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日粮不同能量水平对獭兔免疫性能及IFN-γ表达量的影响,为獭兔饲养能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60只1.5月龄獭兔随机分为Ⅰ、Ⅱ、Ⅲ、Ⅳ4组,每组40只,分别饲喂消化能为9.7,10.5,11.3和12.1MJ/kg的4种日粮(各日粮其他营养成分一致);预试期7d,正试期2个月;每个月采样1次,进行相关免疫指标的测定。【结果】在日粮能量水平为9.7~11.3 MJ/kg时,獭兔的免疫器官指数、免疫球蛋白含量以及肝脏IFN-γ表达量均随日粮能量水平的升高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2.5月龄时,Ⅰ组与Ⅳ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IgG含量以及肝脏IFN-γ表达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3.5月龄时,Ⅰ组与Ⅲ组的脾脏指数、IgG和SIgA含量及Ⅰ组与Ⅳ组的肝脏IFN-γ表达量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日粮能量水平为9.7~11.3MJ/kg时,日粮能量水平的升高能够增大獭兔的免疫器官指数,促进獭兔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以及肝脏IFN-γ的表达,獭兔日粮较适宜的消化能水平为11.3MJ/kg。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日粮能量水平对断奶至3月龄獭兔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基因(PPARγ)、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断奶的健康獭兔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0只,4组试验兔的日粮能量水平分别为9.7,10.5,11.3和12.1MJ/kg,试验分断奶~2月龄、2~3月龄2个阶段。分别于试验开始的第30,60天早晨采血,测定血液中的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并取肝脏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测定PPARγ和INSIG-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2月龄时,日粮能量水平对獭兔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他血液指标影响不显著。3月龄时,日粮能量水平对獭兔血液中的总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谷草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他血液指标影响不显著。在2、3月龄时,PPARγ基因均分别以11.3和12.1 MJ/kg日粮能量水平下的表达量最高,INSIG-2基因则分别以11.3和9.7MJ/kg日粮能量水平下的表达量最高。【结论】日粮能量水平对幼龄獭兔血液中总蛋白质、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其他血液指标无显著影响;日粮能量水平对幼龄獭兔肝脏PPARγ、INSIG-2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营养水平玉米秸秆型日粮对肉牛肝脏IGF-Ⅰ、IGF-ⅠR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选择9月龄、体重相近[(235±7)kg]的健康杂交肉牛(黄牛×西门塔尔)30头,随机分为3组,饲喂3种不同营养水平日粮(低营养水平、中营养水平和高营养水平),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试验期为10个月。结果表明:(1)与低营养水平日粮组相比,中营养水平和高营养水平组的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血液中的IGF-Ⅰ呈上升趋势,且高营养水平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处理(P0.05)。(2)肝脏中的IGF-Ⅰ、IGF-ⅠR mRNA表达量也与营养水平呈正相关,高营养水平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这说明高水平营养能促进杂交肉牛生长,提高血液中的IGF-Ⅰ含量,并能提高IGF-Ⅰ、IGF-ⅠR mRNA在肝脏中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鸭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IGF-1受体(IGF-1R)基因mRNA表达的发育性变化规律,选择0、14、28、42和56日龄高邮鸭和金定鸭各10只(共100只),称测体重后屠宰,采集肝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GF-1和IGF-1R基因的发育性变化,并进行品种间比较。结果表明:0~56日龄期间,高邮鸭和金定鸭肝脏IGF-1基因表达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56日龄时高邮鸭肝脏IGF-1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金定鸭;IGF-1R基因表达量基本呈下降趋势,高邮鸭肝脏IGF-1R基因表达量在0日龄时显著高于金定鸭。高邮鸭和金定鸭肝脏IGF-1和IGF-1R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与体重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鸭肝脏中IGF-1和IGF-1R基因表达量有特定的发育模式且存在品种差异,IGF-1R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不依赖IGF-1基因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
