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民以食为天、粮以安为先",宁化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烤烟种植大县,烤烟常年种植面积1.0万hm~2以上,烟后作稻谷产量约8.5万t,烟-稻模式是该县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食品安全的严格规范管理,稻谷无公害栽培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宁化县烟后稻无公害生产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耕作制度适宜,而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也为烟后稻无公害生产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相应的配套技术变得简单、方便、可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稻米质量安全提出的新要求,较大幅度提升稻米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从分析烟后稻无公害生产发展的优势条件入手,对相应的配套技术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发展烟后稻无公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春市双阳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稻米产品质量安全层次,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稻农增收,经过几年努力,总结出了适合当地特点的有机稻米栽培模式。文章对有机稻米生产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单概括,生产过程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3.
该文主要研究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从2015年到2016年选择在句容市后白良种场进行试验,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设置三个处理区域,分别为稻鸭工作区域、常规种植区域和空白对照区域,对比试验后三个区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产生的影响。稻鸭工作区域稻米产量总产量差异性不明显,品质明显优于常规水稻栽培区域和空白对照区域。稻鸭共作对提高稻米蛋白含量,降低垩白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句容市水稻栽培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稻-鸭-萍共作对水稻田病虫草的控制效果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生物间互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稻-萍共作处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田草害的发生,稻-鸭、稻-鸭-萍处理模式对褐飞虱及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且稻-鸭-萍共作模式的增产作用明显,杂交籼稻增产近20%,粳稻增产也达8.8%,并可生产无公害稻米和有机稻米。  相似文献   

5.
对于稻农来说,要想增加水稻种植收益,除了要提高亩产量外,还要关注稻米品质。特别是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优质、无公害的稻米,即便是价格超出了市场均价,也更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因此,稻农必须要树立科学种植理念,优化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品质,这样也有助于解决稻米的销路问题,增加经济收入。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别从优选稻米品种、恰当选择播种时机、科学施加肥料、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方面,就如何优化水稻栽培技术以提升稻米品质展开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浅析施肥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农业标准化实施和无公害稻米市场准入的新形势 ,分析施肥量偏高和肥料结构不合理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 ;指出要尽快适应标准化农业的新形势 ,改变以追求产量为目标的传统数量型栽培习惯 ,确立以产量为基础、优质为目标的现代质量型栽培观念 ,生产无公害绿色稻米 ;并提出了实现水稻施肥与优质栽培协调统一、减控施肥对优质栽培负面影响、提高稻米品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优质常规稻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为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农收入,应对市场对无公害稻米的需求,因此,推广优质稻无害化栽培技术,引导粮农进行无公害化生产,提高稻米品质势在必行。通过合理栽培,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化肥施用量等方式,确保优质  相似文献   

8.
无公害优质稻产业化生产经营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的品质和卫生要求越来越高,稻米的生产正朝着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无公害稻米、绿色食品稻米、有机稻米的方向发展,国内一些先进的地区正在实行水稻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无公害水稻的大面积生,区内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规模尚小,参与无公害优质稻产业化实施的企业更少.……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作绿色稻米生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稻鸭共作栽培,可以改善稻米品质,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绿色稻米,并提出稻鸭共作生产绿色稻米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生”技术示范推广的实践及其生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生态共育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水稻生态种植及有机稻米生产的技术措施,它不仅能促进水稻增产,提高稻米及肉鸭的品质,而且能减少农田环境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以益控害”的生物防治目标。2007年根据县农技中心和县畜牧局对合成圩6667hm^2“稻鸭共生”示范区实地调查测产统计,“稻鸭共生”田比同一品种非“稻鸭共生”田平均每hm^2增纯收入4366.5元,比全县水稻田平均每hm^2增纯收入5200.5元。  相似文献   

