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生稻又称杂草稻、红米杂稻、自生稻等。近年来,随着农场轻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野生稻的发生有逐渐蔓延之势,范围逐渐扩大。野生稻不仅产量低,稻米品质差,而且与普通水稻争光、争肥、争生长空间,严重影响栽培水稻的正常生长,已逐渐成为农场水稻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上海海丰农场种子繁育基地为例,阐述江苏沿海地区野生稻的发生现状以及防治措施,为农场大面积野生稻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立野生稻原地自然保护点已刻不容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普通、药用、疣粒三种野生稻资源具有的多种多样可开发利用的优良特性,是水稻育种极其珍贵的种质。目前我国野生稻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野生稻处于濒危状态,原地自然保护野生稻资源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野生稻资源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近年来人们在野生稻优异性状鉴定方面的最新成果,回顾野生稻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展示利用野生稻宝贵基因的几种有效可行方法。为野生稻这一宝贵基因源的利用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缘野生种,可为栽培水稻育种提供重要的抗病、抗虫、耐旱、耐寒等抗逆基因,是水稻品种改良的宝贵基因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及气候环境变化,野生稻居群数量和分布面积正急剧减少,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损失难以估量。虽然近年来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野生稻种质的优异基因发掘、育种应用以及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综合分析目前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未来野生稻保护与利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雷驰  刘丽 《作物研究》2006,20(2):187-189
野生稻原生境保护是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野生稻中的有利基因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和生长特性,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湖南野生稻原生境的状况调查,提出了保护野生稻原生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垦殖与稻作》2004,(B04):15-15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拥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三个品种,其中蕴藏的优异基因非常丰富,是我国提高水稻生产能力的战略性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水稻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通过利用野生稻资源,目前我国的水稻生产水平获得了迅速提高,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农业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说,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和开发野生稻资源最早、最成功的国家。我国具有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水稻育种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中利用水稻基因资源、特别是野生稻遗传基因资源改良没有野生稻就没有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1973年,“杂交稻之父”袁隆平利用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普通野生稻,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掀起了水稻生产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野生稻里寻找失落的“宝藏”?各种优异基因、野生稻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成了水稻育种领域的竞争焦点之一。根据2002年资料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307项有关水稻生物技术的专利获得批准,其中相当部分是来自对野生稻的研究成果。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野生稻遗传资源对我国的水稻育种、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利用野生稻资源,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的高效高产水稻新品种的条件比任何时候都完备。首先从经济价值考虑,巨大的市场已经存在。据最新资料统计,仅在亚洲,对水稻的需求量到2010年就将增长25%,这意味…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拥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三个品种,其中蕴藏的优异基因非常丰富,是我国提高水稻生产能力的战略性生物资源。我国野生稻分布范围广泛。南起海南岛,北至江西省东乡县,东到台湾省,西达云南盈江县都有野生稻分布。有些野生稻是我国特有的,如世界上分布最北的东乡野生稻具有世界罕见的耐冷基因,开发利用价值巨大。1973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稻资源培育出了世界闻名的杂交水稻。这表明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可产生许多优质新品种,创造粮食生…  相似文献   

10.
野生稻资源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近年来人们在野生稻优异性状鉴定方面的最新成果,回顾野生稻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展示利用野生稻宝贵基因的几种有效可行方法。为野生稻这一宝贵基因源的利用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早熟呈不完全显性的杂交水稻新不育系早显A的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非洲长药野生稻与柳州野生稻杂交转育,育成了早显A新不育系。利用这一种质资源导入其他育种材料,将实现早熟基因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从而可克服杂交水稻早熟性与丰产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普通野生稻耐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缘种,含有许多特异基因,耐冷性突出,有利于耐冷性水稻品种的培育。综述了普通野生稻耐冷基因的定位与克隆、耐冷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及其在水稻耐冷性改良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对今后普通野生稻耐冷性相关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垦殖与稻作》2004,(B04):35-3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水稻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通过利用野生稻资源,目前我国的水稻生产水平获得了迅速提高,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湖南野生稻的生境及其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地处南岭以北,我国水稻学家长期以来认为在我省没有野生稻资源分布。为了普查我省野生稻资源,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于1982年组织了湖南省野生稻普查组,在全省广泛开展了野生稻资源调查。于当年底,在湖南的江永县第一次发现了野生稻资源,继而在更北的茶陵县又发现了野生稻分布。经植物分类学鉴定,这两地分布的野生稻均与华南普通野生稻的特征特性相似,湖南野生稻为禾本科稻属普通野生稻种(Oryza  相似文献   

15.
水稻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19个不同的探针/限制性内切酶组合,测定了8个不同基因型水稻间的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结果表明:RFLP在水稻中普遍存在,同一亚种内的RFLP较少,而在不同亚种间则较大;栽培稻与野生稻间的RFLP较多,而以粳稻和野生稻之间RFLP最多,达58%-68%。用IBM /PC计算机分析了这些基因型之间的遗传距离,粳稻和籼稻可明显地分成二组,野生稻与籼稻的亲缘大于与粳稻的亲缘。具有广亲和能力的爪哇型品种Ketan Nangka偏向籼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水稻的耐盐性,本研究通过测试5个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的耐盐性,发现材料E11-9苗期耐盐性显著优于耐盐品种韭菜青。利用长雄野生稻E11-9对亚洲栽培稻海南红米进行耐盐性改良,创制了1个苗期至孕穗期耐盐性明显增强的株系CXZH,表明非洲长雄野生稻E-119在改良亚洲栽培稻耐盐性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海南3个不同居群的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的花粉育性进行了观察研究,并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了转基因水稻花粉在不同居群的普通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和在花柱内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以转基因水稻为对照,3个不同居群的野生稻相互之间花粉可育率在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转基因水稻花粉能在3个居群的普通野生稻的柱头上萌发并能到达胚珠,二者杂交亲和,同时发现,花粉管进入三亚居群胚珠的数目比儋州、万宁居群的数目多,说明相对于儋州、万宁居群来说,三亚居群与转基因水稻的杂交亲和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野败型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成以来,杂交水稻在各地被广泛应用,比常规稻普遍增产二成以上。近年来,由于不育系细胞质源单一,加上有的杂交组合使用多年,出现了抗性衰退和产量降低的现象。开发新的不育系种质资源,丰富杂交组合类型,是杂交水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资料表明,能导致水稻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有多种类型,且不同类型野生稻的细胞质特性存在差异。我们选用印度野生稻为母本;与新的保持系材料杂交、回交,选育印野细胞质型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9.
以栽培稻品种粤香占为受体亲本,利用杂交、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以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群体。该群体由20个编号的9个单片段代换系构成。这9个单片段代换系分别分布在水稻的第1、2、3、10和11染色体上,代换片段长度为8.1~23.8cM,总长度为152.7cM,平均长度为17.0cM,代换片段对水稻基因组的覆盖总长度为136.1cM,覆盖率为7.5%。构建以高州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为发掘和利用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有利基因提供了理想的试验材料,为进一步开展高州普通野生稻的遗传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蓐稻老百姓叫“野生稻”,但实际并不是野生稻,有关专家认为,蓐稻是栽培稻的一种退化变种,形似水稻,对水稻危害非常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海林市传播蔓延,目前已传播蔓延到牡丹江、鸡西、虎林、密山、松花江等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一近几年,传播速度较快.传播面积较大,危害较重,如果放任不治将会传播蔓延到全省各地,对全省水稻生产带来极大的不利,本文着重介绍了蓐稻的形态及生理特征,并叙述了其传播蔓延的途径及原因,具体阐述了防除蓐稻传播蔓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