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政  王玉  郝利民 《北方园艺》2012,(11):113-116
为了提高灰树花胞外多糖的产量,应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灰树花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对模型方程的响应曲面图及其等高线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菌发酵产糖的优化培养基(g/L):KH2PO42、MgSO41、VB10.02、麦麸50、葡萄糖20、玉米浆23.8、玉米粉19.7、豆饼粉5.2。在该培养基下胞外多糖产量为2.44g/L,比优化前的培养基产量提高了75.22%。  相似文献   

2.
培养基优化提高灰树花菌丝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缩短灰树花菌种扩培的时间,缩短灰树花的培养周期,以马铃薯、葡萄糖、蛋白胨、KH2PO4、VB1为因素,设计L16(45)正交实验,对灰树花液体菌种的最优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液体菌种制作的培养基为(g/L):马铃薯200,葡萄糖24,蛋白胨2.5,KH2PO41,VB1 0.005;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灰树花菌丝干重由原始培养基的26 g/L提高到35.4 g/L。  相似文献   

3.
研究培养基的成分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糖、葡萄糖、麦芽糖、玉米粉、豆饼粉、酵母膏、麸皮和蛋白胨有利于桑黄的生长。桑黄适宜生长的葡萄糖浓度15~30g/L,蛋白胨浓度15~25g/L。进一步的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桑黄深层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成(g/L)为:葡萄糖10,玉米粉20,麸皮10,豆饼粉5,此培养条件下桑黄摇瓶发酵菌体生物量为(21.66±0.5)g/L。  相似文献   

4.
对灰树花液体发酵及多糖提取相关工艺进行优化研究。试验优选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豆饼粉0.75%,玉米粉2.5%,葡萄糖2.5%,蛋白胨1%,KH_2PO_40.1%,MgSO_4 0.05%,VB_1 0.001%,水1000 m L,p H自然。接种量10%,140 r/min,26℃培养,100 L罐发酵120 h,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为21.97 g/L,灰树花粗多糖的总产率达到3.29 g/L。灰树花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采取超声辅助结合水提法提取灰树花粗多糖,效果较好:在料液比1∶10,25℃超声提取30 min后,进行水提;温度100℃,提取1.5 h,浓缩后醇沉制备粗多糖提取物。试验中粗多糖的提取率达到85%,提取物中粗多糖纯度达到65%。  相似文献   

5.
蒙古口蘑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菌株Q97的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摇瓶发酵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豆饼粉 30 g/L,蔗糖 50 g/L,K2HPO4 1 g/L,CaCO3 1 g/L,pH自然,最佳发酵周期为13 d.在上述条件下发酵,最大生物量达到30 g/L,胞外多糖量达到100 mg/L以上.  相似文献   

6.
对卫星灵芝2号菌株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豆饼粉1.5%,酵母膏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VB11片/L,pH6.0。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发酵周期48h、接种量10%,装液量100m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29℃,初始pH6.0。发酵条件优化后,菌丝体干重可达1.63g/100mL。  相似文献   

7.
以灵芝多糖的得率为响应值,结合相关性分析及正交优化法,设计出灵芝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试验结果表明:灵芝发酵过程中,p H的变化与灵芝菌丝生长速度相关,但与灵芝多糖得率不相关。而灵芝菌丝球数、菌丝体生物量与灵芝多糖得率都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分别是0.789和0.829。以蛋白胨为基础培养基,黄豆粉、酵母泥可获得最高的灵芝多糖喷雾干燥粉,分别为2.24 g/L和1.89 g/L,玉米粉、麸皮表现一般,中药渣(黄芪、甘草、金银花)效果较差。经正交优化,最优培养基配方为:黄豆粉10 g/L,酵母泥5 g/L,葡萄糖10 g/L,添加KH2PO4 1 g/L,Mg SO4·7H2O 0.5 g/L。100 L发酵罐验证试验(26℃、发酵72 h),最终收获灵芝多糖喷雾干燥粉130 g(得率4.9%)。  相似文献   

8.
以秦巴山区黑木耳菌株‘神农A8’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设计对黑木耳液体种培养基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黑木耳液体种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牛肉粉,葡萄糖浓度、牛肉粉浓度以及KH2PO4浓度对菌丝生物量影响较大,优化得到黑木耳液体种培养基的配方是2.16%葡萄糖、0.48%牛肉粉、15%马铃薯、0.33%KH2PO4、0.1%MgSO4·7H2O,菌丝生物量的预测值为11.11g/L,采用上述优化的黑木耳液体种培养基进行验证性试验,测得菌丝生物量为11.37g/L,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34%。因此,说明响应面法优化黑木耳液体种培养基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白灵侧耳深层培养及栽培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试验不同碳源、氮源对白灵侧耳液体发酵的影响基础上,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发现当培养基的组成为玉米粉1 % ,豆饼粉0 .5 % ,蛋白胨0 .5 % ,葡萄糖2 % ,酵母膏0 .2 % ,KH2 PO4 0 .1 % ,MgSO4 ·7H2 O 0 .1 % ,在2 4℃、1 80r/min的条件下培养4d ,菌丝体鲜重可高达451g/L。用于液体菌种的最佳种龄为88h ,且出菇正常,发菌期缩短1 / 3。  相似文献   

10.
红菇深层培养营养因子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健  甘耀坤 《食用菌》2007,29(2):21-22
采用摇床方式培养,对红菇进行了深层培养基础培养基的筛选和营养因子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红菇深层培养的最适基础培养基配方是马铃薯200g/L,蔗糖20g/L,蛋白胨5g/L,KH2PO43g/L,MgSO41.5g/L;深层培养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无机盐为ZnSO4;维生素为VB2。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细脚拟青霉液体发酵培养基3种主要组分马铃薯、葡萄糖和蛋白胨对其生物量与发酵液有机粗提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为400g/L的土豆,11g/L的蛋白胨和40g/L的葡萄糖时,细脚拟青霉菌丝体生长较佳,其菌体生物量可达30g/L;培养基成分为200g/L的土豆,8g,L的蛋白胨及40g/L的葡萄糖时,其发酵液有机粗提物量较高,可达36mg/L。  相似文献   

