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5月24日上午,在2008中国(澳门)国际茶业博览会举行期间,亚非茶业经贸座谈会在威尼斯人酒店那不勒斯厅隆重举行。此次的座谈会得到了亚洲和非洲主要产茶国的大力支持,出席座谈会的代表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先生、肯尼亚驻华使馆大使Ruth Sereti Solitei夫人、肯尼亚驻华使馆参赞George Gachoka先生、斯里兰卡驻华使馆参赞Alexi Gunasekera先生、印度新德里茶叶协会主席Ravinder Kumar Goel先生、越南茶叶协会秘书长Nguyen Thi Anh Hong女士、埃及Soudanco公司M.Heiza先生等。在座谈会上,各个国家代表就本国茶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会后共同交流和探讨国际茶叶市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本刊将各国代表交流情况辑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润涛先生(1907-1960),中国农业/茶叶经济学家,193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经系,是美国农经学家卜凯教授的学生。1930年,刘润涛留校任教,1934年二月他参加了金大农经系的四省农村经济调查,写出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安徽屯溪、祁门、湖北羊楼洞和江西宁州的四份茶业调查报告。到今天为止,这四份报告仍对二十世纪茶业经济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常常被研究茶史和茶业经济的学者们参考和引用。1949年,吴觉农先生邀请刘润涛到北京中国茶叶公司任副总经理,以后的十年里,他为中国茶业的规划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刘润涛在1958年被划为"右派"下放西北。1960年因脑溢血在西安去世,年仅53岁。  相似文献   

3.
茶业界十分尊敬的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先生与世长辞,转眼半载,浙江省茶叶学会全体会员都怀着悲痛心情,深切怀念我们敬爱的吴老。吴觉农先生,1887年4月出生在我省上虞县,早年就立志于振兴祖国的农业,故取名“觉农”。先生早年就读于浙江省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浙江农业大学前身),学生时代就对茶业很感兴趣,并希望能为振兴祖国茶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于1919年考取去  相似文献   

4.
吴宁 《茶叶》2012,(3):187-191
刘润涛先生(1907—1960),中国农业/茶叶经济学家,193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经系,是美国农经学家卜凯教授的学生。1930年,刘润涛留校任教,1934年二月他参加了金大农经系的四省农村经济调查,写出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安徽屯溪、祁门、湖北羊楼洞和江西宁州的四份茶业调查报告。到今天为止,这四份报告仍对二十世纪茶业经济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常常被研究茶史和茶业经济的学者们参考和引用。1949年,吴觉农先生邀请刘润涛到北京中国茶叶公司任副总经理,以后的十年里,他为中国茶业的规划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刘润涛在1958年被划为“右派”下放西北。1960年因脑溢血在西安去世,年仅53岁。  相似文献   

5.
刘祖生  王家斌 《茶叶》2007,33(3):125-128
吴觉农先生是我国茶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茶界的一面光辉旗帜,他为中国茶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吴觉农茶学思想是在继承传统茶学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新逐步形成的。本文着重概述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茶人与茶人的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志根  曹望成 《茶叶》2001,27(3):18-19
吴觉农先生是中国现代茶业和茶的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时期茶人的杰出代表.为振兴祖国茶业,弘扬中华茶文化,成立“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茶世界》2008,(11)
2008年11月21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主办,广州市越秀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2008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国际茶业交流会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举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先生、斯里兰卡驻华商务参赞Alexi Gunasekera先生、肯尼亚驻华商务参赞George K.  相似文献   

8.
吴宁 《茶叶》2010,36(2):125-128
冯和法先生(1910-1997)是一位农业经济学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在上海商品检验局主持国际贸易导报的工作,在浙江粮油棉丝管理处,中国茶叶公司为中国茶业的发展和出口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是冯和法先生百年诞辰,特写此文纪念他。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吴觉农先生与世长辞了。八闽茶人怀着悲痛的心情,纪念着为中国茶业的发展而奋斗一生的光驱者。 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茶业,经历着坎坷艰难的发展道路,在那颠簸曲折的进程中处处都有着吴老的脚印。抗日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16,(11)
正洞察·创新·超越中国茶业商学院以"培养具有产业深度、商业高度和社会责任感的茶业领导者"为使命,致力于茶企业成长、茶产业升级和茶行业进步,是中国茶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刘仲华先生出任院长。产业研究洞察·解析·研判研究报告,行业峰会等茶业商学跨界·创新·超越茶企领袖圆桌会议、总裁研修班、定制班、专题班、定向班等行业服务咨询·整合·资本项目咨询、企业服务、行业整合、茶业投融资等  相似文献   