不同粗蛋白、消化能水平对商品獭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研究粗蛋白、消化能对商品獭兔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3月龄獭兔108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饲喂不同粗蛋白、消化能营养水平的日粮.结果表明:饲喂消化能为(DE)10 MJ/kg、粗蛋白(CP)为15%的日粮时,日采食量最小为129.01 g/d,日增体质量最高为23.15 g/d,料重比最小为5.57;饲喂消化能(DE)为10 MJ/kg、粗蛋白(CP)为17%的日粮时,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9.46%、63.38%.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不同消化能水平的日粮对母獭兔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而探讨成年母獭兔适宜消化能的需要量。选择胎次相近、健康无病的成年母獭兔80只,按照妊娠前平均体质量相同的原则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设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獭兔。采用单因子等重复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消化能水平(9.627、9.941、10.255、10.569、10.883MJ/kg)的日粮对母獭兔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日粮消化能水平对母獭兔体质量变化、仔兔的生长速度、产仔数、死胎率、初生窝质量、第21天窝质量、窝增质量和泌乳力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仔獭兔第21天的成活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消化能水平为10.569MJ/kg的成活率显著性高于其他4个处理组。可见,母獭兔适宜的日粮消化能需要量为10.569MJ/kg。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白鹅肉用品系、蛋用品系和霍尔多巴吉白鹅为供试材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在鹅1、30、60、90日龄时胸肌、腿肌中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鹅胸肌、腿肌IGF-ⅠmRNA的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胸肌中IGF-ⅠmRNA的表达峰值在吉林白鹅肉用品系60日龄、蛋用品系30日龄、霍尔多巴吉白鹅60日龄出现,其中霍尔多巴吉白鹅30日龄与1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腿肌IGF-ⅠmRNA的表达量均在30日龄达到最大,随后下降。在胸肌组织中,吉林白鹅肉用品系IGF-ⅠmRNA的表达量在1、60和90日龄时均高于蛋用品系,霍尔多巴吉白鹅IGF-ⅠmRNA表达量在1日龄和90日龄时高于吉林白鹅蛋用品系(P<0.05),30日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腿肌组织中,吉林白鹅肉用品系IGF-ⅠmRNA在30和60日龄的表达量均高于霍尔多巴吉白鹅,在60和90日龄高于吉林白鹅蛋用品系(P<0.05);霍尔多巴吉白鹅在30日龄时IGF-ⅠmRNA表达量低于蛋用品系(P<0.05),90日龄时高于吉林白鹅两个品系(P<0.05),1日龄时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添加非淀粉多糖(NSP)酶、蛋白酶和淀粉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利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60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半),分别进行基础日粮对照组(Ⅰ)、基础日粮+125g/t Porzyme 9302(Ⅱ)、基础日粮+250g/t Porzyme 9302(Ⅲ)、基础日粮+100g/t Axtra XB(Ⅳ)、基础日粮+150g/t Axtra XB(Ⅴ)和基础日粮+500g/t Avizyme 1502(Ⅵ)6种饲粮饲喂试验.试验分前期(0~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两个阶段.结果表明:与对照Ⅰ组相比较,Ⅵ组前期料肉比显著降低(P0.05),后期加酶组Ⅱ、Ⅲ、Ⅳ、Ⅴ和Ⅵ料肉比分别降低0.03、0.03、0.05、0.03和0.04,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Ⅲ组和Ⅵ组干物质消化率、Ⅱ组前期干物质利用率均显著提高(P0.05).Ⅵ组后期氮的利用率有提高的趋势(P=0.056).Ⅱ组前期表现代谢能值显著高于Ⅰ组和Ⅳ组(P0.05).Ⅱ组和Ⅳ组后期表现代谢能值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Ⅴ组和Ⅵ组较Ⅰ组表现代谢能值分别提高0.16 MJ/kg、0.04MJ/kg和0.14 MJ/kg(P0.05).Ⅴ组消化能有提高的趋势(P=0.104).结果显示:在低小麦含量(15%)的玉米-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添加NSP酶、蛋白酶和淀粉酶可改善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利用率,且生产前期添加效果优于后期.