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为揭示苦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特征对林分密度的响应规律,为苦竹良好形态建成的林分密度构建提供参考,调查测定了3种林分密度(低密度:14 430—16 545株/hm~2;中密度:31 590—34 560株/hm~2;高密度:54 120—55 560株/hm~2)苦竹林2年生立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苦竹立竹胸径先升高后下降,立竹全高、枝下高和冠长总体呈升高趋势,而冠幅和枝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立竹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且高密度竹林立竹全高、冠长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竹林,枝盘数则相反。立竹分枝数、枝长和枝分角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枝夹角则相反,枝长和枝夹角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低、中密度竹林分枝数和枝分角显著高于高密度竹林。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密度苦竹林立竹表型特征综合得分最高。研究表明,苦竹秆形、冠形和枝形存在明显的林分密度效应,林分密度增大苦竹高生长增加,冠形径向扩展受抑而趋于紧缩,枝形趋于稀疏,中密度苦竹林具有最大的立竹胸径、较长分枝与开张的角度,是试验区苦竹林立竹良好形态建成的适宜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2.
对景观红竹林2007-2009年立竹的胸径、枝夹角、枝分角、冠长、冠幅、枝盘数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立竹冠长、冠幅、枝盘数与立竹胸径分别呈3次、2次多项式和线性关系;当立竹密度45023株/hm2以下时,不同年龄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夹角无显著差异,立竹密度为26713株/hm2时,立竹不同竹冠部位的枝分角差异极显著;试验林立竹密度范围内,立竹密度对枝夹角、相对竹冠长无显著影响,对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竹冠上部枝分角显著下降,竹冠中部、下部枝分角呈先升后降趋势,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呈下降趋势。当立竹密度为60030株/hm2时,枝分角、相对冠幅、相对枝盘数显著下降,对竹林的更新生长已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假毛竹又名假楠竹,是刚竹属的一新种。其适生环境与毛竹基本相同,对土壤要求不严。较好的林分每亩立竹平均800株,多的超过1000株,平均胸径6.9厘米,最大10.8厘米,平均高14.5米,最高17米。(76年调查本县大将公社保安大队竹林)  相似文献   

4.
历时10年对撩壕施肥的毛竹林生长特性和林分结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毛竹均分布在林分密度3 750~10 305株/hm~2的中密度到高密度的范围之内,当林分密度为8 250株/hm~2的中密度时,林分平均胸径和新竹平均胸径达到生长高峰;当林分密度为10 305株/hm~2的高密度时,平均枝下高、秆全高和枝下高占全高的比例也达到最大值。(2)撩壕施肥竹林立竹株数为8 625株/hm~2,其中胸径12~17 cm的大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61.2%,比对照竹林增加4.02倍;胸径9~11 cm的中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33.2%,比对照竹林增加38.4%;胸径8 cm以下的小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5.6%,为对照竹林的87.4%。(3)撩壕施肥竹林Ⅰ~Ⅳ度竹为幼、壮、中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7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繁殖功能旺盛;Ⅴ~Ⅶ度竹为次老龄竹和老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30%以下,繁殖能力有所下降,但因能增加立竹密度,有利于为新竹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5.
安吉竹种园茶秆竹引种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春,安吉竹种园从广东怀集坳仔乡引种茶秆竹1000株,造林面积8亩,成活率达99%,1982年郁闭成林,1983年开始砍伐利用,每亩立竹达6500株以上,平均胸径3.2cm,最大胸径达6.3cm平均高9.75m,最高达12.5m。  相似文献   

6.
通过雷竹笋产量与立竹密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雷竹林立竹密度在 1.2~ 1.5万株 /hm2 ,平均单株笋重、雷竹笋产量随立竹密度增加而增加 ;平均每株母竹发笋数随立竹密度增加而下降 ;立竹密度超过 1.5万株 /hm2 时 ,以上 3项指标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7.
桃江县低产竹林改造何正安(湖南省桃江县林业局,桃江,413100)从1985年开始,对低产竹林改造进行试验研究。全县改造2万亩低产竹林,通过3个当班,立竹密度由每亩127株,提高到238株。楠竹年产量,由每亩325kg提高到610kg,平均胸径由7....  相似文献   

