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成功的棉籽皮袋栽黑木耳于1983年通过省级鉴定后,两年多来在本省示范推广,栽培350余万袋,成功率为90.2%,平均百千克料产干耳8.5千克,至1985年经济效益已达200余万元。如万全县1985年有1100户栽培黑木耳235万袋,产千耳5.88万千克,产值132.7万元,每个种植户平均收入达1206元。1986年已有一千多农户签订合同1300万袋,预计产值500万元;阳原县1985年有52户种木耳28万袋,产干耳5600千克,收入8万4千元,  相似文献   

2.
云和县利用冬闲田(稻田)露地袋栽黑木耳,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2012年全县生产代料黑木耳2 500万袋,产干耳1 625吨,产值达1.3亿元。其中,三望栏示范基地1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栽培80万袋,每亩排放菌袋8 000袋,平均每袋产干耳0.075千克,以每千克80元计算,亩产值4.8万元,除去每袋成本1.8元,亩净利润达3.36万元;水稻每亩产干稻谷500千克,产值1 600元,除去成本900元,  相似文献   

3.
何建芬 《食用菌》2012,(4):54-55,72
食用菌产业是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袋料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达到了1.5亿袋,产值达到了4亿多元,黑木耳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随着栽培规模的扩大和栽培期的延长,加上异常气候的影响,黑木耳病虫危害越来越重,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农民生产效益参差不齐,平均袋产值为3~4元,差的亏本,最好的袋产值达到9元。笔者对龙泉市黑木耳生产情况进行长期观察和思考,认为造成黑木耳栽培效益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2008年,春季地栽黑木耳销售价为7元/kg,秋木耳因生长时气温低、质量好,反季节栽培的秋耳销售价为15元/kg。制备春季地栽黑木耳培养基时柞木屑为17-18元/袋,而制备秋耳培养基时柞木屑为7—8元/袋。反季节栽培的秋耳,没有烂耳现象,万袋产量可达350kg,产值17500元。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应忠 《食用菌》2012,(2):43-44
2008-2010年,连续三年笔者在那坡县进行了桑枝屑栽培黑木耳试验。夏伐和冬伐600kg/667m2桑枝可栽培黑木耳300袋(每袋2kg干料),平均每袋产干黑木耳0.13kg,总产干黑木耳量约为39kg/667m2,产值约1404元/667m2。桑枝是蚕桑业废弃物,利用桑枝条栽培木耳等食用菌,  相似文献   

6.
龙泉市从2002年开始发展代料黑木耳生产,至2009年,黑木耳年生产量已超过1亿袋,已成为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黑木耳生产每年产生1.5万~2.4万吨干菌渣,如不能及时有效利用,不仅会成为害虫、杂菌的滋生源,严重影响下一季食用菌生产,而且也破坏了环境。利用黑木耳废菌渣生产毛木耳,平均每袋(15厘米×55厘米)成本只需0.7元,产毛木耳125克,每千克价格在20~30元,平均袋产值2.5~3.7元,净产值1.8~3.0元。且毛木耳生产  相似文献   

