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传粉综合征理论为植物与传粉者相互关系的进化提供了经典的假说, 然而, 随着越来越多泛化传粉系统被报道, 基于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的准确性受到质疑。邱北冬蕙兰隶属于兰属建兰亚属, 花具香味, 唇瓣具紫色斑点。这些形态特征与已报道的由中华蜜蜂传粉的多种建兰亚属植物, 如兔耳兰、春兰等相似。我们根据传粉综合征理论预测邱北冬蕙兰传粉者同样为中华蜜蜂。本研究将验证利用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这一方法的准确性, 探讨其适用范围。方法以邱北冬蕙兰为实验材料, 于2010—2012年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包括开花物候观测、花形态测量、昆虫传粉行为观察、花颜色测量、花气味分析及人工繁育系统实验。结果中华蜜蜂的工蜂是邱北冬蕙兰唯一的传粉者, 花内不存在任何报酬物质, 推测具食源性欺骗传粉机制。唇瓣紫色斑点作为假蜜导欺骗中华蜜蜂访花, 花气味中含有酚类、酯类、醛类等物质, 其中醛类物质可能在吸引中华蜜蜂传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的准确性得到成功检验。结论本研究为传粉综合征能够准确地预测传粉者的科学假设提供研究案例。但由于传粉综合征是由一组动态的、进化的花部性状组成, 通过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时, 在已知亲缘关系相近植物传粉者前提下还需注意到生境变化、次级传粉者、传粉者功能群、历史演化、基因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产于中国云南泸水的兰科植物新杂种怒江兰Cymbidium×nujiangense作了描述与绘图.  相似文献   

3.
广东地区墨兰和大花蕙兰炭疽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部分地区栽培墨兰(Cymbidium sinense (Jackson ex Andr.)Willd.)和大花蕙兰(C.hybridum L.)上普遍发生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病害进行了鉴定.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形态观察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ITS)、β-微管蛋白(β-tubulin)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墨兰炭疽病由博宁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oninese J.Moriwaki,Toy Sato&T.Tsukiboshi)、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Penz.)引起,而大花蕙兰炭疽病仅由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Penz.)引起.  相似文献   

4.
利用SRAP技术分析海南野生兰属植物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8种海南野生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30对引物中筛选出20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95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9.75个多态性条带。UPGMA聚类分析可将8种供试材料划分为4类:第Ⅰ类为冬凤兰;第Ⅱ类为纹瓣兰;第Ⅲ类为多花兰和独占春;第Ⅳ类为寒兰、建兰、墨兰和兔耳兰,这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学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可为兰属品种的鉴定和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中华紫毛兜兰Paphiopedilum × sinovillosum--紫毛兜兰P. villosum与亨利兜兰P. henryanum之间的天然新杂种,作了描述与绘图. 该杂种采自云南省东南部的麻栗坡县,该地区发现有紫毛兜兰与亨利兜兰生长在一起. 此新杂种的花苞片、花瓣和唇瓣近似紫毛兜兰,而花序柄、中萼片和叶片则与亨利兜兰相似.  相似文献   

6.
大花蕙兰的栽培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花蕙兰是指原产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和我国南部等地区的兰属中的一些附生性较强的大花种和主要以这些原种为亲本获得的人工杂交种。由于它们与蕙兰较相似而花朵硕大,故称为“大花蕙兰”;也因其萼片、唇瓣上的斑纹似虎纹而俗称“虎头兰”。由于大花蕙兰植株优美、花朵硕大、花型端庄、色彩艳丽、花期特长,加之栽培管理简便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欢,所以被广泛的作为盆花栽培,并作切花、襟花等用,上世界兰坛中最为常见和普及的类群之一。  相似文献   