8.
开花苦竹的复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大面积开花苦竹Pleioblastus spp.复壮技术试验的总结。经过1984—1988年5年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削草松土加施尿素是苦竹复壮最有效措施,试验第五年(即1988年)的新竹,木苦竹(PL.amarus(Keng)Keng t.)每亩立竹量达3196株,平均地径2.09厘米,平均高度445.8厘米,蓄积达2237.2公斤,与封山育竹12年的竹林比较,立竹量增长4.74倍,蓄积量增长7.48倍;同期,青苦竹(PL.amarus var PendulifoliusS.Y.Chen)立竹量每亩比封山12年的竹林增长2.462倍,蓄积量增长2.13倍。2.削山松土是苦竹提前复壮的基本措施。采取这一方法,5年就可使竹林恢复正常生长,其88年木苦竹每亩立竹量达到1908株,平均地径1.77厘米,平均高度395.7厘米,蓄积达954公斤,比封山12年的竹林每亩立竹量增长2.831倍,蓄积量增长4.04倍;同期,青苦竹立竹量比封山12年的竹林每亩增长1.657倍,蓄积量增长1.289倍,复壮时间可比封山提前5—6年。  相似文献   

9.
以中原地区淡竹林为对象,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淡竹林分结构进行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淡竹林结构因子中的立竹密度、胸径、枝下高、整齐度、均匀度差异显著;壁厚、秆高、秆重差异不显著。其立竹胸径、株高、枝下高、整齐度、秆重、总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胸径,株高、秆重、均匀度和密度是淡竹林分结构因子主成分,贡献率达88.17%。提出淡竹林中原地区优良淡竹林分标准:其中,林分密度20 000株/hm2、胸径5 cm、株高10 m、枝下高7 m、秆重6 Kg,林相整齐均匀。  相似文献   

10.
丛生竹笋材两用林的竹种,大多数中央主枝和主枝基部芽萌发的次生枝均极粗壮,犹如缩小了的母竹,枝蔸如竹蔸,具有笋芽和根点,可以当作母竹作繁殖材料。本项研究,采用吊丝球竹[Dendrocalamus beecheamus(Munro)Chiaet Fung]的主枝和次生枝直接营造笋材两用林,面积达200公顷,每公顷种植900坎,每次插2枝。成活率达90—95%,当年新竹平均高2.42米,最高达3.62米;平均地径2.1厘米,最大3.7厘米,第2年平均高6.01米,最高达8.20米,平均胸径6.9厘米,最大8.33厘米,每公顷平均收获竹笋1995公斤,最高达3675公斤。第3年高逾10米。胸径8—10厘米,平均每公顷产笋和竹材各1.2万公斤左右,进人正常年产量。插枝造林竹种来源广,成本低,成活率高。生产竹笋和竹材的能力,与用母竹造林无区别。该项研究成果已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淡竹系刚竹属,是材用为主的材笋两用竹,适应性较强,在河旁土壤湿润肥沃地,能长成大径竹,也能在较寒冷的地区生长。淡竹秆高7~20米,胸径最粗达9厘米。一、淡竹低产林改造首先要对竹园清除“三头”和“三株”,即柴蒲头、竹蒲头、石头及病株、倒株、过小株(直径小于1厘米)。梅雨季浅垦,挖去死鞭、老鞭并除草。淡竹林每亩立竹量控制在1200株左右,每亩均匀留新竹600株。保留二度竹,砍伐三度竹,一、二度竹留养比例为5.5∶4.5,保留空隙竹,不砍边缘竹,经营好的可适当疏伐部分过密的二度竹。竹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1000公斤,化肥50~80公斤。催笋肥4月施用,行鞭肥6月下旬施用,孕笋肥9~10月施用。沟施,沿坡开水平沟,深20厘米,宽10厘米,沟距1~1.5米,施肥后随即覆土、压实。撒施,将有机肥均匀地施放在林地上,再覆土10厘米左右。合理疏掉过密笋、小笋;新竹分枝低的要整枝。发现病虫害应及时清除病枝或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并挖除退笋。二、淡竹丰产技术丰产林分结构为:立竹度每亩1000~1300株,平均胸径4~5厘米,一度竹占75%,二度竹占25%。必须进行林地垦复。林地进行全面垦挖,深翻林地,除去林中的树蔸和老竹鞭,...  相似文献   

