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新形势下,国家对"三农"问题愈加重视,为促进农户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规模化经营,国家与政府相继出台了以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为核心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并逐步放活农地流转市场,鼓励、引导农户以多种形式流转农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讨农业补贴对农户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有助于从农业补贴政策角度合理引导农地流转。结果表明,农业补贴的经济特征对农户转入行为有正向影响,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 256;农业补贴的生产特征对农户转入行为有正向影响,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 165;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特征对农户转入行为存在正向影响,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 013。农资综合补贴收入是农业补贴经济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补贴收入与生产成本之比是农业补贴生产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的满意程度是农业补贴实施效果特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农民农地流转行为和规模的影响因素,为推进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政策依据。【方法】基于河南省8县(市)问卷调研数据,选取户主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区域经济特征3个方面11个具体变量,构建Logit模型分析变量对农户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影响,再利用Tobit模型对转出和转入实际规模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影响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的因素不尽相同,影响流转行为和流转规模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但显著水平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对农地转出呈正向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有非农收入比重、流转期限、本村土地租金及村集体是否组织流转等,其中非农收入比重、流转期限对转出行为和转出规模均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对农地转入呈负向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有非农收入比重、本村土地租金,呈正向显著影响的有流转期限、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家庭是否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地区类型等,其中非农收入比重、流转期限、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等变量对转入行为和转入规模均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建议】从农地流转主要影响因素着力,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中介、合同管理作用,适时合理调整租金水平,从而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提高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的路径,基于湖北省5区1市的416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DEA-BCC模型测算农户的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并构建农户生计脆弱性、农地价值认知、农地流转影响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的概念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户的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较低,转入户、转出户以及未流转户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417、0.351、0.310。农户生计脆弱性对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不具有直接效应,农地价值认知对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具有正向直接效应。相对于生计脆弱性低的农户而言,生计脆弱性高的农户由于对农地具有依赖性,反而表现出较高的农地价值认知,进而间接正向影响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但仅依靠这种基于个人需求角度产生的农地价值认知并不能真正实现农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农地流转在农地价值认知与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促进了认知到行为的转化。研究建议:通过鼓励转入农地、完善农业生产补贴政策,降低缺乏农业资源的农户的生计脆弱性;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非农技能培训,降低生产能力较弱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完善农地流转价格评估体系,深化农地资产价值;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确保农地流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展农地确权工作旨在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然而现实中农地流转出现与预期效果不一致的现象。文章重点为四川省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出可行路径。【方法】文章以农户有限理性为基本假设,运用前景理论分别对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区、浅丘地区和山区的农户,在农地确权前后对农地流转的心理认知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地区农户农地流转心理状态及当地资源禀赋提出适宜的农业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结果】山区农户生存能力较弱,对土地依赖程度强,土地用于满足其生存需求,通过农地确权降低了流转意愿;浅丘地区农户生存能力较强,对土地依赖程度较弱,土地用于满足其安全需求,在农地确权之后,部分农户倾向于短期流转,部分农户愿意流入土地;成都平原地区农户生存能力强,对土地依赖程度弱,土地用于满足其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流转土地的态度在农地确权之后趋于开放。【结论】对于四川省山区,提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第三产业带动发展"与"细化生产分工,实现农业服务规模经营"路径建议;对于四川省浅丘地区,提出"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按面积入股分红退股"与"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品牌化发展"路径建议;对于成都平原地区,提出"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智慧农业"与"打造田园综合体,开发新型产业发展亮点"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西藏农牧区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为科学推进当地农地流转,保障其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利用西藏自治区15个农业县和9个半农半牧县的377份问卷和实地调研资料,从个人力、地域力和文化力三方面选择18个因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个人力、地域力和文化力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55、0.260和-0.388。个人力因子中,受教育程度的因子载荷最高,为0.79;家庭兼业程度次之,为0.73。地域力因子中,非农技术培训满意度的因子载荷最高,为0.83;承包地面积次之,为0.81。文化力因子中,土地情结的因子载荷最高,为0.82;生活方式改变接受度次之,为0.81。【结论】个人力和地域力因素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高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兼业程度和非农就业能力可提高其对农地流转的倾向性和认可度。文化力因素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深厚的土地情结和较低的生活方式改变接受度会降低其对农地流转的倾向性和认可度。【建议】政府要加大力度宣传土地流转的效益;鼓励中青年农户回乡创业;对农牧区农户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推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转变农牧民受教育观念,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6.
