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植物内源激素对小麦叶片衰老的调控机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小麦灌浆期不同叶位叶片的5大类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正在衰老叶片的乙烯和脱落酸(ABA)含量明显增加,前期和中期的功能期叶片细胞分裂素(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和赤霉素(GA3)含量较高,生长素(IAA)在功能期和后期衰老的叶片中含量较高。因此可以将这4种激素分为2大类,即乙烯和ABA诱发和促进叶片衰老,另一类的Z+ZR和GA3则维持叶片功能,抑制衰老。但IAA表现了具有前期保持叶片生长发育和后期促进衰老的双重作用,在不同叶片中,春6叶(旗叶)则比较复杂。旗叶与睛相比表现了特殊性,这可能与其特殊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光周期对大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天富  马凤鸣 《作物学报》1996,22(6):661-667
选用生育期不同的3个品种,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研究了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处理对大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日照与长日处理相比,脱落酸(ABA)含量显著上升,赤霉素(GA1+3)含量及GA/ABA比例明显下降,细胞分裂素(DHZR,二氢玉米素核苷)有下降趋势,生长素(IAA)的变化不大。短日下GA和IAA含量负相关,GA与ABA正相关,长日下IAA与DHZR负  相似文献   

3.
DPC处理对棉株侧根组织中激素变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DPC系统化控改善了侧根组织中内源激素的水平,其中CTKs中的活性组分iP+iPA的含量水平提高,而DHZ+DHZR和Z+ZR的含量水平下降(苗期除外);GAs中GA3含量下降而GA46月17日前高于对照。IAA含量在6月17日前比对照高,ABA则只在苗期(5月18日)和实花期(6月30日至7月8日)高于对照。IAA/CKs,IAA/Z+ZR和IAA/ABA在根系一生中较对照高。  相似文献   

4.
以棉花核型雄性不育姊妹系473A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技术分析473A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药发育过程中花药脱落酸(ABA)和玉光大+玉米素核苷(Z+ZR)合量变化。在花药发育各个时期,不育株花药ABA含量都高于可育株,Z+ZR含量低于可育株。尤其在减数分裂期,不育株花药ABA含量是可育株的73.1倍,Z+ZR含量仅为可育株的42.6%。因此,不育株花药中ABA含量与Z+ZR含量的比值严重失调。表明,473A不育株花药败育的关键时期在减数分裂期,花药ABA含量和Z+ZR含量与雄性育性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梁振兴  马兴林 《作物学报》1998,24(6):788-792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分蘖发生与主茎内源吲哚乙酸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和玉米素的关系。结果表明,IAA和ZR+Z的含量,尤其是二者间的比值与分蘖发生密切相关,当IAA+(ZR+Z)值低时,利于分蘖发生;反之则不利于分蘖发生。在小麦穗发育进入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后,IAA/(ZR+Z)值显著升高,可能是导致分蘖停止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1997~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与IAA/(ZR+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春性小麦分蘖初期较高的IAA/(ZR+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发生,冬性小麦分蘖初期较低的IAA/(ZR+Z)经值利于小麦分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棉花种子发芽过程中,胚根的发育和侧根的发生及赤霉素(GA3)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对照胚根的发育和侧根的发生过程中,生长素(IAA)和三种细胞分裂素(iP+iPA、Z+ZR、DHZ+DHZR)无论是在下胚轴还是在胚根中,前期(48h前)含量较高,后期相对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2)赤霉素降低了胚根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但是提高了72h以前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3)赤霉素浸种显著的抑制了棉苗胚根的发育和侧根的发生,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下胚轴和胚根中前期生长素和三种细胞分裂素的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了开花前3d、1d,开花当天,开花后1、3、5、7、8、12d的5个棉纤维突变体胚珠中GA1+3、IAA、ABA及iPAs的含量。结果表明,5个纤维突变体内源IAA差异主要发生在开花受精前;内源GA1+3差异主要表现在GA1+3增加速率最大的时期,对照GA1+3增加速率最大的时期是在受精前,而5个突变则在受精后;内源iPAs及ABA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峰值出现时期上,有极短纤维和正常短绒的突变体Li与对照品种一样iPAs峰值出现在受精前,ABA峰值则在受精后,而无短绒有纤维和无短绒无纤维的突变体则相反。发现了突变体LigonLintless纤维极端缩短的原因主要是受精后出现了极高含量的ABA。指出了内源GA1+3和ABA则分别在受精后促进和抑制胚珠增重和纤维伸长。  相似文献   

