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海南引种栽培黄花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花蒿主产区采集4份种质资源,引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兴隆)试验田,于现蕾期采收叶片和花蕾,采用超声波法提取青蒿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引进的4份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61%~1.47%,各种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重庆西阳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最高.海南的生态坏境适宜引种栽培黄花蒿,引...  相似文献   

2.
黄花蒿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抗疟疾消炎杀菌抗癌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在世界范围内 具有极大的市场。随着市场对青蒿素类药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多及野生黄花蒿的逐渐匮乏, 如何获得优质高产的黄花 蒿品种,提高人工栽培黄花蒿的生物量及青蒿素含量成为了研究热点对黄花蒿的生物学特征,影响其生物产量和 青蒿素含量的因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最新进展等进行综述为黄花蒿的人工种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适宜丛枝菌根真菌与黄花蒿共生的土壤磷素水平,为黄花蒿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检测已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的黄花蒿在4种磷肥水平(0、40、80和120mg/kg)下不同生育时期(早、中前期、中、中后和后期)的菌根侵染率、株高、茎基径等生长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收获后检测地上部干物重,枝和叶的氮、磷、钾含量,植株青蒿素含量。【结果】在各检测时期,施磷量80mg/kg的处理菌根侵染率均最高,分别为59.7%、66.3%、76.7%、86.3%和89.0%;菌根化黄花蒿植株地上部干物重、株高、茎基粗和叶绿素含量在不同施磷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施磷可以促进菌根化黄花蒿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但施磷量超过120mg/kg时促进氮素吸收的作用会下降。40mg/kg以下的低磷处理有利于菌根化黄花蒿植株对磷的吸收。高磷和低磷条件下,菌根化黄花蒿对钾的吸收差异不显著(P〉0.05),叶片钾含量为3.45%~3.95%。施磷量达到120mg/kg时会显著降低菌根化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P〈0.05)。【结论】40~80mg/kg的施磷量最适宜丛枝菌根真菌与黄花蒿共生,植株有较高的青蒿素含量和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4.
云南栽培黄花蒿最佳采收期确定及干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花蒿是我国传统中药,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疟疾的特效药。研究了黄花蒿不同生育时期的青蒿素含量及不同干燥方式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栽培黄花蒿的最佳采收期为花芽分化期,最佳干燥方式为自然晾晒。  相似文献   

5.
对酉阳和秀山县的抗疟植物黄花蒿(Artemisin annua L.)的青蒿素含量测定表明。黄花蒿产地和类型与其青蒿素含量间有明显相关。 1 黄花蒿类型与青蒿素含量在同一地区或一块土地内可能存在不同的黄花蒿类型,其形态和青蒿素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如秀山县的海洋乡,有2种黄花蒿类型。宽裂叶青茎腋点红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86%,而稀裂叶青茎黄花蒿为0.59%;溪口乡在同一块地内有4种类型的黄花蒿,其中,下青上紫杆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95%,而稀细裂叶青茎黄花蒿为0.59%。酉阳县钟多镇有5种黄花蒿类型。其中,稀细裂叶青茎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72%,而分裂叶白脉白绿茎黄花蒿为0.45%;稀细裂叶、稀宽裂叶及宽裂叶型的青  相似文献   