仇婕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85-188
选择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汉平原部分县(市)对农户农地流转(转出或转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转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家庭收入;转出或撂荒的主要原因是劳力不够或农业比较收入低;转入农地考虑因素区域间各有侧重;流转范围局限在本组、本村;流转方式以代耕、租赁为主;流转实现途径主要依赖农户,中介组织发育不良;流转合同形式有待规范,法律对租赁合同的保护作用不够大;自有资金完全能够满足农地转入的资金需求;流转中村集体的管理缺失;农户对政府的政策期望多元化。建议应强化村集体在农地流转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供稳定的非农收益;因地制宜,完善农地流转形式;完善政策,制定法规,规范流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休闲农业补贴是政府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户作为休闲农业经营的主体,通过了解农户对休闲农业补贴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福建省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Logit模型,对农户参与休闲农业补贴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结果显示,57.41%的当地农户有意愿申请休闲农业补贴,农地面积、种植经验、受教育水平和休闲农业收入对农户参与休闲农业补贴的意愿有显著影响。政府制定休闲农业补贴政策时,应考虑本地的自然环境、农户的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适当提高补贴额度,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贫困山区农户的耕地流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更为有效的引导机制。【方法】基 于山西和顺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构建 Logistic 模型和 Tobit 模型。【结果】(1)研究 区耕地流转市场较为活跃,约 74% 的农户参与耕地流转,且转出行为发生率大于转入行为。(2)兼业人数、 劳动力人数、种植经济作物和农业保险均在 90% 以上水平显著影响农户转入耕地;户主年龄、家庭最高受教 育水平、人均年收入、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保险均在 90% 以上水平显著影响农户转出耕地。(3)贫困山区的 社会保障有效规避了耕地流转风险,活跃了耕地流转市场。【结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应针对农村发展合理进 行改革,在流入户提升耕作专业技能基础上,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在提升非农就业农户的文化 素养和非农就业竞争力基础上,鼓励其放开耕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9.
在农地大规模流转背景下,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增加农户农地投资对于农地质量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基于黑龙江、河南、浙江和四川4省农户调查数据,以秸秆还田单位面积投资作为保护性耕作投资指标,采用两步法IV-Tobit模型,分析不同农地类型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影响农户对转入地投资的因素,从而探讨产权因素在保护性耕作投资决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农地流转面积占比高达86.09%,发生农地流转的农户数占比也高达71.15%。土地流转契约具有以口头形式为主、约定年限短的特点。农户对保护性耕作投资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农户在自有地上的投资略高于在转入地上的投资,多投5.25元/hm2;农户在转入地上进行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投资比在自有地上少。此外,契约形式、是否约定年限、户主年龄、农户对政策了解程度、家庭劳动力数目、转出户是否要求土壤肥力保持对农户在转入地上的投资有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进程;做好保护性耕作的投资收益评价工作,以便为农户提供精准的农业补贴;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增强农户保护耕地的意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依赖性视角的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地流转具有深刻的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其空间依赖性对从空间视角优化现有土地政策意义重大。本文构建了农地流转行为的空间依赖性分析框架,将农地流转细分为2类流转契约、6类流转形式和4类交易主体,利用2009—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各类流转行为展开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其空间依赖性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空间依赖关系具有行为间的异质性,从全局层面看,只有书面缔约、转包、出租、转入农户、转入专业合作社及转入其他主体6种行为在地理空间权重下具有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2)流转行为的空间依赖关系存在时间变异性,书面缔约和转入农户行为的空间自相关性分别从2009年和2011年起逐渐增强,口头缔约和股份合作行为仅在2016年呈现显著的空间依赖性;3)书面缔约行为同时具有外生交互效应和内生交互效应,而转包、出租、转入农户和转入专业合作社行为仅通过外生交互效应相互影响;4)空间杜宾模型结果显示,所选影响因素对不同流转行为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不一致。农地政策制定与调整应关注不同流转行为的空间依赖特征及规律,更为精准地制定具有跨区域及省域化特点的农地流转政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家庭资源禀赋是影响着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重要因素,分析农户不同的家庭资源禀赋对其绿色生产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方法/过程]选取福建省福鼎市、安溪县、华安县等地的50个村庄共计458户茶叶种植农户进行入户调研,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的家庭资源禀赋对其绿色生产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12.
