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芥菜的三个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芥菜(Brassica juncea Coss)的三个新变种进行了定名,并介绍了基本性状。‘笋子芥’变种的基本形态特征是肉质茎膨大呈棒状,无瘤状凸起,形似莴笋;‘卷心芥’变种的叶柄和中肋呈抱合状,心叶外露,不叠合成球;‘长柄芥’变种的叶柄特长,叶柄先端中肋分裂成3~5分枝,叶片形成假复叶状,掌状网脉,叶缘多褶皱。三个变种的花、果实和种子与其它芥菜变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蔬菜的腌制品中,鲜香嫩脆的涪陵榨菜,香气浓郁的南充、资中冬菜,香甜脆嫩的宜宾芽菜及内江大头菜,已被誉为四川四大名菜久负盛名。这几种腌咸菜都是用新鲜芥菜类(Brassica juncea Coss.)蔬菜(茎用、叶用或根用芥菜)为原料,精心加工而成。但人们对以芥菜类家族的一个新成员—“抱儿菜”为原料腌制的菜心咸菜却知之甚少。抱儿菜是芥菜的一个新变种,其茎肉质且各叶腋有膨大肥嫩的腋芽(俗称“菜儿”和“菜心”。)1983及1985年李曙轩及林艺已有报道,并定名为(0ra。幻ca juncea”a’·Gemm;/。raf。。 ed。i。。 va。。。o)近年来,四JI!西部逐…  相似文献   

3.
林艺 《中国蔬菜》1983,1(3):5-0
芥菜(Brassica junceaCoss.)是我国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之一,其中茎用芥菜 (Brassica juncea Var.tsatsai Mao)在我国西南地区品种特别丰富,但在生产上广为栽培和已有报道的,只有“榨菜”和“笋子菜”(又称“棒菜”)两种基本类型。前者肉质茎短而肥大,纵长/横径< 2,肉质茎上有明显的瘤状突起(照片一);后者肉质茎长而肥大,纵长/横径> 5,且肉质茎上无明显的瘤状突起,形似莴笋,故名(照片二)。但无论何种类型,膨大的均为主茎,侧芽不膨大。 近年来,在四川一些地区出现一种称为“抱儿菜”(又称“儿菜”,“娃娃菜”等)的茎用芥菜新类型,由于深受消…  相似文献   

4.
四川儿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儿菜,又称四川抱儿菜,属十字花科芥菜属茎用芥菜在四川的一个变种——抱子芥,在四川、重庆各地都有栽培。近年来,南方各省市引种栽培的也较多。因其品质优良,无苦味,鲜食和加工皆宜,且对土壤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正愈来愈受到各地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正>儿菜,又叫抱儿菜、背儿菜等,学名抱子芥,是茎用芥菜的一个变种,主要以肥大、味甜而不苦的肉质茎和肉质侧芽供人们鲜食。儿菜起源于四川南充地区,现在四川各地都有较好的地方品种普遍栽培。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在全国的普及,儿菜开始引入新疆阿克苏市进行设施栽培,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市良种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最早是由四川籍菜农引入,种植上市后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目前仅阿克苏市良种场每年的种植面积就有2 000亩以上。儿菜的引入,不仅大大提高了菜农的种植收入,而且大大丰富了当地的蔬菜种类,丰富了阿克苏市  相似文献   

6.
正导读:临江早熟儿菜是从南充引入的儿菜经多年定向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种,具有抗性好,扁圆个大、嫩脆不发红等特点,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本文针对其栽培过程中的播种、育苗、施肥、病虫防治、采收加工等关键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儿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一个变种,属芽用芥菜,学名抱子芥,又名超生菜、芽芽菜、抱儿菜,为一年生蔬菜。临江早熟儿菜是于20世纪70年代初从南充引入的儿菜品种,经高级农技师张学海多年  相似文献   

7.
棒菜(Brassica juncea var.crassicaulis Chen et Yang)又名笋子芥、笋子青菜,三大茎用芥菜之一[1,2],原产于四川盆地,主要以膨大的棒状肉质茎为食用器官[3],是四川百姓非常喜爱的特色蔬菜之一[4].棒菜喜冷凉湿润环境,不耐霜冻、炎热和干旱[2],生长后期日照时间过长易抽薹....  相似文献   

8.
茭白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茭白品种‘蒋墅茭’和‘葑红早’为试材的研究表明: 在肉质茎膨大之前, 植株茎蘖各部位的总糖、还原糖、淀粉积累量持续上升, 短缩茎中积累量最高; 肉质茎膨大开始时, 各部位碳水化合物积累量下降, 以短缩茎的下降量最大, 认为膨大前叶片的光合产物在短缩茎和叶片中积累以短缩茎为主,植株积累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淀粉形式存在。孕茭前14C 同化物在短缩茎的分配率较大, 上位叶片、叶鞘也有较多积累, 肉质茎膨大过程中, 大量的14C 同化物在肉质茎中积累。饲喂叶片光合产物除供应自身茎蘖外, 还向植株其它各部位输送。  相似文献   

9.
茭白肉质茎膨大期间主要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龙军  郭得平 《园艺学报》2003,30(6):741-744
在茭白(‘浙茭二号’品种)植株旺盛生长期,选择长势和生长状态一致的植株,于肉质茎膨大发育初期,选取肉质茎膨大进程相似的植株挂牌标记。每次取样15-20个嫩茎,共取样6次,进行有关指标的测定。茭白肉质茎发育的早期主要表现为质量快速增加,后期则为质量和体积均快速增长。碳水化合物中总糖和还原糖  相似文献   

