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宜宁夏地区日光温室生产的保温被,选用PE 4层黑色针织毛毡(1号)、PE 3层黑色针织毛毡(2号)、镀铝膜保温被(3号)及宁夏常用无纺布保温被(CK)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种保温被对日光温室气温和土温的影响,以期减少日光温室前屋面散热量,提高温室冬季保温性。结果表明:晴天时1号保温被夜间气温、地温与CK形成显著性差异;阴天时1号夜间气温、地温与2~3号及CK形成显著差异。1~3号及CK在极端天气下最低温度平均值为3.7、3.4、3.3、3.1℃,≤5℃平均延续时长为3.9、4.2、4.4、4.6 h,节能率为3%、2%、1%。试验期间,1~3号及CK温室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4.6、13.6、13.0、12.6℃,夜间平均地温为17.5、16.6、16.1、15.6℃,1号保温性最佳,2号、3号次之,CK最差。  相似文献   

2.
苏雄  李建明 《北方园艺》2015,(19):47-53
以新型双屋面日光温室和传统的4种日光温室进行性能对比研究,选取了2012年12月21日(冬至日)、12月23日(典型晴天)、2013年1月19日(典型阴天)和2014年1月21日16:00至1月22日14:00的试验数据,进行室内光照强度、气温、地温、相对湿度以及造价、空间、寿命等性能分析。研究新型双屋面日光温室的性能,为广大种植户寻求一种优化的温室结构。结果表明:新型日光温室与3种砖墙日光温室平均相比,室内平均气温提高了1.3℃,室内平均地表下0.1m处地温提高了1.7℃,室内平均光照强度降低了1.25%,室内平均相对湿度提高了3.98%;新型日光温室与寿光式土墙日光温室相比,室内平均温度降低了2.0℃,室内地温降低了0.2℃;新型日光温室造价较3种砖墙日光温室造价平均降低了38.68%,较寿光式土墙日光温室造价降低了9.12%;新型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较砖墙温室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了9.17%,较寿光式土墙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提高了44.01%。新型日光温室较砖墙温室温度高,相对湿度高,光照强度接近,跨度大,寿命优于土墙和砖墙温室;是一种优化的温室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内保温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在日光温室后墙(37墙)加装间距0.4 m的水管(直径0.1 m、长3 m)共28根,蓄热水管总体积0.66 m~3,研究蓄热水管对日光温室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加装蓄热水管后,晴天时温室内最低气温可提高2.3℃,阴天时提高0.6℃,后墙距墙体内表面0、10、20 cm处最低温度均高于对照,墙体的保温性能明显增强。1月试验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分别提高了5.22、0.71、1.36℃。连续不良天气(3 d)条件下,加装蓄热水管能将日光温室土壤(20 cm)日最低温提高2.6~3.1℃;连续晴天(3 d)条件下能提高2.0~3.7℃。可见,加装蓄热水管明显地改善了温室内的热环境,提高了日光温室的太阳能热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温室气温与地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省双城市进行小气候观测试验,研究了日光温室内气温和地温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天气条件下室内外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温波动幅度小于气温波动幅度,且地温波动滞后于气温,但二者变化趋势一致;温室内气温和地温的日最高值变化幅度大于最低值,气温日较差大于地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对温室升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辽阳型日光温室结构特殊,由镀锌钢架和草墙组装而成,代替了传统日光温室的厚土墙,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破坏耕作层,利于作物生长。现通过对辽阳型与白银型日光温室2012年和2013年12月和1月的气温、地温和湿度等环境参数的比较,分析了辽阳型温室的温、湿度特点,以期为该类型温室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辽阳型温室平均最低温度比白银型温度低1.2℃和0.8℃;吸热阶段,辽阳型平均每小时升温4.8~5.3℃,而白银型平均每小时升温3.8~4.7℃;辽阳型温室湿度比白银型温室高3.9%~8.6%,2个温室的地温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葡萄促早栽培休眠期和生长期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海娣  张亚红 《北方园艺》2010,(15):177-182
对宁夏银川地区日光温室促早栽培葡萄休眠期至果实成熟期温度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葡萄休眠期采取低温集中处理,可以延长打破葡萄休眠的有效低温(0~7.2℃)时数,但夜间应将棚室风口开小或者关闭。采取低温集中处理,可以使温室内地温不会下降很快,升温后地温仅比气温延迟1 d达到10℃以上,满足葡萄根系生长和冬芽萌发需求;葡萄初花期至盛花期和浆果生长期至成熟期温室内平均气温分别为16.1~20.0℃、19.9~22.3℃,对于葡萄开花期和浆果成熟期的最适温度来说,气温略低;葡萄萌芽生长期到浆果生长期,日光温室内的最高气温达到29.8~40.4℃,最低气温为3.7~8.5℃,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应注意通风降温,夜间注意保温。  相似文献   

