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枣树间种粮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生产方式。河北省处于华北平原,特别是在东部低平原的沧州十分适合枣粮间作的发展。枣粮间作技术是经过人们很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得出的一种适合本地区枣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从生物学教学出发,枣粮间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够实现对水资源、阳光、肥料合理的利用。同时还能够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产出两种甚至是两种以上的粮食作物,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文章主要结合沧州市大枣生产的实际情况,就枣粮间作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更好地开展枣粮间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大港地区枣粮间作模式和丰产栽培的技术要点。丰产栽培技术包括枣粮的肥水管理、保花保果技术、合理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栽培模式可分为以枣为主、以粮为辅的间作模式;以粮为主、以枣为辅的间作模式;粮枣兼顾的模式。3种间作模式枣树栽植密度不同,但枣树定干高度应在1~1.4m,树高度应控制在5~6m为宜。  相似文献   

3.
枣粮间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枣粮间作,就是在枣树行间再播种粮食作物。这是一种立体结构种植形式,目前已成为我国南北枣区的主要农作模式。仅据献县调查,枣粮间作面积已发展到28.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2%,是一九四几年建国初期的7倍多。  相似文献   

4.
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土壤磷的空间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不同位置采样测定,探讨了枣粮间作系统内土壤磷素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在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2个时期,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垂直方向上,0~20 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下部土层.水平方向上,0~20 cm土层全磷空间差异性较大,而0~20 cm土层速效磷水平分布特性在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小麦收获期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距枣树种植行距离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1 m样点处.而玉米收获期速效磷水平方向上空间差异性变小.  相似文献   

5.
<正> 在加快发展我省的农业生产中,从大农业和立体农业的观点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木本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特阐述如下.(一)枣、柿、栗是我国北方适宜发展的木本粮食树种,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豫东沙区群众在长期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了枣粮间作的经验,把枣园间种花生称为:上有摇钱树,下有聚宝盆".柿子产区的群众,为了在少量的耕地上,既生产粮食,又增加收入,还抗御旱涝灾荒,创造了柿粮间作,在精心管理下,柿粮双丰收,栗子产区群众久以煮栗、炒栗、磨栗面为食、枣、柿、栗  相似文献   

6.
枣粮间作夏播作物布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在黑龙港地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耕作制度.但是,本区间作时,主要作物之一的夏玉米与枣树相互干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枣粮间作地夏播作物布局模式试验,探讨合理利用土地与空间以及水、气、热、水资源的最优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 十几年来,对枣粮间作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枣粮间作,是生态农业立体种植的一种较好的模式。它是根据枣树与间作物不同生物学特性和植物间的共生原理,科学的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合理配置,组成先后交错、上下分层的复合型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土地、肥水和太阳能等自然资源。从  相似文献   

8.
沧州金丝小枣产业化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丝小枣是沧州市的一大特色产业,自"八五"以来,全市枣粮间作面积每年平均以近2万hm2的速度发展,到1997年底,全市枣粮间作总面积达到16.9万hm2,其中结果面积8万hm2,年产小枣1.1亿kg,居全省、全国首位.被列为全省12个小枣基地县之中的沧县、献县、泊头、河间、南皮、盐山、青县7县市,基地总规模达到13.6万hm2,占全市枣粮间作总面积的81%.全市已有21个乡镇基本实现枣粮间作化.  相似文献   

9.
<正>枣粮间作是以多年生高大的枣树与1~2年生的粮、棉、油、菜等作物长年间作的立体农业制度,它比一般间作制度能更好地利用高层空间、光照和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并兼收农田防护林网的生态效益,因而很早就被濮阳县采用。一、枣粮间作的特点(一)立体农业提高了自然资源利用率由于枣树具有萌芽晚、落叶早、生长期短、枝疏叶小、透光良好、根系生长高峰较迟等特点,故与粮食等农作物的矛盾较小,有限的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喀什地区枣棉间作栽培发展较快,由于农户在掌握间作种植技术方面水平有限,管理粗放,栽培模式不合理,导致棉花产量低,影响农民收入。为提高喀什地区枣棉间作棉花产量和品质,通过试验,探索适合喀什地区枣棉间作的棉花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克萨克乡4村3组。枣树间作地面积40公顷,枣树树龄5年,株行距1米×6米,土壤为壤土,前茬作物小麦、西瓜。  相似文献   

