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同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了解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ARCH类模型对国际4大粮食品种(大豆、玉米、大米和小麦)价格长期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4大国际粮食品种价格的波动特征存在差异;各品种的滞后一阶价格分别对其自身的价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化肥价格的波动仅影响玉米和小麦的价格;石油价格波动和贸易自由对4大粮食品种价格都没有影响;美国货币供应量的波动仅影响大米的价格;美元汇率波动仅影响玉米的价格。政策启示:按照不同粮食品种价格的波动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价格趋势测算和贸易决策;因各粮食品种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粮食价格涨落。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国内外生猪价格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现代时间序列分析考察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生猪价格数据,并进行了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动态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市场猪肉价格与国内市场仔猪、活猪、猪肉价格之间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国际市场猪肉价格波动会导致国内生猪价格的同向波动。其中,对国内仔猪价格的影响最大。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国内市场生猪价格主要受自身的前期价格影响,而对来自于外部市场价格的冲击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3.
基于不同属性的农产品长期价格形成与波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属性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和波动成因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1965-2013年香蕉、橙子、大米、小麦、棕榈油和大豆油的国际市场年度价格数据,考察了国际农产品长期价格形成与波动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因素对2004年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农产品价格在波动中上升,长期上升趋势明显,短期波动剧烈;上期价格是影响农产品当期价格的主要因素,六种农产品上期价格对当期价格均有显著影响,平均影响水平0.5,且对水果的影响最显著;石油价格显著影响植物油和小麦价格,不影响水果价格,原因是油价上升引致谷物、植物油等生物燃料替代能源需求扩张;上期库存对除香蕉外的其他五种农产品价格均有显著影响,对谷物影响最显著,对水果影响最弱;收入、通货膨胀仅分别对水果、谷物价格有影响。在国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为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稳定,建议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容忍度、增强国内农产品供求信息透明度和加强国内农产品储备。  相似文献   

4.
2005年农产品市场走势预测据有关业内人士分析预测,2005年,我国农产品受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增加、需求稳定增长因素的影响,其价格有望长期在较高价位上运行。但价格的短期走势受国际农产品价格涨跌及国内农产品产量增减的较大影响,发生阶段性波动。2005年粮食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比较GARCH-N、GARCH-t、GARCH-GED模型下中国小麦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规律发现,固定参数为1.51的GARCH-GED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小麦价格波动的条件异方差现象;而且小麦价格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受国际能源价格影响波动显著。中国小麦价格在长期不具备价格波动非对称性的条件下,短期存在杠杆效应且收敛很快。小麦价格对能源价格的交叉弹性较大,说明中国小麦价格对WTI原油价格和国际煤炭价格反应敏感,但是对WTI原油波动呈负相关而对国际煤炭价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武文 《农业展望》2009,5(7):5-9,28
2009年上半年,中国稻谷价格维持高位运行态势,大米价格连创新高,早稻期货平稳上市;全球大米供求基本平衡.国际大米价格震荡回落;国际米价高于国内米价,中国大米进出口量大幅萎缩。  相似文献   

7.
武文  张欢 《农业展望》2007,3(4):23-25
分析了2007年第一季度国内籼稻、粳稻价格和大米批发价格走势。指出国际大米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并对大米后市及中国大米贸易格局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2011年,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呈现不同走势,中国国内粮食价格稳中有升,国际市场粮价总体在2010年底的高位震荡,有涨有跌。展望后期粮价走势,从长期和短期来看,中国国内粮食价格趋涨;而短期国际粮价总体将继续在7月份水平高位震荡.大米价格走势将较为坚挺。  相似文献   

