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甜瓜白粉病抗性品种PMR5,感白粉病甜瓜伽师及杂交F1以及BC1、BC2分离群体为试材,接种白粉菌生理小种1,采用抗病遗传分析,并利用BSA(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结合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方法,研究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规律获得与其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获得的分子标记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遗传定位。结果表明:BC1中抗病与感病分离比为64∶27,BC2中分离比为37∶27,推测PMR5在BC1中表现2个显性基因,在BC2中表现单显性基因遗传模式。用BC2对抗病基因进行遗传定位发现,一共有11个位于LGII的SSR分子标记与抗白粉病基因连锁,抗病基因位于标记CMGA36和SSR25208之间约104 113bp。  相似文献   

2.
白粉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甜瓜生产的真菌性病害,寻找抗病性强、抗性稳定且品质优良的甜瓜白粉病抗源,并探明其遗传规律,有利于加速甜瓜抗病品种培育.以国外高品质厚皮甜瓜杂交1代中分离得到的高抗白粉病材料XQG(P1)为抗源,与高感病哈密瓜亲本SM276(P2)配置六世代分离群体,分析其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F1代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3.
在明确瓜类白粉病生理小种的基础上,以感白粉病新疆哈密瓜〔Cucumis melo L. ssp. melo. convar. ameri (Pang.) Greb.〕来源的自交系K7-2和抗白粉病日本网纹甜瓜〔Cucumis melo L. ssp. melo.convar. cantalupa (Pang.) Greb.〕来源的自交系K7-1为亲本及其F2S6群体为试材,对甜瓜白粉病抗性遗传机制和紧密连锁标记进行深入研究。群体遗传分析表明K7-1对白粉病Podosphaera xanthii (DC.)VP Gelyuta生理小种2F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Pm-2F控制。同时采用SSR分析技术发现,抗病特异片段CMBR120-172、CMBR8-98Pm-2F紧密连锁,连锁距离分别为1 cM和3 cM。抗病特异片段CMBR120-172在120份甜瓜种质资源材料验证中符合率达87.5%。  相似文献   

4.
瓜类蔓枯病(Didymella bryoniae)是严重危害葫芦科作物的真菌性病害。利用含抗病基因Gsb-1的甜瓜抗病材料PI140471(Gsb-1)和感病材料白皮脆为亲本构建的F2代群体为材料,获得与抗蔓枯病基因Gsb-1连锁距离为5.2cM的SSR标记CMCT505,该标记可用于甜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PI 420145是首个获得抗蔓枯病分子标记的甜瓜材料,通过等位性测验初步确定了Gsb-1与PI 420145所含抗病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为2个抗病基因的聚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山葡萄种间杂交F_1~F_4代对霜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3—2006年对我国东北山葡萄抗寒的种质资源(品种、品系)与不抗寒的欧亚种酿造葡萄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回交和重复杂交。共定植42个组合杂种苗,定植成活7680株。观察42个组合7680株杂种苗F1 ̄F4代对霜霉病抗性的的抗性分离,共分离出抗病(2 ̄3级)3747株,占杂种苗总株数48.8%。其中抗病×抗病的10个组合共分离出抗病2303株、占69.3%,分别高于抗病×不抗病、中等感病×中等感病、中等感病×高感病、高感病×高感病的组合的23.2、29.2、45.3和54.8个百分点。遗传规律是:山葡萄种间杂交后代F1 ̄F4对霜霉病抗性分离,表现为连续分布,倾向于抗病亲本,后代群体抗病性主要由亲本抗病性决定,杂交组合中抗病亲本越多,分离出的抗病单株越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抗病基因"有累加效应、呈显性遗传给后代。已选育出抗霜霉病、抗寒、可酿造干红山葡萄酒的新品种左优红、品系94-7-75、94-8-168、95-2-482和2002-1-135。  相似文献   

6.
甜瓜抗蔓枯病基因Gsb-4 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瓜(Cucumis melo L.)抗蔓枯病自交系PI482398(含抗蔓枯病基因Gsb-4)和感病自交系‘白皮脆’以及它们的F1、BC1P1、BC1P2、F2 群体为材料,苗期进行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甜瓜抗蔓枯病基因Gsb-4 为单显性遗传。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对89 对SSR 引物进行筛选,引物CMTA170a 在抗性材料中可扩增出约为120 bp 的条带,并与抗性基因Gsb-4 表现出连锁关系。统计了CMTA170a 在118 个F2 单株上的多态性,并利用MAPMAKER/Exp version 3.0b 软件进行了计算,其与Gsb-4 的遗传连锁距离为5.14 cM。  相似文献   

