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山东省发现二点委夜蛾近似种一双委夜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先后在山东威海玉米田和德州杂草下发现了一种与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 ?schler)]幼虫和成虫形态相似的近似种, 与二点委夜蛾混合发生, 后经中国科学院武春生博士鉴定为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 (Hampson)], 本文将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简单描述, 比较了与二点委夜蛾形态学上的差异, 为进一步研究双委夜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目前在我国玉米产区有加重为害和成灾的趋势。为便于田间准确识别该虫、调查其发生为害规律以及掌握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在室内对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70%左右、光周期L14 h∥D10 h、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卵期平均为4.25 d;幼虫一般为5龄,幼虫期平均为18.28 d;蛹期平均为7.69 d,蛹重平均可达75.77 mg;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3.29 d,产卵可持续9.13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305.3粒,最多产500粒,最少132粒。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14.75 d和18.88 d。整个世代发育历期约为33.35 d。  相似文献   

3.
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呈成虫发生量大、幼虫密度小、为害程度低的特点.分析了关键时期对二点委夜蛾不利的天气条件、人为因素恶化其生境、玉米苗期与其幼虫发生期吻合度差是2012年二点委夜蛾偏轻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田间二点委夜蛾调查资料,通过Cassie扩散系数C、Kuno指标CA、平均拥挤度m*等指标判断二点委夜蛾幼虫为聚集分布,进一步采用核心(Neyman,奈曼)分布和负二项(Mosaic)分布的理论频次分布公式,经卡方X2检验,确定二点委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二点委夜蛾的聚集习性和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抽样方式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5.
二点委夜蛾测报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总结前期初步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发生省份调查经验,提出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调查、幼虫系统调查、发生为害普查、越冬虫源调查办法和预报技术。同时,提出了如虫态调查、发生世代和生物学特性等有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工饲养获得不同虫龄幼虫,利用体视显微镜系统观察、检测各龄幼虫的细微结构特征及生活习性。研究发现:①二点委夜蛾幼虫期蜕皮5次共6龄,1~3龄幼虫形态特征有别。②幼虫食性杂,可以取食超过13个科30种植物。③幼虫惧光,对高温敏感,昼伏夜出,有转株为害习性。④夏季二点委夜蛾暴发期与夏玉米幼苗期相遇,可造成夏玉米严重受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分离自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越冬幼虫僵虫上分离的43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生物测定,筛选到致病力较强的4株菌株,并对这4株菌株的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萌发率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测定。同时以二点委夜蛾2龄幼虫为供试虫源,测定了这4株白僵菌菌株对二点委夜蛾的致病力,从中筛选出具有生长速度快、萌发率高、产孢量大等培养性状优及毒力较强的球孢白僵菌Ed-41菌株。该菌株在浓度为1×107孢子.mL-1悬浮液喷雾接种处理后,在26℃条件下,第8 d供试幼虫的死亡率达85%,显示出对靶标害虫的具有较好的毒力,在二点委夜蛾害虫生物防治中将有潜在的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种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已成为我国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目前对其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研究少见文献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虫龄结构及老熟幼虫生物学特性,对其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4龄以上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均可做茧休眠越冬,翌年大部分幼虫直接在茧中化蛹,部分幼虫爬出茧外继续取食后化蛹。越冬代老熟幼虫的体长、体重和头壳宽度变化较大,且三者间无显著相关性。越冬代蛹个体间大小差异较大。大多数雌蛾的体长比雄蛾略小,雌虫产卵期可持续5~11 d,卵量平均为277粒/雌,单粒散产,雌、雄蛾平均寿命较主害代长,分别为11.00 d和18.67 d。死亡虫体寄生物分离鉴定发现,5.22%被寄生蜂寄生,发现3种寄生蜂,1种重寄生蜂;从60.29%的死亡虫体中分离出4种真菌,分别为球孢白僵菌、绿僵菌、黄曲霉和青霉;从21.74%死亡虫体中分离出细菌,除黏质沙雷氏菌外,还有一种球菌和一种杆菌。  相似文献   

