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亚洲梨火疫病(Erwinia pyrifoliae)是一种严重为害梨树的毁灭性病害,本文从其分布状况、寄主、危害及经济重要性、寄主植物经济重要性、传入与定殖可能性和风险管理难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其综合风险值R为2.52,属于特别危险的有害生物,并据此提出了防止其入侵为害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玉蜀黍霜指霉菌Peronosclerospora maydis在中国的适生性以及入侵风险,采用CLIMEX 2.0软件分析其适生性,用ArcGIS 10.2软件确定其适生范围和适生程度,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量化分析其入侵我国的风险等级。结果表明,玉蜀黍霜指霉菌在我国的适生范围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西南山地丘陵玉米种植区和南方丘陵玉米种植区,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省 (区、市)。玉蜀黍霜指霉菌作为专性寄生菌,可在玉米整个生长季侵染危害,经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分析并计算得到其风险综合评价值R为2.12,表明该病菌入侵我国的风险等级属高度危险,一旦入侵,势必对粮食安全、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建议加强检疫监测,严防该病菌入侵。  相似文献   

3.
蜜柑大实蝇是为害柑橘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有逐渐扩散的趋势,威胁柑橘产业发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蜜柑大实蝇入侵四川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其入侵四川的综合风险值和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蜜柑大实蝇入侵四川的综合风险值为2.20,属高度危险等级的检疫性害虫,急需加强检疫和监测力度,并制定预警管理系统,以保障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含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寄主植物的适应机制,用含不同浓度DNJ的人工饲料饲喂美国白蛾幼虫,测定饲喂后美国白蛾幼虫的死亡率、生长发育指标、营养效应指标和体内解毒酶活性。结果表明,浓度0.125%~2.000% DNJ处理6 d后,美国白蛾5龄幼虫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最高达52.50%。DNJ对美国白蛾的亚致死浓度LC25和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41%和1.80%。0.5% DNJ处理后美国白蛾幼虫总发育历期延长20.75%,幼虫总存活率、化蛹率、雄雌比和单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浓度0.125%~2.000% DNJ处理后美国白蛾幼虫相对取食量较对照显著升高,而食物转化率、食物利用率和相对生长率却低于对照,且随着DNJ浓度升高均逐渐降低。DNJ能诱导美国白蛾5龄幼虫中肠内细胞色素P450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3种解毒酶的活性,但每种酶的诱导模式不同。表明美国白蛾幼虫可能通过调节食物利用策略和激活解毒代谢等途径对一定浓度的DNJ产生生理适应。  相似文献   

5.
南美叶疫病(SALB)是世界橡胶种植中为害最重的病害。目前,该病仅在拉丁美洲部分地区发生,但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其传入东南亚乃至入侵我国的风险也在不断升高,有必要分析该病入侵我国的风险。在前期监测中国橡胶树病害工作基础上,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明确该病的分布状况,分析其潜在经济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及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情况,采用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南美叶疫病对中国橡胶产业的综合风险值R为2.38,属高度危险。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甲虫入侵贵州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甲虫是马铃薯等茄科作物上毁灭性的检疫性害虫。本文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马铃薯甲虫入侵贵州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在贵州具有大面积种植的寄主,入侵、定殖可能性大,风险管理难度大;其风险评估R值为2.23,在贵州为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因此应加强检疫管理,以防止其传入和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真菌有害生物——苹果球壳孢腐烂病菌Sphaeropsis pyriputrescens在中国的适生性以及入侵风险,采用专家评判的生物学建模方法确立了其适生性评判标准,运用ArcGIS软件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和适生程度;同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量化分析该病菌入侵我国的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苹果球壳孢腐烂病菌在我国具有很广阔的适生范围,中、高度适生区随季节变化明显。1—4月,中、高度适生区从南到北逐渐扩大;6月,高度适生区扩展到东北和新疆北部;9—10月,在苹果采摘前期和采摘期,苹果球壳孢腐烂病菌处于侵染活跃期,其高度适生区域面积最大,包含了陕西、河北、山东、甘肃、辽宁、河南、山西等我国苹果和梨主产区。按照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对15项评估指标进行赋值,计算所得风险综合评价值R为2.54,该病菌入侵我国的风险等级属特别危险。  相似文献   