7.
张子荣 《食用菌》2014,(4):48-49
<正>近年来,福建省埔城县的毛洋村、高溪村等大规模栽培黑木耳新科5号,该菌株具有耳片大、单生、抗逆性强等特点,且可露天栽培,减少了建棚等繁琐工序,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成本。以袋栽新科5号黑木耳为例,55 cm×15 cm的栽培袋成本大约2.0元,平均每袋可产干木耳100 g左右,以60元/kg计算,每袋可获纯利4元左右。667 m2可栽培7 500~8 500袋,可获利3万元左右。但是,黑木耳新科5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生产是黑龙江省东宁县"头号"富民支柱产业,2012年全县黑木耳发展规模达15亿袋,其中12亿春耳全部应用春耳秋管栽培技术,单袋产量平均0.05 kg,总产达70 000 t,产值45亿元,实现为农民人均增收13 680元。东宁县春耳一般7月初采收结束,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不宜进行伏天出耳,通过摸索形成了一套春耳菌袋秋后管理出耳的栽培模式,多采收5~15 g的优质秋耳,增产增收。栽培上要选择优良品种,严格进行菌袋生产,科学划口、撕袋及浇水。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靖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白山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企业。公司2019年生产黑木耳母种试管3万支、二级菌种8万袋,建设黑木耳栽培基地48万平方米,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1200多户,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为快速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鑫  邓春海 《食用菌》2021,(1):56-58
黑木耳是我国栽培的第二大食用菌,其栽培地已经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2017年全国黑木耳产量达758.15万t[1]。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国家,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袋栽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东北黑木耳产区采取蔬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菌袋集中,便于管理,节约用工、用水成本;比地栽出耳提前20 d以上,出耳均匀,品质好,无杂质无污染物,价格比地栽耳高出20元/kg[2]。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已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是人工栽培黑木耳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11.
磐安县是我国香菇之乡,也是我国鲜香菇主要出口基地之一。年种香菇4 000余万袋,产值约1.2亿元。仁川镇滚涛村是磐安县食用菌专业村,香菇年栽培量稳定在80余万袋,产值240万元。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龙泉市于2002年开始发展代料黑木耳生产,规模急骤扩大,2013年全市生产量达到1.8亿袋,产值5.4亿元,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但近两年农民普遍反映,黑木耳生产中出现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的现象。为此,我们对代料黑木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高产优质栽培必须把握好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龙泉市是我国黑木耳之乡、我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基地县、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食用菌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3。食用菌产业以代料黑木耳栽培为主,2014年,全市生产代料黑木耳1.5亿袋,产值5.5亿元,占食用菌总产值的61.3%。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1994,(2)
用稻草、木屑大田栽培黑木耳,每10平方米农田空地,用200~250公斤稻草和木屑,另加少量其它辅料,投资100~120元,在60~90天内可收干木耳20~24公斤,产值1200~1500元。一个劳力可管理1亩地,每亩地可栽1万余袋,春秋可栽两季,效益可观。凡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省黑木耳栽培量仅次于香菇,是第二大类食用菌,主要生产区是丽水市。"十二五"以来,庆元县黑木耳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013年、2014年代料黑木耳栽培量分别为4 500万袋和3 500万袋,成为继香菇之后的第二大主栽食用菌。由于黑木耳菌丝抗性较弱,接种成活率和菌棒成品率低下是黑木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通过研发黑木耳胶囊菌种,改变传统黑木耳制种和接种技术,促进菌种生产向  相似文献   

16.
吴兴彪  刘瑞梅 《蔬菜》2021,(8):52-56
为对北方黑木耳种植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林下栽培黑木耳的技术瓶颈,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对密云区黑木耳关键生产技术进行集成,从传统栽培技术改良,自动化、机械化栽培,林下出耳探索、绿色防控技术、市场营销和分别进行阐述。5年来,密云区15个镇25个村累计种植黑木耳172.9 hm~2,累计产值6 105.6万元,每667 m~2增收2万元以上,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杜庭树  赵传孝 《食用菌》1995,17(2):29-29
近年来,代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北方农民治穷致富的门路之一。榆树县土桥乡王显宝组织本地农民,利用杂木屑、玉米芯等农副产品资源,袋栽黑木耳800000袋,接种后60天左右开采,每袋可收干耳30~50g,当年收黑木耳28000kg,收入达120000元。七队农民王季燕栽培黑木耳8000袋,当年收干耳300kg以上,纯收入达12000元。现将袋栽速生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丽珍 《食用菌》2017,(5):70-71
<正>黑木耳属于中偏高温型菌类,抗杂菌能力较强、适应性广、产量高,栽培效益好。笔者利用冬闲中稻田露天仿野生栽培黑木耳,经过多次试种,总结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规模化栽培,每袋用干料1.1 kg,产量0.86 kg,产值7.8元;产品具有耳片坚挺、肥厚、深黑色、有光泽等优质特点,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灵活安排栽培季节及选择适应性菌株  相似文献   

19.
《蔬菜》2014,(9)
<正>在"中国黑木耳之乡"——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和紧邻的白石山镇的黑木耳栽培地里,采用吊袋技术栽培的10万袋黑木耳正待采收。在高大的铁架大棚内,7袋或8袋黑木耳用绳子竖立串在一起,成排吊挂在铁架子上,袋上长满了黑木耳。这种新式吊袋技术在降低成本上有3个优点:一是节省土地,二是节水节电,三是节省  相似文献   

20.
胡齐乾  陈建华 《食用菌》1992,14(4):28-28
金针菇栽培一般是在室内进行,这种方式,投资大,成本高,大规模栽培受房舍条件限制.为此,笔者于1989年在民主乡东明村的成龄枇杷园内进行套种金针菇试验,共种10万袋,产值15.3万元,净效益7.9万元,比室内栽培增收1.2万元。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