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小麦高产栽培的最终目的,是在单位面积上获得高产优质的籽粒。即在提高光合总生产量的基础上,把植株制造的光合产物最大限度地累积到籽粒中去,以增加粒重。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只有当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三者协调组合下,才能获得合乎理想的产量。其中穗数是高产的基础,但当穗数达到一定限度后,就要从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即增加穗重上下功夫,才能进一步高产。而要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又不能不从改变个体发育环境上探索新的途径。几年来,我们通过穴播的种植方式,在降低群体的前提下,促使个体得到充分发育,能大大改善生育后期的光合环境,  相似文献   

2.
根据抗稻瘟病、抗稻瘿蚊杂交稻"赣优明占"参加福建中稻区域试验的结果,分析了该组合的抗性、稻米品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构特征。赣优明占高产、适应性广,在海南省高抗稻瘟病,在福建省中抗稻瘟病,在重庆抗稻瘟病。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0.475),其次是单位面积穗数(0.420),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率很小;稻谷产量主要取决于库容量,库容量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总粒数,而单位面积总粒数又由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共同决定。因此赣优明占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多穗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相似文献   

3.
根据抗稻瘟病、抗稻瘿蚊杂交稻"赣优明占"参加福建中稻区域试验的结果,分析了该组合的抗性、稻米品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构特征。赣优明占高产、适应性广,在海南省高抗稻瘟病,在福建省中抗稻瘟病,在重庆抗稻瘟病。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0.475),其次是单位面积穗数(0.420),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率很小;稻谷产量主要取决于库容量,库容量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总粒数,而单位面积总粒数又由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共同决定。因此赣优明占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多穗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相似文献   

4.
文中指出,在高产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达到一定范围后继续增产的关键在于提高单穗生产力和单位面积粒数。单位面积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与籽粒产量有密切关系。每穗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之间也存在明显正相关。根据当地气候和小麦发育特点,一方面必需选育具有较大小穗分化强度和多小穗的品种,另一方面通过栽培措施增加总小穗数及其结实率以增加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穗粒重密切相关,但穗粒数与穗粒重之间关系的T值大于千粒重与穗粒重者。通过分析表明,穗粒数在提高穗粒重中作用大于千粒重。因此,必需选育具有千粒重高、整个灌浆期和灌浆前期灌浆强度大而过程短的品种。栽培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保证粒重遗传潛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性状遗传及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江下游地区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及相关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试验研究。试验是在南京农学院院内试验地上进行的,按随机区组设计。1980—1981年供试品种6个,四次重复;1981—1982年供试品种8个,三次重复。对所取得的各性状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植株高度、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每穗粒数、单株穗数和每小穗粒数次之;单株和每穗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及籽粒产量则较低。千粒重、单株穗数和每穗粒数的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都较大,每穗小穗数、单株粒重、每小穗粒数和产量的都较小。所研究的各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都接近或稍大于表型相关系数,而产量与所有其它性状的相关都不显著,产量因素之间都表现为负相关。但通径系数分析表明:除了穗数在一年的试验中对产量呈负向直接效应外,其它产量因素在两年中均呈正向直接效应。选择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按选择指数选择大都比单一性状选择产量的效果为好,权衡得失,以包括产量、千粒重及穗数或粒数组成的三性状的指数的效果较好而简易。整个试验结果表明:在长江下游地区,在现有高产品种类型的基础上,选育具有更高产量潜力的新品种,似乎应着重提高粒数,适当兼顾粒重,而粒数又以单位面积粒数为指标较适宜。穗数似乎存在较  相似文献   

6.
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洛麦22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主要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0.149 5)、每穗粒数(0.062 9)、千粒重(-0.429 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1.246 4)、每穗粒数(0.980 7)、千粒重(0.424 0),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洛麦22高产的主要因素,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提高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洛麦22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给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用2015年参加山东省小麦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的135个品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穗数范围的产量及产量因素、不同产量水平下的产量结构、各产量因素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单位面积粒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山东省小麦生态条件下,选育高产稳产品种应在稳定千粒重的前提下,确保较多的穗数,最大限度地提高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粒数。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扬麦1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扬麦13号产量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增加基本苗数,单位面积茎蘖数显著提高,茎蘖成穗率和单株成穗率显著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呈"低-高-低"变化趋势,基本苗数210万根/hm2处理产量最高;籽粒品质影响甚微。在相同基本苗数条件下,增施氮肥,单位面积茎蘖数显著提高,茎蘖成穗率显著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产量、每穗粒数显著增加,千粒重显著降低;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延长,弱化度显著降低,评价值提高。  相似文献   

9.
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洛麦22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主要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0.149 5)、每穗粒数(0.062 9)、千粒重(-0.429 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1.246 4)、每穗粒数(0.980 7)、千粒重(0.424 0),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洛麦22高产的主要因素,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提高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洛麦22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以8个基因型NR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商188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肥量(0、90N kg/hm2)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小麦叶片、茎鞘、穗轴 颖壳及籽粒含氮量、氮收获指数及叶片、茎鞘、籽粒干物质分配率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它们并没有显著受到施氮的影响。氮总吸收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单位面积穗数、单株分蘖数、每穗粒数、单位面积粒数、千粒重、每穗粒重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施氮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穗数、单株分蘖数、单位面积粒数及单位面积粒重。施氮增加小麦的干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氮总吸收量,但并没有显著地增加籽粒氮含量。  相似文献   

