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张旭  张永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627-2629,2650
以尉犁县为研究区,以尉犁县2000年的MSS和2005年的TM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运用遥感软件进行解译和景观分类,在选取的景观指数基础上,借助GIS软件对该区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扩增,景观斑块的数量变化较为明显,尉犁县的自然景观面积有所减少,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再具备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20年北京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RDAS遥感解译软件对北京地区1984、1997年Landsat TM数据以及2002年ETM数据进行解译处理,分析并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类型、景观2个等级水平的指数,对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2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一倍,城市化造成农田损失速度加快;研究区内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差异较大;1984-2002年的景观变化并没有造成景观类型等级构成的明显变化;平原区景观类型破碎化速度加快,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喀纳斯景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伟  范燕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142-11147
基于多时段遥感影像,探讨了近13年来喀纳斯景区景观格局的演变。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喀纳斯景区1992、2000和2005年3个时期的TM/中巴数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了景区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喀纳斯蒂区的景观格局在过去的13年内未发生较大的变化,景观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林地、灌丛草地和与阳坡草原的面积有所增加,但增幅均较小;建设用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5年比1992年增加了5倍多,总增加面积与中山草甸减少面积相当;高山草句和高山冻原与石生植被的破碎度指数与宽块数呈减小趋势,建设用地、中山草甸和阳坡草原则呈增加趋势.其他景观类型变化不大。,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景观格局动态模拟表明,景区景观格局变化可分为2个时期:1992~2000年和2000~2005年:1992~2000年,景区景观格局的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因素;2000~2005年,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2软件对2009、2013、2018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通过Fragstats3.4软件对所选景观指数作出计算,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期间,研究区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969.23、8...  相似文献   

5.
库玛拉克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涛  曾亚娟  王芳  李健  郑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798-12799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景观空间格局,选取2005年9月份分辨率为18.5m的中巴遥感影像以及1990、2000年9月分辨率为30m的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ERDAS和ARCGIS、SuperMap等遥感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已有的1990、1999年阿克苏地区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为参照,采用人工目视解译重新进行遥感解译,提取各景观要素信息,并计算一些常用景观指数,分析研究区1990~2005年的15a间景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洲林地增加最快,其次是人居地和农田;绿洲草地面积减少最快,其次是盐碱地湿地景观和高山冰雪景观减少,1990~2005年15a绿州林地面积增长了106.5km2是阿克苏地区各级政府大力推广特色林果业,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结果;人居地和农田的增加,绿州草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盐碱地、湿地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幅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干预;高山冰雪景观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所致;高山湖泊、山地森林、山地灌木面积没有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库玛拉克河上游高山险峻,受人类干扰较少。  相似文献   

