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出适合察右后旗土壤条件的人工林地树种,为当地的人工林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土牧尔台林场不同人工林地及无林地的土壤有机质进行调查采样、室内实验分析。[结果]在所有被选样地的各个土层中,大部分的有机质含量为6~20 g/kg。榆树人工林林缘、林内、林间及草地与杨树林带内和外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整体来看,5个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著。各样地间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杨树林带内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杨树林带外缘。榆树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杨树林地。[结论]榆树和杨树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都不明显,但榆树优于杨树。  相似文献   

2.
不同树种结构对农田防护林效益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小黑杨、落叶松、樟子松防护林带防护范围内,玉米、大豆、向日葵的光合指标及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对各作物种植区土壤水分的影响,杨树林带最大,樟子松次之,落叶松最小.杨树林带胁地范围1.6H(杨树平均树高H的1.6倍)内,大豆光合指标最优,玉米最弱.1.6H外,向日葵光合指标最优,大豆最弱;落叶松林带胁地范围0.8H(落叶松平均树高H的0.8倍)内,玉米光合指标最优.0.8H外,3种作物的光合指标近似;樟子松林带胁地范围0.8H(樟子松平均树高H的0.8倍)内,3种农作物的光合指标近似.0.8H外,玉米光合指标最优,大豆最弱.对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杨树林带最大,落叶松最小;对向日葵的光合的影响,杨树最大,樟子松最小;3种树种对大豆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1987年在喀什地区莎车县吐木塔尔乡和恰尔巴克乡的林网内每隔50m的毛渠上栽植新疆杨、巴旦木和桑树等单一树种,4年后对毛渠林带和林网林带的生长量及毛渠两边农作物产量进行了测定,并对毛渠林带和周边农作物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毛集间隔50m设置一条林带,在树龄达成龄后,整个林网内农作物减产25%─50%,而以毛渠上间隔150—200m栽植一条林带为宜,绿洲边缘以新疆杨为主,绿州中心以巴旦木和桑树为主。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对速生耐盐碱小胡系杨树、小叶锦鸡儿、四翅滨藜三种植物的扦插育苗和播种育苗研究,设置两种林带配置模式,即:小胡系杨树+小叶锦鸡儿,小胡系杨树+四翅滨藜。结果表明:两种林带配置与对照组相比,均对小胡系杨树生长产生促进作用。小胡系杨树和小叶锦鸡儿配置模式下,小胡系杨树生长状况以及对土壤盐碱度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海公路旁土壤重金属分布格局及防护林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污染指数分析7种重金属元素(Pb、Cr、Cu、Zn、Cd、Ni、As)的扩散格局及其对防护林带的影响,比较有林带和无林带路旁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林带和无林带路旁土壤重金属含量峰值均不在路肩处,其中无林带路段大部分出现在距路肩100-200 m的范围,然后逐渐下降到对照值,而有林带路段大部分出现在距路肩10-50 m的范围,且在越过峰值以后各样点的含量值基本上比无林带对应样点的低,并达到显著水平;单项污染综合指数显示,在无林带路段,除了Cr和Ni,其他重金属元素对路旁200 m范围内的土壤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Zn和Cu的污染最严重,有林带路段重金属污染范围大部分缩小为100 m;多项污染综合指数显示,无林带路段路旁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范围达到300 m,而有林带路段缩小为200 m;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公路交通,根据当前沿海防护林的经营管理方式,在公路两侧建设50 m宽的防护林带,能有效抑制由交通引起的重金属污染的扩散。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杨树林带套种苜蓿种植管理模式及技术效果进行定点调查,并对产量与效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出杨树林带套种苜蓿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7.
