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筛选高效诱芯,研究其科学使用技术,为提高性诱剂诱捕目标害虫效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09-07―09,选用桃小食心虫2种诱芯及桃小食心虫与金纹细蛾的单一诱芯和复合诱芯,在陕西省白水县选择桃小食心虫和金纹细蛾混合发生的苹果园进行田间诱捕试验。【结果】桃小食心虫2种不同诱芯的平均日诱蛾量和不同时段诱蛾量均无显著差异,而诱蛾量的动态趋势有一定差异。桃小食心虫和金纹细蛾单一诱芯的诱蛾效果均极显著高于复合诱芯;不同时段诱蛾效果表现为,试验初期桃小食心虫单一诱芯的诱蛾量极显著高于复合诱芯,而金纹细蛾单一诱芯在整个试验期间诱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复合诱芯;单一诱芯和复合诱芯诱蛾量动态比较一致,单一诱芯的诱蛾高峰均高于复合诱芯。【结论】桃小食心虫2种诱芯都能起到诱集成虫的作用,但A诱芯能更好地监测成虫的发生动态。在桃小食心虫和金纹细蛾混合发生的果园,将2种诱芯分开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水稻二化螟性诱蛾量与测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3年在吉林省柳河县,采用水盆诱捕器,对越冬代水稻二化螟的累计诱蛾量与水稻受害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月5日至7月1日每块稻田二化螟累计诱蛾量与相应稻田田间卵块密度、稻株受害率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二化螟卵块密度y1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z的回归方程为y1=0.0022x-0.1877;水稻枯鞘株率y2和枯鞘穴率y3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0023x-0.2907,Y,=0.0114z-1.0918;水稻白穗株率y1与诱捕器累计诱蛾量x的回归方程为y1=0.0015x-0.2718。由二化螟发蛾高峰日前的性诱捕器累计诱蛾量,可以准确预测田间二化螟的卵块密度和水稻受害水平。提前1~2周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3.
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诱集蛾类成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研究了10种单一组分和15种混合组分的样品对鳞翅目成虫的田间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单一组分的样品诱蛾活性很小,最大诱蛾量只有杨树枝把的11.7%;而混合组分的样品诱蛾效果明显提高,其中以含有苯甲醛、水杨醛、苯甲醇和苯乙醛的样品诱蛾量较大,如棉铃虫第1代成虫期,样品K对棉铃虫的诱捕量为杨树枝把的56.52%,第3代成虫期对棉铃虫和烟夜蛾的诱捕量为杨树枝把的66.67%,诱蛾量为杨树枝把的81.82%.在诱集到的棉铃虫和烟夜蛾中,平均雌蛾率达59.2%.第4代成虫期,样品U对夜蛾类的诱集量为杨树枝把的3.02倍.  相似文献   

4.
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7-1999年在吉林市7个地点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的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芯田间有效期长达42d,水盆诱捕器每盆每晚最大诱蛾量达481头,每盆每日最大诱蛾量Y与每盆每日平均诱蛾量X之间的关系是:随着X的增大,Y对X的倍数逐渐下降,在平均诱蛾量较低时,雄蛾对诱捕器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当虫口密度大时,雄蛾对诱捕器的选择性下降,结果使不同诱盆的诱蛾量接近均等。初步结果表明;性诱杀效果较好,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5.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诱捕7、15天后,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88.67%、69.72;2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15天后、中心区、边缘区与CK1及诱测灯K2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而在连续诱杀15天后,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0.16%、0.39%和0.71%,前两者明显低于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2种树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枝把与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枝把男单对棉铃虫Heli-couerpa armigera(Huebner)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2种树枝把在男单均能有效地诱集棉铃虫;加拿大杨枝把的诱蛾效果要强于枫杨枝把;枫杨枝把与加拿大杨枝把诱集的雄蛾量与上把的雌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田间雄蛾量相关性不显著;将枫杨与加拿大杨制成混合枝把后与加拿大杨枝把相比诱蛾量没有变化,但与枫杨枝把相比则诱蛾量显著增加,把上的雄蛾量与上把的雌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田间雄蛾量无显著相关;各种树枝把上的棉铃虫雌雄比均大于1。在预测田间棉铃虫的发生时,用加拿大杨枝把诱蛾优于枫杨枝把和混合枝把。  相似文献   

7.
