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利用桑枝屑袋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淳安县食用菌的新兴栽培模式,生产规模由2006年的20.5万袋、产值71.75万元,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898.679万袋、产值4 313.66万元。黑木耳采收后的菌渣数量大,若直接丢弃,既污染环境,又造成  相似文献   

2.
何建芬 《食用菌》2012,(4):54-55,72
食用菌产业是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袋料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达到了1.5亿袋,产值达到了4亿多元,黑木耳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随着栽培规模的扩大和栽培期的延长,加上异常气候的影响,黑木耳病虫危害越来越重,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农民生产效益参差不齐,平均袋产值为3~4元,差的亏本,最好的袋产值达到9元。笔者对龙泉市黑木耳生产情况进行长期观察和思考,认为造成黑木耳栽培效益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龙泉市是我国黑木耳之乡、我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基地县、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食用菌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3。食用菌产业以代料黑木耳栽培为主,2014年,全市生产代料黑木耳1.5亿袋,产值5.5亿元,占食用菌总产值的61.3%。  相似文献   

4.
云和县利用冬闲田(稻田)露地袋栽黑木耳,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2012年全县生产代料黑木耳2 500万袋,产干耳1 625吨,产值达1.3亿元。其中,三望栏示范基地1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栽培80万袋,每亩排放菌袋8 000袋,平均每袋产干耳0.075千克,以每千克80元计算,亩产值4.8万元,除去每袋成本1.8元,亩净利润达3.36万元;水稻每亩产干稻谷500千克,产值1 600元,除去成本900元,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产业是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近1/3来自于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近三四年来,以“耳一稻”轮作模式发展起来的代料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生产量已超过了代料香菇。2009年全市发展了860余公顷,生产代料黑木耳11000万袋,产值4亿多元,已成为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为山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道路。现将此种生产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龙泉市于2002年开始发展代料黑木耳生产,规模急骤扩大,2013年全市生产量达到1.8亿袋,产值5.4亿元,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但近两年农民普遍反映,黑木耳生产中出现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的现象。为此,我们对代料黑木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高产优质栽培必须把握好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菌渣是食用菌栽培收获产品后剩下的培养基废料,又称为菌糠、菌渣或者下脚料[1]。菌渣中不仅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还含有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质,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2]。贺州把食用菌产业列入"3+6"产业集群,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仅黑木耳就生产2 500万袋,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食用菌产业兴起产生的菌渣达30 000 t,菌渣循环利用成为本地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生产是黑龙江省东宁县"头号"富民支柱产业,2012年全县黑木耳发展规模达15亿袋,其中12亿春耳全部应用春耳秋管栽培技术,单袋产量平均0.05 kg,总产达70 000 t,产值45亿元,实现为农民人均增收13 680元。东宁县春耳一般7月初采收结束,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不宜进行伏天出耳,通过摸索形成了一套春耳菌袋秋后管理出耳的栽培模式,多采收5~15 g的优质秋耳,增产增收。栽培上要选择优良品种,严格进行菌袋生产,科学划口、撕袋及浇水。  相似文献   

9.
杜庭树  赵传孝 《食用菌》1995,17(2):29-29
近年来,代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北方农民治穷致富的门路之一。榆树县土桥乡王显宝组织本地农民,利用杂木屑、玉米芯等农副产品资源,袋栽黑木耳800000袋,接种后60天左右开采,每袋可收干耳30~50g,当年收黑木耳28000kg,收入达120000元。七队农民王季燕栽培黑木耳8000袋,当年收干耳300kg以上,纯收入达12000元。现将袋栽速生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成功的棉籽皮袋栽黑木耳于1983年通过省级鉴定后,两年多来在本省示范推广,栽培350余万袋,成功率为90.2%,平均百千克料产干耳8.5千克,至1985年经济效益已达200余万元。如万全县1985年有1100户栽培黑木耳235万袋,产千耳5.88万千克,产值132.7万元,每个种植户平均收入达1206元。1986年已有一千多农户签订合同1300万袋,预计产值500万元;阳原县1985年有52户种木耳28万袋,产干耳5600千克,收入8万4千元,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代料栽培由于极易污染杂菌,因而生产发展不快。近两年来,盐城市有不少菇农和菌种场试种黑木耳,多数因杂菌污染而失败。我们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在袋栽黑木耳防杂菌污染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1987年6月8~20日,共生产1120袋(17×33厘米聚丙烯袋),其中青霉和水霉污染的仅32袋,没有出现链孢霉污染。菌丝50~55天发到袋底,成品率97%。其中污染杂菌的29袋重新灭菌接种,发菌正常,实际只报废3袋。现将防污技术要点简介如下:发菌栽培期避开高温梅雨季节我地区袋栽黑木耳一般都安排在7月中旬,此时正值梅雨高温期,空气湿度常达90%左右,气温有时达32~34℃,杂菌污染率高,一旦发生链孢霉污染,很可能导致绝收(?)椐我们试验(?)秋耳袋栽可提早到5  相似文献   

