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海南省五指山市2008年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森林碳储量与林分因子、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和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以期为五指山市森林管理规划提供相关信息。结果表明:五指山市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文章所选的林分因子、地形因子都对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其中,郁闭度是最主要的因子。SEM可以很好地解决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由模型的预估结果可以看出,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整体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模型和林分因子对区域尺度生物量碳储量转化和扩展系数(BCCEF)的影响,为区域尺度乔木林碳储量估算提供科学、合理的参数和估算方法。【方法】选择我国南方主要树种杉木,以福建、江西、湖南和广东4省固定样地为区组,选用区域内模型和区域外模型,按独立和兼容2种方式从单木到区域扩展,分一元和二元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确定稳定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起源、龄组,以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胸高断面积和株数密度为定量因子,采用向后逐步回归和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确定林分因子与区域尺度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碳储量转化和扩展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扩展方式和选用模型对2种碳计量参数有显著影响,独立模型估计的参数大于兼容模型,选用模型会对参数造成8%~17%的误差,一元和二元模型对地上部分碳计量参数(BCCEFA)影响不显著,对地下部分碳计量参数(BCCEFR)影响显著;林分因子中起源对2种碳计量参数均有显著影响,天然林的碳计量参数大于人工林,龄组对BCCEFA有显著影响,从幼龄林到过熟林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而对BCCEFR影响不大,平均高、株数密度和胸高断面积对2种碳计量参数均有显著影响,对BCCEFR的影响大于对BCCEFA的影响,其中平均高、株数密度与2种碳计量参数呈负相关,胸高断面积与2种碳计量参数呈正相关,平均胸径对2种碳计量参数均影响不显著;使用区域内模型的湖南和广东间,除总BCCEFR外,2种总碳计量参数和分起源、龄组参数间差异均不显著,而同样使用区域内模型的福建和江西间,2种总碳计量参数和分起源、龄组的碳计量参数均差异显著。【结论】区域内二元兼容模型估计的2种总碳计量参数最稳定,林分起源、龄组、平均高、株数密度和胸高断面积对碳计量参数影响显著,即使使用同一区域内的模型,省际间林分因子的差异也可能造成碳计量参数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杉木林分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经营管理杉木人工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福建邵武卫闽林场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和逐步回归法(SR)构建杉木林分蓄积量与林分变量因子(包括初植密度、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每公顷株数、平方平均胸径、林分优势高、年龄)和气候因子(包括年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湿热指数、低于0℃天数、夏季平均最高温度、冬季平均最低温度、春季平均气温)的关系模型。[结果]杉木林分蓄积量随着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平方平均胸径、林分优势高、年龄、夏季平均最高温、春季平均温和低于0℃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诸多的影响因子,SR法所确定的模型并不在BMA选出的后验概率较高的前5个模型中,模型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模型后验概率角度看,SR模型精度较低。[结论]杉木林分蓄积量受到林分变量因子和气候因子的显著影响。相比于SR法,在构建杉木林分蓄积量模型方面,BMA方法考虑了模型的不确定性,模型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4.
浙江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与2009年浙江省两期森林连续清查毛竹样地数据,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及核密度估计方法,采用7个指标(样地生物量,样地株数,林分平均胸径,1,2,3和≥4度竹所占比例)描述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的主导因素依次为年龄结构因子、样地生物量因子、林分平均胸径因子;浙江现有毛竹林老龄化问题较突出,林分中各龄级所占比极不合理,现有经营措施存在较大缺陷,从而使林分生产力衰退;样地株数较少时,林分平均胸径与样地株数几乎没有相关性,但随着样地毛竹株数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负指数关系;影响毛竹林分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样地株数与林分平均胸径;7个指标中除3度竹所占比例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都存在显著差异,使得毛竹林分非空间结构(由7个指标构成)在2004年与2009年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胸径小于8.7 cm的林分随着毛竹的生长所占比重在减少,而平均胸径大于8.7 cm的林分在增加,这也说明2009年林分平均胸径比2004年显著增大,样地株数和林分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胸径有类似的趋势。研究结果对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固碳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乌尔旗汉林业局可持续经营碳汇试点研究项目是自治区2016年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发展科研课题之一。该项目仅选取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中人工林落叶松中龄林林分,通过森林经营类碳汇方法学在可持续经营中的运用,探索森林可持续经营中森林固碳功能提升的具体措施。研究表明,影响森林碳储量及其稳定性的主要因子是森林结构、合理的经营密度、森林公顷蓄积量等质量指标,而经营密度是核心因子。本项目通过不同抚育强度措施,找到森林结构和密度的最佳调整值,研究结论是:在中龄林范围内,基线株数密度平均为3225株/hm^2,时,最佳抚育强度为20%,应该在合理的经营间隔期内进行后续抚育经营;基线株数密度平均为2417株/hm^2时,最佳抚育强度为20%,在合理的间隔期内进行后续抚育经营;基线株数密度平均为1842株/hm^2,时,最佳抚育强度为10%o应打破现行落叶松人工林龄组限制,通过后续监测,找到落叶松人工林年生长率低于2%的数量成熟林龄,在林分数量成熟时,及时均匀伐除部分林木,林下栽植其他幼龄喜阴树种,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以改善林分内林木生长发育的环境,提髙林分稳定性,促进林地生产力提升,使森林多重效益得到提高,最终实现林分碳储量的最大化。经专家论证,该项目填补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自主开发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00Dg圆公式含义的分析,对影响林分断面积精度的2个主要因子:样地株数密度与林分平均胸径估测值进行了误差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样地株数密度估计林分株数密度采用典型选样,林分平均胸径估测值采用目测法等相应解决办法。其中,当目测值有偏差时采用修正系数可使100Dg圆的可靠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株洲市渌口区森林的固碳能力与分布特征,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了研究区11个优势树种(组)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了各优势树种(组)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林分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渌口区的森林碳储总量为1 119 132.36 t,蓄积量和林分面积是影响碳储量的主要因素;渌口区森林的平均碳密度为19.72 t/hm2,各优势树种(组)的碳密度随着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表现为幼龄林的碳密度最低,过熟林的碳密度最高;渌口区碳储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及南部小范围地区,因为该区域竹林的分布面积大且集中。  相似文献   