6.
谢宏全  戴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06+18210-18006,18210
以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基础,选择2009年7月15日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ENVI软件进行预处理,利用Arc GIS完成解译,获取计算的基础数据,利用VB完成程序开发。选择有代表性的12个常用景观格局指数模型,利用Excel数据生成Access数据库,采用VB完成程序开发。概述了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程序开发流程以及程序使用方法,经过与Excel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程序计算结果正确,使用方便,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洪鸿加  陈志良  彭晓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91-11794,11797
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珠江口地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4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判读,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分析了珠江口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珠江口处于典型的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类型变化明显,并呈现出较强的时空分异特征。15年来,耕地和林地面积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建设用地长势强劲。②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显示,除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外,景观类型的其他几个景观指数的差异性很大,尤其1990~1995年变化最为明显。③景观水平的格局指数显示,1990~2005年间珠江口地区景观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斑块数量显著增加,各种景观指数表明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吉林西部近期盐碱地变化趋势,以吉林省白城市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解译分析该区盐碱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通过CA-Markov模型对其未来演变进行情景模拟。结果发现,近14年来吉林西部白城市的盐碱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净减603.39 km2,年均减少1.12%;景观分离度指数增加,景观分形维数、景观破碎度、景观蔓延度指数均有所下降;该区盐碱地景观斑块结构变得简单,部分斑块因面积缩减而彼此分隔独立;未来6年内白城市盐碱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但速度放缓,减少区域集中于乾安县以西地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技术的西安城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0年和2009年2期TM遥感影像及2012年高分辨率ZY-3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西安市土地利用图及实地调查分析数据,通过支持向量机的监督分类方法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法,借助RS和GIS软件平台,分别得到2000-2012年间西安市主要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状况。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西安市城市景观格局破碎化和同质化并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72.68%,林地景观面积减少9.01%,水体景观面积减少24.05%,耕地面积减少53.96%。人为活动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揭示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制定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方法]以2000和2015年金钱河流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采用叠置分析得到200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转移矩阵;利用Fragstats软件在景观格局分析中采用了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在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别选取不同景观指数,系统分析了金钱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景观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近15年来金钱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明显变化,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分别增加了620.33、386.58、45.32 km~2,而水域、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555.34、452.71、44.17 km~2。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和水域面积始终占据优势,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且破碎程度降低,分布呈现集中化,水域周边的景观要素增多。[结论]流域内水域面积减少明显,其主要原因是降水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草地面积增多,主要转入类型为水域,多为断流的河流以及变小的河道;林地面积的增多以及耕地面积的基本平衡与政府施行的退耕还林、林地耕地保护政策有很大关系,因此短时间内政府政策的导向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景观格局的数量分析上研究区的破碎程度降低,景观呈均衡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采用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电灌区1987、1991、1999年和2003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总的变化趋势为草地、戈壁、沙地和盐碱地呈减少趋势;耕地、林地、居民点呈增加趋势,耕地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景电灌区的景观基质由1987年的戈壁和草地变为2003年的戈壁和耕地。耕地、戈壁、草地和沙地土地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大,林地、盐碱地和居民点等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较小。随着人类对灌区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景观优势度减少,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均匀度有所增加。总体上各指数都与人为活动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探究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力,对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指导意义。以陕西省永寿县1998、2008、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运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景观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来看,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由耕地变为林地,主要变化为林地、园地面积的增加。林地面积增加了177.88 km2,园地面积增加了128.66 km2,主要是由耕地转换而来。2)从斑块水平来看,林地在各景观类型中占据主导地位;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受到人为干预,斑块形状趋于简单;林地、园地、草地的景观异质性在逐渐增强。3)从景观水平来看,整体景观连通性变差,各斑块类型面积比重趋向平衡,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各景观类型逐步分化为更小的斑块。4)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景观格局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导向是永寿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根据绥阳县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ETM/SPOT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mapgis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绥阳县207省道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表明:1)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迅速,林地、耕地面积增加,水域、荒草地面积大量减少;2)公路沿线的土地利用转化主要表现为由荒草地向林地和耕地转变,林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3)林地、耕地、建设用地的景观破碎化度和分维度降低,水域、荒草地的景观破碎化度和分维度上升,林地、耕地、建设用地的优势度增加,水域、荒草地的优势度减少;4)对公路沿线轴向上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比较突出,呈现明显的衰减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永春县景观格局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景观类型划分出3期永春县景观格局图;并利用IDRISI软件构建CA-Markov模型,对永春县2010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景观格局的Kappa指数为0.8415,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再利用该模型对永春县2015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010-2015年永春县耕地、林地面积趋于减小,建设用地面积增大,其余景观类型略有变化;与2000-2010年相比,永春县耕地和林地面积下降速度没有明显减缓.因此,迫切需要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加强对耕地和林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王鹏  王亚娟    刘小鹏    温胜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6):197-203
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对象,以1995、2000、2007年和2013年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匀度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3年沙坡头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其中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下降;而耕地和未利用面积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成为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沙坡头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不同,且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由159.326 8增加至212.094 4,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程度加深;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0,说明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从景观多样性来看,研究区景观格局结构趋于多样化;从景观均匀度来看,研究区景观均匀度指数整体水平不高,且研究期内呈下降变化趋势,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构复杂化程度较低。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沙坡头区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以及政策导向是沙坡头区土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榆林沙区景观格局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榆林沙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资料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榆林沙区景观构成和特征,分析了景观格局动态,结果表明:1)景观类型中林草地面积最大,占65.4%,在整体景观中优势突出(0.688),为主要景观类型;农耕地、居民建设用地占24.91%,表明人类活动在区域景观格局发展过程中参与的力度己十分强烈,成为自然景观格局变化最大的外来影响因素。2)榆林沙区景观破碎度很低(0.157),景观类型较单调,分配不均匀,景观多样性较低(1.501),稳定性差。3)近20a间,林地、草地、园地面积在整个景观格局中的比例增加了10.24%,而流沙地、盐碱地等难利用地景观比例下降了14.43%,反映了近年来榆林沙地治理力度和显著成效。但是,当地的城镇、工矿、交通、电力等各类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13.56%,在整个景观中的比例增加了0.57%,对区域人工植被乃至全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0年以来3期TM/ETM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三江源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依此分析三江源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2000年至2010年三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缓慢,整体上比较稳定,草地、林地、湿地和人工用地的动态度均小于0.5%,其类型之间的转化强度约为0.5%;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和转化强度方面看,三江源区后5年的变化明显低于前5年,表明三江源区整体变化在减慢,土地利用趋于稳定。草地景观和其他类景观斑块面积比下降,导致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衰减,区域景观类型增加,各类景观类型呈均衡化趋势发展,号观趋于多样化;景观连续性降低,不同景观类型之间呈现相间团聚分布,景观趋于破碎化。  相似文献   

18.
使用武汉市城市圈Landsat TM(1987、1995、2000、2005、2011年)五期遥感影像,采用机器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土地利用信息,进而提取水域信息,分别从区域和市域尺度上探讨了武汉城市圈1987-2011城市化过程中水域景观格局的变化机制,对水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水域景观格局对城市化因子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在城市圈尺度上,城市化率、总人口、GDP以及建筑物面积等城市化因子均可以较好的预测水域景观格局的变化,但水域景观总面积与城市化因子的相关性较弱;在市域尺度上,不同城市影响水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城市化因子不同,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城市圈和市域两个尺度上,水域景观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均呈现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非农人口比例增高、以及建设用地扩张(城市化强度提高),水域景观面积先减少再增加,景观破碎度降低,稳定性增强,形状趋于规则,水域景观聚集度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铜仁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贵州省铜仁市2004年9月4日Quick Bird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以及Fragstats 3.3软件,对铜仁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铜仁市城市绿地总体上比较破碎,且存在少数绿地类型(其他绿地与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建成区绿地类型完整,景观多样性水平高于规划...  相似文献   

20.
基于ASTER影像数据源的龙川江LUCC景观格局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级星载热发射反照辐射计(ASTER)影像作为数据源,以龙川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GIS和景观生态学相结合的办法,对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景观空间格局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龙川江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林地和灌草丛面积合计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27%,但除灌草丛连通性较强外,各景观类型斑块小而分布零散,景观破碎化程度大,阻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生态环境需要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