11.
玉米的高产是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籽粒重量三者协调发展的结果。由于玉米与其他禾谷类作物相比,每亩株数变化范围较小,且多为一株一穗。每亩适宜穗数较为稳定,通过精细播种和苗期管理等措施,争取一定的穗数也较容易。另外在一般情况下,粒重变化较小,但每穗粒数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的变化均较大。因此,主攻每穗粒数兼顾粒重成为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2.
以22个彩粒小麦新品系为试材,测定株高、穗长等13个农艺性状,分析影响彩粒小麦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并明确性状间的相关性,为彩粒小麦的高产育种提供选择依据。结果表明,单株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穗粒质量、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单株籽粒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影响彩粒小麦特征特性的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单株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穗质量、穗粒数、穗粒质量、每穗小穗数、单株籽粒产量;22个彩粒小麦新品系共聚为三类,其中,第III类包括CW18-11、CW18-16共2个品系,表现突出的性状是株高、单株生物产量、穗质量、穗粒数、穗粒质量、每穗小穗数及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生物产量、穗质量、穗粒质量与单株籽粒产量显著相关,株高、穗粒数与单株籽粒产量间也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在彩粒小麦高产育种的早期世代,应注重对与籽粒产量相关性大的性状进行考察与选择。  相似文献   

13.
搜集10个生产上应用的小麦品种,在粮棉轮作模式下种植,通过调查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经济系数、小麦籽粒产量等性状指标,旨在筛选出适宜粮棉轮作模式下的耐晚播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影响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关键因素,穗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呈反比趋势,千粒质量与经济系数差异不大,其中轮选10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分别达到768×10~4穗·hm~(-2)、30.5粒、42.0 g与9 825 kg·hm~(-2),是粮棉轮作模式下耐晚播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小麦品种"罗麦10号"在上海市宝山区种植的高产群体特征,通过收集整理2012—2016年"罗麦10号"的高产示范资料,分析了其群体特征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罗麦10号"在上海市宝山区种植,高产(产量≥350 kg/hm~2)群体的适宜基本苗数和高峰苗数分别为有效穗数的0.57~0.62倍和1.38~1.49倍,成穗率在67%以上,个体主茎总叶片数在(10.36±0.39)张以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小。故"罗麦10号"种植应以确保足够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同时注重穗粒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冬小麦品种中引六号和霍诺的产量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中引六号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千粒重与穗数也存在较大的正相关,这三者对产量影响的直接效应大小为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霍诺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负相关,三者对产量的提高以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效应较大,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每穗粒数,但是穗数增加到一定水平会影响千粒重及每穗粒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武育粳3号机插稻产量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秋祥  张如宏  王娟  张彪  董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81-13985
[目的]探讨武育粳3号机插稻产量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栽插时间、栽插密度、育秧方式和氮肥运筹等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影响其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栽插时间越早,单位面积穗数或每穗粒数越多,单位面积颖花量越大,越易获得高产。120万~150万基本苗/hm2处理的穗数、每穗粒数、单位面积颖花量较大,产量较高。施氮量300 kg/hm2处理的产量高于270、330 kg/hm2处理;施300、330 kg/hm2纯氮水平下,7∶3处理的产量高于6∶4处理,270 kg/hm2施氮下正好相反;在6个氮肥处理中,以300 kg/hm2施氮量7∶3施氮比例处理的产量最高。高产攻关试验中,不同产量类型田块的穗数差异较小,每穗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量有明显差异;高产F类田块水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颖花量高于其他类型水稻;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时,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后二者;产量在9 000~10 500 kg/hm2时,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其他因素;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时,每穗粒数、穗数、结实率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后二者。穴数、每穴穗数与穗数关系密切,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时,前者对穗数的作用大于后者;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时,后者对穗数的作用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7.
对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8个弱春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0.8034)、每穗粒数(0.5492)、千粒重(-0.4146)、株高(0.3366)、穗长(0.0639)和每穗小穗数(0.182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1.5139)、每穗粒数(1.0816)、单位面积穗数(1.0254)、株高(0.4358)、每穗小穗数(0.2968)和穗长(-0.0274),表明了农艺性状间具有明显的制约关系。提出了河南春性小麦高产育种的策略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是构成玉米产量的三个因素,三者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认为,在构成玉米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穗数和每穗粒数是较活跃的因素,二者构成单位面积的粒数。因此,有必要了解玉米籽粒数量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本项研究探讨了玉米籽粒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可能途径。一、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84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基地进行,试材为沈单3号。试验设密度处理、施肥处理和阶段干旱处理。其中种肥为500公斤,  相似文献   

19.
小麦叶片性状和粒数叶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 1 0个小麦品种 (系 )的叶片性状和粒数叶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叶面积与产量因素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主穗粒数 /旗叶面积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各产量因素相关不密切 ,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籽粒灌浆初期喷施生长调节物质氯吡苯脲,分析研究氯吡苯脲对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产量、穗粒数、淀粉组分含量以及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等的影响,为小麦生产中的激素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喷施氯吡苯脲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千粒质量和产量,对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喷施氯吡苯脲增加了成熟期小麦籽粒中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喷施氯吡苯脲改变了籽粒中淀粉粒度的分布,降低了A型大微粒所占的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提高了B型小微粒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