8.
乳状耳形螺(Otala lactea(Müller,1774))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有害生物。应用生物气候相似距方法进行适生性研究表明,该螺可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适生,高度适生区主要包括新疆和长江以北地区以及西藏、四川、云南的局部地区或零星地区;危险性评价显示,该螺的综合风险值R为2.51,属于特别危险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极高。乳状耳形螺在中国无分布,加强对该螺的检疫是防御其入侵中国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外来入侵物种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及其风险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外来杂草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的起源和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经济和生态影响及其控制管理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综述。根据生物生态学特性、潜在风险及管理控制的难度等指标,初步建立了外来杂草的风险评估体系。应用该体系对三裂叶豚草进行了风险评估,得出其风险值为83,属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木虱是原产于北美的重要害虫,近年研究表明该虫能传播马铃薯毁灭性病害———马铃薯斑纹片病其病原菌为(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olancearum,简称Lso),因而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特别关注。迄今为止,该虫及其所传病害在我国尚未有分布,均是我国关注的具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2017年,我国广州、上海口岸首次从进境货物中截获Lso。目前,我国口岸尚未截获马铃薯木虱,但是鉴于其本身和所传带病害的重大危害性,有必要明确马铃薯木虱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和传入风险。本文采用生物学动态仿真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和适生程度,同时对该虫传入我国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其入侵风险等级,为有害生物检疫和国门把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木虱在我国有很广阔的适生范围,中、高度适生区所占的面积大。其中高度适生范围有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东以及四川东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东部、辽宁南部等地区,其入侵风险R值达到2.37,属高度危险等级。建议将马铃薯木虱列入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录,口岸监管部门应严格检疫。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迁飞路径与虫源地,基于2021年湖南省60个县(市、区)的高空测报灯诱集数据及性诱捕数据,通过HYSPILT分析平台分析其迁飞轨迹及虫源地,同时使用NCL气象软件分析2021年草地贪夜蛾迁飞期间的天气背景,获得草地贪夜蛾在湖南省的迁飞路径。结果表明,2021年3月下旬最早在湘西南(怀化市)发现草地贪夜蛾,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草地贪夜蛾大规模迁入期。草地贪夜蛾主要经西、中、东3条路线迁入湖南省,西线以贵州省为主要虫源地,中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主要虫源地,东线则以广东省为主要虫源地。草地贪夜蛾迁出路径由湘西南迁向湘东北直至迁飞出省,最远可达江苏省沿海地区。结合迁飞轨迹与水平风场分析发现,由东太平洋以及孟加拉湾的热带及亚热带暖湿气流提供的运载气流是草地贪夜蛾迁飞的重要条件。2021年湖南省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整体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小部分分布在广东省。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近年来江西省二化螟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本研究采用人工饲料浸药法测定2017—2019年江西省13个县(市)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和杀虫单的抗性。结果表明,13个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整体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其中有11个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整体为上升趋势,在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水平增加的种群中,都昌种群的抗性倍数从2017年的44.1倍上升至2018年的65.1倍,在2019年激增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283.5倍,为供试种群的最高抗性倍数。13个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整体为中等偏下,在对阿维菌素抗性水平增加的种群中,南昌种群的抗性倍数最高,2017—2019年分别为74.8倍、108.7倍和80.6倍。13个二化螟种群对三唑磷的抗性水平整体为中等偏下,其中新干、永修、万安、大余、上高和都昌这6个种群对三唑磷的抗性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其他7个种群对三唑磷的抗性水平为波动性变化,偶有下降。13个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的抗性水平整体为中等偏下并且有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大余、永修、泰和、会昌、新干和上高这6个种群对杀虫单的抗性水平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他7个种群对杀虫单的抗性水平则为波动性上升趋势。建议限制氯虫苯甲酰胺的使用次数,在抗性水平高、田间防治效果差的地区暂停使用双酰胺类杀虫剂;此外,应减少阿维菌素的用量,轮换使用三唑磷和杀虫单。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草地螟对产卵寄主的选择性,为改善其测报、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8年8月在河北康保对草地螟的产卵寄主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主要结果为:在所调查的9科23种植物中,查到有草地螟产卵的有7科13种。成虫对禾本科的大画眉草[Eragrostis cilianensis(All.)Link ex Vignolo-Lutati]具有显著的偏好。大画眉草的单株着卵量、有卵株率、卵密度及相对着卵量均显著高于藜(Chenopodium album Linnaeus)等其他产卵寄主的对应值,并比藜上的对应值多10倍到100倍以上。对此次草地螟成虫主要选择大画眉草产卵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西北旱作冬小麦干旱风险管理水平,选用甘肃省41个气象站1971—2016年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甘肃省冬小麦农业生产相关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建立了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用Arc GIS对甘肃省冬小麦进行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高危险区和次高危险区主要位于陇中北部、陇东北部和陇南南部;高暴露区和次高暴露区集中在陇东和陇南地区;高脆弱区和次高脆弱区主要位于陇东大部;次低防灾能力区和低防灾能力区位于陇东大部和陇南北部。甘肃省冬小麦高风险区分布于庆阳市北部和陇南市南部,次高风险区和中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陇东大部、陇中北部和天水市北部,省内其余冬小麦区属于次低和低风险区。该研究成果将为甘肃冬小麦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Walker)),俗称南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经济性实蝇,被河南省列为补充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以诱蝇酮为引诱剂,自2013年至2017年在河南省9个地市27个监测点针对南亚果实蝇成虫开展了诱捕监测,并进行了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信阳、三门峡、南阳诱到南亚果实蝇成虫较多;南亚果实蝇在河南的发生高峰期在7―9月份,与寄主植物的结实挂果期基本一致。本研究能够为河南省南亚果实蝇入侵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的天敌种类,探究美国白蛾天敌复合体的组成以及天敌复合体中不同种群间的互作关系,为开展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本研究自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对中国沈阳地区的美国白蛾天敌开展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沈阳地区有33种美国白蛾天敌,其中,寄生性天敌14种,捕食性天敌19种。在国内首次发现锦州细颚姬蜂Enicospilus kigasirae(Uchida)、黄须盆地寄蝇Bessa remota(Aldrich)和黑须菲寄蝇Phebellia nigripalpis(Robineau-Desuoidy)3种天敌可以寄生美国白蛾幼虫。通过对美国白蛾各世代和虫态的天敌多样性等指标分析发现,沈阳地区美国白蛾天敌复合体优势种群由高到低为白蛾聚集盘绒茧蜂Cotesia gregalis Yang et You,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 concinnata(Meigen),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美国白蛾天敌复合体各世代与虫期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天敌复合体在幼虫期复合程度较高,并且在第2代幼虫期复合程度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7.
The fall webworm, Hyphantria cunea (Drury) (Lepidoptera: Arctiidae), is a major invasive pest in China, where it seriously threatens fruit and ornamental trees and windbreak systems. An auto-contamination trap-strips system was designed to disseminate Beauveria bassiana for biological control. The standard trap consisted of a yellow or green trap with a width no larger than 30 cm and with B. bassiana inside it. Therefore, the trap-strips provided an appropriate microenvironment for the fall webworm to pupate, and an acceptable humidity for B. bassiana to infect and reproduce. The average infection rates of the trap-strips systems were more than 90%.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d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how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is pest can be conducted efficiently and economically.  相似文献   

