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尼龙袋降解试验和饲喂试验,比较两种过瘤胃胆碱的干物质降解率和胆碱保护率及其对围产期奶牛酮病发病率和血液代谢指标的影响。研究分为两个部分:试验一使用尼龙袋法在瘤胃瘘管奶牛上对两种过瘤胃胆碱(A为对照组,B为试验组)的干物质降解率和胆碱保护率进行测定。试验二选取广西某规模化奶牛场的围产牛,采用分阶段对比试验设计,于产前21d开始至分娩分别饲喂含过瘤胃氯化胆碱A和过瘤胃氯化胆碱B的日粮;试验期间全混合日粮(TMR)配方保持不变。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胆碱的瘤胃干物质降解率较低,过瘤胃保护率较高。试验组奶牛酮病发病率较低;在产后14d和21d,试验组奶牛血液葡萄糖浓度显著增加。综上,根据瘤胃保护率、奶牛酮病发病率和血液代谢试验结果可知,试验组过瘤胃胆碱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哺乳仔猪的保健方案,试验选取同一栋产房中32窝健康哺乳仔猪282头,体重达1.5kg,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16窝。试验组:出生当天口服0.5%拜有利(恩诺沙星)1mL/头,肌注10%科特壮(布他磷+维生素B12)1mL/头;第3d,补铁和肌注5%拜有利(恩诺沙星)0.5mL/头;第5d,口服5%百球清(妥...  相似文献   

3.
断乳时的病弱猪既是易感猪,又是传染源,必须集中隔离饲养,使其在短时间内康复。试验选取断乳后(35~40日龄)体重低于6kg的仔猪,称重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头,使每组总重基本接近。试验组每头仔猪颈部分别肌注10%科特壮2mL、5%拜有利2mL,同时在教槽料中按50kg料添加强力拜固舒、利好、拜力多各50g;对照组饲喂本场教槽过渡料(50kg料添加恩诺沙星25g)。饲养10d,第10d后各组饲喂不添加药物的饲料,于试验第1、7、10、14、21d称重。结果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总重增多217.58kg、头均重增加1.1kg、总耗料增加19.5kg,感官判断精神状态、毛色、皮肤光亮度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4.
昆明地区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规律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的商品尿酮体试剂带来检测奶牛乳酮和尿酮阳性率,研究亚临床酮病的发生规律.研究表明:亚临床酮病主要集中在产后3个月,并随泌乳月增加而减少,第1个泌乳月发病率最高,达41.82%,依次为26.83%,13.64%,7.69%;随产奶量的降低,酮病发病率逐渐降低,年平均产奶量在9.0t以上的高产牛发病率最高,达68.18%,但年平均产奶量在3.0t以下的低产牛也有发病率高的倾向,发病率为16.67%.初胎牛和二胎牛发病率分别为26.32%、25.00%,以后随胎次升高发病率逐渐降低.季节对酮病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春、夏、秋3季发病率稍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防控奶牛产后酮病方面的应用效果及适宜添加剂量,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依据胎次、体况评分、上一泌乳周期单产相近的原则,选20头新产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牛。I组为对照组,II组、Ⅲ组、IV组为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常规日粮,试验组于产后4 ~ 30天在常规日粮中每天每头牛按低、中、高三个水平(80、100、120 g)添加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每头牛早上饲喂的时候人工饲喂添加剂,保证每头牛每天按规定添加量完全饲喂。每头牛试验期27 d,每9 d为一个采样周期。其他饲养管理按牛场原有程序常规进行。试验结果显示:由于奶牛个体差异较大,虽然添加不同水平对产奶量影响不显著,但Ⅲ组产奶量提高水平最大,比I组提高51.34%。乳指标中Ⅲ组到第30天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 < 0.05),比I组降低56.60%,其他乳指标差异均不显著。