7.
李树保护地栽培为果树创造了与外界不同的温度环境条件 ,只有充分了解其变化规律 ,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才能更好的满足李树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要 ,获得高的产量和效益。1 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特点1 .1 气温1 .1 .1 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晴天即使在严寒的冬季 ,白天棚内气温仍可达到 2 0~ 30℃ ;阴雨天棚内气温较低 ,室内外差异不大。一天中上午 9时至 1 1时 ,气温上升速度最快 ,每小时可升高 7~ 1 0℃ ,棚内最高温度出现在 1 3时 ,1 4时后棚温又开始下降。1 .1 .2 受管理状况的影响 管理精细 ,保温措施好的日光温室 ,昼夜温差小 ,温…  相似文献   

8.
宁夏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环境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环境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2种设施条件下室内空气温湿度和15cm土壤温度,以促进当地设施农业发展。结果表明:从室内气温上看,日光温室气温高于塑料大棚;晴天二者日均气温相差2.3℃,但差异不显著;阴天二者相差2.2℃,差异显著。从季节变化来看,也是日光温室气温高于塑料大棚的温度;从室内土壤温度上看,日光温室土壤温度高于塑料大棚土壤温度;晴天二者日均土温相差1.2℃,差异显著;阴天二者相差2.6℃,差异显著。从室内湿度上看,晴天日光温室平均湿度大于塑料大棚空气湿度,二者平均值分别为73.4%、70.2%;阴天也是日光温室空气湿度大于塑料棚空气湿度,均值分别为81.4%、76.0%,但差异均不显著。从季节变化来看,整个试验期日光温室空气湿度平均为68.2%,塑料大棚为72.1%,二者结论相反,这与温室管理无法统一有关。  相似文献   