11.
<正> 1 清扫枣园中的落叶及杂草 彻底焚烧 因为有些病菌和害虫在落叶、杂草中越冬,所以在入冬前枣叶落完以后,要及时清扫枣园中的落叶、杂草并进行彻底焚烧,可以减少菌源、虫源。这项管理技术对减轻枣叶斑点病、枣焦叶病、枣叶黑斑病、枣锈病和绿刺蛾等病虫害的为害,有比较好的效果。 2 深翻树冠下的土壤 实行枣粮间作的枣林,把株距间及树下的土壤进行深翻;没有实行枣粮间作的,要全园耕翻,特别是树冠下投影面积之内的土壤一定要进行深翻。距树干越近,深翻应当越  相似文献   

12.
灵武长枣是灵武市的特色经济林优良品种,果实口感佳、营养价值高,适应能力强,是当地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结合当地长枣生产实际,本文分析了长枣的裂果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技术,包括选择抗裂能力强的长枣品种栽植、适当喷施矿质元素或者激素等物质、加强栽培管理、推广枣粮间作种植模式等,以期为减少长枣裂果、提高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枣粮(棉)间作系统枣树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分层挖掘法对新疆阿克苏市枣粮(棉)间作系统枣树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该地区枣粮(棉)间作系统中枣树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水分生态特征的分析、施肥区域的确定等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枣麦间作系统中枣树根系集中分布在0~80 cm土层中,占根系生物量的82.55%,占总根长密度的74.87%,而...  相似文献   

14.
南疆枣-麦间作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果粮间作生态系统土壤营养状况,为科学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南疆典型枣麦间作农田,对土壤养分进行定位监测和分析.[结果]下层(2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随着与枣树距离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土壤盐分和速效钾无规律性;而在垂直方向上0 ~20 cm土层有机质、氮素、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20 ~40 cm土层,但土壤pH值20~40 cm土层高于0~20 cm土层.[结论]南疆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速效磷含量等均存在明显垂直、水平方向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生态及产量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明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生态及产量的动态影响,进行了3年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复合系统的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实现了较高层次上的互补效应,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冠层光照强度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树冠对间作物的遮阴影响,枣树各生长期树透光率不同,以枣头生长高峰期和果实成熟期影响最重,树冠透光率分别为38%和49%。同时枣粮间作可起到调节空气温、湿度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生态效应。(2)间作物产量发生了动态变化,形成了明显的增产区和减产区,光饱和点低的冬小麦和夏大豆增产区和减产区分界线在距树干2m,分别较对照增产9.3%和5.9%。光饱和点高的夏玉米和夏谷增减产分界线在距树干4m,平均表现减产,分别较对照减产4.8%和5.2%。  相似文献   

16.
改革耕作制度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用地养地、改善生态系统,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措施。为此,我们在过去棉粮,棉油间作的基础上,又对棉田间作绿肥的配置形式及后效进行研究。实践证明,它不仅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而且能在三年交替循环中,达到增产增收,在目前土壤肥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研究内容1.1.2尺等行距隔—垄棉花种—垄柽麻。2.1.2尺等行距隔两垄棉花种—垄柽麻。3.2尺大垄垄沟内套种柽麻。4.1.5尺等行距隔—垄棉花种—垄柽麻。  相似文献   

17.
高丽美 《河南农业》2011,(18):52-53
本文通过对中牟县枣粮间作区的栽培管理、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系统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枣粮间作具有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综合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并具有防风固沙、调节田间气候、减轻干热风危害、促进作物增产等作用.是平原沙区旱作的优良栽培模式,是防沙治沙、实现沙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合南疆阿拉尔垦区枣棉间作适宜的棉花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m_1、m_2、m_3 3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分别距离红枣1.5、1.0、0.5 m种植棉花,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棉花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m_3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都有较强的优势,在日变化中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水分利用率相对较高。在南疆阿拉尔垦区,枣棉间作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光合特征具有很大的影响,选择头年嫁接灰枣与高密度棉花种植方式能有效改善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进行了枣粮间作与单纯作物种植之间的产量和产值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以枣粮间作为主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新淤地上是可行的。前 5年的经济效益比对照平均提高 1.56% ,可见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栽植枣树可以形成农田防护林带 ,提高土壤植被覆盖率 ,减少土壤蒸发 ,有效地抑制土壤返盐。因而 ,该法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在枣树配置结构的三种处理间 ,第一种处理 ,即枣树双行栽植 ,株行距为 3m× 3m ,枣行间距为 9m ,优于第二、第三种处理  相似文献   

20.
林(果)麦间作是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力发展的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生态、经济和生产效益的互补优势,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养分等资源,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针对新疆特定的区域气候条件,分析林(果)麦间作系统的生态因子特征,阐明林(果)麦间作模式的优势表现,提出适于新疆生产的以果为主、以粮为辅,以粮为主、以果为辅及果粮并重型间作模式及种植配置,为新疆发展林(果)粮间作提供依据。总结了果粮间作小麦栽培技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