血清葡萄糖、β-羟丁酸、游离脂肪酸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上各组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β-羟丁酸到第30天Ⅱ组和Ⅲ组显著低于Ⅰ组(P < 0.05),均降低20.65%,与Ⅳ组差异不显著(P > 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Ⅲ组比I组酮病发病率、产后首次配种时间、妊娠配种次数分别降低100%、3.84%、8.57%,首次情期受胎率提高60%,乳房炎降低100%。综合考虑,该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奶牛产奶量、乳品质、血液葡萄糖、β-羟丁酸、游离脂肪酸、产后酮病、繁殖性能及其他疾病死淘情况均具有改善作用,整体Ⅲ组表现较优,建议该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新产牛中的推荐用量为100 g/(头·d)。 [关键词] 奶牛|产后酮病|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初乳饲喂时间和饲喂量对奶牛犊牛腹泻发病率的影响,随机选取48头健康新生犊牛,将其分为6组,每组8头,对照组(初乳/体重为10%,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1.0h),试验组A(初乳/体重为9%,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1.0h),试验组B(初乳/体重为11%,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1.0h),试验组Ⅰ(初乳/体重为10%,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0.5h),试验组Ⅱ(初乳/体重为10%,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1.5h),试验组Ⅲ(初乳/体重为10%,初乳饲喂时间为产后2.0h)。各组的犊牛分别于出生时(0d)和断奶时(60d)空腹称重,观察并记录犊牛腹泻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的犊牛腹泻发病率分别为37.5%、20%、0%、0%、62.5%和50%,试验组B和试验组Ⅰ的腹泻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因此,初乳饲喂时间为1.0h,初乳/体重为11%;饲喂时间0.5h,初乳/体重为10%两种情况可有效降低新生犊牛腹泻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选取120头荷斯坦牛(其中头胎牛和经产牛各60头)为研究对象,分别于产前和产后定期采集血样,检测血液BHBA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从头胎牛来看,产前21d~产后24h时间段内,BHBA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产后24h~10d含量急剧升高,并且在产后10d达到最高水平。之后呈现下降状态,但是相比产前21d~产后5d之前的时间段,仍处于较高水平。从经产牛方面来看,产前21d~产后0h,BHBA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产后0h之后开始下降,直至产后24h恢复至产前水平,产后24h~10d的BHBA含量急剧升高,且在产后10d达到最高水平。产后15d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相比产前21d~产后5d之前的时间段,仍处于较高水平,与头胎牛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酮病尤其是亚临床酮病在分娩前后各个时间段都有潜在的发生率,经产牛酮病发病率高于头胎牛,且发病时间早于头胎牛。  相似文献   

8.
高产奶牛产后体内经常会出现能量负平衡,从而引起多种代谢性疾病,进而降低产奶性能。本试验探讨了维产康对围产期奶牛酮病发生率的影响。试验将围产期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产前3周开始,试验组奶牛饲喂添加维产康(100 g/天)的全混合日粮,持续至产后2周。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试验组牛只酮病(亚临床和临床)发生率分别为25.0%和11.1%(P0.05)。得出结论,维产康可以有效降低围产期奶牛酮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酮病是由于脂肪等代谢紊乱,大量酮体(乙酸乙酸、-羟丁酸、丙酮)在体内蓄积,临床上以血液及尿内的酮体增多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有些牛久治不愈或反复发病一直到淘汰。常见于经产而营养好的高产乳牛,称醋酮血症,一般于产后1~2周内,个别于产后2~3d内发生。据调查,奶牛年产量在4t左右无发病病例,  相似文献   

10.