6.
以黄花蒿为材料,在瑞丽进行黄花蒿田间试验,研究了冬春抑期栽培黄花蒿主要物候期和生长发育情况、植株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与青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比正季栽培生育期偏短29 d;黄花蒿干品产量为1140 kg/hm2,青蒿素含量为0.607%,在瑞丽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冬春抑期于未进入雨季的5月中旬收获,很容易利用日晒干燥,且一年两季种植黄花蒿,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减少原料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7.
 以黄花蒿为材料,在瑞丽进行黄花蒿田间试验,研究了冬春抑期栽培黄花蒿主要物候期和生长发育情况、植株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与青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比正季栽培生育期偏短29d;黄花蒿干品产量为1140kg/hm 2,青蒿素含量为0.607%,在瑞丽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冬春抑期于未进入雨季的5月中旬收获,很容易利用日晒干燥,且一年两季种植黄花蒿,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减少原料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8.
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与产地气象因子及土壤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了62个黄花蒿产地的环境因子和青蒿素含量差异,各产地的气象因子和青蒿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析青蒿素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确定了显著影响青蒿素含量的气象因子:年降水量、温度和湿度.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青蒿素含量主要受年降水量和7月最高温度的影响;分类回归分析表明,年降雨量和7月平均温度分别出现在分类回归树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在年降雨量>970.5 mm、7月平均温度>27.55 ℃,土壤类型在紫色土、黄红壤和黄壤的条件下,青蒿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影响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土壤特征因素,测定贵州省三穗县和剑河县野生黄花蒿的总多酚、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D、猫眼草黄素、青蒿素、青蒿酸含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pH值、土壤酶活性,利用SPSS软件对土壤特征与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土壤特征对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海拔不同样地黄花蒿的药用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差异显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大多存在差异。野生黄花蒿样地中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相对较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碱解氮含量与青蒿素、青蒿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全钾含量和pH值与青蒿素、青蒿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速效钾含量与青蒿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总多酚、猫眼草酚D和青蒿素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能够提高黄花蒿的青蒿素、青蒿酸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可以提高黄花蒿的青蒿酸含量,降低土壤全钾、有效磷含量和p H值有利于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为使栽培出来的黄花蒿达到绿色药材的标准,对广西融安县潭头乡黄花蒿种植基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参照国家环保局《环境检测分析方法》布点采样,对黄花蒿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水源质量进行检测。空气质量监测采用国家规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66)进行;土壤环境按国家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YB-T-1-2003(药用植物绿色出口生产基地行业标准),增加五氯硝基苯、艾氏剂项目;灌溉水质采用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对原有的野生黄花蒿植株进行重金属检测。广西融安县潭头乡黄花蒿种植基地大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一级标准,水源质量达GB5084-92标准,土壤环境达GB15618-1995二级标准,野生黄花蒿植株重金属含量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WM2/T-2003)要求。广西融安县潭头乡新黄花蒿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良好,各生态条件适合黄花蒿生长。符合药用植物绿色出口生产基地行业标准(YB-T-1-2003)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土壤对青蒿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里对青蒿进行盆栽,研究4种不同类型土壤对青蒿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种植于黄色沙壤土和黑色壤土的青蒿出苗时间、株高、茎粗、分枝数、冠幅、生物产量优于红色壤土和白色粘土,但前两者之间以及后两者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从生理状况来看,种植于黑色沙壤土的青蒿叶片叶绿素、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虽然相对较低,但可延长植株的衰老时间,保持较长的生长期。从青蒿素来看,以种植于白色粘土的青蒿叶片、花蕾与种子的青蒿素含量最高,黄色沙壤土次之,黑色壤土最低;各时期叶片以7月底和9月中旬的青蒿素含量最高。因此,以收获青蒿素为目的时,考虑到总生物量和植株单位质量青蒿素含量,认为将青蒿种植于黄色沙壤土最好。  相似文献   

12.
过量表达cyp71av1和cpr基因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从青蒿植株地上部分提取的一种含有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为了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根据  相似文献   

13.
青蒿素的化感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治疗疟疾的首选药,黄花蒿是提取青蒿素的唯一原料药材,在我国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我国黄花蒿种质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和青蒿素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黄花蒿释放的化感物质——青蒿素影响植物、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长发育,对农业生产、土壤健康和水体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对青蒿素化感效应及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评估黄花蒿种植产生的环境风险,保持土壤健康,避免影响后茬作物生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试验将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催化两步连续反应的酶(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和紫穗槐二烯合酶)的基因进行融合,经大肠杆菌表达后鉴定其融合蛋白的功能。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具有了双功能酶活性。双功能酶基因的构建,为进一步将双功能酶基因转入黄花蒿,提高青蒿素含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主要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中提取,然而黄花蒿在生长过程中会向周围环境分泌青蒿素.为正确评估青蒿素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试验以重庆地区有代表性的两株外生菌根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Sl 8和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us)Ld3为材料,研究了青蒿素对菌丝生长,H+和有机酸分泌,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青蒿素,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菌丝生物量降幅高达26.89%(Ld3)和89.13% (Sl 8);Ld3分泌H+和草酸的能力增强,而Sl8分泌量下降.随着青蒿素浓度的增加,菌丝的N、P、K含量及吸收量显著减少.当培养基中青蒿素达到80 mg/L时,Ld3的N、P、K吸收量比不加青蒿素的处理分别降低了50.55%、46.30%和42.28%;Sl8几乎丧失对N、P、K的吸收能力.说明青蒿素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但对H+和草酸的分泌作用因菌株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6.
广西青蒿资源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蒿是我国传统中药,常用于消暑、明目、止汗等,其提取物青蒿素还可有效地治疗脑型疟疾。青蒿是一年生菊花科草本喜光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以下地区。广西青蒿资源丰富,全区40余个县市均有分布,为中国青蒿生产地的主要省份;2005年广西种植青蒿约670公顷,靖西县就达340公顷,且该地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含量可达1.2%。近年来,通过对青蒿野生资源的收集、筛选、生物学特性、组织培养、繁殖及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为建立稳定高产的青蒿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广西青蒿产业的发展。今后在青蒿生产过程中,实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护其生物资源多样性,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确保青蒿生产达到高产、优质、安全和标准化,获得更多优质的青蒿,从而满足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MS培养基中大量元素浓度对黄花蒿丛生芽合成青蒿素的影响,确定了最适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青蒿素丛生芽合成青蒿素的最适条件为:蔗糖质量浓度为30g/L,铵盐和硝酸盐比值为1:3,氮源浓度为45mmol/L,无机磷酸盐质量浓度为200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