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解某规模牧场产后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随机选择产后奶牛86头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跟踪检测酮病发生情况,并分析酮病与胎次、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奶牛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的酮病发病率分别为2.32%、24.42%、11.63%和4.65%;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酮病发病率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2.
奶牛酮病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酮病是高产奶牛产后3~6周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酮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酮病发病的原因复杂,发病后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研究酮病的发病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酮体检测制度和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患病特点1.1与生产性能相关酮病的发生与泌乳月、胎次、产奶量、上个泌乳期乳蛋白百分率、产犊时何况评分等因素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酮病在产后第一个月3~5胎次的高产奶牛上多发。1.2与围产期疾病相关奶牛酮病的发生与乳房炎、子宫炎、产乳热、脂肪肝、真胃移位等之间也相互影响。一方面原发性酮病的发生降低了奶牛…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干奶前期饲喂燕麦草对奶牛围产后期的影响,本试验将干奶牛按照预产日期、胎次、体况、上胎次产奶量相近的原则两两配对进行分组,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分三个梯度用等量的燕麦草替代东北羊草,对照组不饲喂燕麦草,两组日粮粗饲料比例一致,营养水平基本接近。试验结果表明,给干奶前期奶牛饲喂燕麦草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采食量(P0.05);降低奶牛产犊时人工助产的比率,犊牛初生重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明显降低奶牛产后酮病的发病率;提高奶牛产后21d以内的产奶量,饲喂2kg、3kg燕麦草时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汪志铮 《中国乳业》2010,(10):48-49
产后瘫痪又称生产瘫痪,也称乳热症,是母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以急性低血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营养代谢障碍病。本病主要发生于产后的高产奶牛,特别是产奶量高的,胎次为3~6胎的最容易发生(美国乳热症的发病率大约为6%),年产量在6000kg以上者发病多,初产奶牛一般不发病。  相似文献   

5.
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及季节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某奶牛场10年来奶牛酮病发病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关系密切,而与季节关系不密切。同时奶牛酮病对产后配种也有一定影响。奶牛酮病是泌乳母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发生的一种重要的代谢性疾病。特征是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酮病在世界各国高产乳牛群中发病率甚高,所造成的危害很大。Show估计,美国每年有一百万病例,或者4%的发病率,Payne报道英国有2%的发病率。我国目前尚无正式统计资料,但随着高产奶牛群的出现,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规模较大的集约化饲养场,如何搞好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减少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奶牛酮病与胎次、产奶量、泌乳月份、季节关系的分析和酮病对奶牛产后配种天数影响的统计,为大型饲养场如何加强对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是母畜在分娩前后突然发生以肌肉松弛、昏迷和低血钙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病。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奶产量越高,发病越多,年发病率在3.5%~8.8%,有些农场发生率很低,约为1.2%;但有些可高达25%~30%。本病的发生与奶牛年龄、胎次、产奶量及品种有关。青年母牛很少发病,95%以上的病牛是5-9岁或第3~7胎;易患病牛的乳产量均高于平均产乳量,为未发病牛的2-3倍。  相似文献   

7.
姜波 《养殖技术顾问》2011,(12):137-137
产后瘫痪又称乳热,是母畜在分娩期突然发生以肌肉松弛、昏迷和低血钙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病。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奶产量越高,发病越多,年发病率在3.5%~8.8%。有些养牛场发生率很低,在1.2%左右,但有些竟可高达25%~30%。本病的发生与年龄、胎次、产奶量及品种有关。青年母牛很少发病,  相似文献   

8.
探索奶牛酮病发病原因、发病规律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对986头围产期奶牛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奶牛酮病发病率为31.74%,死亡率为4.15%;秋季发病率最高,可达37.4%,其次是冬季和夏季,春季发病率最低;随着胎次、年龄和产乳量的增加,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第1个泌乳月奶牛酮病的发病率最高,可达50.43%;日粮种类和微量元素越少,奶牛酮病就越容易发生;奶牛发病后受胎率明显降低;发病后产乳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干物质比发病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奶牛酮病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可降低奶牛的繁殖性能、产奶量和乳品质。  相似文献   

9.
我于1975~1980年在国营奶牛场时共诊治奶牛疾病628例(包括周围村屯的个体养牛户),其中产后瘫痪31例,占发病总数的4.9%, 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生与胎次有关系,即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发生率也增高;与母牛年龄的关系:年龄愈大,发生率就愈高;与发生时间的关系:产后24—72小时多发,随产后时间增长,而逐渐减少;与产奶量的关系:随着产奶量的增加,发病愈高;与钙质饲料的关系:产前经常补钙的  相似文献   

10.
产后瘫痪、酮病、胎盘停滞是奶牛最常见的三种代谢病。近些年来,随着奶牛产奶量的不断提高,代谢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代谢病的发生,不但损害了奶牛的健康,而且降低了其生产性能,必须予以重视。 一、产后瘫痪。又名乳热症,多发于产乳性能高的乳牛。从发病的时间看,约有3%的奶牛在分娩前发病,6%在分娩时发病,75%在分娩后1~24小时内发病,12%于分娩后25~48小时内发病,4%在以后的时间内发病。可见,产后瘫痪主要发生在奶牛产后  相似文献   