9.
连续3 a研究了免耕生草对云南高原山地栽培魔芋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与魔芋的年生长发育周期各阶段的最适温度相吻合;免耕生草改变了土壤热量交换层(地表层)的性质,具有气温升高时减缓地温上升和降温时延缓温度下降的双向动态调控作用,调控幅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随气温的下降而加强;降低了日较差,增强了同一土层温度的稳定性,其调控幅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观察时刻表现出13:00>19:00>7:00的规律;显著地降低了有害高温的出现次数,明显地降低了持续高温期的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0.
山东寿光半地下式日光温室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9月~2010年5月对山东寿光地区半地下式和地平式日光温室主要生态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内昼夜气温变化范围为14.8~40.6 ℃,地温19.0~25.0 ℃,平均值1月最低,5月最高;空气相对湿度42.6 %~97.7 %,平均值1月和3月较高,5月最低。不同时期气温和地温的昼夜变化规律相似,气温每天5:30~7:30最低,12:00~13:30最高;地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8:30~10:30和17:30~20:00。相对湿度的昼夜变化趋势与气温相反,12:00~15:00最低,7:00~9:00最高。测定期内半地下式日光温室白天的光量子通量密度变化范围为211.0~1 304.7 μmol?m-2?s-1,CO2浓度为207~1 219 μl?L-1。晴天光量子通量密度先升高后降低,而CO2浓度则先降低后升高,峰值和谷值出现在11:00~14:00。与地平式相比,半地下式日光温室的气温、地温、相对湿度较高,光量子通量密度和CO2浓度差异不大。一天中气温高于35 ℃和相对湿度高于90 %的时间较长,气温低于20 ℃和相对湿度低于70 %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1.
日光温室地温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东省莱芜市2007~2011 年冬季(12 月至翌年2 月)日光温室内、外气象观测资料,
分析了晴天、多云天、阴天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室内外气象要素的关系;以
温室内、外气象要素为启动因子,构建了未来3 d 10 cm 逐时地温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温室内地温与气
温关系密切,其中当日及前期室外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对10 cm 逐时地温影响较大;未来3 d 10 cm 逐时
地温预报模型中,晴天、阴天、多云天预报模型RMSE(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7、0.6、0.8 ℃,阴天预
报模型精度较晴天、多云天高;00:00~07:00、08:00~17:00、18:00~23:00 3 个时段预报模型
RMSE 分别为0.6、0.7、0.6 ℃,00:00~07:00、18:00~23:00 时段预报模型精度较08:00~17:00
时段高;未来1、2、3 d 预报模型RMSE 为0.5、0.6、0.8 ℃,预报精度随预报时效延长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以甜瓜为试材,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日光温室内3种不同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环境以及3种环境下不同补充灌溉量对厚皮甜瓜生理特性、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条件下,日平均温度19~33℃,相对湿度69%~78.68%处理较日平均温度14~27℃、相对湿度60%~85%或16~30℃、65%~90%处理,单株产量提高,而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果实的VC、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及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14~27℃,60%~85%处理下果实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最高。在相同环境下,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甜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果实的VC、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逐渐降低。综合甜瓜产量与品质考虑,认为在日平均温度14~27℃,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60%~85%的环境条件和补充蒸腾蒸发损耗量100%的灌溉量处理下,有利于甜瓜果实品质及产量的提高,可作为温室生产管理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大棚蔬菜生产在武汉城市菜篮子工程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对武汉1951~2016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2014~2015年冬季大棚小气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汉1月平均气温为3.5℃,冬季46%的天数为阴天,40%为晴天,不利于大棚内温度升高,但在大棚设施环境条件下,武汉1月白昼温度晴天、阴天分别比棚外提高11.4℃和4.9℃,能满足半耐寒性蔬菜正常生长。武汉初春冷空气活动频繁,50%的年份稳定通过10℃的时间在3月下旬及之后,晴天少、阴雨天气多,大棚升温难,难以满足喜温蔬菜生产的温度条件;秋季秋高气爽,75%以上的年份入冬时间在11月16日之后,且晴天多、阴天少,对大棚升温有利,适合发展秋延大棚蔬菜生产。建议调整大棚蔬菜生产结构,减少春季喜温蔬菜比重,增加秋延茄果类蔬菜的种植。  相似文献   

14.
树冠直接覆膜对清见橘橙树冠内环境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清见橘橙(Citrus sinensis*Citrus unshiu Marc)为材料,研究了果实越冬期间直接覆盖薄膜的树冠内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覆膜可显著提高树冠内温度,2007-2008年试验期间的日平均温度在覆膜树冠上部为11.5℃,中部为10,5℃,下部为9.0℃,对照为8.3℃;2008-2009年试...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强对温室内部光温环境的控制,促进乌鲁木齐日光温室春季蔬菜合理生产,对春季乌鲁木齐典型天气下温室内部、土壤与温室前部、中部、后部不同高度的空气温度、光照日动态变化、墙体温度以及热流密度动态变化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乌鲁木齐早春日光温室内部光照条件较好,晴朗天气下12:00~16:00 光照强度最高可达55 554 lx,温度最高可达48 ℃。温室内部光照分布不均,晴天前部光照强度较后部高8 000~12 000 lx,温室距地面150 cm 高度的光照强度平均比50 cm 处高10 000~16 000 lx,呈现距离温室薄膜越近光照越强的特点。从温室跨度方向来看,晴天温室后部温度略高于中部和前部。温室后墙具有保温蓄热的能力,单位面积墙体蓄热量分别为1.97 MJ · m-2,放热量为0.79 MJ · m-2,放热量为蓄热量的40.10%;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滞后性,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滞后时间也增加。  相似文献   

