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亲贝室内越 在自然海区越冬的亲贝受海区条件影响很大,室内越冬则可以有效避免风浪。温差的急剧变化对亲贝成活率和体质造成的影响。室内越冬应注意以下问题: 1)水温 越冬时的水温一般保持在3~6℃。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利用地下温井水调温。没有条件的单位可在加满水的育苗池或饵料池上盖塑料薄膜,利用太阳辐射能升温。一般情况下,1℃左右的自然海水,3~5天可达到3℃以上。 2)管理 亲贝密度 120~150个/m3,每天充气4~6次,每次20分钟,5~7天倒池1次。 3)饵料 人工培养的单细胞藻、自然海水繁殖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在室外塑料大棚中以自然(接种)繁殖方法,使饵料生物的总密度超过6万个细胞/ml;饲养栉孔扇贝亲贝30天,亲贝的成活率在96%以上,性腺成熟并产卵,亲贝的各项生物指标均明显好于自然海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四角蛤蜊的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2013年在80m^3水体中进行了四角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亲贝暂养至性腺成熟时自然产卵,以金藻、角毛藻、小球藻及塔胞藻为饵料,天然海区细沙为附着基,产卵量1亿枚,孵化率70%,变态率80.9%。经过3个月培育,共出池壳长0.8~1.2cm四角蛤蜊幼贝3000万枚,单位水体出苗量37.5万粒/m^3.  相似文献   

4.
北方沿海西施舌苗种的人工培育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辽宁省沿海首次对西施舌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西施舌种贝促熟62d,用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亲贝个体排放比例达到60%以上,个体排卵量约为380~420万粒,其受精率为82.0%,孵化率为46.0%。在盐度为25.6~31.0,水温为23.8~25.9℃的条件下,浮游幼虫9~14d进入附着变态期,变态率为12.4%,壳长生长速度为13.9μm/d。变态后的36d内,壳长平均生长速度为76.3μm/d,成活率为80.4%。沙盘单位面积附苗量为波纹板的48.5倍。本次试验利用12m^3水体育出2.5mm的稚贝21.4万枚,单位水体出苗量为1.78万枚/m^3。  相似文献   

5.
海湾扇贝亲贝以37.5个/m^3的密度在室内池越冬60天,存活率98%,平均性腺指数开始为14.3%,最终为13.9%。与自然海区越冬相比,亲贝存活率提高25 ̄75%,平均性腺指数提高5.6 ̄8.1%。  相似文献   

6.
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的若干关键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讨论了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人工育苗的若干关键技术。马氏珠母贝育苗的关键是要做到亲贝优、幼虫优、饵料质量好数量足、水环境稳定。育苗的最高成活率可达31.1%,单位水体的出苗量可达62.3万个/m^3。  相似文献   

7.
试验表明,与对照组比,磁化水中氨氮含量及化学耗量降低,溶解氧增加,用磁化水蓄养海湾扇贝亲贝,性腺发育好,卵质优,平均每个亲贝产卵量117万粒,D型幼虫率89%,亲贝成活率96%,亲贝成活率96%,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5.8%、27%、7%。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任家台村凭借地处鲁东南冬暖夏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质清新的自然条件,逐步成为海湾扇贝亲贝浅海越冬的重要基地,每年为各育苗场过渡大量的亲贝,效果非常理想。但也有个别的单位因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现将近两年的经验总结如下供育苗单位参考。 1.亲贝的选择 海湾扇贝亲贝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浅海越冬成活率和育苗效果。海湾扇贝亲贝应来自无污染养殖海区、个体较大且均匀、无杂贝藻等附着物。养殖海区污染则亲贝性腺发育不良,个体差异大则性腺发育不同步,杂贝藻过多则洗刷时宜造成机械损伤。 …  相似文献   

9.
海湾扇贝自80年代初由美国太平洋沿岸引进至今,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它具有生长快(当年养成),抗病力强、适应范围广等特点。提高单位水体出苗量,是海湾扇贝苗种人工培育的关键,现将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l来贝的选择与强化培育1.l亲贝的选择首先选择越冬死亡率小于10%、贝柱指数大于8%的亲贝,其次应选择直肠粗,外套膜伸展、不萎缩,性腺光亮,壳高6厘米左右的亲贝。这样的亲贝摄食旺盛、活力强、成活率高、性腺易促熟,精卵排放比较集中。1.2亲贝入室时间及数量一般根据出苗时间来决定入室时间。实践表明,提前6…  相似文献   

10.
王丽 《科学养鱼》2002,(12):13-13
提高海湾扇贝的孵化率是育苗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莱州市水产研究所的有关技术人员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以下提高海湾扇贝孵化率的技术措施:一、亲贝的选择与越冬1.选择生殖腺饱满,个体大,外观完整的亲贝。亲贝入车间后先稳定2天,水温为自然温度3℃,;暂养密度为90~100个/米3。2.建议采用室内越冬,每天换入1/3或1/2的自然海水,5~6天吸污一次。二、亲贝的暂养促熟亲贝的培养是基础,亲贝生殖腺发育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获卵质量的高低。1.注意有效温度的积累,控制水温升降的速度。亲贝前期每天水温提高1℃,…  相似文献   