11.
黄光红 《中国奶牛》2011,(16):39-41
为了探索奶牛产后瘫痪发病规律及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对1134头适龄中国荷斯坦牛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奶牛产后瘫痪总发病率为24.34%;春、夏、秋、冬四季的发病率分别为9.6%、21.48%、27.84%和30.75%,其中冬季发病率最高;随着胎次、年龄和产奶量的增加,产后瘫痪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日粮种类和微量元素越少,奶牛产后瘫痪就越容易发生;奶牛产后瘫痪能够明显地降低受胎率、产奶量和乳品质。结果说明,该病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能够降低奶牛的繁殖性能、产奶量和乳品质。  相似文献   

12.
奶牛产后瘫痪主要发生在5岁以上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而且出现在产奶量最高之时,因此大多数发生在3~7胎次,并随着产犊胎次的增多,其发病率相应增高。日产奶25千克以上的舍饲奶牛多发,发病季节以3-8月青草充足时为多,其他季节较少发病。  相似文献   

13.
奶牛酮病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该病的特征是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奶量下降、时有神经症状。主要发生于产后泌乳第一个月的高产奶牛和营养状况良好的奶牛,也发生于其他能量摄入不足的各个泌乳阶段。在各奶牛场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为20%~25%不等,发病奶牛不仅产奶量显著下降,发情延迟,配种不孕且易引起所产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给奶牛场的经济效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牛奶价格持续上涨,饲养效益稳步增长,饲养户注重奶牛高产而无度榨奶,导致奶牛产后瘫痪成为我县成年母牛常发、多发病之一.2000~2010年,我们对全县的22个规模饲养场进行了跟踪技术服务,本病一般见于5~8龄(3~6胎次)的高产奶牛,饲养管理不当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发病率一般在5%~8%,各季均有发生,并且呈散发.通常是在奶牛分娩前后7天以内发病,产奶量越高,榨奶越多,发病越多.临床上,以血钙浓度下降、肌无力、瘫痪和昏迷为特征,可继发或伴发难产、子宫下垂、胎衣不下、子宫感染、瘤胃臌气、酮病、乳腺炎等多种疾病,导致患牛产奶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高产奶牛淘汰率增高,给奶牛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青冈县某奶牛场60头围产期母牛,共出现了12头产后瘫痪病牛,占产房母牛总数的20%.而上年同期本病的发生率为10%,呈现上升趋势.现就本场奶牛产后瘫痪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奶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酮病是泌乳牛常见的一种营养性代谢病,常发生在产后3周内,以饲养管理良好,3~6胎次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其特征是低血糖和高血酮.酮病可使奶牛产奶量下降,发情延迟,繁殖率降低,以及出现生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08年笔者共诊治28例奶牛酮病,经治疗全部痊愈.现将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奶牛酮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主要是奶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试验为更好地防控奶牛酮病,选择阿拉尔市某奶牛场的高产奶牛,利用血酮检测仪对奶牛酮病进行检测,且对奶牛的年龄、胎次、产后时间与酮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奶牛酮病总发病率20.95%,其中临床酮病占9.11%、亚临床酮病占11.84%。奶牛酮病在产后30 d内发病率最高,酮病的发生集中于4~9岁、2~4胎。  相似文献   

17.
2018年7月-2019年6月,笔者对本区域12个规模化奶牛场1054头奶牛进行亚临床酮病的调查,先后采集尿液、乳液2122份,临床使用尿酮试剂带、粉剂法等试剂进行测试,了解垦区奶牛亚临床酮病(隐性酮病)的发病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的阳性率平均为17.46%;奶牛产后21~40 d阳性率最高,占发病率的51.14%;二胎以上发病率占45.70%,8 t以上产奶量奶牛发病率占36.89%。  相似文献   

18.
奶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或低钙血症,是成年乳牛最常见的代谢病,是母畜产后突然发生的以体内血钙含量急剧下降,知觉消失,肌肉松弛,四肢麻痹,卧地瘫痪为特征的疾病。本病的发生与年龄、胎次、产奶量及品种有关。青年母牛很少发病,95%以上的病牛是5-9岁或3—7胎的高产奶牛。主要发生于饲养良好的高产奶牛,特别是产奶量最高的胎次(通常是在第3-6胎)最容易发生,初产母牛几乎不发病,也有在分娩前和分娩过程中发病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对1678头成年中国荷斯坦牛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结果: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病率为22.35%,死亡率为25.87%;秋季和冬季发病率最高,分别为22.87%、24.19%;随着胎次、年龄和产奶量的增加,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呈正相关发病;日精料饲喂量越多,越容易发病。调查结果说明,该病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能够降低奶牛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奶牛产后瘫痪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发病原因1.1发病与胎次有关:大多数奶牛在3胎后易发病,头胎奶牛早配也可引发该病。1.2发病与产奶量有关:产奶量越高,发病率越高,而日产奶量在20千克以下的牛少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