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棉铃疫病菌的鉴定及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西省棉铃疫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鉴定江西省棉铃疫病菌为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致病力研究表明,棉铃疫病菌对棉铃的致病力强,对苎麻的致病力弱;不同的菌株对棉苗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棉铃疫病菌经反复接种棉苗和苎麻后,致病力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
棉铃疫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离试验确证,存在于抗病阶段棉铃上限制性褐色坏死病组织中,疫病菌并不完全失活,说明该病菌存在潜伏侵染.州铃的抗病性表现在抗扩展上.棉铃的抗病性与其发育阶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花后35天以上的棉铃感病,而花后25天以前的幼铃高度抗病.初步认为,疫病菌侵染后诱导发生的病变特别是酮溶性植物抗毒素的累积,是病菌潜伏侵染及棉铃阶段抗病性的重要机制.高湿等极端环境能诱发抗病阶段的幼铃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3.
针对北京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方法,依据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采用GIS技术和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关联,实现北京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数据的共享。系统能够实现北京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疫源疫病数据的日常管理、监测信息的空间分析和统计、监测结果的表达、可视化以及监测结果的决策支持。依据总体设计方案,通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系统的建设能够让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及时准确掌握北京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情况以及相应的预警与预报措施,从而进一步为疫病防患,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安徽省棉铃疫病菌(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的若干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区的棉铃疫病菌生长速率和对棉苗的致病力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甚至采自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间上述性状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XC-6生长速率、对棉苗的致病力、菌落形态及同宗配合遗传和变异特性研究表明,其生长速率和对棉苗的致病力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不能稳定遗传,但菌落形态和同宗配合特性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能稳定遗传,提示上述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的遗传和变异特性可能与菌株长期自交和种内杂交有关。  相似文献   

5.
简要地从原州区官厅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工作原则、监测、预警体系及应急保障措施方面阐述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重要性,以此为预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域(ITS)通用引物,PCR扩增棉花疫病菌、辣椒疫病菌核糖体基因的ITS1和ITS2,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棉花疫病菌的ITS1和ITS2分别由206和453个碱基组成,而辣椒疫病菌则分别由174和432个碱基组成。棉花疫病菌两个菌株之间ITS1和ITS2的同源性均高达100%,而棉花疫病菌和辣椒疫病菌ITS1同源性为70.9%,其中中间区域52  相似文献   