11.
长肋日月贝亲本促熟培育与催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外水泥池开展不同密度长肋日月贝亲本促熟试验,经过30 d左右的强化培育,结果表明20~50个/m3的培育密度能取得较好的促熟效果。采用了阴干、温度、藻液、流水和精卵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试验结果阴干刺激1 h+温度刺激+藻液刺激1 h结合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大竹蛏亲体暂养技术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亲蛏(体长9~12 cm,体重45.76±6.78 g)从采捕运输到人工暂养培育的一系列试验工作,结果表明:亲蛏的挑选以体长9~13 cm、活泼健康、肥满度好的3龄个体为最佳。经7天试验,采用细沙作为底质进行亲蛏暂养的效果良好,成活率达98.5%,个体排卵量约300万粒;不铺任何底质暂养的亲蛏,成活率仅16.4%.不能正常排放精卵。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虾越冬亲虾性腺促熟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利用越冬亲虾进行性腺促熟,用镊烫法切除眼柄,促进亲虾发育。结果:两年共培育亲虾雌虾8204尾。雄虾5683尾,获交尾虾5360尾。交尾率为71.81%。每年两批育苗,共利用水体1720m~3,育出0.7~1.1cm的虾苗12450万尾,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为7.24万尾/m~3,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人工促熟青蛤亲贝是青蛤早繁的关键,模拟自然环境室内蓄养青蛤亲贝,亲贝成活率达90%以上;采取控温、控光、强化投喂饵料等技术措施,成功促熟青蛤亲贝,获得优质受精卵7.27亿粒,较当年青蛤自然繁殖期提早产卵一个月。孵化D型幼虫6.73亿粒,培育出壳长0.5 mm稚贝2.83亿粒。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亲贝的强化促熟,突破青蛤自然繁殖期对人工育苗的制约,为北方地区青蛤早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缩短了苗种到商品贝的培育时间。  相似文献   

15.
雪野水库网箱养鳜鱼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7 ̄10月在莱芜市雪野水库设置27只网箱,进行鳜鱼养殖试验。总产鱼12959.3kg,平均尾重1.2kg,商品率86.5%,平均单产19.2kg/m^2,最高单产23kg/m^2,投入产出比为1:2.57。试验认为,饵料鱼规格应控制在鳜鱼体长的40% ̄55%,在网箱中设置隐蔽物,采用饱食投喂法,可以提高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虾亲虾的暂养、性腺促熟及幼体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对日本对虾亲虾进行暂养及切除其单侧眼柄,同时配合适当的生态条件促其性腺成熟等技术措施,并进行了幼体培育。亲虾暂养成活率为83%;促熟率为76.2%;出苗2032.6万尾。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2年7~10月在钓鱼岛北部海域开展的光诱敷网渔业调查资料,结合社会调查数据和以往在该渔场的相关调查资料,着重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光诱敷网渔业的生产状况、渔获种类、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结果表明,钓鱼岛北部海域光诱敷网作业渔场面积约3.09×10^5km^2,7—10月旺汛期渔船生产规模可达200多艘,平均日产5.08t,光诱敷网作业方式捕捞效果良好,几乎常年均可作业生产,生产渔船经济效益普遍较佳,单船旺汛期产值180×10。元左右、单船旺汛期盈利40多万元;渔获种类共有27种,其中鱼类有23种、头足类有4种;主要渔获种类为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扁舵鲣(Auxis thazard)、蓝圆碜(Decapterus maruadsi)和枪乌贼类,分别占总渔获产量的36.8%、27.9%、16.2%和7.8%,这些品种都属于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资源补充量相对较大的经济种类,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首次利用淡水鱼塘,主养鲈兼养鲢,鲤,草鱼等试验,每亩放苗515尾,鲈占放养总重的71.7%;主喂冷冻青鳞鱼,约占77.7%,辅喂人工配饵;前期只充渗漏水,中后期透明度小于30cm时,大量换水。结果:共产商品鱼8802kg,其中鲈3740kg,折合亩产124.7kg,成活率89%。总产值128046.8地,纯利76969.8地,平均亩纯利2565元,投入产出比1:2.5。  相似文献   

19.
皱纹盘鲍与光棘球海胆越冬期筏式混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孔泳滔  王琦 《水产科学》1999,18(2):12-14
实验分越冬前期和越冬后期两个阶段进行。越冬前期鲍与海胆在生长方面的结果无显著差异,但混养可防止苔藓虫的附着,海胆的混养效果以20个/格略好;越冬后期海胆混养的密度则以5个-10个/格为最佳,混养可有效地防止多种敌害生物附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用庆丰霉素防治草、青鱼粘细菌烂鳃病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防治草、青鱼烂鳃病,以采用投喂口服为宜。治疗药量为每100斤成鱼每天投喂庆丰霉素(固体)半斤(含250万单位),连投三天,有效率达96%;每100斤夏花鱼种,每天投喂1斤(含500万单位),连投4天,有效率为72.7%。预防的投药方式和治疗剂量相同,唯应在该病流行季节之前投喂,夏花鱼种以连投7天为宜。试验表明,成鱼投药组死亡率为1.7%,对照组死亡率达27%;夏花鱼种投药组死亡率为15.7%,对照组死亡率为4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