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寄生虫病,特别是疥癣对养猪业的危害性十分严重采用中国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研制的阿福丁(AvennectinB.)抗寄生虫药.治疗猪疥癣结果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1.1我场是出口商品猪的外贸基地.四月中旬对我场4345头存栏猪统计:疥癣感染率达48.5%,其中28头公猪全部感染,感染率100%;456头母猪有387头感染,占85%;仔猪感染率45%;育肥猪感染率43.3%.1.2疥癣导致过敏性皮肤疫痒、引起采食减少,部分仔猪造成僵猪.保育栏的仔猪由于密度大.发生皮肤丘疹,助部、腹部奇痒,靠食槽或栏杆到处摩擦,或用后肢搔抓患部导致皮肤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上海某猪场法系大白母猪、阉公猪和公猪各30头的饲养试验,分析3种类别的猪在40~100 kg阶段日采食量、料重比、日增重、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眼肌高度的差异。结果显示,料重比,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显著高15.05%和11.85%;日增重,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显著低10.77%和8.93%;活体背膘厚,公猪分别比母猪和阉公猪高13.28%和3.21%;眼肌面积,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高1.76%和4.71%;眼肌高度,阉公猪分别比母猪和公猪高3.25%和6.49%。阉公猪从90~100 kg体重开始采食量明显高于公猪和母猪,提示在生产上应该在阉公猪到达90 kg时尽早上市销售,或者在这一阶段到来时开始限饲以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3.
<正>我市某种猪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后备母猪15头,种公猪7头,育成育肥猪400头,仔猪250头(最小日龄仅为6日龄)。2015年5月7日开始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感染率近90%。经采取严格的消毒、补液措施后,8~10天疫情平息。死亡6头,均为仔猪,死亡率不足1%,损失较小。报告如下:1症状5月7日,发现1头后备公猪采食量减少,继而出现呕吐,随后拉稀。第2天,又有其他公猪和肥猪出现相同症  相似文献   

4.
异阿凡曼菌素(Ivermectin)是一种高效广谱的内吸性抗原虫药,本文报道它用于治疗水牛疥癣和蠕虫的效果。试验用20头5~7岁成年水牛和20头6~12月龄小水牛。这些牛患典型疥癣病。用异阿凡曼菌素进行治疗。另外10头成年水牛和10头小水牛作非治疗对照。用1%异阿凡曼菌素注射  相似文献   

5.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 J.J.Arends,C.M.Stanislaw 和 D.Gerdon 为了解疥癣对母猪及其仔猪从出生到屠宰的生产力的影响情况,进行了一次试验。该试验共分6组,每组16~20头妊娠母猪。妊娠期母猪饲养在帘子相隔、明沟冲洗的待产舍里,每圈5~6头。种公猪则饲养在用帘于相隔的种猪棚内,每厩1头。母猪临产前转入可控制环境的产仔舍里,舍内为全漏缝地板,每厩饲养1头。在试验的后期,生长猪转入肥育舍内,舍也是全漏缝地板,厩与厩之间也用帘子相隔开。  相似文献   

6.
选择体重100 kg左右的商品猪100头,阉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宰前体尺性状、活膘及宰后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表明:倒数3~4腰椎膘厚和倒数3~4胸椎膘厚,母猪组分别比阉公猪组降低5.97%(P>0.05)和7.32%(P>0.05);倒数3~4胸椎肌肉厚度,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7.09%(P>0.05);活体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2.67%(P>0.05);皮脂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降低3.39%(P>0.05);瘦肉率,母猪组比阉公猪组提高1.36%(P>0.05);肉质性状,母猪组与阉公猪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山西省晋中、太原、大同、阳泉、晋城、临汾、运城、朔州和忻州市及吕梁地区的规模化猪场和散养的种公猪、种母猪、肥猪、生长肥育猪、断奶仔猪、哺乳仔猪采静脉血1702份,进行压片镜检,均检出附红细胞体,感染率达100%。对50头产仔母猪于产后第2d同时采母猪及其3头仔猪血样检查,母猪及其仔猪均为阳性。表明了垂直传播可能是目前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南方某猪场血清学诊断为气喘病的100头阉割公猪进行药物疗效对比试验,试验分4组,每组25头,第1组用蒽诺沙星,第2组用泰乐菌素,第3组用中药制剂,第4组不使用任何药物为对照组,饲养管理条件等一致。通过试验结果表明蒽诺沙星对治疗猪气喘病效果最好,中药制剂其次,泰乐菌素效果不如前2种。  相似文献   