7.
打瓜疫病,又称疫霉病,是打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掌握疫病的防治对于增产、增收尤为重要。一、疫病症状打瓜疫病是由辣椒疫霉和德氏疫霉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在打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侵染打瓜的根、根颈部、蔓、叶、嫩茎节部和果实。一般在7~8月份高温多雨期或者灌水后发生严重。土表下根茎部发病后产生弥散性病斑,皮层开始呈现暗绿色水渍状,后变成黄褐色,并逐渐腐烂或缢缩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Bank已发表的P. 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疫霉菌对杀菌剂抗性遗传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疫霉菌对甲霜灵、地茂散、霜脲氰、乙磷铝、氟苯丙氨酸等内吸杀菌剂的抗性遗传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于疫霉菌抗药性遗传研究和抗药性监测治理以及疫霉菌所致植物疫病的药剂防治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番木瓜棕榈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番木瓜疫病菌棕榈疫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棕榈疫霉菌落生长的培养基是V8汁和番茄汁,其次是玉米培养基,较差的是PDA培养基。适宜棕榈疫霉的pH值为4.0~9.0、最适pH值为5.5~7.2;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8℃,致死温度为45℃,棕榈疫霉对光照不敏感。通过替换碳源的试验得知,最适合棕榈疫霉生长的碳源是蔗糖和淀粉,甘油则较差;添加氮源的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合棕榈疫霉生长的是蛋白胨,牛肉膏较差,而硫酸铵会抑制棕榈疫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打瓜疫病,又称疫霉病,是打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掌握疫病的防治对于增产、增收尤为重要。 一、发病症状 打瓜疫病是由辣椒疫霉和德氏疫霉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在打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侵染打瓜的根、根颈部、蔓、叶、嫩茎节部和果实。一般在7~8月高温多雨期或者灌水后发生严重。土表下根茎部发病后产生弥散性病斑,皮层开始呈现暗绿色水渍状,后变成黄褐色,并逐渐腐烂或缢缩成细腰状,全株枯死。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病菌接种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辣椒疫病菌接种苗龄,接种体浓度,接种体体积,接种温度对辣椒抗疫病能力的影响等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筛选抗疫产现材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青海省持续加大对野生鸟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的防控力度,建立健全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监测、预警机制,以确保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强化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目前,覆盖全省的野生动物重点聚集分布区域疫病疫源监测防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拮抗作用和拮抗机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试验和木霉菌T-115D发酵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生长的抑制试验,研究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木霉菌能迅速占领大部分空间,抑制马铃薯早疫病菌的生长,显微镜观察发现,木霉菌菌丝可缠绕和寄生早疫病菌菌丝;木霉菌发酵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在木霉菌T-115D发酵液稀释3倍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90.4%,发酵原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说明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其拮抗机制包括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营养空间竞争和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吕强 《云南农业》2011,(6):43-43
简要说明猪肺疫的临床症状和病理部检,提出了猪肺疫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经对西藏地区辣椒疫病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将引起西藏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西藏辣椒疫霉在10℃~37℃之间均能生长,最低生长温度为10℃,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37℃为最高生长温度,40℃为病原菌的致死温度.培养基种类对辣椒疫霉的菌落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有一定的影响.辣椒疫霉在燕麦片番茄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番茄汁培养基、黑麦番茄汁培养基、PDA培养基上生长也比较好,在燕麦片培养基上生长差.在供试的4种杀菌剂中,烯酰吗啉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效果强于常用的杀菌剂甲霜灵和丙酰胺,新型杀菌剂腈嘧菌脂对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速度虽然影响不大,但菌丝生长极为稀疏,其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有待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引起掌叶半夏疫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对河北省安国地区掌叶半夏疫病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鉴定。从发病植株上分离得到了疫霉菌、镰刀菌、链格孢菌等几种候选病原菌,健康植株在接种疫霉菌菌株后,出现了与田间病株相似的症状。该疫霉菌株最高生长温度为36℃,异宗配合,孢子囊有明显的一个乳突,脱落孢囊柄平均长度约为2.9μm,其rDNA-ITS序列比对结果与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同源性为99%。结合以上结果,最终确定引起掌叶半夏疫病的病原菌为Ph.parasitica。  相似文献   

18.
孙瑜 《乡村科技》2022,(4):76-78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会给养鸭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养殖人员和兽医需要了解其流行情况、病原、血清型、耐药性等,结合疫病发生情况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寻找防治大豆疫病的新型生物农药,离体条件下测定申嗪霉素对大豆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申嗪霉素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的释放和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分别为2.043 6、230.370 1和0.726 5μg.mL-1,但对孢子囊形成没有抑制作用。说明申嗪霉素在离体条件下对大豆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防治大豆疫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付红梅  李森  檀根甲  王子迎  赵平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82-11484,11495
[目的]筛选具有生防潜力的大豆疫霉拮抗菌,为寻找病害防控措施、设计新的疫病控制策略提供基础。[方法]从黑龙江省3个不同地区采集大豆根围土壤样本并分离各类土壤微生物,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出对大豆疫霉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并在此基础上测定拮抗力较强微生物对大豆疫霉菌的生长抑制率及其对大豆疫病的控制作用。[结果]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拮抗效果相对较好的细菌,命名为B048菌株。对峙试验结果显示,拮抗细菌B048菌株对大豆疫霉的生长抑制率达97.5%;拮抗持久力测定显示,在与大豆疫霉对峙培养21d时抑菌带宽度仍达20.0mm;在盆栽试验中,B048对大豆疫病的防治效果为100%。经形态学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拮抗细菌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结论]拮抗细菌B048菌株具有较好的开发成大豆疫病生物防治菌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