4种小菜蛾性信息素的诱蛾效果和田问防效试验表明,宁波市北仑纽康生物信息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制的性信息素的田问诱蛾效果极显著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研制的和台湾生产的,其中宁波研制的平均日诱蛾量94.99头,桶,最高平均日诱蛾量194.00头,桶;性信息素应用能使网纱隔离区田问小菜蛾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与同类型同生育期正常用药的露地蔬菜相比,对幼虫的田问防效为84.74%,对蛹为79.34%。  相似文献   

8.
不同小菜蛾性信息素诱芯品种性能比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春季十字花科蔬菜地,对6种不同组分及配比的小菜蛾性信息素诱芯品种的诱蛾灵敏度、诱集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Z11-16:Aid):(Z11-16:Ac)=1:1]的常规稀释浓度及其1/2倍浓度配制而成的诱芯无论在诱蛾灵敏度、诱集总量以及最高单日诱蛾量均较优异;以[(Z11-16:Aid):(Z11-16:Ac):(Z11-16:OH)=5:5:1]的常规稀释浓度的1/2倍浓度配制而成的诱芯,虽然最高单日诱蛾量偏低,但在诱蛾灵敏度、诱集总量方面与前2种配比的诱芯无显著差异;以[(Z11-16:Aid):(Z11-16:Ac)=1:1]的常规稀释浓度的1倍浓度配制而成的诱芯,虽然诱蛾灵敏度较高,但诱集总量要极显著低于前3种配比的诱芯;而以[(Z11-16:Aid):(Z11-16:Ac):(Z11-16.OH)=5:5:1]的常规稀释浓度及其1倍浓度配制而成的诱芯,在诱蛾灵敏度、诱集总量方面均极显著差于前3种配比的诱芯。由此可见,在田间Z11-16:OH对小菜蛾诱集的增效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诱芯混用和诱捕器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剂田间捕蛾效果的影响。诱芯混用试验结果表明,在16 d的诱捕试验中,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总诱蛾量分别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双复合诱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和斜纹夜蛾三复合诱芯总诱蛾量的6.37倍和5.51倍,且在使用的前8d,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显著高于两种复合诱芯诱捕器的诱蛾量,而两复合诱芯间的诱蛾量差异不显著。单、双控区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的各个时间段,单控区的甜菜夜蛾诱捕器单盆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双控区的。不同颜色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红、黄、绿3种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单日最高诱蛾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器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刘鸿恒  李猛  李秀钰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0):2046-2048
通过2个厂家的昆虫性诱剂监测稻麦上4种主要害虫发蛾峰次的试验,结果表明,3月29日、4月6日监测到小麦黏虫2个发蛾高峰;6月4、7日二化螟1代2个高峰、8月5日2代高峰;6月8日、7月15日、8月20日、9月22日大螟1~4代发蛾高峰;稻纵卷叶螟7月14日、8月12日、9月12日3个迁入及发蛾高峰;同时在二化螟、大螟诱集中,纽康生物性诱剂效果要好于宁录生物性诱剂,而在稻纵卷叶螟监测中,2种性诱剂效果均无人工赶蛾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性信息素防治技术一直是我国防治亚洲玉米螟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测试不同干式性诱捕器与不同浓度性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的诱捕效果,开展了捕虫室固定或摇摆、进蛾口口径、不同诱捕器类型对田间玉米螟雄蛾的诱捕试验,并对搭配4种性诱芯的桶状诱捕器在不同试验田诱捕玉米螟雄蛾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捕虫室固定的诱捕器比摇摆的诱捕器诱捕玉米螟雄蛾效果更好;②不同口径的塑料诱捕器中,外口直径14 cm诱捕器诱捕雄蛾效果较好,且对于相同口径诱捕器,橡皮性诱芯诱捕雄蛾效果优于牙签性诱芯;③比较桶状诱捕器、塑料诱捕器和三角板诱捕器,桶状诱捕器的诱捕雄蛾效果最好;④在玉米田、水稻田中,搭配2.6∶1-XP性诱芯的诱捕器诱捕雄蛾数量较多;在大豆田,搭配1∶1性诱芯的诱捕器诱捕雄蛾数量较多。