9.
WTO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入WTO后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粮食生产波动的短期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传导的。由于中国粮食生产的特点,从粮食价格下降直接推测粮食生产下降是失之偏颇的。从粮食生产波动原因,粮食贸易与粮食生产波动的关系,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研究了中国粮食生产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国大米进口激增,同比增加近3倍.进口主要来自越南、巴基斯坦的低端籼米.大米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全球大米供大于求,国际价格低迷,而国内价格在成本、最低收购价等因素的作用下稳中有升,越南等主要出口国大米价格大幅低于国内.再加上关税配额内大米进口关税税率较低,未能弥补国内外大米价差,进口大米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受利益驱动,一些企业把进口大米用作加工原料或掺兑到国产米中销售,进口动力强劲.尽管2012年大米进口大幅增长,但进口量占国内产量和消费量的比重仍较低,进口对国内大米供需总量平衡格局以及大米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4—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基尼(Gini)系数测算农业保险的区域差异,并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并测度出各类因素对区域差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2004—2012年,表征农业保险区域差异的Gini系数均值高达0.64,明显高于公认的警戒水平,但呈现收敛趋势,Gini系数最低的2012年已降至0.47。2)区域差异的50.59%来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地区的社会环境及保险市场差异也是形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因,贡献率分别达到26.06%和20.78%,地区固有因素贡献最小仅为2.58%。因此,要将努力缩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作为破解区域差异过大的主要抓手。与此同时,重视地区间农村教育、科技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差异及地区间保险市场发展差异也应作为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手段。此外,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还要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吸收、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与教训,主动利用政策倾斜等手段吸引农业保险公司进入并开发地区市场,积极运用培训、宣传手段提升农民的风险与保险意识等。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测算出各地区2005—2014年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较好且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与西部的区域内差距相对较大,而总体差距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3)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与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农户投资能力显著正相关;各区域农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同中存异,人均GDP对东部和西部、城镇化水平则对中部和东北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城镇化水平和生态保护社会投资对西部农村绿色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农业集聚度时空变动态势,实证检验了农业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985—2011年我国农业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呈现波浪型上升趋势,说明我国主要农作物整体的集聚度呈现波浪型上升变化,表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程度在提升。但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空间集聚变动存在明显差异;农作物空间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农业产业集聚的提高带来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协调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提供参考,利用199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区位熵研究农业经济水平与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大农业(农林牧渔业)集聚程度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小农业(粮食产业,包括小麦、稻谷、大豆和玉米)各产业集聚水平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存在差异;地理区域上,东、中、西部农业产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东部地区集聚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谢永浩  刘争 《世界农业》2022,(2):100-109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测算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对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主要农作物、主要农用物资消耗量的年度数据测算中国31个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运用灰色预测法GM(1,1)预测中国31个省份未来5年的碳排放量,深入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省域种植业碳汇量、碳排放量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碳排放总量最高,广西碳汇总量、净碳汇总量最高。(2)从时间序列看,中国种植业碳排放高峰已经过去,并且种植业未来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趋势。不管是到达碳排放高峰的时间点、碳排放总量还是未来碳排放量下降趋势都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即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另外,新疆、黑龙江和河南部分主要农用物资(农用塑料薄膜、农用化肥和灌溉)碳排放量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3)从空间分布看,河南、山东、安徽以及吉林属于高-高型地区,四川和新疆属于高-低型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种植业碳排放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大小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高值基尼系数在地理分布上,明显呈现沿海性的特征。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种植业碳汇量基尼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的大小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差异及内源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与农地流转以来中国农业TFP的发展规律及增长源,运用Hicks-Moorsteen指数法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农业TFP的时空差异,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究空间差异存在的内源构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TFP呈持续增长态势,驱动要素主要是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中国7个区域农业TFP增长态势表现不一,各区域的增长来源也不尽相同;不同区域间农业发展潜力存在显著差异;7个区域农业TFP的总体差异存在逐步扩大的趋势,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7.
选择教育经费为人力资本投入的替代指标,以1999~2009年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不同省市区人力资本投资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效应。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投资属于明显的长期投资,对旅游经济的效用在短期内很难体现出来,但是长期效用十分显著;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效应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这种分异受到旅游地生命周期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综合影响;应根据区域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生命周期实际,立足旅游产业升级的需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绥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利军  王雪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341-5343
基于1978~2007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极值比法,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绥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从时间来看,1978~2007年绥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阶段性差异和地区差异非常明显,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2007年基尼系数达到了0.444;从空间来看,收入增长最快的为肇东、安达、北林和庆安县,最慢的为望奎、兰西、青冈和明水。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状态及其成因,基于2006—2020年省域数据,利用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考察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乡发展协调度持续增长且内部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最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随时间推移均具有缩小趋势;各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度的离散程度均趋于下降但存在不同分化态势;城乡发展协调度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相关,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因素的影响力并存在时变特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因地因业制宜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森林碳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8—201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改进的森林蓄积量法估算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森林碳汇量,并以单位面积森林碳汇量为指标,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森林碳汇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碳汇在省域间存在较大差距,由南方林区向西南、东北林区递增变化;2)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森林碳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从四大林区来看,南方、北方和东北地区内差距与全国一致,基本呈下降趋势。而西南地区内差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森林碳汇区域差异的首要原因,并且地区间净差距和超变密度差距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呈此消彼长的"∞"型变化。3)Markov链分析发现,不同水平的森林碳汇地区间跨区流动的可能性较低。但从动态演进来看,中国森林碳汇呈上升态势,预期较低水平的省份将逐步减少,整体会向着高水平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