奶牛围产期复合营养预混剂——“肝胃全保”饲喂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肝胃全保”复合营养调控预混剂在提高奶牛机体免疫力、保肝、预防产后疾病、改善繁殖性能。增加奶产量等方面的作用,开展了本试验。本配对试验在河南花花牛奶牛育种科技有限公司奶牛场进行,供试奶牛46头。对照组按常规方法饲喂,试验组除与对照组采取同样的方法饲喂外,从产前15d到产后35d,每天分2次喂给“肝胃全保”100g。结果表明,在产后120d内,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增加产奶量1.77kg/(d·头),提高4.6%(P〈0.01);试验组比对照组受胎率提高17.4个百分点(P〈0.05)。胎衣不下发病率降低25.8个百分点(P〈0.05);酮病发病率降低39.1个百分点(P〈0.05);乳房炎发病率降低39.2个百分点(P〈0.05)。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围产期奶牛和泌乳奶牛尿和乳中酮体抽样检查 ,选择对酮病做出早期诊断的最佳时间和方法。为此将年龄在 4~ 1 0岁 ,胎次在 2~ 7胎的围产期 45头奶牛按产前和产后的天数不同分为 9个小组 ,每组 5头牛 ,1组为产前 1 5d,2组为产前 1 0 d,3组为产前 5d,4组为产前 1~ 2 d,5组为产后 1~ 2 d,6组为产后 5d,7组为产后 1 0 d,8组为产后 1 5d,9组为产后 2 0d。应用酮粉法和试剂法检测各组牛尿和乳中酮体含量 ,同时应用酮粉法检测泌乳牛尿样 1 0 6份和乳样 70份。结果表明 :试剂法和酮粉法均可用于早期检测尿中酮体 ,临床上以粉剂法更佳 ;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应在产后 1 0 d左右开始 ,尿酮阳性率高而敏感 ,乳酮阳性率低而准确 ;尿酮阳性率集中在产后 6 0 d和 1 2 0~ 1 80 d,尤其产后 2 0 d乳酮阳性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临床酮病对奶牛产后疾病、繁殖性能及产奶性能的影响。选择产后1~2周的荷斯坦泌乳奶牛807头,其中酮病组336头(1胎样本数量134头,2胎样本数量104头,3胎样本数量98头),正常组471头(1胎样本数量262头,2胎样本数量78头,3胎样本数量131头)。统计每组牛只产后真胃移位、淘汰、配次、受胎率、产奶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产奶量数据65万条。结果显示:2胎、3胎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病率高于1胎牛;亚临床酮病牛只产后真胃移位的发病率是正常牛的5.2倍,死淘率是正常牛的2.3倍;亚临床酮病会导致2胎、3胎牛配次增加,首配受胎率下降13.05%~23.58%;亚临床酮病对1、2胎高峰奶量无负面影响,但会导致3胎牛高峰奶量下降0.14kg/d。本试验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会增加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及配次,并降低奶牛首配受胎率。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两种不同饲喂方式的奶牛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两种饲喂方式对酮病发病率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酮病的发生与发病年龄、产后时间、胎次、产奶量以及酮病持续时间等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酮病多发生在奶牛产后2个月内,1个月左右为高发期。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下酮病的发病率较低,以1~3胎次的母牛发病率较高,且初胎牛的发病率最高,之后随胎次升高发病率逐渐降低。奶牛产奶量越高,酮病发病率也越高。当日产奶量在50kg以上时,发病率为62%;在40~50k时发病率为44%;在30—40kg时发病率为33%;在20~30kg时发病率为25%;当日产奶量在10~20k时,基本上没有牛只发病。结论表明,不同饲喂方式影响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奶牛酮病的发生与年龄、产后时间、胎次以及产奶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奶牛隐性酮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酮病,也称为乳牛酮血症,最早由Landel于1894年提出。曾用名有乳牛醋酮血病、酮尿病、母牛热、慢热、产后消化不良、低血糖性酮病、牛产后狂燥病等。该病是由于日粮中碳水化合物和生糖物质不足造成脂肪代谢紊乱,使组织中酮体的浓度增高所致一种代谢病。  相似文献   

15.