综上所述,捕虫室固定、诱捕器进蛾口越大,诱捕玉米螟雄蛾效果越好;相同诱捕器,配置橡皮性诱芯诱捕雄蛾效果更好,不同作物田地的最佳性诱芯不同。结果为合理使用性诱捕器及性诱芯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四碳烯乙酸酯(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酯(E3-14:Ac) 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酯(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的4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4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1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11头/d,持效期达26 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达100和150 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 m.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作为一种高效、无毒、无污染的新方法为沙棘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判断性信息素诱捕雄蛾发育状况对于客观评价群集诱杀技术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内生殖系统形态与发育日龄的研究,判断田间诱捕雄蛾的发育情况和虫源性质,为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防控斜纹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2015年,利用昆虫解剖镜对室内羽化1—10日龄斜纹夜蛾雄蛾进行解剖测量,形成依据精巢长半轴判断雄蛾日龄的发育标准;2015—2017年,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田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到的斜纹夜蛾进行逐日收集并解剖测定,进而依据该标准划分田间逐日性诱的雄蛾日龄结构,分析诱捕雄蛾对自然交配的影响。结果 斜纹夜蛾雄蛾内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附腺组成,精巢结构稳定,具有一定弹性,易测量。随着日龄增长,精巢长半轴数值呈减小趋势,1日龄精巢长半轴均值为1 103.54 μm,10日龄雄蛾精巢长半轴比1日龄长半轴减少44.71%,精巢长半轴(y)与日龄(x)关系式为:y=-48.52x+1084(R 2=0.9472,RMSE=36.8)。1—5日龄组、6—8日龄组、9—10日龄组之间精巢长半轴长度差异显著。根据实验室饲养羽化斜纹夜蛾1—10日龄的精巢长半轴长度与羽化日龄间的数据关系,制定出精巢长半轴判别雄蛾日龄标准表,用于检测田间信息素诱捕雄蛾日龄组成。2015—2017年金堂县和2017年东坡区田间诱捕的雄蛾日龄结构趋势一致,日龄越大,该日龄雄蛾占总诱捕数的百分数越低。金堂县田间诱捕斜纹夜蛾雄蛾1日龄平均百分比为39.89%,2日龄为21.42%,3日龄为15.75%,1—3日龄雄蛾共计占总诱捕数72.22%—79.02%,5—10日龄占比均在10%以下;2017年东坡区田间诱捕斜纹夜蛾雄蛾中1日龄百分比为39.93%,2日龄为20.79%,3日龄为19.54%,1—3日龄雄蛾共计占总诱捕雄蛾数的80.26%,5日龄以后占比较小。各日龄雄蛾平均百分数与日龄数呈指数函数关系下降。根据逐日诱捕雄蛾数量动态,4月末至8月末,金堂县和东坡区斜纹夜蛾均发生3代,第1代、第2代诱捕的雄蛾数以1—3日龄青年蛾为主,金堂青年蛾与老年蛾比为3.32、1.54,东坡区青年蛾与老年蛾比为3.34、1.58;随着虫量增加,第3代东坡区以老龄蛾数量占优势,两者比为0.76,低于金堂的2.34。 结论 斜纹夜蛾雄蛾精巢大小能够反映雄蛾日龄,通过检测田间性诱雄蛾日龄的结果表明,利用性信息素捕获的雄蛾以1—3日龄青年雄蛾为主,有利于降低田间成虫交配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利用性诱剂防治主要危害烟叶的斜纹夜蛾、烟青虫、棉铃虫、小地老虎的诱捕器的最佳设置高度和筛选符合生产需求的诱捕器.[方法]在烤烟生长季节设置蛾类诱捕器、新型飞蛾诱捕器诱芯/进虫口与烟田墒面的垂直距离为70、110、150、190 cm 4个高度处理,调查诱蛾量.[结果]2种诱捕器诱蛾量最多的高度是70 ~ 150 cm,结合烤烟封顶后株高一般为1 m左右、诱芯/进虫口必须与作物顶部保持20 cm左右的特点,诱芯/进虫口初始高度应设置为120 cm.[结论]蛾类诱捕器具有购买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新型飞蛾诱捕器则有使用简单方便和管理成本低的特点.斜纹夜蛾优先选用蛾类诱捕器,烟青虫、棉铃虫首选新型飞蛾诱捕器,小地老虎可选用新型飞蛾诱捕器,也可选用专用蛾类诱捕器.云南烟区主要危害烟叶的4种夜蛾种群基数排列为斜纹夜蛾>小地老虎>棉铃虫>烟青虫,但实际生产中对烟叶造成危害较大的是棉铃虫、烟青虫和小地老虎,所以生产中对4种夜蛾都应重视防治.  相似文献   

15.
