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就离子注入不同小麦品系对出苗及苗期性状的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小麦干种子后,对三个品系的效应有所不同,其半致死剂量约在60至80次之间.  相似文献   

2.
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新的育种手段,解决目前小麦常规育种中普遍存在的种质资源匮乏问题以提升育种效率,开展了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应用研究。以N离子不同剂量注入小麦品种连麦6号籽粒进行诱变处理,经过M_1代损伤效应分析,M_2代突变体的分类统计和筛选,M_3代常规系谱法稳定性鉴定,考察了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的诱变效应在M_1代显著地表现在株高、结实率、抽穗期和成株率上,M_2代的突变率随N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由低到高3种剂量处理的突变率分别为5.38%、8.98%和11.02%,筛选出的3个超亲变异性状(矮秆多蘖、早熟性、大穗)在M_3代因不同的剂量处理其重复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试验明确了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处理对小麦生理性状影响的变异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3.
离子注入小麦的变异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离子束注入小麦的变异效应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小麦所产生的变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表现型主要为七种。本文还对突变体有关性状的选择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拓宽小麦种质资源,创造优异新种质,以6个玉米品种和1个银杏品种的总DNA为转化供体,以4个小麦品种为转化受体,进行了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和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后,受体材料田间出苗率有明显降低,离子注入、DNA溶液浸泡和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处理小麦当代都有一定的变异率,具有明显的生物效应;离子注入和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的当代生物效应二者间没有明显差异,但较DNA溶液浸泡均更明显.田间出苗率和当代变异率能较一致地反映离子束介导遗传转化存在基因型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低能N+离子束诱导小麦农艺性状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剂量不同的低能(E=30kev)N+离子注入小麦稳定品系CH3286干种子,对M3代植株的株高、生育期(抽穗期)、抗病性、穗型和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对产生这种诱变效应的细胞学机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期(抽穗期)、株高、穗型和产量性状,对抗病性改善不大。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千粒重、株粒重、株粒数的影响,使千粒重极显著的降低(F=0.01),而使株粒重和株粒数显著的增加(F=0.05),对穗长、穗颈长、剑叶长、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大。低能N+离子束注入,影响M1代小麦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使中期Ⅰ细胞的染色体配对频率降低,单价体频率增高,出现环状染色体、染色体断臂和多价体;在减数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断片和微核等染色体畸变频率比未注入小麦显著增高,其中以染色体断片和微核居多;染色体的畸变频率与离子注入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畸变频率越高,变异类型也相对较多。低能N+离子束诱导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异常是其诱导小麦农艺性状变异的重要原因,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6.
用N 离子束注入玉米H65和H14D种子,研究其M1代的细胞学效应,并以γ射线辐照作比较。结果表明,离子注入不仅能够诱发M1代根尖细胞核畸变和染色体畸变,而且还能够诱发染色体出现多种变异类型;其畸变频率随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注入剂量与畸变频率呈正相关。此外,离子注入对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还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注入剂量与细胞分裂指数呈负相关。离子注入引起的细胞学效应与γ射线基本相似,但在诱发细胞变异频率及核畸变和染色体畸变类型上存在差异。两个供试品系对N 离子的敏感性为H14D>H65。N 离子注入玉米宜采用的适宜剂量范围为2×10~(16)~8×10~(16)N /cm2。  相似文献   

7.
两个多小穗小麦吕系六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主穗小数在25~30个的二个普通小麦多小穗品系85DH5015、SW94-30921与三个普通小麦品种(系)组配成6个组合的P1、P2、F1、F2、B1、B2为材料,用世代均值法分析了6个状的遗传模型并估算了各类基因效应值,比较分析了两个不同来源多小穗小麦品系六个性状各类基因效应的异同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六个性状都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加性效应对两个多小穗小麦品系各性状的遗传有重要作  相似文献   

8.
利用单芒山羊草、粘果山羊草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其同型保持系各4个品系与10个普通小麦品系杂交,研究其F1杂种的农艺性状效应。结果表明:单型细胞质与K型细胞质在农艺性状上的效应基本一致,但单型细胞质杂种较K型杂种种子发芽率提高。单型细胞质抗白粉病能力可能较K型好。  相似文献   

9.
应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播娘蒿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娘蒿浸提液能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小麦幼苗根长、苗高和鲜重,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其抑制效果越明显,且化感效应的强度在不同品系的小麦中存在差异.当播娘蒿浸提液浓度在25 g/L时的综合效应统计表明,播娘蒿浸提液对不同品系小麦的化感作用大小为新麦18>郑州9023>豫麦49 >豫麦34>百农矮抗58>新麦208>周麦18.  相似文献   