9.
用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了苹果短枝型品种的4种内源激素。结果表明,内源激素脱落酸(ABA)与枝条节间长度呈负相关,与短枝萌发率呈正相关(P〈0.01),宜作为短枝预选的指示激素。叶片中ABA含量随季节变化,但短枝品种ABA含量显著高于非短枝品种,二者ABA比值维持2.6 ̄3.4:1。短枝品种预告时,以同系非短枝品种或母树ABA含量为参照,其含量的1.8 ̄2.2、2.3 ̄3  相似文献   

10.
采用陆地棉徐州142无絮突变体(FL)与其正常品种(WT)比较,研究了外源激素对离体胚珠纤维的诱导作用以及纤维初始发育过程中胚珠内源激素(IAA,GA,ABA和iP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GA能够诱导离体的正常和突变体未受精和受精胚珠产生出纤维,开花前2d~3d的胚珠培养到天然开花日之后纤维方才突起。开花当天内源IAA含量的急剧上升可能是胚珠表皮细胞迅速伸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开花前4d到开花后4d突变体胚珠内高水平的iPA阻碍其纤维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刘世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144-148
为研究油棕抗寒性与内源激素的关系,人工设置温度梯度,模拟Logistic方程,求取低温半致死温度,鉴定抗寒性,采用ELISA技术测定自然降温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4.1℃(T1)、-0.92℃(T2)、-2.89℃(T3)、2.18℃(M1),抗寒能力为T1>T3>T2>M1。自然降温过程中,从26℃降到18℃,IAA、GA、CTK、ABA含量基本不变,低于18℃后,IAA、ABA含量显著增加,GA含量稍有增加,CTK含量降低,ETH含量则变化不规律;ABA/CTK比值升高,ABA/IAA、GA/IAA、CTK/IAA、ETH/IAA比值先升高后降低。抗寒性高的品种,IAA、ABA含量高,IAA/ABA、IAA/ETH、GA/ETH、CTK/ETH、ABA/ETH比值高,表明油棕叶片IAA和ABA含量的增加利于提高抗寒力。  相似文献   