苏北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而杨树-农作物(简称杨-农)生态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土地经营方式.为了探究沿海杨树-农作物生态系统下土壤质量以及农作物生长生理的动态变化,在江苏省东台市新曹农场滨海盐土条件下设置杨树纯林(CY)、杨树-花生(YH)、杨树-大豆(YD)、杨树-甘薯(YG)4种生态系统,研究各生态系统春、夏、秋3个季节的土壤理化性质,秋季不同生态系统的林地环境因子、林木生长性状、作物光合特性指标等,从而为苏北沿海地区杨-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杨-农生态系统土壤含水量是杨树纯林的1.08~1.17倍,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25%~21.06%;在垂直剖面上,杨-农生态系统对0~1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影响较大;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土壤容重与pH值呈正相关,与其他指标呈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都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不同杨-农生态系统中林木生长状况各不相同,其中杨树纯林生态系统的林木成活率比杨-农生态系统高5~10百分点.杨树纯林生态系统下的光合有效辐射比杨-农生态系统高14.54%~33.59%;各生态系统下的大气CO2浓度的日变化差异不大,而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在各生态系统下,农作物胞间CO2浓度与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呈相反的趋势,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和气孔导度相似.  相似文献   

8.
云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源对扩散危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及调查,初步查明了云斑天牛成虫在杨树林带中扩散及产卵危害与补充营养寄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在补充营养阶段防治成虫是控制云斑天牛在杨树林带中扩散及产卵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田防护林带对农田具有防护作用,可使平均风速降低51.6%,气温下降0.6℃,相对湿度提高5.9%,水面蒸发减少33.7%。随林地面积扩大和树体的增长,还可以减少夏季干热风发生频率和降低地下水位。林带防护范围内,土壤含水率较高,土壤盐分含量较低。距林带一倍树高范围内,农作物受胁地遮阴影响有所减产,但距林带树高20倍范围内,和对照点(林带25倍处)相比,小麦平均增产31%,千粒重增加6.9%;玉米平均增长22.9%,千粒重增加3.6%,含盐量平均降低0.03%左右。  相似文献   

10.
对晋西黄土区核桃玉米间作模式界面上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和玉米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间作玉米的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极显著;(2)核桃玉米间作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林带区和农作物区土壤含水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林带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增加并趋于稳定,变化曲线呈抛物线状;(3)移动窗口法分析表明,核桃玉米农林复合对土壤水分影响域主要受植被根系的分布的影响,且随着深度的不同而不同,土层深度是0~20 cm时为4.5 m,20~60 cm时为5 m;(4)由于土壤水分和其他因素(如光照和养分)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核桃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有负面影响,离林带越近,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沿淮地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良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219-220,274
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几种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进行研究,直接测算各模式的经济指标、综合分析和评价经营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枣树和香椿与农作物进行混作的种植模式,比单纯种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可提高55.4%~63.8%。对于杨树等生长较快的树种,只能在造林后3a以内在林下间种农作物,由于树冠对于阳光的遮挡影响,可以选择林牧结合的经营模式,利用林内杂草放养鹅等禽类,既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又可以降低林木抚育管理的成本,促进树木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2.
以影响森林燃烧的各因子火险性的大小作为依据,综合控制林火发生的内因,可以从根本上剔除火灾隐患,通过对柞木林,柞桦林,山杨林,杨桦林,桦木林和水曲柳林等林型的燃烧性比较,及几种森林特征与燃烧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柞木林燃烧性较大,杨桦,椴树林次之,水曲柳林安全可靠,同时也表明次生林在林分密度较大,林龄30a左右,一天中13-15时燃烧性最高,从而为林火系统控制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13.