12.
加镧液体培养灰树花菌丝富集有机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La)对灰树花菌丝体富集有机硒的影响.结果表明,镧对灰树花菌丝富硒有促进作用,当玉米培养基中镧添加浓度为100 mg/L时,菌丝产量和有机硒转化率最高.借用正交试验表设计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马铃薯培养基,培养时间8 d,镧和硒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0 mg/L和50 mg/L,在此条件下,菌丝产量19.52 g/L,硒转化率达16.48%.  相似文献   

13.
利用7 L发酵罐发酵桑黄(Phellinus linteus),研究不同温度对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前期,26℃是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生产的最适温度,而在发酵后期,23℃是产物积累的最适温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在发酵过程中0~60 h发酵温度为26℃, 60~120 h发酵温度为23℃,得到的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分别为(8.92±0.90) g/L和(95.25±4. 91) mg/L,比23℃恒温培养提高了58.8%和12.7%。根据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消耗情况,进一步对发酵培养基所含主要成分的比例进行调整,最终发酵培养基组成(g/L):27. 5葡萄糖、10玉米粉、5.0麸皮、2. 5豆饼粉、0.15 MgSO_4·7H_2O、3 KH_2PO_4,并用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发酵桑黄,得到的最大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9.97±0.71) g/L和(94.03±5.33) mg/L。本实验结果可为工业化生产桑黄菌丝和胞外多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用不同碳氮源组合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日引1号杏鲍菇菌丝球和不同菌龄的一级菌种在相同条件下对其进行液体培养试验,以菌丝体的生物量和菌丝球直径大小为指标,初步确定杏鲍菇(日引1号)的液体制种条件。培养温度为27℃,转速为140r/min,培养时间为5d的条件下,试验对比在用马铃薯,麦芽糖,蛋白胨和黄豆粉,葡萄糖,豆饼粉以及小米粉,蔗糖,豆饼粉这三种碳氮源组合的培养基培养出的菌丝体的生物量和菌丝球直径大小,得出较为适合的碳氮组合的培养基为小米粉2%,豆饼粉2%,蔗糖2%,酵母膏2%,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VB15mg。而用于接种的接种菌块的菌龄宜小不宜大。  相似文献   

15.
以灵芝和覆盆子为试材,通过L18 (37)正交实验设计对灵芝发酵生产覆盆子黄酮基础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发酵生产覆盆子黄酮的基础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0 g/L,黄豆粉15 g/L,玉米粉50 g/L,酵母膏1.0 g/L,KH2PO4 0.9 g/L,MgSO4·7H2O 0.2g/L,VB10.01 g/L,此培养基条件下,灵芝发酵覆盆子后黄酮含量达到4.58 mg/g,与对照组(不接种灵芝)相比含量提高96.57%.  相似文献   

16.
猴头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因素试验对猴头菇液体菌种发酵的碳源、氮源、复合氮源和其它因素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L16(45)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确定优化后的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蛋白胨,复合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复合维生素为麸皮水;优化的发酵培养基(g/L)为:葡萄糖22,蛋白胨0.2,酵母膏0.5,KH2PO5,MgSO4.7H2O 1。使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猴头菇的产量显著提高,由5.12 g/L提高到11.84 g/L。  相似文献   

17.
李佳  徐志祥 《食用菌》2014,(1):68-70
采用灰树花发酵匀浆滤液为主要原料,研究灰树花保健饮料的生产工艺、配方和稳定性等。结果表明:灰树花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为PDA培养基,附加葡萄糖3%,玉米粉3%,黄豆粉3%,KH2PO40.1%和MgSO40.05%;正交试验结果显示,灰树花保健饮料的最佳配方为60%灰树花发酵匀浆滤液,附加复合甜味剂6%、酸味剂0.3%,稳定剂的最适添加量为果胶0.03%、海藻酸钠0.06%和CMC-Na 0.04%,此时饮料风味最佳、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8.
棕色蘑菇菌丝液体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棕色蘑菇MC441为试材,从5种发酵培养基中选择出最适合棕色蘑菇菌丝生长的麸皮培养基作为初始发酵培养基,并采用L9(34)正交实验对该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为棕色蘑菇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为麸皮120g/L、葡萄糖15g/L、蛋白胨2.0g/L。在最适条件下,棕色蘑菇的菌丝量提高到17.39g/L。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2020,(1)
针对天津七里海野生苇蘑(Hygrophoropsis sp.)菌株继代培养过程中易老化以及采用常规方法菌株保藏难度大的问题,以PDA综合培养基为基础,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其菌株保藏培养基进行系统优化。结果表明最适继代培养基:葡萄糖10 g/L,马铃薯(浸提液)200 g/L,MgSO_4·7H_2O 1.5 g/L,KH_2PO_43 g/L,琼脂粉20 g/L,VB_10.01 g/L,稻草粉2.5 g/L,稻草(浸提液)25 g/L,芦苇腐殖质5 g/L。菌株29℃培养39 d,菌落直径可达6.33 cm且未见老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灰树花深层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灰树花进行液体深层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以玉米粉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添加无机盐KH2PO4、MgSO4、CaCC3和少量的琼脂最适合灰树花菌丝的生长。培养液pH6,转速160r/min,培养温度为25℃条件下,菌丝生物量达到150.5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