)。在热应激中期,高、中产组乳脂率极显著低于热应激前期(P0.01),乳蛋白率无显著变化(P0.05);在热应激后期,与热应激前期相比,各组乳蛋白率极显著降低(P0.01),中、低产组乳脂率/乳蛋白率极显著升高(P0.01),低产组乳脂率极显著升高(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奶量与泌乳天数、乳脂率和乳脂率/乳蛋白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THI、乳蛋白率和乳糖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热应激期间,THI与乳脂率、乳蛋白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不同泌乳水平奶牛产奶量与TH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显著下降;与中、低产组奶牛相比,高产组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对热应激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添加混合油料籽实对奶牛生产性能及CL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年龄、体重、胎次、泌乳期及泌乳量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8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4头牛,进行为期45d的饲养试验。本试验预试期为15d,正试期为30d。试验组为添加整粒胡麻籽与整粒棉籽的混合物,胡麻的添加量为972g/(d·头),棉籽的添加量为2169g/(d·头);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油料籽实。胡麻与棉籽的添加用以研究添加油料籽实对奶牛生产性能及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加入胡麻籽与棉籽的混合物能提高奶牛产奶量,其中非校正产奶量比对照组提高4.7%,4?M产奶量比对照组提高7.3%,但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乳脂率提高了3.5%,乳脂产量提高了7.4%,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对于乳蛋白率,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了2.7%,乳蛋白产量提高了9.0%,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乳糖率,试验组比对照组下降了3.7%,乳糖产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6%,差异不显著(P>0.05);乳中总干物质率比对照组提高了0.17%,无脂干物质率比对照组降低了0.96%,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总的短链脂肪酸比对照组减少了16.8%,总的中链脂肪酸比对照组减少了11.6%,而长链脂肪酸比对照组增加了17.5%。其中试验组短链脂肪酸中的C14比对照组降低了21.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它短链及中链脂肪酸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长链脂肪酸中的CLA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4.3%,但差异也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阴外动脉灌注氨基酸对泌乳奶牛的生产性能及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8头体重、胎次和泌乳阶段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在玉米秸秆为唯一粗饲料的TMR日粮基础上,通过阴外动脉进行氨基酸灌注。试验期为27d,其中预饲期为21d,载体灌注期为3d(CSc),氨基酸灌注期为3d(CSa)。分别在两期灌注的后2d连续4次采集乳样,混合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乳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CSa组的乳脂率较CSc组提高了5.92%,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间的乳产量及其他常规乳成分差异则不显著(P0.05);2)阴外动脉灌注氨基酸后显著降低了乳脂中C4∶0、C6∶0、C8∶0、C10∶0、C12∶0、C14∶0和C16∶0的浓度(P0.05),并有降低乳中C18∶1cis-9含量的趋势(P0.10),但对乳中C18∶0、C18∶2n-6、C18∶3n-3的含量没有影响(P0.1);3)CSa组较CSc组总脂肪酸含量下降了27.24%,显著低于CSc(P0.05)。由此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泌乳奶牛阴外动脉灌注氨基酸能降低乳脂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但对长链脂肪酸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饲喂复合益生菌对泌乳中期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剂量的复合益生菌制剂对泌乳中期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18头体重、胎次、产奶量均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个处理组,即(对照组)、0.6×1011 cfu/d(试验1组)与1.2×1011 cfu/d(试验2组),试验期70 d(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试验1组、2组与对照组相比产奶量分别提高3.11%、4.80%,4%乳脂校正乳提高5.14%、8.07%,能量校正乳提高4.74%、8.76%,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2组较对照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分别提高5.56%、5.86%,并显著提高乳脂、乳蛋白、非脂乳固体物的产量(P<0.05)。两试验组牛奶中的乳糖率及乳糖产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日粮中饲喂复合益生菌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生产性能,从而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通过整理中国华南地区某奶牛场2017年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分析了胎次、泌乳阶段和季节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胎次对于奶牛的产奶量和各乳成分均有显著影响(P0.05),产奶量和乳蛋白率在第2胎时高于其他胎次,体细胞数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泌乳阶段显著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各乳成分(P0.05),产奶量随着泌乳阶段的增加而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R~2=0.9769),而乳蛋白率(R~2=0.9801)、乳脂率(R~2=0.9189)、平均尿素氮(R~2=0.7332)和体细胞数(R~2=0.8318)随着泌乳阶段的增加呈正相关;季节对产奶量和各乳成分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乳蛋白率和体细胞数在夏、秋季节显著高于冬、春季节,产奶量和乳脂率在冬季达到最高值。综上结果表明,胎次、泌乳阶段和季节可显著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生产中应注意调节,以期提高华南地区奶牛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机器人挤奶对荷斯坦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和传统奶厅挤奶相比,机器人挤奶系统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选取64头体重相近、处于泌乳盛期、日均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牛分为2组,即传统奶厅挤奶组(CMS)和机器人挤奶组(AMS),每组32头(初产牛和经产牛各16头)。预试期10d,正试期60d。结果表明:机器人挤奶对奶牛的产奶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总体产奶量提高了2.08%;AMS组经产牛产奶量显著高于CMS组经产牛(37.4±8.3kg/d vs.35.4±4.5 kg/d,P0.05),初产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机器人挤奶系统对乳脂率、乳蛋白率、非脂乳固形物和体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AMS组经产牛的乳脂率(4.54±0.64%vs.4.05±0.71%)和乳蛋白率(3.42±0.19%vs.3.21±0.23%)显著高于CMS组经产牛,初产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机器人挤奶可以提高经产牛日均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改善乳品质,但对初产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选择30头泌乳前期(20~40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进行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每组10头。基础日粮为TMR混合日粮,对照组不添加美斯特,A组添加量为30g/(头·d),B组添加量为15g/(头·d)。测定指标包括产奶量、产乳效率及乳中乳蛋白、乳脂等乳成分。试验结果表明:①A组产奶量﹑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kg/d)及乳蛋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2.7﹑﹑0.130.09kg和0.21%;乳脂率提高0.31%,但不显著;产乳效率得到显著改善(P〈0.05)。②B组产奶量﹑乳蛋白产量(kg/d)也分别显著提高1.79和0.13kg/d(P〈0.05);乳蛋白率(%)和乳脂产量(kg/d)也分别提高0.11%和0.10kg/d,但不显著。③美斯特的不同添加量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乳中乳脂率﹑总固形物﹑非脂乳固体﹑乳糖﹑体细胞数﹑乳尿素氮及乳酮体等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