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石岐杂肉鸡的最适日粮营养水平,选择21日龄健康石岐杂肉鸡120只,随机分成4组(Ⅰ组含能量12.09MJ/kg、蛋白18.07%;Ⅱ组含能量13.09MJ/kg、蛋白18.01%;Ⅲ组合能量12.09MJ/kg、蛋白20.08%;Ⅳ组合能量13.09 MJ/kg、蛋白19.93%),研究了日粮不同营养水平对石岐杂肉鸡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Ⅰ~Ⅳ组不同日粮,对石歧杂肉鸡活重、胸肌重、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肌肉pH、失水率和胸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不大,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Ⅱ组和Ⅳ组日粮较Ⅰ组和Ⅲ组可显著提高屠体重和腿肌重(P<0.05);Ⅱ组和Ⅳ组日粮较Ⅲ组可显著提高全净膛重、半净膛重和屠宰率(P<0.05);Ⅲ组日粮较Ⅰ~Ⅱ组和Ⅳ组可降低腹脂重、腹脂率和肌肉粗脂肪含量,但差异性不显著(P>0.05);Ⅱ~Ⅳ组日粮较Ⅰ组可显著提高腿肌粗蛋白含量(P<0.05).推荐生产上使用Ⅱ组(能量13.09MJ/kg,蛋白18.01%)日粮配方.  相似文献   

10.
罗米丽&#215;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杂交一代断奶母羔214只,随机分成两组,在日粮中分别添加3.5(试验组)和0 g&#183;kg-1(对照组)生长调节剂CT2000(半胱胺盐酸盐),实验期为120 d.于试验前和试验结束时称重,采毛和皮肤样品,测定母羔生长速度,羊毛长度、细度、强度、弯曲度和羊毛油汗颜色,并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定量分析绵羊皮肤中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型受体(IGF-1R) mRNA的相对丰度.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提高12.77%(P&lt;0.01),羊毛平均日增长提高24.01%(P&lt;0.01),羊毛纤维直径平均日增长提高217.31%(P&lt;0.01),羊毛纤维强度没有显著的差异(P&gt;0.05),羊毛油汗颜色和羊毛弯曲度的正常百分率显著提高(P&lt;0.05);皮肤中GHR mRNA表达量增加110.57%(P&lt;0.01),IGF-1、IGF-1R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半胱胺(CT2000)能够显著提高羔羊生长性能,促进羊毛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皮肤中GHR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2, IGF2)在多种细胞生长、分化和合成代谢的调节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淡水珍珠贝三角帆蚌IGF2的重组质粒pEGFP-IGF2和pET32a-IGF2,通过pEGFP-IGF2-细胞转染,表明该蛋白定位在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将pET32a-IGF2转化到BL21 (DE3)中进行蛋白诱导表达,成功得到其原核表达载体,SDS-PAGE检测显示,在约25kD处有一条清晰的条带,符合目的条带大小(26.27kD),且主要表达于上清液中。为研究重组蛋白IGF2对三角帆蚌细胞活性的作用,本研究通过CCK8细胞活性测定,进一步探讨了添加不同浓度重组目的蛋白(0 μg/mL、2.5 μg/mL、5 μg/mL、7.5 μg/mL、 12.5 μg/mL、17.5 μg/mL、 22.5 μg/mL)培养的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三角帆蚌IGF2重组蛋白能显著促进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的增殖活力(P<0.05),且在其浓度为12.5 μg/mL时对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的促生长效果最佳,这为促进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传代、细胞系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下一步探究IGF2在贝类中的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IGF2H19 印记基因在长白猪和蓝塘猪中的表达水平.测定了1日龄和180日龄2个阶段的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转录表达水平,按照生长性状分组,对组间的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不同日龄长白、蓝塘猪各组织中 IGF2H19 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仔猪初生体质量大的组肝脏组织中 IGF2 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初生体质量轻的组;180日龄猪皮脂厚的组脂肪组织的 IGF2 基因表达量高于皮脂薄的组;1日龄仔猪肝脏、肌肉和胃组织中 IGF2 表达量高于其他测定组织和180日龄的各组织;180日龄蓝塘猪肾脏组织中的 H19 表达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海南黄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受体基因(IGF2R)遗传多态性及其在海南黄牛群体中的遗传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揭示IGF2R基因对海南黄牛生长性状的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新的候选位点。