18.
When faced with a large species pool of invasive or potentially invasive alien plants, prioritization is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focusing limited resources on species which inflict high impacts, have a high rate of spread and can be cost‐effectively managed. The prioritization process as detailed within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tool to assess species for priority for risk assessment (RA)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incorporate the requirements of EU Regulation no. 1143/2014. The prioritization process can be used for any plant species alien to the EU, whether currently present within the territory or absent. The purpose of the prioritization is to act as a preliminarily evaluation to determine which species have the highest priority for RA at the EU level and may eventually be proposed for inclusion in the list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of EU concern. The preliminary risk assessment stage (Stage 1), prioritizes species into one of four lists (EU List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EU Observation List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EU List of Minor Concern and the Residual List) based on their potential for spread coupled with impacts. The impacts on native species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related ecosystem services are emphasized in line with Article 4.3(c) of the Regulation. Only those species included in the EU List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proceed to Stage 2 where potential for further spread and establishment coupled with evaluating preventative and management actions is evaluated. The output of Stage 2 is to prioritize those species which have the highest priority for a RA at the EU level or should be considered under national measures which may involve a trade ban, cessation of cultivation, monitoring, control, containment or eradication. When considering alien plant species for the whole of the EPPO region, or for species under the Plant Health Regulation, the original EPPO prioritization process for invasive alien plants remains the optimum tool.  相似文献   

19.
彭龙慧  王柏林 《江西植保》2012,(1):74-77,84
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称PRA)原理为依据,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对江西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估,认为松材线虫在江西符合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地理分布管理标准.江西具备松材线虫生存及蔓延扩散的寄主植物、传播媒介和环境条件.松材线虫随松类植物及产品的调运从境外传入江西后具有蔓延扩散并暴发成灾的潜在风险,对江西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及风景名胜区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提出了降低松材线虫病风险的管理措施,供江西有关林业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