11.
有机栽培环境对水稻产量构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1999~2003年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有机栽培条件下产量构成及稻米品质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多年施用农家肥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生态平衡和养分平衡;②有机栽培环境下水稻前期生长较自然栽培晚1周左右,后期发育旺盛;③生育期在140d以下的品种(吉林省稻区)有机栽培产量潜力较大;而对生育期在140d以上的品种有机栽培结实率偏低和子粒饱满度差,较自然栽培条件减产约5%~10%;④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有机栽培环境下品质有明显提高,食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无公害稻鸭共作技术在我国主要水稻生产区广泛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除草、控虫、防病、中耕、增肥、省药、省料、增效和刺激植株生长、改善稻米品质的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通过在江苏全省多年多点的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实践,从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水稻育秧、鸭苗育雏、大田种养管理、鸭子捕捉、水稻收获和产品指标等方面构建了移栽水稻、机插水稻和机直播水稻无公害稻鸭共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3.
实行“稻-鸭-蟹”共育是一项集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复合型种养技术。既能解决传统稻作生产重施、多施农药化肥的不良耕作方式,又能促进以田放鸭养蟹种稻,以鸭蟹排泄粪便肥田长稻的良性循环,并提高稻米、鸭、餐的安全性、品质及其附加值.为有机生态种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无公害优质稻米是指在符合无公害质量标准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按规定的生产技术要求和相应的稻米卫生标准生产、加工,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三级以上,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食品标志的优质稻米。根据生产环境、生产水平和栽培条件,无公害优质稻米可分为有机稻米、绿  相似文献   

15.
新疆水稻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是水稻科技工作者近年来根据优质水稻品种的特性以及市场上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迫切需求,并根据新疆主要稻区的土壤特点,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简单、易行、低成本、高效益的生产优质无公害大米的综合栽培技术.该技术采用湿润育苗播种方式,旱育苗管理技术,同时注重稻米品质的田间管理措施和使用无公害农药,集成了以优质品种为前提,壮秧稀植为基础,无公害栽培为主导,足肥浅灌为中心的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使优质水稻品种秋田小町等产量达到700 kg/667 m2以上,稻谷品质提高了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16.
农田生态种养新模式——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公害稻鸭共育模式具有优化稻田群体结构、减少水稻病虫草害、提升鸭子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优势,是一种稻鸭双增收的新型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稻米和鸭子的品质,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达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总结了稻鸭共育模式增产增收机理和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我省顶级香米品种,如巴太香占、九七香、荔江香占、象牙香占、凤香丝苗等,虽然外观及食味品质超群,但普遍产量低(参加区试.比对照粳籼89减产10%以上,达极显著水平1,种植者效益难有保证,采用(鸭稻)有机栽培,稻米产量更低。  相似文献   

18.
低温冷害是延边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因素.有机水稻栽培能够有效地解决低温冷害这一难题.因此,趋利避害地发展以有机稻米为主的集质量、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有机农业,对延边稻区增收和发展高效产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正>开发生产无公害水稻除了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大气污染、土壤水质污染、重金属污染、提高稻农和消费者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消费意识外,还要注重以下栽培技术。一、选择基地1.生产无公害水稻区域内,没有污染型企业和工业废气物及城市垃圾堆放物等可能造成环境与农产品污染的污染物。2.生产基地周围没有对无公害水稻生产环境和水源构成威胁的污染源。二、选用优质水稻品种选用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是生产无公害水稻(大米)的关键,不同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及其理化指标各不相同,适宜在盘锦地区栽培的主要品种有盐丰47、辽星1号、辽河5号、盐梗218杂交稻等。  相似文献   

20.
不同有机无机氮比例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建立无公害稻米生产方式 ,研究了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例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稻田地表水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在等氮量条件下 ,有机氮占总氮量 2 5 %~ 75 %时 ,水稻产量高于单施无机氮处理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②适当增加有机氮比例 ,有利于改善稻米外观品质 ;③有机氮比例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以 75 %为宜 ;④有机氮比例与食味值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⑤提高有机氮比例 ,有利于降低稻田地表水铵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