8.
基于景宁县第五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通过双向指示分析进行统计,研究景宁县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景宁县境内主要包括马尾松、杉木、硬阔林、软阔林以及竹林5种森林类型的森林碳储量总计为1.861Tg,平均碳密度为13.17t/hm^2,低于全国水平,在5种森林类型中杉木林碳储量最高,竹林次之,马尾松林最少;碳密度与土壤质地、平均胸径、郁闭度、海拔、龄组、平均高、疏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等小班因子呈极显著相关(P<0.001),且相关关系逐渐增强,其中碳密度受群落疏密度和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影响作用最明显,与坡度级、坡向、土壤厚度等因子无显著相关性(P>0.05)。文中对森林类型碳储量差异性以及碳密度与群落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碳储量估算精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9-2013年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采用改良的计算参数,从不同龄组、林型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云南省森林资源的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我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中,云南省森林林分生物量为1 640.92×106t,平均生物量为101.71 t/hm2,林分碳储量为775.30×106t C,林分平均碳密度为50.77 t C/hm2,森林植被碳储量总量为818.29×106t C。人工林碳储量只占林分碳储量的5.90%,幼龄林只占林分碳储量的17.09%;天然林与成熟林在云南省森林资源碳储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在扩大云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方面,可以通过选择林龄结构及森林林分类型来加以实现。人工林将会在森林植被碳储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层碳储量及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公益林更新调查数据,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估算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植被层的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植被层碳储量约为26.87Tg,平均碳密度22.22t/hm2;2)植被层中,以灌木层碳储量最大,占植被层碳储量的66.06%;3)碳储量地域分布以中铁-军功、白扎、玛可河、通天河、江西等保护分区为主,合计占总碳储量的68.81%;4)天然林在植被层碳储量中占绝对优势,分别占乔木层碳储量的98.49%和灌木层的99.71%;5)林分中碳储量以近、成、过熟林为主,三者合计占林分的57.04%;6)乔木树种主要集中在圆柏属和云杉属,占乔木层碳储量的94.57%;灌木树种集中在山生柳和杜鹃,占灌木层碳储量的76.50%。  相似文献   

