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2届世界甜菜属协作网会议于1991年6月24—28日在德国布伦瑞克市召开。会议由德国作物科学与植物育种研究所(FAL)、荷兰遗传资源中心(CPRO-CGN)及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联合组织。来自18个国家(包括中国)的38名代表  相似文献   

2.
亚洲地区甘薯种质资源协作网工作会议于1991年2月26日至3月2日在广州市召开。此次会议由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和广东省农科院(GAAS)共同主办。与会的24名代表分别来自印度、斐济、南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中国,以及有关的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3.
国际作物遗传操作讨论会(即第三届国际植物单倍体会议和第一届国际植物体细胞遗传学会议)于1984年10月22—26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协、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召开的。会议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等30多个组织的资助。来自25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其中外宾176名,中方代表164名。代表中有许多知名学者和科学家。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25篇,这些论文涉及到单倍体、突变和诱变、体细胞变异、体细胞形态  相似文献   

4.
第3届国际红花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共同组织,于1993年6月14—18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德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意大利、肯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泰国、土耳其、美国、中国等15个国家的代表共84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  相似文献   

5.
第六届国际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学术会议于1986年8月3日至8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明尼阿波利斯校园召开。我们有机会参加这次学术会议,获益不少。现将会议情况及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研究工作的进展作一简单介绍,以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参考。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1,400多名代表,规模较大,据说也是在明大召开的人数最多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代表中,东道主美国约占一半,其次为日本、加拿大、英国、联邦德国、印度等,我国也是与会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2004年11月30日-12月2日,WTO秘书处在新加坡举办了《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m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即SPS协定)研讨会。研讨会由WTO农业和商品处官员Lee Ann Jackson主持,受WTO的邀请,CAC、OIE和IPPC3个国际组织也派代表出席。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10个WTO成员共36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中国由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组成6人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第 44届国际农药分析协作委员会 (CIPAC)年会以及第 3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农药规格 (specification)非正式会议于 2000年 5月 29日至 6月 6日在西班牙格林纳达市 (Granada)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英、德、美、法、瑞士、西班牙、比利时、澳大利亚、巴西、罗马尼亚、日本、韩国、中国等 20多个国家和 FAO、 WHO、 AOAC、 GCPF(ECPA,全球作物保护联盟 )、 EU、 UNIDO、 OECD等国际组织的代表 100名,包括 CIPAC委员、通讯员、观察员、应邀专家和农药工业界的代表。会议与往年一样, FAO会议在前, CIPAC会议…  相似文献   

8.
国际黄麻组织种质项目第4次协调会于1989年8月7—9日在湖南长沙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孟加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和泰国6个生产国,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东亚办事处和澳大利亚科工组织亦应邀派人参加。  相似文献   

9.
第2届国际数量遗传学会议于1987年5月30日至6月5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首府罗利(Raleigh)召开。会议由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统计研究所、物理和数学科学基金组织、农业和生命科学学院,以及该校的统计系主持。大会的名誉主席为美国著名的数量遗传学家C.Clarlk Cockerharn教授。参加此届会议的代表约500人,分别来自30多个国家,其中中国代表3人。此届会议的主要内容有:(1)数量遗传学与进化论  相似文献   

10.
国际玉米种质库工作会议于1988年3月6—12日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简称(CIMMYT)召开。会议由该中心的玉米种质库主持,并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参加会议的代表55人,分别来自29个国家,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也派员  相似文献   

11.
亚洲高粱研究协商会于1991年9月16日至19日在印度海德拉巴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下同)召开,会期4天,共65人参加了会议。出席本次会议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缅甸、尼伯尔、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9国。会议还邀请澳大利亚、美国高粱谷子组织(INISORMIL)和苏联全俄高粱科学研究所参加了会议。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美国农业部(USDA)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ICRISAT 的官员和有关科学家组织并参加了会议。高粱是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全球种植面积4500万公顷,  相似文献   

12.
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国际半干旱所)于1991年3月18—22日在泰国清迈召开了亚洲食用豆类作物害虫综合防治(IPM)和杀虫剂抗性综合治理(IRM)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孟加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德国、瑞士、泰国和越南等10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以及国际有关机构和组织的代表共36人。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13.
1986年11月24—28日,亚洲开发银行(ADB简称“亚行”)和国际劳动组织(ILC)共同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增加农村就业问题的地区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印度、缅甸、孟加拉、菲律宾、中国等15个国家的代表,加上国际组织等其他代表共50余人。中国是第一次参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植物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于五月四日至八日在河南洛阳召开了全国植物环境工程技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和管理部门,共40多个单位,130多人。会议由植物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农业大学刘步洲副教授主持。会议就果蔬贮藏保鲜和保护地栽培环境的环境工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地区种质保存基因库现状与展望国际研讨会1995年6月5-1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太平洋科学大会。其中有一个专题分会“种质保存基因库的现状与展望”。参加会议代表有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遗传研究所以及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月24日-2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马来西亚森美兰州芙蓉市联合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食品安全会议。受FAO/WHO的邀请,亚太地区共有36个成员国86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10个国际组织的23位观察员和马来西  相似文献   

17.
亚洲高粱研究协商会于1991年9月16—19日在印度海德拉巴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下同)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国家,代表65人。会议还邀请了澳大利亚、美国高粱谷子组织(Intsormil)和苏联全俄高粱科学研究所参加了会议。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美国农业部(USDA)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的宗旨是建立亚洲高粱研究协作网,以加强和促进亚洲国家与ICRISAT之间及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改进高粱生产、研究适宜的种植制度和高粱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8.
国际植物生理学会议于1988年2月15—20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约35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办单位为国际植物生理协会和印度国家科学院,以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并得到第三世界科学院、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10余个机构的资助。 会议在4个报告厅进行,代表们就植物生理学10余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文宣读和讨论。除产量的生理基础、逆境生理和营养生理外,还包括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由加拿大钾肥公司(Canpotex)主办、新惠农农业生产资料(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加拿大钾肥平衡施肥试验示范项目丰收日"活动在湖北梅川镇召开。会议邀请当地农业局、土肥站的领导和专家介绍试验示范项目的内容和成果,并组织当地农民现场参观施用加拿大钾肥的示范效果,参与现场测产、猜产。加钾上海代表处总经理杜东海、新惠农总经理李秋兵、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专家陈防和涂仕华,以及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20.
国际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9月5—9日在北京科学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中国园艺学会自1930年创建以来第一次组织的国际性学术讨论会。 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255人,其中中国代表176名,其余分别来自亚、欧、拉美、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