7.
季华  吴伟剑  吴华  陈龙清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69-3371,3405
从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idum)试管苗取材,诱导原球茎,建立植株再生体系,分析了不同激素及其浓度对原球茎诱导、增殖和植株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定芽比叶片更容易诱导出原球茎;生长素NAA对原球茎的诱导效果好于2,4-D,最适合原球茎诱导的激素组合为1.0 mg/L BA+1.0 mg/L NAA;原球茎增殖培养基中添加1.0 mg/L BA+0.5 mg/L NAA增殖效果较好,增殖系数可达7.90;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 mg/L NAA+30 g/L蔗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秦岭地区野生春兰和蕙兰的形态多样性,从表观上了解2种兰花的形态变异情况,为该地区春兰和蕙兰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秦岭不同产地的53份野生春兰和45份野生蕙兰为研究对象,对其叶色、叶片质地、花色等主要质量性状以及叶长与叶宽、被萼长与宽、侧萼长与宽、花瓣长与宽等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和测量。质量性状以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为评价指标,数量性状以其最大值、最小值、极值、平均值、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对53份野生春兰和45份野生蕙兰的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质量性状分析结果显示,蕙兰的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总体高于春兰;数量性状分析结果显示,春兰的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9.57%~20.14%,蕙兰的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10.93%~29.11%,蕙兰的变异幅度大于春兰,表明蕙兰的形态多样性高于春兰。在数量性状指标中,春兰的花叶鞘长与侧萼长、花瓣长,被萼宽与侧萼宽、花瓣宽,侧萼长与花瓣长,侧萼宽与花瓣宽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蕙兰的花葶长与萼片长、花瓣长,萼片长与花瓣长均极显著正相关;2种兰花的叶长与花葶长、被萼宽、侧萼宽、花瓣宽之间均呈现弱负相关性。【结论】秦岭地区野生蕙兰比春兰具有更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因此春兰比蕙兰可能面临更大的种群生存威胁。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中国大陆兰科一新纪录种——短梗石豆兰(Bulbophyllum brevipedunculatum T. C. Hsu&S. W. Chung),对其形态进行描述并提供照片.该种原记录是中国台湾特有种,首次于中国大陆湖北省恩施市发现.该种在形态上与城口卷瓣兰(B.chrondriophorum)、白毛卷瓣兰(B.albociliatum)相似,三者主要区别在于短梗石豆兰的花序梗极短.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标本室(FAFU).  相似文献   

10.
大花蕙兰成花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华年  赵鹂  朱宏彪  李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60-3360,3364
对温度、光照、肥料、抹芽等因子对大花蕙兰成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栽培比平地栽培有利于大花蕙兰的成花;大花蕙兰开花需要一定的直射光;NP∶2O5∶K2O为158∶.72∶0.8时,有利于大花蕙兰的生长2;004年抹芽与大花蕙兰的成花质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云南兰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云南兰属14个种21个变种和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属内种间大部分具有明显的酶谱差异,而在线叶春兰、莲瓣兰、惠兰、珠砂兰、春绿兰间差异不很明显。用排序的方法对云南兰属14种21个变种品种酶谱的相似程度进行了研究,按酶谱的排序结果把它们分为9个类群。其中沉香虎头兰、红唇虎头兰、独占春、大雪兰为一类群;线叶春兰、莲瓣兰、珠砂兰、惠兰、春绿兰为另一类群;墨兰、建兰、剑兰、朵朵香(春兰)、火烧兰、蜜蜂兰、冬凤兰各为一个类群。在线叶春兰和莲瓣兰中的酶谱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豫西山区野生百合资源的进一步驯化、栽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对豫西山区野生百合资源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卷丹、山丹、细叶百合、条叶百合、光百合5个野生百合种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豫西山区5个野生百合种的鳞茎形状、颜色、鳞片形状有明显差异,茎干颜色及附属物都有较大差别;叶片的形状差异较大;花的特征差异明显,花姿差异较大,光百合的花色呈乳白色且具有浓香,其余百合种花色均呈桔红色或红色,没有香味;花蕊的特征差异明显,柱头、花柱、花药的颜色存在差异。[结论]豫西山区不同野生百合种在鳞茎、茎秆、叶片和花等器官的形态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马鞭草科9种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栗琼  招礼军  陶世红  彭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057-7058,7061
在生物数码显微镜下观察了马鞭草科6属9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所有植物上、下表皮均有腺毛;表皮细胞的垂周壁有平直和波状弯曲2种类型,其中假连翘属上、下表皮和马缨丹属上表皮的垂周壁较为平直,赪桐属、牡荆属、冬红属、豆腐柴属植物都呈不同程度的波状弯曲;该科植物气孔器以无规则为主,且气孔器由横列型、平列型向无规则型方向进化;三对节表皮毛和气孔器类型的独特性表明该种植物在赪桐属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在属间的分类意义不明显,但在属内种间的分类上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卷丹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卷丹百合叶部真菌性病害也越来越严重,尤其在2014年6~7月份,由于降水偏多,卷丹百合叶部病害大发生,6月中旬重病田卷丹百合枯死株率达50%~70%,部分田块卷丹百合地上部全部枯死。从卷丹百合发病叶片分离得到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鉴定、孢子形态观察、18S rDNA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半知菌链格孢( Alternaria alternata)。该菌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5℃;适宜 pH为6~7;在供试的几种碳、氮源中,最适的碳源是麦芽糖,最适的氮源是酵母。  相似文献   