16.
以多头菊品种"金背大红"幼苗为试材,在大型人工气候室中设置日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分别为25℃/35℃、30℃/40℃,处理3、6、9、12 d,昼夜分别恒温处理12 h,并于处理后在20℃/30℃下恢复5、10、15 d,以20℃/30℃为对照处理(CK),测定不同处理下菊花幼苗叶片的光合参数及光合色素含量,以期揭示高温胁迫及恢复对设施菊花叶片光合特性、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最高温度35℃以上,随着温度升高和胁迫时间增加,菊花叶片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E)、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率(WUE)、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所降低,日最高气温为40℃时各参数分别比CK降低了56.42%、41.22%、78.54%、90.33%、54.55%、31.29%、54.09%、42.44%、40.26%,恢复后,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趋于稳定后仍无法恢复到CK水平,恢复15 d时,各参数分别比CK低47.04%、35.88%、50.56%、76.52%、33.84%、19.45%、32.75%、23.90%、23.07%。研究表明,高温胁迫严重抑制了菊花幼苗的生长,对菊花幼苗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南方单体大棚冬季外覆盖保温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塑料薄膜和无纺布为试材,采用“无纺布外覆盖十二道膜覆盖”与“二道膜覆盖”2种覆盖形式研究冬季单体大棚的保温效果.结果表明:“无纺布外覆盖十二道膜覆盖”形式夜间保温效果明显优于“二道膜覆盖”形式,保温效果4.9℃.无纺布外覆盖后,大棚温度低于5℃的时间为1.03~5.49 h,高于10℃的时间却有2.58~8.59 h,棚角下部温度均高于棚角上部温度.“无纺布外覆盖十二道膜覆盖”形式下,番茄植株生长健壮,产量较“二道膜覆盖”提高9.08%~35.24%.  相似文献   

18.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不合理施用磷肥问题,采用3年定位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施用不同量磷肥后,温室冬春茬黄瓜的日产量变化、光温响应,及其产瓜高峰期,明确养分需求最大效率期和适宜施磷量。共设3个施磷水平,分别为不施磷P0处理、推荐施磷量P1处理和农民常规磷量P2处理。P1处理磷量参考基础土壤Olsen-P测试值、土壤磷素丰缺指标和目标产量推荐,单季施用P2O5 300 kg · hm-2。P2处理磷量按照调查所得河北省设施黄瓜生产磷肥平均用量设计,单季施用P2O5 675 kg · hm-2。结果表明,(1)3年日产瓜量变化均符合二次曲线特征,产瓜高峰出现在定植后97 ~ 104 d,此时温室早8:00 ≥ 10 ℃的累计气温为1 389.4 ~ 1 849.6 ℃,累计日照时数为629.0 ~ 866.8 h;根据温室内外气温回归关系,估算该时期温室日均气温23 ~ 27 ℃、活动积温约1 650 ~ 2 050 ℃,该阶段即为冬春茬黄瓜养分需求最大效率期。(2)与P2处理相比,P1处理减施磷56%后磷素供应满足了黄瓜产量建成需求,3年产瓜高峰出现时期、高峰期产瓜量和总产量均无显著改变。(3)连续不施磷肥高产黄瓜果实成熟推迟,2009年P0较P2处理产瓜高峰推迟16 d,产瓜高峰形成时已接近拉秧期。综上,在华北平原地区光温条件下,温室冬春茬黄瓜养分需求最大效率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满足该时期养分适量供应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与供试条件相近的温室,冬春茬黄瓜目标产量170 t · hm-2时,P2O5施用量300 kg · hm-2(较农民常规施磷量减少50%以上)能保证产瓜高峰期不滞后,产量不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