11.
摘要:以三峡库区秭归县3种不同干扰强度下的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马尾松林类型土壤碳储量特征,以及土壤碳储量与乔木层平均胸径、林分密度与郁闭度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类型马尾松林O~60cm土壤总碳储量分别为103.42。70.26t·hm。和54.81t·hm,轻度干扰下的马尾松林土壤总碳储量比中度和重度干扰林分分别高47.20%和88.68%,且3种类型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马尾松天然林土壤碳储量与平均胸径、林分郁闭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林分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基于西藏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和实地布设样点的调查数据,利用构建模型法与平均生长量法,估算保护区二期的碳储量、碳密度等数据;采用IPCC方法,对保护区内主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等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数量化方法I来筛选对保护区内林分碳密度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探究林分碳密度与显著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①保护区内乔木林碳密度为25.38 t/hm^(2),相较西藏全区高86.62%,具有较高的固碳潜力;乔木林碳密度主要受林分因子的影响,包括郁闭度、林分平均年龄、树种(组),而环境因子中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显著。②相比于整个西藏地区,保护区内的北京杨、新疆杨、竹柳、藏川杨、阔叶混交林、旱柳、银白杨、榆树和乔木林的碳密度均高于西藏全区,碳密度总的趋势为: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通过实施森林保护、科学经营,可以有效提高林分质量,进而提高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禄劝县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利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从不同的林分、龄组、起源等方面对禄劝县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禄劝县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640. 2万t,其中乔木林分碳储量为614. 9万t,乔木经济林碳储量为10. 9万t,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碳储量为14. 3万t,竹林碳储量为0. 1万t,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26. 4t·hm~(-2);天然林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91. 8%,中龄林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66. 7%,全县仍有较大的碳储备空间。  相似文献   

14.
根据同龄纯林及下层抚育间伐的特点,利用正态分布函数分别得出了伐前林分、间伐木、保留木的算术平均胸径、胸径方差、平方平均胸径及各径阶株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对预估结果进行了精度计算,结果表明,在株数间伐强度为22%~47%时算术平均胸径、径阶株数、平方平均胸径预估效果都较好,在伐前林分、保留木预估中其精度满足规划调查中相应调查因子允许误差的A类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辽宁新宾县森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枫 《防护林科技》2012,(3):17-18,71
利用2009年森林资源变档数据,建立不同树种(组)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新宾县森林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新宾县森林总碳储量1 476.86万t,栎林和落叶松林碳储量占78.0%,幼中林碳储量占65.9%,全县森林平均碳密度48.90 t.hm-2。  相似文献   

16.
以桉树和乡土阔叶树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关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桉树密度下桉阔混交林碳密度的差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以400 m2样方作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低桉树密度林的株数最高,高桉树密度林的立木材积、碳储量、碳密度最大;(2)不同桉树密度林分的株数没有显著差异,立木材积、碳...  相似文献   

17.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测算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典型区长汀县2016年、2018年、2020年三个时期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使用ArcGIS软件绘制长汀县森林碳密度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全县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9434.58 t,其中林分碳储量8174.56 t,经济林、灌木林和竹林碳储量1260.02 t。三个时期森林碳密度分别为31.45 t/hm^(2)、31.87 t/hm^(2)、37.43 t/hm^(2),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呈先缓慢增长后快速上升的增长趋势。2016—2020年森林碳密度空间上均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其中林分碳密度格局与森林碳密度空间格局基本一致,经济林、竹林和灌木林碳密度整体上呈西北高,东南次之,中部最低的U型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对铜壁关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237.408 6 tC,平均碳密度为36.807 4 tC/hm~2。其中,乔木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37.567 1 tC/hm~2,竹丛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75.210 3 tC/hm~2,灌木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9.879 9 tC/hm~2,经济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1.850 1 tC/hm~2。并针对评估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利用第八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贵州省第六次复查(2010年)资料,从中提取223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天然林样地数据,通过主成份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其林分蓄积的相关因子。结果表明:中心区特征值大于1的有2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71.645%,第一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42.204%,包括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年龄,定义为林分基本因子,第二公因子方差贡献率29.441%,包括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定义为林分密度因子;一般区特征值大于1的有3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81.620%,第一、二公因子的定义与中心区一致,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5.997%和28.003%,第三公因子为土壤类型,定义为立地条件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为17.620%;多元回归建模并对其进行T检验发现,中心区结果与因子分析结果一致,一般区与因子分析结果有差异。综合表明,中心区和一般区林分蓄积的相关因子均是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年龄、郁闭度和林分密度,其他因子对林分蓄积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合江方竹笋产量与林分结构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合江方竹笋产量与每hm2总株数、林分平均胸径、年龄等23个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可知:合江方竹笋产量与林分平均胸径,每hm2内胸径为4~5 cm5、~6 cm株数,竹株年龄2 a3、a4、a生株数计6个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每hm2内与1 a5、a生株数计2个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拔、每hm2内总株数、平均年龄等15个因子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在影响林分竹笋产量的23个因子中,林分平均胸径和每hm2内2~4 a生株数是衡量竹笋产量高低的重要指标。通过提高林分平均胸径和增加林分中2~4 a生株数比例是对目前合江方竹笋用林进行技改的主要手段。同时,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可将13个样地划分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3个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