10.
大头菜学名大头芥,是根用芥菜的变种,是以膨大的肉质根为主要产品器官的蔬菜,在蔬菜产业及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要介绍了大头菜的生产现状及现存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头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儿菜(抱子芥)俗称娃娃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茎用芥菜的一个变种,因具有经济效益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湖州地区引进种植儿菜的时间并不长,主要是从四川省南充市引入的丁家儿菜早熟147,中心柱为圆柱状短缩茎,儿芽长扁圆形,皮绿白色,肉白细嫩,口感脆嫩,味清香,具有抗性好,耐肥、耐寒,无苦味等特点,主要从选种、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湖州地区儿菜(抱子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莴苣古今谈     
莴苣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人们最喜爱的蔬菜之一,原产地中海地区,汉隋时传入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人陶谷的《清异录》写道:“呙国(西域国名)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莴苣也”。莴苣品类甚多,依主要性状不同,可分为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两大类。叶用莴苣又名生菜,叶片甚大,生食或熟食均宜;茎用莴苣又称莴笋,其茎肥大如笋,肉质细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瓜菜》2019,(10):68-71
为探明茎瘤芥特晚熟的特性,为特晚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在晚季栽培条件下对24份茎瘤芥种质资源的熟性、商品性、加工性与丰产性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缩头榨菜’和‘北榨’是特晚熟特性突出的优良种质资源,‘永安小叶’、重庆‘水冬瓜’虽为中晚熟,但综合性状优良,均可作为特晚熟育种的优异亲本材料;分析提出茎瘤芥特晚熟育种可以‘缩头榨菜’ב北榨’‘、缩头榨菜’ב永安小叶’‘、缩头榨菜’ב水冬瓜’‘、北榨’ב永安小叶’4个杂交组合为重点,加强杂交后代选择,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态类型的茎瘤芥(榨菜)品种与栽培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tumida Tsen et Lee)是茎用芥菜的一种,其膨大的瘤状茎主要用于加工榨菜。发展榨菜生产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而且通过加工可大大提高茎瘤芥的附加值。根据产区的生态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茎瘤芥主要有两个栽培类型,一  相似文献   

15.
茭白肉质茎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肉质茎可能是由营养茎的顶端生长点膨大而成,并阐述了理由。  相似文献   

16.
以魁芋类的‘槟榔芋’和多子芋类的‘香沙芋’为材料,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快速黏度分析等技术比较研究了两个芋品种的母芋和子芋中淀粉的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槟榔芋’母芋淀粉的平均粒径大于子芋,‘香沙芋’相反。两种芋的母芋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颗粒外部有序度均高于其子芋。在加热过程中,两种芋的母芋和子芋淀粉的膨胀势在75℃后产生显著变化,在95℃时母芋淀粉的膨胀势大于子芋。和子芋淀粉相比,‘槟榔芋’母芋淀粉具有较高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回生值,而‘香沙芋’相反。两种芋的母芋淀粉的最终水解程度均大于其子芋。以上结果表明,两个芋品种的母芋和子芋淀粉的形态、组成和理化性质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这将为芋淀粉在食品和非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煜仁 《园艺学报》2000,27(5):387-387,F003
原产四川的芥菜种笋子芥变种引种到北方后因先期抽薹严重,不能形成产品器官,“鲁笋芥1号”是根据植物对光周期反应原理,新育成的北方生态型笋形茎用芥新品种,早熟、高产、质优、抗病,可秋春两作,笋茎产量30-40t/hm^2,可食叶片15-20t/hm^2。  相似文献   

18.
温州榨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Coss.var.tumida Tsen et Lee.)属于芥菜的茎用变种,俗称榨菜,其产品是膨大的瘤状茎。这种瘤状茎主要用于加工,加工产品即为榨菜。榨菜起源于我国中西部的四川盆地,在清乾隆51年(公元1787年)的《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中已有记载,推测榨菜至少在220年前由芥菜分化而来。  相似文献   

19.
剪叶对茭白肉质茎膨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 1个单季茭和 1个双季茭茭白品种为试材 ,在肉质茎开始膨大时进行不同程度的剪叶处理 ,结果表明 :各处理在开始膨大后最初几天内干、鲜质量差异不明显 ;剪去叶片对肉质茎膨大影响不大 ,但切除叶鞘后 ,肉质茎膨大初期以后的干、鲜质量显著下降 ;整株剪叶比单茎剪叶处理对肉质茎膨大的影响大 ,剪去叶片与切除叶鞘、叶片表现相似。由此认为 ,茭白肉质茎膨大所需养分主要依靠短缩茎和叶鞘在肉质茎膨大前的积累 ,肉质茎膨大过程中植株茎蘖间存在养分交流 ,品种间在膨大速率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我国茎瘤芥的起源、进化,克隆、测序了30份茎瘤芥及其近缘种的Chs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网络及网状支系结构。结果表明:系统发育树将茎瘤芥及其近缘种Chs基因序列分成3个亚支,9个支系。系统发育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茎瘤芥与其他芥菜变种之间不仅存在树状的进化关系,还大量存在非树状的进化史。网状支系分析结果表明,伊犁野生油菜可能是茎瘤芥A基因组的供体,黑芥可能是茎瘤芥B基因组的供体。茎瘤芥为芸薹属芥菜种的一个变种,与薹芥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是由薹芥进化而来。单拷贝的Chs基因可作为一个理想的候选基因用于茎瘤芥及其近缘植物多倍体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