12.
夜间补光对黄瓜幼苗激素含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夜间补光在育苗中的作用及机理,以‘津研四号’为试材,研究了夜间补光0、3、6、9和12 h对黄瓜幼苗生长、内源激素含量、根系活力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补光0 h)相比,夜间补光处理的黄瓜幼苗干重、叶面积、根冠比、壮苗指数、矿质元素积累量、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ZR+GA3+IAA)/ABA和根系活力提高,脱落酸(ABA)含量降低,这些指标的升高(或降低)幅度随补光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黄瓜幼苗的玉米素核苷(ZR)含量补光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降低,补光6 h的最高。说明夜间补光能促进黄瓜幼苗生长,这与内源激素含量、根系活力及矿质元素积累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立枯丝核菌侵染下AMF对黄瓜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e(GV)对接种立枯丝核菌黄瓜生长及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接种植株为对照对接种GV的植株接种立枯丝核菌,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不同处理根系IAA、GA3、Zeatin、ABA含量,观测其动态变化。【结果】(1)GV与立枯丝核菌对黄瓜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不同。接种GV使黄瓜根系IAA、GA3、Zeatin、ABA含量增加,立枯丝核菌侵染使黄瓜IAA、ABA含量增加,而GA3和Zeatin含量下降。(2)与对照病株相比,接种GV植株根系具有较高IAA、Zeatin、GA3含量而ABA含量较低。【结论】接种GV能促进植株生长,接种GV植株根系IAA、GA3、Zeatin含量相对增加和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有关,IAA在植株对病菌侵染的防御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模拟UVB增强胁迫对大田水稻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可调式紫外线增强系统人工模拟了江西省千烟洲地区20%臭氧层衰竭程度所导致的紫外线辐射增强环境,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对晚稻品种“协优432”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内源激素IAA、ABA、GA3和Zeatin(Z)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过增强的UV辐射处理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有明显下降,UV-A UV-B处理组和UVA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株高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UV-A UV-B处理组IAA、GA3和Z含量分别比正常日光对照组降低了21.86%、31.90%和30.28%,分别比UV-A处理组降低了31.79%、35.84%、39.14%。ABA含量UV-A UV-B处理组比正常日光对照组降低了29.16%,比UV-A处理组降低了32.33%,但是经过统计学检验后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了5种植物内源激素(乙烯、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对果实成熟和衰老的调控机理,以及激素浓度在水果的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棉花叶片衰老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随着转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棉花早衰发生加重,已经成为制约棉花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早衰的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棉花叶片衰老生理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衰老过程中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以及防止棉花叶片衰老的各种调控措施。文中概述了一些常用的棉花叶片衰老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蛋白质、丙二醛(MDA)、活性氧清除系统(SOD、POD、CAT)、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多胺)等。大量研究表明在棉花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蛋白质含量急剧下降,而MDA含量快速上升,活性氧清除系统酶活性产生相应的变化,各内源激素的含量也具有各自变化特点。针对棉花早衰的生理过程,通过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氮、钾、钙3种肥料,以及水分、光照、温度、气体等环境因子的调节措施来预防叶片早衰以及对出现叶片早衰后的稳产措施。最后对棉花叶片早衰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于拔节期前后测定兰考矮早八主茎和一级分蘖的第一分蘖(分蘖I)和第二分蘖(分蘖II)各时期上部第一片完全展开叶内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叶片内IAA和ZR含量表现为主茎>分蘖I>分蘖II,其分蘖与主茎的差距在拔节前期开始加大;叶片内ABA含量表现为分蘖>主茎,其差距开始加大的时期比其他激素晚6~12 d。各激素含量在主茎与分蘖间的差距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分蘖衰亡。激素间平衡与分蘖成穗关系更为密切,分蘖叶片中IAA/ABA和ZR/ABA比值低不利于分蘖最终成穗。激素含量比值在分蘖和主茎叶片中出现差距的时间要早于单一激素含量在分蘖与主茎中出现差距。与单个激素含量相比,激素之间的平衡以及分蘖与主茎激素平衡的差距可能与分蘖成穗的关系更为密切。分蘖中IAA/ABA和ZR/ABA比值占主茎中相应比值的比例可使判断成穗蘖和衰亡蘖出现差距的时间提前至二棱末期,比单一激素含量判断提前6~22 d。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分蘖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马兴林  梁振兴 《作物学报》1997,23(2):200-207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衰亡过程中,主茎及各蘖位分蘖内源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及脱落酸(ABA)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分蘖衰亡过程与内源激素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蘖位分蘖虽然开始衰亡的时间不同,但开始形态衰亡之前都表现出共同规律,即各蘖位分蘖ZR Z的含量和ABA含量与主茎相应激素的差异显著加大,成为该蘖衰亡的先兆。在分蘖衰亡过程中,这种差异继续加大,直至该蘖枯亡。IAA的变化较晚发生,几乎与分蘖的形态衰亡同步进行。凡没有发生衰亡的分蘖,其内源激素含量与主茎的差异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成为分蘖成穗的重要基础。研究初步认为,分蘖衰亡前ZR Z和ABA的这种变化是导致分蘖衰亡的主要原因,而IAA的变化则是伴随原因。因此,缩小主蘖间ZR Z和ABA含量上的差距是争取分蘖成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兴安圆柏扦插生根过程中相关内源激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兴安圆柏扦插生根率,探讨兴安圆柏的扦插生根机理,以改进的HPLC法测定了兴安圆柏插穗生根过程中5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生根初期,插穗有1个衰老过程,插穗生根部位的IAA、ABA、IAA/ABA和GA含量均呈降低趋势,ZT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相比,激素处理提高了扦插初期插穗生根部位IAA、IAA/ABA值,而降低了GA含量,这些变化都促进了插穗生根;激素处理虽然不能改变插穗内部ABA的含量,却促进了IAA由茎尖向插穗基部的运输;IAA/ABA值较高以及低浓度的GA含量,都有利于愈伤和根源基的形成;插穗内源激素的动态平衡,共同调控不定根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小麦小花两极分化中内源植物激素与糖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扬麦158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小花发育与退化两极分化过程中可孕花与不孕花的内源植物激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动态。不孕花在开花前18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即开始迅速下降,开花前14天其鲜重和果聚糖含量也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表明已进入生理功能衰退期。在两极分化期间可孕花与不孕花在内源植物激素水平上表现出了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