11.
吴宁 《茶叶》2013,39(3):170-173,177
叶知水先生(1914—1947)浙江鄞县人。193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任职于中国茶叶公司技术处。他先后在黔、浙、皖、闽、赣五省从事茶叶改良推广工作,1942年至1945年在湖南和西北调查砖茶的产销,1946年在上海营办出口茶叶精制厂,1947年5月因病去世。本文根据我采访和收集的零散资料和叶知水先生在他生命最后的八年中所发表的文章对他做一点介绍。  相似文献   

12.
蒋敏  韦玲玲  章传政 《茶叶通讯》2021,48(1):187-192
王泽农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茶学教育家和农业科技专家,是中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专业,创设了早期茶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后又在安徽农学院创办茶业系并长期在此执教,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茶学专业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与理论体系,完善茶学学科建设,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当前茶学领域的基础性前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途径方法;积极开展了茶叶科技创新和茶文化理论研究,服务地方茶业经济发展,为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和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吴宁 《茶叶》2013,(1):52-55
1983年10月,爷爷在杭州开会时,在张堂恒、马森科先生陪同下去了杭州茶叶试验场和浙农大的潘板试验茶场。回到北京后,他对家人提起,六十年前,他在余杭长乐镇北村(属今天的径山镇)与方翰周先生办振华机器制茶厂的一段。爷爷一边赞口不绝地谈到茶场规模之宏大和机械制茶设备之全面,一边感叹“翰周要是活到今天,能同去我们一起办过茶厂的地方看看,他会多开心咧!”  相似文献   

14.
邓克尼 《茶叶通讯》2009,36(1):40-41
提取《金瓶梅》中对茶民俗的描写,进行讨论,为中国茶文化着些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及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和依赖系数对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的集中度及依赖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各类茶叶的集中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小包装发酵茶、大包装发酵茶、小包装绿茶、大包装绿茶,其中大包装绿茶和小包装发酵茶的集中度在增强,小包装绿茶的集中度在减弱,而大包装发酵茶的集中度较为平稳;中国茶叶出口依赖性较强的市场主要是摩洛哥、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根据研究结果,作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测,不断优化茶叶出口市场分布,以适当分散因市场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同时要继续关注并挖掘出口潜力较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6.
茶叶海上贸易在福建的文化经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探究海洋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外贸政策的变更和海洋文化的成长,揭示福建茶叶贸易的连续性和生命力;结合时下倡导的"一带一路"经贸战略,分析了福建茶海文化和区域贸易平台建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论花茶湿窨中茶坯吸香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伟丽 《茶叶科学》2001,21(2):81-84
本文对花茶湿窨中茶坯吸香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多年研究 ,结果表明 :高含水量茶坯中的水分和水浸出物是吸香的载体 ;茶坯的吸香能力和保香效果随其含水量增加而增强 ;茶坯的吸附量与其比表面积有关 ,而茶坯的比表面积和吸附量与其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茶坯的吸香效果与堆温和配花量呈显著正相关 ;吸附和解吸平衡与不同茶坯有关。这些变化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殷鸿范 《茶叶科学》1994,14(2):101-107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茶机发生了8方面的变化,在整体上促进了茶机性能的完善和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中国茶机工业已经走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设计、制造各类茶的加工设备和茶园作业机械的能力,并具有向国内、外提供成套设备的实力。红外辐射、光谱色差、可编程控制器和工业控制器等先进技术已在茶机上应用成功。茶机的理论研究也已系统展开。  相似文献   

19.
蒋敏  章传政 《茶叶通讯》2020,(1):145-151
泛文化现象在中国茶文化界的突出表现为在茶文化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存在的对有关茶文化概念的混淆模糊、区分不清、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茶文化相关概念的严重“泛化”。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边缘性、开放性、综合性特征和各种商业行为对茶文化的过度消费和过度开发,以及茶文化理论研究的不足,严重滞后于茶文化实践的发展等是引起茶文化概念“泛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前,学界需进一步对茶文化、茶艺、茶道等概念及其内涵加以区分、界定,以期达成共识,从而促进茶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