7.
苦瓜枯萎病抗性鉴定与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 份田间抗性水平不同的苦瓜为材料,探讨了适用于苦瓜苗期人工接种枯萎病菌的抗性 鉴定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来自国内外的43 份苦瓜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源筛选,以其中的抗病亲本‘0417’ 和感病亲本‘472113’为材料,研究了苦瓜对枯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直接水培接种法是较适 合于苦瓜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方法,适宜的接种菌液孢子浓度为4 × 106 · mL-1。在苦瓜种质资源中,枯 萎病抗源普遍存在,尤以野生种或半栽培种抗病性较强。苦瓜枯萎病抗性受单一显性核基因控制,其广 义遗传力为90.78%。  相似文献   

8.
以甜瓜高抗白粉病自交系MR-1为母本,易感白粉病自交系Top Mark为父本,构建BC_1P_2和F_2群体,经13个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2015年东北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工程中心的白粉病发病病菌为P.xanthii生理小种1,甜瓜MR-1对P.xanthii生理小种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通过对266个F2分离群体的抗病性鉴定和CAPS标记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甜瓜抗白粉病性状进行QTL分析,最终构建了1张包含203个CAPS标记的甜瓜遗传连锁图谱,并将抗病基因PXR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上M12-GH和M12-TE 2个标记之间,该基因与两侧翼标记间的距离分别为0.63 c M和0.42 c M,两侧翼标记间在甜瓜参考基因组上对应的物理距离为303 kb,该区域内含有60个预测基因,其中10个基因含有非同义单碱基突变。10个基因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抗病与感病甜瓜表达量存在较大差异的4个基因MELO3C002434、MELO3C002437、MELO3C002441、MELO3C002457为甜瓜白粉病抗病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验证一种特异性标记在甜瓜白粉病抗性育种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用CTAB法提取19份甜瓜亲本材料种子总DNA,合成与甜瓜抗白粉病基因Pm-2F紧密连锁标记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Pm-2F连锁基因,酶切验证及测序。结果表明,筛选的19份甜瓜亲本材料中有3个抗病株系,抗病株系杂合的F1代种子在田间表现为强抗性,其他材料杂合F1代均表现感病。试验室结果与田间表现一致,符合率达到100%,表明此特异性标记可以应用于甜瓜白粉病抗性育种。  相似文献   

10.
黄瓜褐斑病抗源鉴定与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对34份黄瓜种质资源进行了褐斑病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5份高度抗褐斑病资源、2份抗病资源、3份中抗资源,其余均为感病和高度感病资源。鉴定结果说明现有黄瓜种质资源中蕴涵着潜在的改良黄瓜褐斑病抗性基因。通过对高抗/高感亲本杂交F1、F2代及回交世代的抗病性分离观察表明,符合孟德尔的1∶2∶1和1∶1的分离规律,认为抗病性由1对单隐性基因控制,感病相对于抗病为不完全显性。研究结果对黄瓜抗褐斑病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香瓜与哈密瓜的F2 群体构建SRAP连锁遗传图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甜瓜地方品种自交系4G21 (香瓜) 和3A832 (哈密瓜) 杂交产生的114个F2单株为材料, 利用29对SRAP引物构建甜瓜分子遗传图谱, 共产生187个多态性位点, 其中152个位点组成12个连锁群, 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2 077.1 cM, 平均图距13.67 cM。每个连锁群的标记数6~32个, 平均图距9.72~19.19 cM, 连锁群长度85.3~469.1 cM。  相似文献   

12.
甜瓜重组自交系群体SSR遗传图谱构建及纯雌性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美玲  朱子成  高鹏  栾非时 《园艺学报》2011,38(7):1308-1316
 以甜瓜(Cucumis melo L.)纯雌株厚皮甜瓜品系WI998为母本,雌雄异花同株薄皮甜瓜品系3-2-2为父本杂交,通过单粒传得到了含有185个F6︰7家系的重组自交系分离群体,构建SSR分子遗传图谱。1 219对SSR引物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为215对,多态率17.6%,构建的图谱共包含210个SSR标记,分属18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长度为937.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4.4 cM。将与性别表达密切相关的纯雌性基因(g)定位到了第1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为NR3和MU8294_1,与g基因的遗传间距分别为1.2 cM和2.6 cM。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根肿病抗性基因的标记和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与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高抗大白菜根肿病的F1金锦2号(编号A00645)及其自交F2群体197个单株为材料,通过根肿病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发现该材料中根肿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和InDel分子标记技术,在F2分离群体中构建抗感病池,筛选了720对InDel引物,多态性标记进一步单株验证并利用JoinMap4.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获得与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连锁的InDel标记9个,其中最近的两侧标记为BrID90269和BrID11683,遗传距离分别为2.0 cM和2.5 cM。该抗病基因定位在大白菜染色体A8的Scaffold10上。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结球甘蓝无蜡粉亮绿突变体材料LD10 的特征特性及遗传规律,测定了LD10 的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物质
含量;对LD10 和普通材料21-3 的叶面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以LD10 和21-3 为亲本构建6 世代群体,对LD10 无蜡
粉亮绿性状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蜡粉亮绿突变体材料LD10 叶面蜡粉呈小颗粒状结构,缺失严重,而普通材料
21-3 叶面蜡粉呈长棒状结构,含量丰富,二者具有明显差异;LD10 的无蜡粉亮绿性状由1 个隐性基因(cgl-4)控制,其与
SSR 标记LT-SSR16 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4.7 cM。用LD10 与另一单基因隐性遗传的无蜡粉亮绿突变体材料10Q-961 杂交
获得F1 群体,F1 群体单株全部表现为叶面有蜡粉,推断LD10 与10Q-961 的无蜡粉亮绿基因位于不同的遗传位点。  相似文献   

