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亚麻纤维遗传相关性,对11个亚麻品种的原茎产量、种子产量、全麻率和纤维产量4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进品种DIANE纤维产量最高,纤维和原茎产量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64,原茎产量在纤维物质积累中占主要成分,因此在纤维育种中注意原茎产量的选育同时要注意适当兼顾到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及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我国水稻生产实际,构建了水稻产量差定量化研究模型,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稻、晚稻的潜在产量、高产试验产量、品种区试产量和大田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其中大田平均产量与品种区试产量间的产量差(GV)分别为2 024、1 455和1 835kg/hm2;与高产试验产量间的产量差(GE)分别为3 864、5 196和4 601kg/hm2;与潜在产量间的产量差(GM)为9 990、15 135和13 246kg/hm2,区内水稻产量提升空间较大。早稻、中稻、晚稻不同层次产量差在各省份间的分布差异很大;同一省内,同一层次产量差在不同季节类型水稻间的表现也不同。但从整个区域来看,GV:早稻>晚稻>中稻,GE和GM均为:中稻>晚稻>早稻。因此,发展双季稻,恢复双季稻的面积是短期内提升该区水稻总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可能途径,对水稻产量与其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株高与穗长、穗粒数、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36、0.40;株高是构成生物产量的基础,该试验中株高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产量呈正相关,说明生物产量的积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在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生物产量>结实率>株高>收获指数,认为:在通常保证一定有效穗、提高穗实粒数和穗总粒数、主攻大穗并适当兼顾粒重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植株高度以增加生物产量,可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新疆灌溉区春小麦不同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分析了新疆灌溉区春小麦不同产量水平下的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小于60t/hm2产量水平下,稳数是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在6.0—7.5t/hm2产量水平下,三个因素均很重要,有多种增产途径;在大于7.5t/hm2产至水平下,必须在保证一定稳数基础上地加千粒重,稳定稳粒数以获高产;穗数在任何产量水平均对产量有重要作用,稳粒数在任何产量水平时对产量的作用均居三因素末,千粒重在大于6.0t/hm2产量水平时,对产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近年来四川省小麦育种工作在产量和产量性状上的改良效果,分析了1996-2005年的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资料。通过对每年度试验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对照在每年度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和在每年度试验中达到续试或审定标准的参试品系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三类数据的对比分析.认为10年间,四川小麦产量增长缓慢,整个产量育种还处于平台期,有效穗数缓慢增长,穗粒数基本稳定.千粒重在40-45g之间波动,株高维持在86-90cm之间。提出今后四川省小麦产量育种应当注意增加穗数和增加千粒重两个方面,建立新的平衡,实现四川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法,对浇灌与非浇灌2种处理下的8个冬小麦品种(系)产量形成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产量性状与产量在相关程度上,以及产量性状对产量的作用大小有一定差异,株高、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呈密切正相关,千粒重与产量呈负相关不显著。产量构成中穗数的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在四川成都地区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 3 年(2006~2008 年)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关系密切,对于不同的品种类型,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在10.5~11.25 t/hm2的产量目标下,通过中小苗三角形条栽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关系,且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合理制订高产栽培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不同产量水平189份棉花种质资源产量因子变异系数、频次分布和性状间差值,研究棉花品种在产量改良过程中各性状的变化趋势,挖掘产量增加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品种产量增加的过程中,铃数、单株秸秆质量呈增加趋势,衣分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铃质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产量的提高更多得益于铃数的增加,高产育种可通过对铃数和生物学产量的选择,以获得更高产量水平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新疆春小麦的抗干旱和水分高效利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研究了新疆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和近年新审定品种的抗干旱和水分高效利用特性,通过田间干旱和充分灌溉处理小区试验的籽粒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计算了各品种的抗旱系数(DC)、抗旱指数(DI)、干旱产量指数(DYI)、丰水产量指数(WYI)和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YHWUEI).结果表明,新疆育成的春小麦品种在干旱处理条件下的产量、抗旱性总体高于引进品种;各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抗旱系数(DC)与各品种干旱处理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差,各品种产量和部分农艺性状的抗旱指数(DI)与各品种干旱处理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较高,而干旱产量指数(DYI)与各品种的干旱处理产量趋势完全一致;又通过干旱产量指数(DYI)、丰水产量指数(WYI)和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YHWUEI),筛选出在干旱和充分灌溉两种条件下都高产稳产,即具有水分高效利用特性的春小麦品种四个:新春2号、新春6号、新春7号和新春10号,它们的干旱产量指数、丰水产量指数和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都大于1.05.在多年新疆春小麦生产中,它们也都表现高产稳产、耐高温、抗干旱和适应性强,在干热风危害麦区推广面积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以7个不同类型红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Cd、Zn污染土壤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组合H368表现最佳,鲜麻叶产量、麻骨产量、麻皮产量、株高、茎粗和皮厚均高于其他品种,且鲜麻叶产量、鲜麻骨产量、鲜麻皮产量和株高达显著水平,其鲜生物量达76.22 t·hm-2,比其他品种增产21.2%~54.9%。  相似文献   

12.