酮病是牛较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牛酮血病或醋酮血病。多发于高产牛,特别是泌乳旺盛期的奶牛;本病主要由于饲料中糖和生糖物质不足,以致脂肪代谢障碍,体内产生大量酮体(主要是P-羟丁酸),引起营养代谢障碍。常在产后几天或几周出现。1发病机理(1)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奶牛亚临床酮病与乳房炎的关系以及血液中的酮体成分对奶牛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156头健康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SCC〈200000/mL),共筛选亚临床酮病奶牛69头(1.0mmol/L≤BHBA〈2.6mmol/L)作为试验组,根据年龄、胎次、产奶量、泌乳天数配对的69头奶牛作为时照组(血液BHBA〈1.0mmol/L),监测乳房炎发病情况并在各组中选取12头奶牛检测血液酮体水平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亚临床酮病奶牛试验期间乳房炎的发病率为43.48%,对照组试验期间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1.88%,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奶牛乳房炎高发期为分娩后3~6周,对照组奶牛乳房炎发病时间为分娩后5~8周,亚临床酮病发病后1~3周内为乳房炎的高发期,占试验组奶牛乳房炎总发病比例的73.33%,试验组和对照组病原菌的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奶牛血液中T—AO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SH—PX活力、MDA和N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ACAC浓度与GSH—PX活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r=0.595),ACAC浓度与NO呈显著正相关(P〈0.05,r=0.655),T—AOC与MDA呈显著负相关(P〈0.05,r=0.533)。结果表明奶牛亚临床酮病可以导致乳房炎的发病率升高,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亚临床酮病对乳房炎病原体构成无影响;外周血酮体水平升高导致机体总抗氧化能力的降低并引起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发挥抗氧化功能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过瘤胃烟酸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体况、胎次、预产期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添加20g/(头·d)过瘤胃烟酸。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过瘤胃烟酸可以提高奶牛产奶量,对乳蛋白率和乳脂率无显著影响。产后14d时,试验组产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全期平均来看,试验组产奶量比对照组高3.64kg/(头·d)。(2)日粮中添加过瘤胃烟酸可以降低奶牛血清非脂化脂肪酸(NEFA)、β-羟丁酸(BHBA)的浓度,对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水平无显著影响。试验组产前10d、产犊当日、产后10d血清NEF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10d血清BHB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提示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20g/(头·d)过瘤胃烟酸可以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缓解能量负平衡,减少脂质动员,降低酮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对某奶牛场16头乳牛产前10d至产后56d血样的瘦素、酮体、葡萄糖、脂肪水平及其动态特征和相关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血浆瘦素、血酮、血脂含量在不同乳牛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差异。酮体在产后14~49d出现高峰,瘦素和血脂从产后第0d到产后第56d内逐渐升高。瘦素水平与血脂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血酮与血糖呈极显著负相关。亚临床酮病组乳牛的瘦素和血脂水平分别极显著或显著低于血酮正常组,其瘦素、血酮和血糖在试验期内的波动频率明显减少,跨度变长,瘦素在试验期内仅出现一个两端接近0、波峰不超过1.5ng/mL的波。证实,产后乳牛瘦素、血酮、血糖含量的低频率波动变化和产后8周内血浆瘦素跨时持久的单峰动态变化与乳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牛酮病:精料饲喂过多,粗纤维不足或因产前、产后采食量下降,引起消化不良,奶牛体内挥发性脂肪酸减少,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从而使机体内血糖浓度下降,酮体生成增多,发生酮血症、酮尿症或酮乳症,总称为酮症。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阴离子盐对围产期奶牛产后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4头围产前期经产奶牛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牧场原饲料、试验组于产前21 d饲喂含阴离子盐颗粒料,产犊后统一饲喂牧场原有日粮。结果显示,试验组奶牛尿液pH值维持在5.7~6.9;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液pH值显著降低(P<0.05),血钙含量、血糖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产后1 d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低血钙、产乳热、胎衣不下、真胃移位和乳房炎等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其中胎衣不下发病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产奶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喂阴离子盐颗粒料可提高奶牛的健康状况,维持血钙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