10.
以普通小麦品系 30 3,70 6及其回交转育的粘果山羊草 ( Ae.kotschyi)、瓦维洛夫山羊草 ( Ae.vavilovii)和牡山羊草 ( Ae.juvenali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1 3个普通小麦品系为父本 ,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 ,研究了以上 3种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 F1 代株高和旗叶面积的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 ,与普通小麦细胞质相比 ,3种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 F1 代的旗叶面积不存在正向或负向的细胞质效应 ,而对普通小麦 F1 代的株高有负向的降低效应 ,瓦维洛夫山羊草细胞质对 F1 代株高降低作用不显著 ,粘果山羊草、牡山羊草细胞质对 F1 代株高降低则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鄂沙28和7010两个陆地棉的正常苞叶与其窄卷苞叶近等基因系的多个生理性状,结果表明,窄卷苞叶棉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和单株叶面积无显著变化,但光合速率下降,干物质积累较少,分配到生殖器官中的有机物相对百分率降低,其苞叶面积只有正常苞叶的63%。  相似文献   

12.
八倍体小黑麦体细胞耐盐变异体发生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同一植株不同分蘖进行幼穗、花药培养,分别诱导双、单倍体愈伤组织。继代选出生长好的无性系用于耐盐变异体筛选,测定各无性系出现耐盐变异体的频率。计算单、双倍体无性系的变异体频率之比值(H/D)。据变异体发生机制的不同会导致单、双倍体愈伤组织出现变异体频率的不同,将几种可能机制的理论H/D值与实测H/D值比较分析,发现八倍体小黑麦体细胞耐盐变异体的发生机制是具有显性作用的基因扩增,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基因显性突变。  相似文献   

13.
1991~1993年对13个光敏核不育系在早、中、晚三季自然变温条件下进行了6种不同光周期诱导育性转换的试验。结果表明,长日第二光周期对光敏水稻育性转换的诱导效应,决定于其本身的短日第一光周期的感光性强弱。只有感光性强的不育系才表现为光敏,而感光性弱的不育系则表现为温敏。根据对第一光周期的感光性强弱和育性转换的特点。将现有的光(温)敏不育系划分为高温敏型、低温敏型、长日光敏型、近长日光敏型和光温互作型5种类型。当高于育性转换的温度阈值时,光周期控制着光敏不育系的育性表现,温度控制着温敏不育系的表现。不同不育系之间存在育性转换的温度阈值和临界光周期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两个光周期敏感性的非独立性关系和光(温)敏不育系利用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玉米自交系优势群划分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4个玉米自交系及其双列杂交组合(未反交)进行了试验。以杂种产量的中亲优势值和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为指标,对亲本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中亲优势值可将参试自交系分为四个优势群,其聚类结果与自交系的亲缘关系和育种实践吻合;各优势群间具有较大的产量杂种优势,而在优势群内的自交群系间,生育日数、株高、产量等性状的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无相关性,在进行种质聚类时应慎重使用。本文还提出了育种上利用优势群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化学诱导玉米孤雌生殖的纯合系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化学诱导玉米孤雌生植获得的Pa2代161个株系进行了分析,调查了它们的株高、穗位高、穗上叶数、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其中有38个株系(约占23%)表现整齐一致,这些株系的几种同工酶谱带和盐溶蛋白谱带也表现相同,说明属纯合系。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再生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30个黄籽品系和50个黑籽品系为材料,对黄籽品系和黑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以及黄籽油菜下胚轴和子叶的芽再生频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籽和黑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无明显差异。从总体上看,黄籽品系的下胚轴芽再生频率都较低,品系间差异显著,部分品系如SH 21,SH 167,SH 34表现较好。甘蓝型黄籽油菜子叶的芽再生频率(平均89.49%)极显著地高于下胚轴(平均15.95%),但其差异随品系而异,特别是品系DH33,部分处理子叶芽再生频率为100%,而下胚轴芽再生频率却为0。  相似文献   

17.
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用8个配合力不同的玉米测验种测定了6个待测系的配合力,结果表明,亲本自交系的GCA与SCA都对杂交种的产量有着重要作用,且二者的作用是平行的,不能相互代替。为此,提出了综合评价玉米自交系GCA与SCA的指标“gi'+Ssi'”,称之为“总配合力效应”,并验证了这一指标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19.
玉米群体改良选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育种实践总结,阐述了采用“玉米群体改良”方法,实现玉米自交系的改良和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单株育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垦58S,7001S,5047S,W6154S,KS-9,培矮64S,安农S-1和5460S等不同类型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对单株育性的表现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除安农S-1外,其它7个不育系株内颖花间育性均存在显著差异,连续套袋自交对降低颖花间的育性差异效果不大;不育期间有少量自交结实,结实粒在穗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它们具有与相应不育系一致的光温敏核不育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