郝鹏飞  刘冬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48-19551
基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具有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意愿,但由于文化水平和家庭自营的限制、市场监测机制的不健全、技术指导的缺乏等原因,农民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能力不足。针对农户自身特点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户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的服务与管制职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缓解当前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的解决之道,利用甘肃省644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资源禀赋、社会规范对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并基于资源禀赋异质性视角探讨社会规范在影响农户绿肥种植意愿向行为转化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农户资源禀赋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抑制悖离现象。2)社会规范中,价值引导、互动内化和制度规范均负向作用于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可有效促进农户绿肥种植意愿向实际行为转化与落实。3)资源禀赋异质性下,社会规范仍对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悖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价值引导在高禀赋家庭中发挥的作用大于低禀赋家庭;互动内化中亲戚邻居采取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对低禀赋家庭影响较大,朋友是否采取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对高禀赋家庭行为有重要影响;制度规范中政府农业面源污染行为的处罚措施对低禀赋家庭的约束作用更强,政府专业化生产补贴对高禀赋家庭的激励作用更大。建议要重视因禀赋差异引起的农户不同生产行为,对低禀赋群体应采取对应机制。同时要加强社会规范的引导作用,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到绿肥种植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实行改革以来,重新确立了农户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农户再度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农户经济的微观决策,主要体现于农户收入在消费、储蓄、投资之间的分配,体现于多个投资项目选择和单个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上。制约农户经济增长的宏观因素主要是:非完善的土地制度,低发育程度的农村市场和供给不足的政府、社区社会化服务。引导、规范农户消费行为合理化,增强农户投资的活力,完善制约农户经济增长的有关制度、法规,刺激政府、社区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是促进农户经济增长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结合杭州市在扶持农户有机肥推广应用中的一系列政策,总结杭州市有机肥推广应用现状及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取得的成效,针对有机肥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农业主体不清晰、推广力度不够、社会化服务没有跟上、产品市场混乱等制约因素,从主体培育、制度建设、社会化服务扥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朱进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496-9499
分析了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在整体上存在的问题,如社会保障项目少、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地区差异显著等。指出这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弱化了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降低了市民化能力,抑制了市民化进程。因此必须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缩小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差异,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因素对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农户兼业分化经营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方法,调查问卷针对流域756个农户,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二值probit模型,分析流域农户兼业分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农户兼业分化程度的综合因素。【结果】 在排序模型中,性别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负向影响,年龄在10%及5%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正向影响,婚姻状况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劳动力人数在1%显著性水平上正向促进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农技培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兼职分化程度具有负向影响;图书室在10%或1%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正向作用,文化广场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负向作用,粮食补贴在10%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负向作用,邻里关系在10%或5%显著性水平上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负向作用;农户家庭生活满意度在1%的显著水平上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正向影响,农户环境满意度在10%显著水平上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负向影响。【结论】 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图书室、家庭生活满意度等因素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显著正向作用;性别、婚姻、农技培训、文化广场、粮食补贴、邻里关系、环境满意度等因素对农户兼业分化程度呈显著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晟镭炜  饶静  左停 《广西农业科学》2013,(12):2102-2106
【目的】探讨分析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化肥使用量的因素,为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化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北京郊区20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对影响农户使用化肥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产品商品化率、农产品的预期收入与农户施肥强度有显著正影响,农户受教育程度、土地属性、对环境的认知、测土配方技术和土壤深松技术推广、有机肥补贴政策对农户施肥强度有显著负影响。【建议】结合大都市在资本、市场、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户健康、环保方面的培训与宣传力度、加快土壤深松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强化有机肥补贴和供给政策,同时要加强农产品的标识管理、加快农产品认证制度建立,在引导或管理使农户科学合理施肥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目的】探讨分析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化肥使用量的因素,为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化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北京郊区20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对影响农户使用化肥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产品商品化率、农产品的预期收入与农户施肥强度有显著正影响,农户受教育程度、土地属性、对环境的认知、测土配方技术和土壤深松技术推广、有机肥补贴政策对农户施肥强度有显著负影响。【建议】结合大都市在资本、市场、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户健康、环保方面的培训与宣传力度、加快土壤深松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强化有机肥补贴和供给政策,同时要加强农产品的标识管理、加快农产品认证制度建立,在引导或管理使农户科学合理施肥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在江苏省南通、镇江、苏州、盐城市农村的实地调查,针对江苏省土地流转田块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小,操作不规范,流转体制不完善,非农就业流动性强、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农业大户经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田晓玉  卢青  周洁  陈伟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36-15637
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152户农户进行了调查,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经济背景、地貌类型、农民外出打工、家庭规模等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探讨不同条件下农户土地流转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