9.
2009—2011年在湖南省南部的衡阳、永洲、郴洲3个地区12个县16个规模化猪场,分别从其种公猪、种母猪、肥猪、中猪、断奶仔猪、哺乳仔猪静脉采血1600头份,进行血液压片镜检.检出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在95%~100%.在气温低的冬季对常发该病猪场的60头产仔母猪与它产后仔猪进行血样检查,结果发现母猪阳性率100%、所产仔猪阳性率为91.1%,说明了垂直传播是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调查中发现该病感染率高,但发病率不高,且发病与应激因素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10.
在岷县四个自然村选择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用90头本地黑母猪作为母本,杜洛克种公猪1头,地方黑公猪2头作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人工授精的岷县黑母猪的受胎率为93.33%,分娩率为93.84%,窝均产活仔10.18头/窝,相对于自然交配组来说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检验研制的伊纳乳注射剂对家畜寄生虫的驱杀效果,试验以1%伊维菌素注射液为对照药物,采用家畜寄生虫学虫卵和虫体检查方法,分别以用药后第14天的虫卵转阴率和减少率、用药后感染率和瘤疱数,以及给药后第7,14,21,28天虫体的转阴率为指标并结合临床观察,进行了绵羊消化道线虫驱除试验、牛皮蝇疽防治试验及猪疥癣病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在驱除羊消化道线虫试验中,1(0.1 mg/kg伊纳乳注射剂)组与5(0.2 mg/kg 1%伊维菌素注射液)组无明显差异,分别是98.5%和97.9%;在牛皮蝇蛆防治试验中,A(0.1 mg/kg伊纳乳注射剂)组与E(0.2 mg/kg 1%伊维菌素注射液)组牛均无感染,而D(0.1 mg/kg 1%伊维菌素注射剂)组和F(空白对照)组牛感染率和瘤疱数分别为14.3%和5.4个/头,46.5%和8个/头;在治疗猪疥癣的试验中,G4(0.300 mg/kg伊纳乳注射剂)组猪疗效显著高于G2(0.300 mg/kg 1%伊维菌素注射剂)组,给药后第7,14,21,28天均未查到活虫体,虫体转阴率为100%,而剂量为0.075 mg/kg的伊纳乳注射剂疗效也比药物对照略高。说明伊纳乳注射剂驱杀效果确实,安全可靠,是驱杀家畜(羊、牛、猪)寄生虫的优良制剂。  相似文献   

12.
5月中旬,我们在东山农场采用无锡农药厂出产的敌百虫,对29头猪用口服投药的方法,进行了驱虫试验。在29头试验病中,怀孕前期的母猪6头,授乳母猪16头,空怀母猪2头,种公猪3头,小架子猪2头。敌百虫的纯度是97%,投药剂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克计算,但总剂量不超过10克。喂药前先停  相似文献   

13.
广东部分地区猪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对广东10个养猪场采取的247份样本进行衣原体病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各养猪场均有猪感染衣原体,感染率由14.3%至94.1%不等,平均为66.4%;不同年龄猪的感染情况也不同,公猪、母猪感染率远远高于仔猪感染率;有流产史、死产史的母猪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近年来云南省红洞州出现公猪生殖器官病变.母猪屡配不孕、妊娠期流产、产死胎或弱仔,仔猪高热、运动失调、抽搐、昏迷等现象.对全州12个县(市)15个乡镇20个自然村987农户和18个种猪场的3429头繁殖母猪和种公猪进行了细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种公猪发病率为23.6%、妊娠母猪为40.6%,胎儿流产率16.1%,死亡率33.7%.弱仔率32.5%.经血清学(乳胶凝集试验)检测,猪细小病毒病感染率为27.7%。结果表明红河州猪细小病毒病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感染率高,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5.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黑龙江部分地区猪场的400份猪血清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的抗体检测,其中包括母猪、种公猪、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和保育猪.结果表明,平均阳性感染率为44.75%(179/400),其中,母猪阳性感染率为52.20%(83/159),种公猪阳性感染率为74.07%(20/27),生长育肥猪阳性感染率为41.89%(31/74),保育猪阳性感染率为37.80%(31/82),哺乳仔猪为24.13%(14/58).试验检测结果证实,黑龙江东部地区养猪场存在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而且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综合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发病情况洛阳市洛龙区某新办猪场,存栏猪1020头,包括种公猪、后备公猪、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仔猪。2000年2月13日,该场妊娠母猪舍有3头妊娠母猪突然发生呕吐,只用了健胃药物,2月14日有5头发病且出现了腹泻,只用了一些抗菌药物,但疫情很快蔓延,2月15日,该场的后备母猪、种公猪、后备公猪、哺乳母猪及哺乳仔猪舍内也相继发病。2月20日此病传遍该场所有猪舍。妊娠母猪、后备母猪、哺乳母猪、种公猪、后备公猪100%发生腹泻,部分猪伴有呕吐,共发病503头,发病率100%,但未发生死亡现象。该场共有哺乳仔猪517头,其中发病110…  相似文献   