【方法】构建海南黄牛DNA混池,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对海南黄牛IGF2R基因编码区(CDS)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并以Chromas序列比对筛选出错义突变SNP位点;应用PCR-RFLP对202头海南黄牛个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同时对筛选到的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评估海南黄牛群体中各单倍型的分布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各单倍型和SNP位点对海南黄牛IGF2R基因CDS区mRNA二级结构、蛋白理化性质及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在海南黄牛IGF2R基因CDS区共检测到4个错义突变SNPs位点,分别为SNP1(g.63977A>G)、SNP2(g.63999T>C)、SNP3(g.69772G>A)和SNP4(g.94987A>C),其中SNP1、SNP2和SNP3位点间呈强连锁不平衡状态。4个SNPs位点在海南黄牛群体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性,且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海南黄牛群体中存在4种单倍型(F>0.01),分别是H1(ATG)、H2(GCA)、H3(ACA)和H4(GCG);各单倍型及SNP4突变型对海南黄牛IGF2R基因CDS区mRNA二级结构及其最小自由能均有影响。海南黄牛IGF2R蛋白为亲水蛋白,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其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构成,α-螺旋和β-转角的占比较小。【结论】在海南黄牛IGF2R基因CDS区共检测到4个错义突变SNPs位点,在海南黄牛群体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性,且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海南黄牛IGF2R基因SNP位点突变对其mRNA二级结构及稳定性均会造成影响,致使IGF2R蛋白二级结构肽链构象发生改变,进而对海南黄牛生长性状的调控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内含子8的多态性与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探索其对开展牦牛分子育种的影响。【方法】以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新疆牦牛为供试动物,采集牦牛血样,提取其DNA,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牦牛IGF2基因内含子8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体质量、体高、胸围和体长的遗传效应。【结果】扩增到牦牛IGF2基因内含子8的部分序列,其长度为438bp,存在AA、AB、BB3种基因型,其中AA型是由BB型330位G→C和358位A→G转换造成的。除新疆牦牛以外,以上3种基因型在其他牦牛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AA和AB基因型个体体质量极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1),AA与BB基因型个体在体高、体长和胸围性状上差异不显著。【结论】IGF2基因有可能作为体质量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标记辅助选择,且其有不依赖于骨骼增长而增加体质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然后加上酶切位点BamHI和NheI,构建pLenti6.3IRESEGFP载体,转染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菌落PCR,取阳性进行酶切鉴定,再取呈阳性的质粒进行测序,使用浓度为1 μg/μL的质粒与慢病毒表达载体进行连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绿色荧光,表明本实验获得的GFP和慢病毒载体整合成功;用此转染293T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同样检测到了绿色荧光。使用建鲤的组织提取RNA,然后按照Fermentas公司的MMLV操作说明书进行反转录,得到IGF2b基因后加酶切位点进行扩增,将IGF2b整合到用GFP作为标记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上,再以此转染建鲤未分裂的受精卵,48 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也观察到了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试验表明绿色荧光蛋白在IGF2b基因慢病毒载体感染鲤受精卵中的标记是成功的。这些结果为基于含有GFP慢病毒转基因鱼育种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HOG1(high osmolarity glycerol,HOG1)是酵母中参与耐高渗透压调控的重要基因。根据已发表的酿酒酵母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扩增到完整的HOG1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HOG1,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获得转化植株种子。对收获的T0代种子进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并通过PCR和RT-PCR对抗性苗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载体成功转化拟南芥,并获得了13份转HOG1基因苗。  相似文献   

17.