15.
植株表面茸毛常与抗虫、耐干旱、耐盐、抗病及防御紫外线辐射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抗性育种中有着重要的潜在利用价值。本试验以多茸毛辣椒材料1789M和无茸毛辣椒材料1788W及其F1、F2群体为试材,观察辣椒体表茸毛的形态特征及其分布特点,研究辣椒茸毛性状的遗传规律,并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SA)对辣椒茸毛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辣椒植株茸毛是由部分表皮细胞向上突起形成,以直立不分杈的单茸毛为主,并且植株不同部位的茸毛密度不同,一般为幼茎成熟茎叶片背面叶片正面;辣椒茸毛性状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在辣椒10号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ssr10-19和ssr10-21之间,且两标记与该茸毛基因的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5.3c M和13.3c M。  相似文献   

16.
以两份具有不同耐寒性的甘蓝自交系341和21-3为试材,根据已有拟南芥CBF1基因序列及甘蓝基因组测序拼接出的Scaffold信息,获得了甘蓝BoCBF1和BoCBF2基因编码区的全长序列。经PCR产物直接测序发现BoCBF1基因在自交系341和21-3间的变异表现为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而BoCBF2基因则表现为16个SNP及1个18 bp碱基的插入缺失(InDel)。为简便快捷地鉴定两个自交系间BoCBF1和BoCBF2基因序列的变异,开发了BoCBF1和BoCBF2基因的CAPS标记,分别命名为BoCBF1-TaqαⅠ和BoCBF2-BstUⅠ。利用这两个CAPS标记对两个自交系、F1、F2群体的基因型与耐寒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的变异与材料的耐寒性极显著相关,可用该标记进行甘蓝耐寒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7.
黄瓜无侧枝基因nlb 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瓜无侧枝品系419(P1)和有侧枝品系SB-2(P2)为亲本构建的136 株F2 群体为试验材料,对黄瓜无侧枝基因nlb 进行定位研究。田间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2 群体的表现型中有侧枝与无侧枝的分离比为3︰1。运用分离群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从F2 无侧枝群体和有侧枝群体中各随机选取10 株,分别混合其DNA,构建无侧枝和有侧枝基因池,通过分析SSR分子标记在基因池间的多态性,筛选得到nlb 基因连锁标记9 个。然后利用F2 群体进行进一步验证,经MAPMAKER3.0 软件分析,将nlb 基因定位于黄瓜1 号染色体,其中距离nlb 基因较为紧密的标记是SSR19673,遗传距离为15.9 cM。  相似文献   

18.
以WI998(厚皮网纹、纯雌株甜瓜品系)为母本,以3-2-2(薄皮、雌雄异花同株甜瓜品系)
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单粒传得到了含有124 个F6:7 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在608
对SSR 引物中筛选出亲本间有多态性的引物150 对,多态率为24.67%;该图谱包含17 个连锁群,覆盖基
因组长度为1 246.67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9.59 cM。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甜瓜单果质量(Fw)、果
实硬度(Ff)、果实长度(Fl)、果形指数(Fsi)及果肉厚度(Ft)等性状进行QTL 分析,共检测到15 个
QTL,分别分布在第1、4、5、6、8、10、13、14、15、17 连锁群上,其中8 个QTL 贡献率超过10%,
位于第13 连锁群的QTL Ff13.2 贡献率最大, 为26.45%。标记ECM87 与Fsi8.2 位于同一位点, 标记
CM33 与Fsi15.1 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0.6 cM。  相似文献   

19.
甜瓜雄全同株与纯雌株基因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甜瓜纯雌系WI998与雄全同株品系TopMark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对P1、P2、F1、F2、BC1P1、BC1P26个世代群体的遗传分析,对决定甜瓜性别表达基因进行研究;同时以F2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甜瓜遗传图谱,定位控制甜瓜性别表达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甜瓜性别表达的基因有3个,分别为:雄全同株基因a、雌全同株基因g和纯雌系基因gy。初步构建了一个包括31个SSR标记和2个形态学标记的甜瓜遗传图谱,找到了两个与性别表达基因相关的SSR分子标记,其中MU55491与a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3.5cM,MU147232与gy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1.6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