12.
栽培袋的规格为17×55厘米,菌筒制作方法与香菇相同。将发好菌的毛木耳菌筒袋表面经消毒后,两面或一面各开3~4个“V”字形洞口,按“井”字形堆叠,每堆8~10层,洞口朝外。为了防止底层菌筒  相似文献   

13.
龚兆培 《食用菌》2012,34(5):62-62
浙江龙泉市是食用菌生产的传统主产区,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发展食用菌历史悠久.位于龙泉市东部的安仁镇,被誉为中国南方黑木耳菌种第一乡,有着20多年黑木耳菌种生产历史,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注重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使食用菌产业尤其是黑木耳菌种生产取得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周新伟  赵丽萍 《食用菌》2006,28(3):56-56
螨虫俗称“菌虱”,是黑木耳生产的头号虫害。防治不当,会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2004年我市黄源乡由于全面实施了代料黑木耳防螨技术,全乡255万袋黑木耳除一户有607袋损失外。其余都完好无损,确保了黑木耳的安全生产,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木薯秆(渣)栽培黑木耳关键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启苞 《食用菌》2008,30(3):36-38
我县是木薯生产重点县。2007年全县种植木薯4600hm^2,有木薯秆3.31万t和工业木薯渣0.69万t。为充分利用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在三明市真菌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两年来利用木薯秆(渣)栽培黑木耳2万袋,收干耳634kg,绝对生物学效率达8.45%。木薯秆含粗蛋白5.1%,粗脂肪0.01%,粗纤维23.3%,元氮浸出物45.5%;木薯渣含粗蛋白1.27%,粗脂肪1.06%,粗纤维33.8%,无氮浸出物67.49%,是栽培黑木耳的好原料。现将其栽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慧  邓春阁  刘敏 《食用菌》2014,(1):53-54
<正>蛟河市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黑木耳生长,当地生产的黑木耳无污染、品质极佳。多年来,当地袋料栽培黑木耳多采用春、秋两茬栽培法,生产环节比较繁琐,投入比较大,资源消耗也大。蛟河市农业技术部门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探索出一种新的黑木耳高产栽培模式,即:黑木耳加长袋高产栽培技术。把春耳的菌袋加长,使菌袋内积累更多营养,同时春天利用大棚催芽,秋天利用小拱棚保温,一年只种一茬木耳,从  相似文献   

17.
近日,据浙江省江山市贺村镇狮峰村菌种专业户琚江河相告,他今年生产的80多万袋金福菇菌种,已被峡口、凤林、大桥等10多个乡镇60多户菇农抢购一空,使原来只有琚江河一人试种不到2000袋的金福菇生产初现规模。他们乐意发展金福菇,不仅因为它是珍稀菌种,市场销路俏,而且生产金福菇可利用70%白菇废渣,只添加30%新料,便能实施循环种植,使每袋成本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并且不影响产量和品质。江山各地也有利用白菇废渣生产竹荪、鸡腿菇等,有效地节省了生产成本。在江山,无论工厂化种菇还是家庭式生产,都根据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对食用菌废菌料进行多层次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赢。江山2007年发展白菇近2亿袋,产生菌渣5万多吨。交通方便的地方,直接把菌渣出售给有机肥料厂。如江山市凤林镇政棠村菇农郑阳云于2007年冬季2008年春季种植了3万袋白菇,每袋获利2元。其废料除留下一部分作为下半年种菇灭菌燃料外,其余出售给肥料厂,每吨85元,如此既增加了收入,又便于清洁菇场,利于再生产。江山阿姆斯一家肥料厂上半年就收废菇渣1000多吨,他们以此为主要原料,加入不同农作物所需微量元素,可生产成有机肥料800多吨,然后供应...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黑木耳袋栽新技术阶段性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北地区黑木耳栽培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水平稳步提高。目前黑木耳袋栽生产规模已超过40亿袋,平均袋产已超过40克干重。黑木耳栽培生产的可控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显著增强,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汪彩云  李勇 《食药用菌》2012,(2):112-113
江苏省丰县栽培毛木耳已有15年历史。毛木耳栽培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包括大棚内开放式接种,棚内发菌,大棚夹袋栽培,拌料机的研制等技术,以及大棚内自动喷水设施的应用,毛木耳制袋过程中拌料机、装袋机的推广应用,伴以贷款扶持政策等,对丰县毛木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丰县毛木耳的栽培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2011年全县毛木耳栽培量为3亿袋。丰县毛木耳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丰县"中国毛木耳之乡"。丰县毛木耳栽培设施以自建大棚为  相似文献   

20.
李鑫  邓春海 《食用菌》2021,(1):56-58
黑木耳是我国栽培的第二大食用菌,其栽培地已经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2017年全国黑木耳产量达758.15万t[1]。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国家,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袋栽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东北黑木耳产区采取蔬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菌袋集中,便于管理,节约用工、用水成本;比地栽出耳提前20 d以上,出耳均匀,品质好,无杂质无污染物,价格比地栽耳高出20元/kg[2]。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已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是人工栽培黑木耳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