EgrGATL1(Eucgr.I01882)是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糖基转移酶GT8家族中GATL子类GATL-a子组的成员,多参与细胞壁组分如果胶、木聚糖等的生物合成。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表明:EgrGATL1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相对表达量较高;不同低温(-8,-4,0,4,8℃)和4℃不同时间(0,2,6,12,24,48 h)处理对EgrGATL1都有强烈诱导作用。4℃不同时间处理下,EgrGATL1基因共表达产物主要参与代谢途径分析数据库(KEGG)中的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途径。干旱胁迫对EgrGATL1有诱导作用;1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EgrGATL1表达呈现瞬时诱导效应;200 mmol·L-1氯化钠(NaCl)和100 μmol·L-1脱落酸(ABA)对其表达有抑制作用,而且随处理时间延长,2种处理对EgrGATL1的抑制规律有很强同步性。这些结果说明:EgrGATL1有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壁组分生物合成和AB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活性调控,在巨桉低温、干旱和高盐等非生物逆境响应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玉米异分支酸合成酶1(ZmICS1)及系统获得抗性缺陷1(ZmSARD1)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并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ZmICS1和ZmSARD1在玉米抵抗病原菌胁迫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克隆玉米ZmICS1和ZmSARD1基因CDS区,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Rosett-gami2(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His×6-ZmICS1和His×6-ZmSARD1重组蛋白,以透析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验证和检测。【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ZmICS1和pET-28a-ZmSARD1,于37 ℃、0.84 mmol/L IPTG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Rosett-gami2(DE3)中诱导出His×6-ZmICS1和His×6-ZmSARD1重组蛋白。纯化蛋白免疫家兔,所得ZmICS1抗体能够检测到3 ng的His×6-ZmICS1,ZmSARD1抗体能检测到低至0.3 ng的His×6-ZmSARD,且分别能特异性地检测玉米B73原生质体过表达的ZmICS1和ZmSARD1蛋白。【结论】成功制备了玉米ZmICS1、ZmSARD1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玉米内源ZmICS1和ZmSARD1蛋白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位置候选基因SLCO1C1与绿壳蛋形成的关系,为绿壳蛋鸡提纯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西东乡绿壳蛋鸡为研究对象,以同群体的褐壳蛋鸡为对照,检测SLCO1C1基因上游6.5kb区域内的序列变异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SLCO1C1在蛋鸡脑、肝、脾、蛋壳腺中的表达情况,用3′RACE法克隆SLCO1C1 3′UTR,用PCR-RFLP法检测Ala528Glu错义突变基因型。【结果】在SLCO1C1基因上游6.5kb区域内共发现了33个单核苷酸变异(SNP),这些SNP与绿壳性状显著关联(P<0.05)。表达结果显示,SLCO1C1基因只在蛋鸡脑中表达,且在绿壳蛋鸡(n=5)与褐壳蛋鸡(n=5)间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绿壳蛋鸡与褐壳蛋鸡的SLCO1C1 3′UTR同源性为100%。在SLCO1C1基因11号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错义突变Ala528Glu,Glu突变与绿壳性状显著关联(P<0.05),且Glu突变在其他产绿壳蛋的鸟类中也存在。【结论】SLCO1C1可能通过间接途径影响胆绿素的转运,从而影响绿壳蛋的形成。SLCO1C1基因内存在大量的与绿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表明控制绿壳性状的O基因很可能就在SLCO1C1附近。  相似文献   

20.
Puroindoline基因(Pina和Pinb)是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决定小麦加工品质,分离该基因的新等位变异有利于小麦籽粒硬度性状的改良。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DD PI603224)中分离到一个Pina新等位变异Pina-D1o。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区全长447bp,编码148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小麦族作物PinA蛋白所特有的WRWWKWWK色氨酸结构域和10个半胱氨酸所形成的5个二硫键结构。根据核苷酸序列构建的拓扑树,Pina-D1o与Pina-D1m、Pina-D1n相同,均由功能性等位变异Pina-D1a发生单基因突变而来,因而Pina-D1o有可能来源于Pina-D1a。可见,新等位变异类型PinaD1o的发现可以为小麦的籽粒硬度改良提供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