5种引诱剂田间诱捕苹果蠹蛾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种引诱剂对苹果蠹蛾在乌鲁木齐地区的消长动态进行监测。结果发现,苹果蠹蛾在乌鲁木齐地区1 a发生2代,还有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对比进口型、聚集+性诱型、普通型、聚集型、加强型5种引诱剂的田间引诱效果,加强型引诱剂最好,整个监测期间,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雄虫总数平均为163.7头,单日最高引诱量达育每只30头;进口型引诱剂效果最差。从粘虫板和诱芯的更换周期等对引诱效果的影响来看,每10 d更换1次粘虫胶的诱捕效果好于30 d更换1次,但诱芯更换周期对引诱效果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1浙江大学 昆虫科学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省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浙江 桐庐 311500;3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经济局, 浙江 嘉兴 314000;4温州医学院健康与环境生态研究所, 浙江 温州 325035;5中国科学院 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650  相似文献   

17.
李丽  李永亮  胡志明  段燕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43-16144,16154
[目的]探究利用性信息素和杀虫灯诱杀控制烟草害虫的效果。[方法]通过性信息素不同基质诱芯和佳多杀虫灯对云南保山腾冲烟区烟草斜纹夜蛾(Spodoptern litura)、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3种害虫进行了田间诱杀对比试验,并对防治成本进行了评价。[结果]使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棉铃虫具有一定效果,其中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杀效果明显优于杀虫灯,性信息素中PVC基质诱芯诱杀害虫的性能优于橡胶基质诱芯,以对斜纹夜蛾的诱捕能力最强、控制作用持续、效果显著;不同放置密度、高度诱捕器对斜纹夜蛾、棉铃虫的诱杀效果有差异,悬挂高度以距离地面100~150 cm较佳;从成本控制来看,单位面积内以低密度区的成本最低,比常规用药区减少44%以上。[结论]利用性信息素和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棉铃虫等害虫具有经济、安全、高效的特点,是一项绿色环保的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红枣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红枣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方法]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方法,研究红枣桃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消长动态。[结果]红枣桃小食心虫在陕西延川1 a发生1~2代,其中大部分1 a发生1代,个别的发生2代;越冬代成虫在6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有世代重叠现象;在枣树高度1.0~2.0 m范围内诱集到的成虫数量有一定差异,2.0 m处分布最多,在运用性诱剂诱杀红枣桃小食心虫成虫时,应尽量将诱捕器放置在枣树近2.0 m高处,以达到更好的诱捕效果;成虫活动时间主要在20:00~24:00和0:00~4:00时间段,其中在0:00~2:00时段活动更频繁、更活跃。[结论]试验结果为有效测报和防治红枣桃小食心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大葱田设置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性诱剂进行成虫诱测,并与黑光灯诱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性诱剂下的诱测效果明显好于黑光灯,诱蛾总量是黑光灯的5.39~96.71倍,且峰次突出,有蛾天数多,能有效提高两虫监测和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Co-γ辐射对烟青虫飞翔和繁殖生物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杂交稻不育系抽穗不畅问题,以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温度处理方法研究了温度对隐性长穗颈基因(eui)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长选3S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与始花前9~20 d自然条件下的日均温度呈负相关,其中以始花前12~17 d(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日均温度负相关性最显著。在eui基因表达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进行4种人工温度处理,22℃、24℃、26℃和28℃。28℃条件下eui基因表达受阻;22~26℃条件下eui基因表达,且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随温度降低而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