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水稻的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充分发挥了稻鸭共作的除草、治虫、肥田、刺激水稻生长等优势,实现生态无公害优质产品生产。以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为平台,开展效益分析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技术应用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总结稻鸭共作的配套关键技术,以促进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无公害稻鸭共作技术在我国主要水稻生产区广泛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除草、控虫、防病、中耕、增肥、省药、省料、增效和刺激植株生长、改善稻米品质的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通过在江苏全省多年多点的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实践,从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水稻育秧、鸭苗育雏、大田种养管理、鸭子捕捉、水稻收获和产品指标等方面构建了移栽水稻、机插水稻和机直播水稻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作的无公害生产,就是一项种养结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措施.因此,开发无公害稻、鸭共作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怀宁县云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田内进行了规模化应用稻鸭共作种养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种养虽然增加了养鸭生产成本,但同时也增加了单位面积综合产值及纯收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及成本产出率;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及用工数,节省了水稻种植的物质投入和人工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自然环境和农产品的化学污染;生产出的鸭肉和大米无公害、优质、安全,鸭子市场认可度高,价格高并畅销;同时可为企业创建绿色无公害品牌,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为农民增加了致富门路.由此可见,稻鸭共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良好,是一种绿色高质高效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应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稻-鸭-萍共作对水稻田病虫草的控制效果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生物间互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稻-萍共作处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田草害的发生,稻-鸭、稻-鸭-萍处理模式对褐飞虱及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且稻-鸭-萍共作模式的增产作用明显,杂交籼稻增产近20%,粳稻增产也达8.8%,并可生产无公害稻米和有机稻米。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模式效益与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稻鸭共作模式的由来 2001年,新联镇极孝村利用传统畜禽养殖技术,衍生出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当年试验面积60亩.2002年该村进一步总结经验,稻鸭共作面积扩大到350亩.稻鸭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稻鸭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新的稻田农作模式,张家港市凤凰镇引进了稻鸭共作模式并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的每667m^2净效益比大面积种植增235.42元,示范区内共增效4.71万元,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稻鸭共作模式具有除草治虫防病、中耕浊水通气、壅泥培土、刺激水稻生长、稻鸭产品无公害增效等功能,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持续发展的生产目标,属于创新的稻田农作制度,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 ,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 ,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 ;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 ,产生中耕浑水效果 ;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 ;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 ,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 :将雏鸭放入稻田后 ,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 ,无论白天和夜晚 ,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 ,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 ,日本鹿儿岛市桂…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作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开展了稻鸭共作无公害稻米生产生物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可有效控制水稻分蘖期灰飞虱的数量,控制效果达30%以上,减少了传毒几率和传毒量。水稻拔节孕穗期条纹叶枯病控制效果达37.7%以上。  相似文献   

10.
稻—鸭—萍共作技术以生态循环生产为基础,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大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以生产绿色优质大米和无公害肉鸭为最终目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总结稻—鸭—萍共作技术的优势,分析其效益,旨在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稻鸭共作生产实践中,水稻一直采用水育秧和人工插秧的栽培方法,该方法费时费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稻鸭共作中的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而在稻鸭共作田内水稻进行机插,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现对基于水稻机插秧的稻鸭共作技术要点及其示范应用成效进行总结介绍,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泸县稻鸭共育技术,包括基地与稻鸭品种选择、水稻大田栽培、鸭子围养技术,以为生产无公害稻谷、生态鸭共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穆棱市"稻鸭共作"裁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是一项最新推广的有机大米生产新技术,是提高水稻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食品卫生,保障人民身体的健康所必要的安全食品生产技术。同金谷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河西乡、八面通两乡镇示范了500亩稻鸭共作有机米生产栽培技术,普兴村赵春守农户示范了12亩稻鸭共作有机大米生产栽培技术,现将具体试验示范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的丰富度指数较非稻鸭共作田高,长期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Ace丰富度指数较短期共作田高,物种数增多;稻鸭共作田与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优势种均为裸藻、绿藻、蓝藻,但稻鸭共作田绿藻、蓝藻的相对丰度高于非稻鸭共作田,另外稻鸭共作田规模大小影响蓝藻的相对丰度,规模越大蓝藻相对丰度越低;稻鸭共作田藻类多样性指数比非稻鸭共作田高,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稻鸭共作系统的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稻鸭共作后期而言,影响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而影响稻鸭共作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可溶性钾和pH。研究表明,长期稻鸭共作系统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改变藻类群落组成,从而影响农田水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系统地陈述了稻鸭共作的功能,围绕勐大镇优越的水利条件和传统的稻鸭共养现状,结合农业发展开始转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生产从注重产量转向了质量效益型这一目标,就提高全镇稻米品质、推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绿色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复合生态系统。利用家鸭旺盛的杂食性,大量地消灭多种害虫、杂草及其病源菌寄主。鸭子在田间活动,能将稻田水搅浑,起到中耕松土、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鸭子排出的粪可为水稻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有机肥料,实现生物防除病、虫、草及生态培肥。稻鸭共作能够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解决农业环境污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镇江市近年来成功推行"稻鸭共作",农民种植水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依靠役鸭除草、治虫。据介绍,"稻鸭共作"饲养出来的鸭子叫"稻鸟鸭",生产的稻米叫"野稻米"。由于采取生态农业循环种植法,产量也不低,而且大米品质、口感俱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像"稻鸟鸭"、"野稻米"一样的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作是以生产绿色优质稻米为主,同时生产绿色食品肉鸭的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发挥出水田的种植、养殖及生态功能。为促进稻鸭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对该模式在常熟市的示范情况、取得的成效及稻鸭共作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明确生态农场"稻鸭共作"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稻鸭共作"技术的完善以及在生态农场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结合前人研究分析了"稻鸭共作"的生态效益,从生态农场实际生产的角度,综合分析了"稻鸭共作"系统与普通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人工、管理等投入,并分析了生态农场"稻鸭共作"生产的发展前景。结果表明:虽然"稻鸭共作"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有机肥、人工以及生物农药,同时"稻鸭共作"使得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导致稻米产量降低,在不考虑有机认证费用的前提下,生态农/kg,远远高于市场上常规生产的稻米,但停止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土壤和空气环境都得到了改善,生产的大米没有农药残留,易通过有机认证成为有机大米,可获得净收益76 000元/hm2,远高于常规生产获得的净收益(27 595元/hm2)。  相似文献   

20.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进行有机水稻生产,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关系,指出有机栽培水稻产量主要由每穴穗数、每穗粒数、整株蛋白含量以及株高4个性状决定。稻鸭共作在每穴穗数增加的基础上,每穗粒数也增加显著,并随鸭群体量增加而增加,而整株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从生理角度上说明了稻鸭共作氮肥利用的增加。说明稻鸭共作,鸭排泄物可以增加稻田肥力,同时鸭在稻田内活动也可以增加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