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南省网纹甜瓜新品种筛选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定甜瓜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其他重要品种特性,以筛选适合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栽培方式和综合性状优良的甜瓜新品种,特别是适合南方设施栽培、品质突出的网纹瓜新品种.2009在海南引进和征集哈密瓜类型和普通类型2组网纹甜瓜品种39个,进行了新品种比较试验.在试验中未发现参试品种主要性状存在严重缺陷.根据其综合表现,从中筛选出表现较优的网纹甜瓜品种12个,其中哈密瓜类型网纹甜瓜6个,即长香玉、吉阳5号、黄皮9818、Tg53、骄蜜2号、改良金帝王;普通类型网纹甜瓜6个,即1914、天籁209、特大抗病元丰、ML033、R09159-3、E14,推荐参加海南省甜瓜品种生产试验,为甜瓜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引进4种类型光皮甜瓜共20个品种,在海南三亚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绿如意、丰甜09-03、银星、吉阳B11、M-5、M0902、金露1号与朱利亚8个甜瓜品种的综合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3.
红籽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对红籽瓜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分析。12个引物在51份红籽瓜种质中共扩增出80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74条,多态性谱带比率为92.50%。红籽瓜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1~0.99,说明RAPD标记能够揭示红籽瓜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812处,51份红籽瓜种质可分为8个组群。第Ⅰ、Ⅱ、Ⅲ组为野生西瓜,第Ⅳ、Ⅶ组为菜用西瓜,第Ⅴ、Ⅷ组为籽用西瓜,第Ⅵ组为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的中间类型籽瓜。基于RAPD标记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4.54%,其反映红籽瓜种质间的亲缘信息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红籽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2008-2009年度海南省甜瓜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鉴定甜瓜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其他重要品种特性,筛选适合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栽培方式和外观品质、整齐度及抗病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甜瓜品种,在农业部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于2008-2009年度开展了海南省甜瓜品种比较试验。引进和征集哈密瓜、网纹甜瓜、光皮甜瓜、薄皮甜瓜和其他甜瓜等5组类型甜瓜共218个品种试种,根据其综合表现,从中筛选出表现较好的甜瓜品种20个,推荐继续参加2009年甜瓜品种比较试验或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5.
信都红籽瓜炭疽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选择5种药剂对红籽瓜炭疽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80%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对红籽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治效果为96.10%;其次为50%绿亨6号水溶性粉剂,平均防治效果为90.03%;多菌灵和代森锰锌的混配剂及甲基托布津的防治效果较差,分别为51.07%、46.70%。绿亨2号和绿亨6号值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楂属植物资源研究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楂属(Crataegus spp.)植物是重要的果树种质资源。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收集全国各地的山楂种质资源并建立保存圃或引种圃等,主要采用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对山楂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鉴定,编制了《山楂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采用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及RAPD、ISSR、SSR、cpDNA PCR-RFLP及cp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对山楂种质资源分类、遗传多样性和种质创新利用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需继续采用各种分子标记技术,加强对山楂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从叶绿体DNA分子水平上对山楂属植物进行叶绿体基因组多态性研究,探讨山楂属植物系统进化、分类和传播路线,指导我国山楂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从而为山楂核心种质构建、叶绿体基因组功能和遗传工程研究奠定基础。此外,还需加强对山楂多倍体育种研究,并加强具有特殊医用保健功效、生态适应性广、丰产性强、品质优良、经济效益高、易加工等山楂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育鲜食、加工兼用型南瓜新品种,为广西南瓜生产提供良种选择和技术支撑.[方法]以一品南瓜杂交种一代经过9代连续自交定向分离的自交系YP为母本、日本甜粟杂交绿白皮色南瓜材料经8代自交提纯的高世代自交系RT为父本进行配组杂交,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结果]选育成的鲜食加工兼用南瓜“新品一号”,果实扁圆形,单瓜重1.00~2.00 kg,果皮墨绿色布有浅色小点,果肉橙黄色,果肉厚2.0~3.0 cm,含水量少,淀粉含量18.0%,总糖含量3.01%,口感粉甜带板栗风味;果肉硬韧,耐贮运;从播种至采收嫩瓜仅需65 d,老熟瓜需85 d,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24564.0 kg/h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2440.0~25299.0 kg/ha.[结论]“新品一号”南瓜产量和品质等综合性状突出,可作为鲜食、加工兼用型南瓜新品种在广西南瓜种植区作冬春季大田露地提早栽培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西瓜生产比较优势区域的空间特征,为广西及中国西瓜产业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广西及中国的农业统计资料,以产量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集中度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单位面积产量比指数和播种面积比指数分析广西及中国西瓜生产比较优势状况,并通过"地图汇"软件在地图上进行空间表达。以基于省域的广西及中国西瓜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为研究单元,系统分析广西及中国西瓜产量、效率、规模、集中度、综合比较优势和单位面积产量比、播种面积比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中国西瓜生产优势区域依次是山东、河南、安徽、河北、湖北、江苏、湖南、浙江和广西等9个省区,华中和华东产区为中国西瓜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区,华南、东北、华北和西北产区可作为后备发展区域。西南产区近年来在瓜果类生中优先发展西瓜产业,其优势不断增强。[结论]以研究结果为依据,确定西瓜为广西近期发展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优化广西西瓜产业的区域优势布局,提升西瓜专业化生产水平,推动区域间健康有序竞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选育适合露地爬地栽培和大棚立架栽培的四倍体西瓜新品种,提高广西西瓜产业竞争力。【方法】于2008年利用四倍体西瓜403作母本,四倍体西瓜JL作父本,配组选育四倍体一代杂交种兴桂六号,2009-2010年,连续两年进行露地爬地栽培品比试验,2011-2012年,连续两年进行大棚立架栽培品比试验。【结果】兴桂六号全生育期春造90-100 d,秋造65-80 d,果实发育期29-35 d。单果重3.5-4.5 kg,果实圆形,表皮深绿覆盖墨绿条带,有光泽,皮厚1.0-1.2 cm,耐贮运。果肉大红色,剖面光滑,纤维黄筋少,种籽少,汁多,质实、细密、清甜爽口,品质优,中心含糖11.5%。2009-2010年,连续两年露地爬地栽培品比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38081.3和34602.8 kg/ha,分别比对照增产15.6%和13.7%。2011-2012年,连续两年大棚立架栽培品比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66577.5和63169.5 kg/ha,分别比对照增产18.1%和15.0%。2012年广西西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4182.0 kg/ha,比对照增产10.8%;2010-2012年,露地爬地生产栽培示范试验平均产量32550.0-36585.0 kg/ha,比对照增产10.6%-15.5%;大棚立架生产栽培试验平均产量60178.5-63168.0 kg/ha,比对照增产12.6%-15.2%。【结论】四倍体杂交西瓜新品种兴桂六号适宜露地栽培和大棚立体栽培,在广西西瓜种植区均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近年来引起广西大棚厚皮甜瓜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直接从罹病厚皮甜瓜叶片上分离病原菌,以离体叶片接种法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对致病菌的菌落、产孢结构、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同时对致病菌的rDNA-ITS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病原菌形态特征与瓜类尾孢(Cercospora citrullina)基本一致,rDNA-ITS基因序列与瓜类尾孢的同源性达99%.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该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瓜类尾孢.[结论]近年在广西大棚厚皮甜瓜产区严重发生的甜瓜叶斑病由瓜类尾孢引起,该病是广西厚皮甜瓜上的一种新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