9.
二点委夜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是夏玉米苗上的新害虫,本研究综述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习性、饲养技术、预测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现状,讨论二点委夜蛾迁飞的可能性,并为今后对二点委夜蛾的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温度、湿度和紫外线对二点委夜蛾微孢子虫存活力及其杀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的耐受温度范围较宽,存活的临界高温在50~55℃之间。环境湿度对微孢子虫的侵染能力影响显著,相对湿度在75%~84%条件下,微孢子虫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侵染能力最强,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微孢子虫侵染寄主。微孢子虫经紫外照射后,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侵染能力明显下降,紫外灯照射5 min后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致死率较未经紫外照射的处理下降了81%。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光周期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温度24±1℃、相对湿度(80±5)%以及13个不同光周期的条件下测定二点委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成虫生殖等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当光照时数≥16 h时,二点委夜蛾幼虫至产卵前期的总发育历期在33.7~40.7 d之间,无休眠个体产生,成虫获得率在67.0%~78.7%之间,单雌产卵量在335.3~382.4粒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在116.4~144.0之间。当光照时数16 h时,二点委夜蛾幼虫至产卵前期的总发育历期在40.2~63.2 d之间;老熟幼虫或蛹中的部分个体出现休眠现象,并以老熟幼虫为主;各处理间总休眠率在18.4%~79.6%之间,成虫获得率在15.3%~66.0%之间,单雌产卵量在275.8~419.0粒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在30.4~122.6之间。表明长光照有利于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生殖。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就清洁田园等农业措施对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的防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人为破坏二点委夜蛾成虫栖息、产卵和幼虫的适生环境,即在夏玉米播种前清洁田园,或在夏玉米播种并浇蒙头水后耙耧清理播种行麦残体,对二点委夜蛾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了解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毒素蛋白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的毒力以及作用机理,通过饲喂含有Cry1Ac、Cry1Ab、Cry2Ab和Vip3Aa四种不同Bt毒素蛋白饲料,测定Bt毒素蛋白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毒力,并观察取食4种毒素蛋白后幼虫中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幼虫取食毒素蛋白后72 h,Cry1Ab和Cry1Ac毒素蛋白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较高,校正死亡率为84.7%和76.4%;Vip3Aa和Cry2Ab毒素蛋白的毒力较弱。二点委夜蛾幼虫取食4种Bt毒素蛋白后,中肠柱状细胞微绒毛脱落,杂乱地分散在肠腔内,杯状细胞变形和腔内微绒毛脱落,线粒体和内质网等变形破裂,细胞核的核膜消失、核质凝聚和形状发生变化,经Cry1Ab和Cry1Ac毒素蛋白处理后中肠细胞的病变症状和速度明显高于Cry2Ab和Vip3Aa毒素蛋白处理。表明Cry1Ab和Cry1Ac毒素蛋白对二点委夜蛾幼虫杀虫活性较高,显著高于Cry2Ab和Vip3Aa毒素蛋白,且对其中肠细胞的破坏作用也较强。  相似文献   

14.
室内设置16、19、22、27、32℃5个温度梯度,用玉米、黄豆、花生、小麦4种食料饲喂二点委夜蛾幼虫,测定了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组建了二点委夜蛾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4种食料的二点委夜蛾幼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食料不同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差异较大;在不同温度和食料下,二点委夜蛾种群趋势指数、净增殖率、世代平均周期、周限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等生命表指数也有所不同。22~27℃是其适宜生长发育温度范围,黄豆和小麦是其较适宜的寄主。  相似文献   

15.
二点委夜蛾越冬虫态及其在越冬场所的空间分布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越冬虫态及其空间分布,为二点委夜蛾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模拟大田自然环境观测区和大田环境下不同类型作物田二点委夜蛾越冬情况的系统调查,明确了二点委夜蛾是以休眠的老熟幼虫结一土茧或叶茧越冬,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是在地表,占越冬幼虫的77%以上,部分叶茧在覆盖物中越冬.棉田、花生田、豆田、药材田、杂草地等多种田块的残留秸秆枝叶覆盖地为其越冬场所.棉田、豆田、杂草地的越冬存活率研究表明,棉田越冬存活率相对较大,秸秆覆盖厚度对存活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鲁西南地区二点委夜蛾发生代数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分析近两年黑光灯诱蛾量和田间调查幼虫发生动态,并结合越冬试验,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鲁西南地区发生世代情况。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鲁西南地区可以越冬,一年发生4代。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二点委夜蛾是玉米田的新害虫,2011年在我国夏玉米产区暴发危害,给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文报道了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的发生危害情况,分析了幼虫发生危害特点,并提出了相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二点委夜蛾越冬场所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场所,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玉米田、豆田、花生田、棉田、甘薯田等作物植株、地表和0~5 cm表土进行调查,记录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分布部位和数量。结果表明,在玉米植株苞叶、玉米田的麦秸和杂草下、豆田、棉田、花生田、甘薯田、冬瓜田植株下或落叶下、桃园、田边地头和废弃农田杂草下均发现有二点委夜蛾幼虫,以植株密度大、落叶多、地表覆盖程度高的棉田、豆田和花生田虫口密度高。说明二点委夜蛾食性杂,越冬场所复杂, 棉田、豆田、花生田和玉米田等多种作物田以及田间杂草均可为其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非选择性试验和皿内饲料吸引选择试验测定了二点委夜蛾对不同植物的产卵选择和取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顺序为小麦(麦茬麦苗)大豆棉花玉米;成虫在同一寄主植物上不同部位的产卵率有一定的差异,小麦和玉米下层产卵率高于上层和中层,而大豆和棉花上层产卵率显著高于中、下层。二点委夜蛾初孵幼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顺序为:甘薯棉花大豆马齿苋马唐花生玉米小麦,而叶片取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甘薯马唐花生棉花大豆小麦马齿苋玉米。二点委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显著不同,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取食选择性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分离自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öschler)越冬幼虫体内的微孢子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证明该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具有最近的近缘关系,属于微孢子纲,微孢子虫目,微粒子科,微粒子属Nosema;测定了该微孢子虫不同浓度对不同龄期二点委夜蛾的致病力,在接种1×107孢子/mL浓度时,对初孵、2龄、3龄幼虫8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1.6%、83.35%和70.4%,显示出对靶标害虫具有较好的毒力;对田间自然条件下微孢子虫在二点委夜蛾种群中的流行动态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微孢子虫在二点委夜蛾种群数量的控制中起到一定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