刘永敏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152-153
根据杨树和香樟的生长特性,通过对杨树林间套育香樟苗木培育模式的试验分析,林间套种香樟苗木收益较高,是林下经济发展一种成功的"林林"经营模式,适宜在退耕还林等各类林地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防护林对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彪  冯伟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79-81,86
为全面了解不同类型防护林对沙漠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库布齐沙漠七星湖景区内种植年限相近的沙枣林、杨树林、旱柳林、杨树-大白柠条混合林4种类型防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对水分影响最大的是杨树林和旱柳林;对土壤容重影响最大的是杨树-大白柠条混合林,与裸沙地相比,平均降低了0.042g/cm3;在改良土壤pH值方面,沙枣林效果最好,与裸沙地相比,平均降低了0.75;对沙漠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杨树林最大,与裸沙地相比,有机质含量增加了0.41g/kg,碱解氮含量增加了8.91mg/kg,速效钾含量增加了86.52mg/kg,但速效磷减少1.09mg/kg。试验结果还表明,各类型防护林都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降低了速效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人工杨树林存在食物链不完整的特点,出现病虫害的几率相对较高,且病虫害一旦出 现,严重性也会相对较高。本文主要围绕人工杨树林病虫害防治展开探讨,其中,针对现如今人 工杨树林中出现较为频繁的病虫害特点等与相关的防治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促进我国 人工杨树林整体种植水平的提升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杨树根系形态、分布、动态特征及其吸水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系是连接植物与土壤的纽带,也是植物吸收水养资源的器官,在树木生理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树在我国北方被广泛栽植,其木材产量占我国总木材产量的30%。因此,了解杨树根系的各种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其生存和生长机制,以及在各种环境下的生态适应策略,从而为杨树林地高效经营管理技术的优化、林分质量和产量的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对杨树根系形态、分布、动态特征以及吸水特性等内容及部分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首先,本文总结了已有研究中采用的各种根系分级方法,指出其各自的不足与可取之处,并提出更适合杨树根系分级的方法。其次,对现有研究中发现的各种杨树根系构型、形态、分布以及生长动态等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了各种特征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杨树根系吸收效率产生的影响。然后,总结了杨树根系在各种条件下的吸水特性与机制,并在最后提出了现有杨树根系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及生产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对海河低平原贫水区的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消耗规律及生产力进行研究,从水分角度为该模式在该地的可持续性提供论据。【方法】用中子仪测定土壤水分,对作物及杨树进行产量测定。【结果】(1)5年林龄杨农复合种植模式耗水量高于常规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模式达24%;0~4 m土壤贮水总量年平均下降32.1 mm,相当于总贮水量的3.3%;2~4 m土壤层次因无水分回补出现持续下降趋势;(2)土壤水亏缺及杨树遮荫等其它原因造成复合系统农作物减产趋于严重,其中林龄3年的杨农复合系统的小麦玉米产量减产平均达到35%。【结论】海河低平原区大面积推广的杨农复合种植模式威胁着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四川乡土杨树种质资源收集和优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地区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杨树基因资源对杨树中长期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该区乡土杨树资源,对四川7个行政市(州)的共计31个县的乡土杨树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获得包括18个种及3个天然杂交种在内的乡土杨树单株材料1 560多份。根据该区乡土杨树多为异龄林的特点,在五株大树选优法基础上,制定了适用于异龄林的选优方法,获得乡土杨优树64株。结合林分优势木生长情况,制定了适合散生木选优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标准。两种选优方法可供类似生态区的乡土杨树优树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泗阳县南方型杨树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泗阳县引种、示范、推广南方型杨树41年,年均植杨树150万株以上,现有杨树成片林面积3.66万hm2,杨木加工年产值100亿元,但随着杨树产业的发展,资源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凸显。笔者在全面分析泗阳县南方型杨树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泗阳今后的南方型杨树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兴安岭地区原始红松混交林(红松针叶混交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的动态变化。[方法1采用直接收获森林凋落物和烘干称重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红松针叶林和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分别为19.4324~27.2488t/hm2,21.2450—24.2791t/hm2。红松针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及各层量均在9月最高,7月最低,腐殖质层显著高于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现存总量、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均在10月份最高,7月最低,腐殖质层现存量在各月之间差异不显著;除10月份外,各月凋落物现存量均表现出未分解层显著高于半分解层和腐殖质层。红松针叶混交林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腐殖质层现存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红松阔叶混交林未分解层与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极显著相关,与腐殖质显著相关。[结论]凋落物总现存量和各层凋落物量月动态变化与树种群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