15.
地方红花种质资源的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合理高效地利用红花种质资源,按照《红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云南本地红花36份种质资源的12项形态性状进行鉴定评价和标记记载,利用SPSS 19.0软件,采用欧氏距离和Furthest Neighbour法,根据红花形态标记的相似性对红花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资源材料间形态性状差异明显,36份红花资源材料划分为四大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4份材料,主要形态特征表现为叶缘除YN-2mr为浅裂外,其余均为锯齿;叶形以卵形居多,椭圆形及长椭圆形次之;种子形状为椭圆。第Ⅱ类群包含11份材料,主要特征为叶缘多为锯齿,深裂和浅裂次之;叶形及外部苞片形状均以披针形为主。第Ⅲ类群包含3份材料,主要特征是种子形状全部为月牙形,叶形多为卵形,花色多为橘红色。第Ⅳ类群包含8份材料,主要形态特征是叶缘为全缘和锯齿各占一半,叶形多为椭圆形,披针形和卵形较少;叶刺多为少刺,无刺次之;外部苞片刺数均为无,花色多为橘红,红色次之,果球大,单株果球数多,该类群材料宜作为育种杂交亲本予以利用。由此,明确了红花种质资源的不同类型,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性状互补的亲本配制组合,为选育红花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夏蜡梅和美国蜡梅属间杂种形态与光合生理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花形态、结实性、光合和水分利用效率等3个方面,比较了属间杂种与母本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父本美国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之间的差异;另外,对濒危园模拟生境条件下生长的夏蜡梅和苗圃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的生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花外形、颜色和气味,花被片形态,外、内花被片(数量、大小、颜色、形状和质地),雄蕊(可育雄蕊、不育雄蕊和食物体),雌蕊(花柱和柱头)等方面,属间杂种均表现出双亲的中间性状,结合了双亲优异之处,具有很高观赏价值;②夏蜡梅在南京地区结实正常,美国蜡梅在南京地区的结实能力差,而属间杂种7年生植株开花的2a中都表现为不结实;③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特性上,属间杂种与父本美国蜡梅相似,较母本夏蜡梅有明显优势,没有严重的光合午休现象和灼伤叶片、花苞片现象。另外,濒危园中遮光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尽管净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较小,但没有午休现象,而且表观量子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大于自然光照条件下的夏蜡梅植株,乃至美国蜡梅及属间杂种,显示出夏蜡梅的喜阴习性。图1表3参17  相似文献   

17.
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巴西香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模式下,茎高、茎围、叶长、叶宽的生长规律相似;各处理的茎围、叶宽、青叶数、果指数、抽蕾率、果穗轴尾部直径之间无显著差异;茎高、叶长、吸芽数、果指长度与果指围度、果穗轴头部直径之间除了D2(矩形单行植,株行距为2.0m×3.0m,种植密度为1666株/hm^2)与D3[矩形宽窄行植,株行距为1.5m×(3.0+1.0)m,种植密度为3333株/hm^2]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无显著差异,而且茎围、青叶数、吸芽数、果指数、果指长度与果指围度、果穗轴头部与尾部直径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现蕾期与果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延长且收获期较分散;单果重、单株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产量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种外貌和乌菱Trapa bicornis osbeck 相似。不同点在于:沉水叶为菱形有齿的叶片和肉质棒状的长叶柄组成,叶片常先腐落,而叶柄迟落;部分果实无角。而乌菱的沉水叶为扁薄的条形或楔形,无叶片和叶柄之分;果全具2角。定名为二型菱Trapa dimorphocrarpa Diao,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