阳新县苧麻生产,在一般年景,二、三麻产量都比头麻低,二麻产量约为头麻产量的60%,三麻产量约为头麻产量的40%,可是在个别年份,如果7、8、9月间雨水充足调匀,二廊产量可超头麻,三麻产量可赶头麻。看来二麻和三麻低产的基本原因,是由于生长期间雨水不足所致。因为苎麻生长期间天旱,施下的肥料很难溶解为根部吸收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中部玉米公顷产12000kg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1993~1996年7年的产量资料分析,明确了在公顷产7500~12000kg产量范围内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产量构成因素与栽培措施、环境条件和品种特性的关系,为实现公顷产12000kg以上产量水平,找到了必须具备的产量构成因素、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杨艳  冷远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647-1649,1652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玉米品种顺单6号、遵玉3号和安单3号为材料,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75000、64500、56250、49995株/hm2(CK)。[结果]在同一种植密度下,顺单6号、遵玉3号、安单3号间的产量差异显著,顺单6号、遵玉3号的产量与安单3号差异极显著;不同种植密度间玉米产量差异显著,种植密度与品种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玉米品种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产量构成因子中,株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百粒重、穗位高、穗长、秃尖与产量呈负相关,只是相关性的显著性各有差异。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子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结论]在玉米栽培中,要充分利用对产量有利的影响因子,通过栽培措施调节各因子进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范红霞  钟天华  田国卫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52-14853,14901
将濮阳市30年冬小麦产量序列分解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用气象产量与历年冬小麦生育期间光、温、水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普查,得出一批影响冬小麦气象产量优势相关气象因子,并建立冬小麦气象产量趋势预报和订正预报模式,统计检验和试报结果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为濮阳市冬小麦产量监测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早、中、晚熟代表品种鲁原单14(LD14)、掖单22(YD22)和掖单13(YD13)为对象,两两相互套作,研究春夏玉米套作体系中夏玉米磷吸收利用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株磷吸收量在大口期、开花期、成熟期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在开花期,叶片、鞘、茎中的磷吸收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在成熟期,叶片、鞘、茎、苞叶、穗轴、籽粒中的磷吸收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叶片中磷转移量与产量呈负相关;鞘和茎中磷转移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植株磷吸收量和转移量对产量直接影响的通径系数均为正值,且吸收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大于转移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植株磷含量对产量直接影响的通径系数为负值。间接影响中,含量通过吸收量对产量和吸收量通过含量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但前者是正影响,后者是负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选取30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各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叶面积指数、总干物质生产量、粒叶比、单茎茎鞘重和株高,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水稻群体产量构成性状、群体质量性状间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水稻群体,其千粒重、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以结实率表现最明显;水稻群体质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群体中也表现不一致,以粒叶比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变化最明显。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针对不同群体,明确不同产量性状和群体质量性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应抓住重点性状并协调其与产量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以获得水稻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甘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与品种及栽培措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甘薯品种、不同施肥量、不同密度对甘薯产量和淀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决定甘薯产量和淀粉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A),其次是施肥量(B),再次为密度(C)。A1B3C3搭配在甘薯产量方面表现最好,A4B3C3搭配在淀粉产量方面表现最好,经过验证试验,甘薯产量和淀粉产量都表现最高的是A1B3C3,即品种为商薯19、施肥量为930.0kg/hm2、密度为6.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红麻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理调控红麻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红麻的纤维产量。[方法]以纤维产量为参考数列,株高、茎粗、皮厚、笨麻率、干皮精洗率5个产量构成因素为比较数列,对8个红麻品种的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红麻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红麻纤维产量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皮厚>株高>干皮精洗率>茎粗>笨麻率。关联度分析表明,在育种上,红麻应选育皮厚、植株高大的品种;在栽培上,应主攻皮厚,增加植株高度,减少笨麻率,协调好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论]红麻的纤维产量与皮厚、株高、干皮精洗率等产量构成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沿海水稻土3414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射阳县水稻土上进行了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磷、钾最佳施肥处理下,施氮区产量显著高于无氮区产量;由于射阳县土壤缺磷,因此水稻产量都随施磷量的增多而提高;射阳县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因此在适量氮、磷施肥处理下,少量或是在当地最佳施钾肥处理下水稻产量最高,该试验中缺素相对产量中缺磷和缺钾相对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