17.
某商品猪场 1996年建场 ,建于松花江边荒坡上 ,荒坡下是沿江沼泽地 ,是猪场放牧地。猪场有基础繁殖母猪 10 4头 ,种公猪 12头 ,后备母猪 37头 ,后备公猪 4头 ,育成猪 14 5头。2 0 0 1年 7~ 8月 ,在 4 4头初产母猪中 ,有 17头陆续出现死胎、流产、产畸形胎现象 ,占开产母猪的 39%。 2 7头产仔母猪共产仔 186头 ,产后仔猪陆续急性死亡 5 2头 ,发病隔离治疗17头 ,占仔猪 34%。疫情发生后 ,该猪场兽医定性为非典型猪瘟、副伤寒、猪丹毒混合感染。经对症治疗 ,症状有所缓解。但8月 15~ 2 5日 ,该场又有 36头仔猪急性发病 ,死亡 2 2头。根据流行…  相似文献   

18.
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阳性不稳定场猪群为试验对象,评价泰万菌素对PRRSV感染程度的调节作用及对猪瘟(CSF)疫苗,口蹄疫(FMD)A型和O型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试验一:将2 000头母猪随机等分为A、B两组,分别给药两家泰万菌素产品,对比用药前后母猪抗体水平及各项生产性能指标变化。结果显示:用药后两组猪群PRRSV、猪瘟病毒(CSFV)抗体水平比用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A组PRRSV抗体S/P值在0.4~2.0范围内比例由53.6%升至89.3%(P<0.05);母猪群CSFV抗体阳性率由67.9%升至100%(P<0.05),抗体水平由50.8%提升至91.1%(P<0.05)。猪群口蹄疫病毒(FMDV)A/O型抗体阳性率、离散度亦有所改善,且猪群各生产指标均得到提高。试验二:对种公猪实施泰万菌素保健。保健前后各指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保健后种公猪群PRRSV抗体阳性率由100%降至66.1%,S/P值均在2.0以内,离散度降至22.5%。综上,泰万菌素能有效缓解猪群PRRSV的感染程度,提升猪群的健康水平,同时使猪群在免疫CSF、FMD疫苗后获得更好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9.
公母比:在自然交配情况下,1头公猪配25-30头母猪。而人工授精成功的合格水平是,1头公猪可配100—150头母猪,全场的公母比应在1:100以上。如果水平达到良好,1头公猪应配150—250头母猪,优秀的水平应达到1头公猪配250—350头母猪。  相似文献   

20.
为评估克隆种公猪在生猪产业上的应用价值,进行杜洛克种公猪的克隆及扩繁试验研究。采集2头常规选育的杜洛克种公猪耳组织,建立细胞系、生产重构胚,移植到受体母猪,分娩克隆公猪并调教采精,采集精液并参配纯种杜洛克母猪,统计其生产性能,以同期普通杜洛克公猪及其后代为对照。结果显示:(1)建立了种猪耳组织细胞建系、重构胚生产、胚胎移植等技术体系;(2)移植7头代孕母猪,共产仔39头克隆杜洛克公猪,断奶存活21头,60日龄存活17头,达100 kg体重日龄测定15头,调教采精成功10头,种猪利用率为25.6%(10/39);(3)获得的克隆公猪与同期杜洛克公猪在初生重、断奶重、校正100 kg体重日龄、校正背膘厚等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4)获得的59头杜洛克克隆公猪后代与同期普通杜洛克公猪后代在初生重、断奶重、校正100 kg体重日龄、校正背膘等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仅在右乳头数指标上,克隆公猪后代(6.34±0.48)显著低于普通公猪后代(6.60±0.66)。结论:建立了种猪克隆快速扩繁技术平台,但常规选育的克隆公猪及其后代生产性能与普通公猪及其后代无显著差异,需要进一步提高选择准确性,同时提高克隆效率及其存活率,才能满足克隆技术应用于终端公猪生产的产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