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基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促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认识周围的人与事,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道德意识,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相似文献   

2.
构建法治社会需要从我国基础教育做起,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融入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这就能够让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还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没有很高积极性,这就导致相关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针对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进行分析,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和零碎,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还不够成熟,所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点把握不够系统,而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将知识可视化、系统化、层次化,因此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注意思维导图的应用,我们可以从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实施阶段和课后复习阶段来着手。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法治所需要的道德环境系统由社会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主体行为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社会道德评价环境共同构成。道德认知只有外化为道德主体的合法性与合道德性统一的行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这则是由法权威的合道德性与合法性的要求所决定的,它也同样是法权威的获得依据和保障。一定社会的法治总是对它的社会道德评价环境有着其固有的要求。就当代中国法治而言,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道德的一致性、道德的先进性、道德追求目标与法治目标的同趋性。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贯穿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思想教育学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为学生成长服务;联系社会热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联系时政,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6.
法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模式,其现代化程度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程度。法治现代化的标准在于道德与法律的相对分离,这种相对分离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统一"并不矛盾,法治现代化是以"道德和法律的相对分离"为起点,最终回归到道德和法律的有机统一。国家法治现代化基于公民的普遍信任之上,唯有培养公民法治意识,才能推动法治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才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在功能上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善治,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1].这是我们党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历史时期,干部道德与干部法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实现干部道德建设与干部法治建设两手抓,从原则、要素等方面进行系统把握和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中考的要求,而且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接受的教育,其内容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更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意识。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法律松驰、道德失范以及司法腐败等问题却是始料不足又难以克服的 ,这些问题突出的体现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难的处境 ,这就需要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使法治体现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学是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塑造良好的品格,学会认识自然与社会,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阶段,也是小学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格外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Q县W中学自课改以来,在课堂形式、师生关系、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但同时“三三八”教学模式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在导学案的编制、教学时间安排和小组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基于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最后从导学案、教学时间、小组合作三个维度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这一模式不断完善,以便更行之有效地开展今后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相似文献   

13.
黄诚 《甘肃农业》2006,2(3):162-163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具有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一切的评判:标准基于道德。本文旨在揭示泛道德主义法律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其与之相对应的对策分析。从而走向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道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建立全新的德法并治的二元制法体制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的给学生讲解,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的条条框框记住、背熟,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活泼好动的初中孩子们来说是单调枯燥的、是缺乏吸引力的,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倦怠,影响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贾伟 《河南农业》2023,(30):47-49
乡村居民的道德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实现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乡村道德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夯实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加强乡村道德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德功能;提高乡村法治建设,发挥法治育德优势;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多举措实现乡村道德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从发生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前提下,进一步就道德与法律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德治与法治并举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在上述基础上,本文从需要与可能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当前在中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风问题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当前学风滑坡现象明显 ,主要表现在学习劲头不够足 ,学习习惯不够好 ,学习纪律不够严。原因在于学习动力激发不够 ,教学管理约束不力 ,学术腐败消极影响。学风建设对策是 :加强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道德认识 ;加强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道德习惯 ;健全规范 ,训练学生的学习道德意志 ;营造氛围 ,优化学生的学习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9.
建设法治农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法治农村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法治与自治、法治与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领导及自身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礼治"、"德治"、"人治"等法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内核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稳固江山社稷的基本手段。儒家法思想视宗法伦理、道德形态、贤人意志优先于法律公正性、平等性,与现代法治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从权益保护、德法并重、依法行政等法治理念来看,儒家法思想在诸多方面又与现代法治不谋而合。因此,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儒家法思想中的精华,将其融入现代法治建设当中,是新时代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考量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