12.
遵照毛主席“竹子要大发展”的伟大教导,1974年3月我圃从广东顺德县引进丛生竹三个品种,共计6220株(共中青皮竹1849株;撑篙竹2062株;尼竹2309株)进行育苗试验。据6月份调查测定,三个品种丛生竹成活率都在90%以上,每株竹苗出笋4—6株,生长情况良好。现在新竹一般高3—4米,最高的达5米。直径一般达2厘米左右,其中青皮竹最大的达2.1厘米,撑篙竹达2.5厘米,尼竹达2.8厘米。一年来的育苗实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常熟市虞山林场于六十年代开始引进毛竹,迄今已发展到1,700多亩。为提高毛竹经济效益,从1984年起,在石洞工区等地进行了毛竹笋、竹两用林的试验,现已取得较好的效果。9.6亩试验竹林总产值达1,739.64元,平均每亩产值181.21元,是一般材用竹林的2.51倍;总产笋量1,123.5公斤,平均每亩117公斤,是材用竹林的2.36倍。现将试验小结如下: 一、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本场石洞工区牛啃椿山东地的Ⅱ林班1小班竹林内,面积为9.6亩,地理位置北纬31°40′,东经120°43′,海拔20—30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1,050毫米。土壤为厚层黄棕壤,  相似文献   

14.
楠竹单位面积的密度直接影响更新生长,同时,立竹保留代数对新生竹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很大,万岭林区人民早有“存三去四莫留七”的经验,楠竹两年为一龄级,存三去四就是砍去八年以上老竹,保留六年生以下壮年竹.壮年竹是竹林更新的物质基础.壮年竹与新生竹成正比.据二类调查统计;万岭国有林每亩平均立竹为176株.壮年竹约占39.17%,每亩  相似文献   

15.
<正> 丁母山林场建于1962年,全场面积六千余亩,人工楠竹林四千亩,是一个以经营楠竹生产为主体的国营林场,全场立竹98.3万株,平均眉围8市寸。从1979年秋开始进行大径竹试验生产,目前有大径竹试验地24.22亩。一、大径竹试验地出笋成竹情况在全场24.22亩大径竹试验地中,选取出十块标地(9.5亩),进行观察调查,其中场  相似文献   

16.
1971年春,溧水县用3年生实生毛竹苗营造毛竹林,目前约有200亩,每亩立竹800株以上,新竹生长旺盛,平均高度7米左右,胸围14厘米左右,已进入成林成材阶段,充分显示出了实生毛竹造林发展速度快,生命力强的优越性.图为溧水小茅山、观山庙9年生实生毛竹林一瞥.  相似文献   

17.
我场一九七六年冬季,采伐了刺槐实生纯林25亩。林令21年,林分的平均树高10.5米,平均胸径13.5厘米,每亩80株,每亩蓄积5.916立方米。属沙石山、沟旁、半阳坡,沙壤土,土层深度25~30厘米,pH值6.1~6.5,坡度22—25°,海拔380~450米,立地条件一般。 一九七七年春季,进行了刺槐萌芽更新,当年平均高生长3.65米,平均胸径2.77厘米,其中树高4.50米以上的新株占37.5%。一九七八年七月下旬调查,平均树高4.92米,平均胸径3.95厘米,其中树高5.10米以上的新株占41%。总之,幼林生长良好。我们的初步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历时10年对大径级毛竹林进行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大径级毛竹林发笋率、成竹率和大径级新竹数量比对照竹林分别增加1.30倍、1.31倍和16.07倍,大径级新竹数量占成竹总株数平均值为62.8%;大径级毛竹林平均胸径和最大胸径分别为12.28 cm、17.03 cm,平均枝下高和最大枝下高分别为8.95 m、13.0 m,立竹密度平均达到4 705株/hm2。大径级毛竹林中,产材量和各解析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均随大径级毛竹比重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径级越大其增长幅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的意义对毛竹形体关系、毛竹竹株各部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生物产量及其分配、标准竹分段关系、光合经济指数等进行研究 ,为发展和合理利用毛竹资源、提高毛竹利用率提供了依据。取材方法采用综合抽样 ,选择湖南桃源、永州、桃江、永顺等地有代表地段的不同年龄竹林作样地。每个样地面积为100平方米。样地内竹林全部检尺 ,用算术平均法求出竹株平均胸径。由于毛竹胸径变幅不大 ,样地内一般只有3个径阶。因此 ,根据平均胸径、最大和最小胸径各选1株(共3株)作标准株。标准株实测胸径 ,伐倒后量测实际高 ,再按2米区分。第一段为1…  相似文献   

2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通过立竹密度、平均胸径、年龄结构等指标研究毛环竹笋用林的高产地上结构 ,结果以立竹密度 10 0 0 0株·hm-2 ,平均胸径 3~ 3 5cm ,年龄结构为 1~ 3年生各 30 %、4年生 10 %的毛环竹林分产量最高 ,1hm2 可产笋4 0 0 0 0个、10 0 0 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