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黄花蒿为材料,在瑞丽进行黄花蒿田间试验,研究了冬春抑期栽培黄花蒿主要物候期和生长发育情况、植株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与青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比正季栽培生育期偏短29d;黄花蒿干品产量为1140kg/hm 2,青蒿素含量为0.607%,在瑞丽黄花蒿冬春抑期栽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冬春抑期于未进入雨季的5月中旬收获,很容易利用日晒干燥,且一年两季种植黄花蒿,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减少原料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2.
云南栽培黄花蒿最佳采收期确定及干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花蒿是我国传统中药,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疟疾的特效药。研究了黄花蒿不同生育时期的青蒿素含量及不同干燥方式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栽培黄花蒿的最佳采收期为花芽分化期,最佳干燥方式为自然晾晒。  相似文献   

3.
不同纬区及不同栽培立地条件对黄花蒿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调查对比不同纬区及不同栽培立地条件的黄花蒿中的青蒿素含量来探讨增加青蒿素产量的栽培措施,发现我国种植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由南往北逐渐降低,以及采收期和采收部位等栽培措施对青蒿素含量有较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花蒿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抗疟疾消炎杀菌抗癌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在世界范围内 具有极大的市场。随着市场对青蒿素类药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多及野生黄花蒿的逐渐匮乏, 如何获得优质高产的黄花 蒿品种,提高人工栽培黄花蒿的生物量及青蒿素含量成为了研究热点对黄花蒿的生物学特征,影响其生物产量和 青蒿素含量的因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最新进展等进行综述为黄花蒿的人工种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酉阳和秀山县的抗疟植物黄花蒿(Artemisin annua L.)的青蒿素含量测定表明。黄花蒿产地和类型与其青蒿素含量间有明显相关。 1 黄花蒿类型与青蒿素含量在同一地区或一块土地内可能存在不同的黄花蒿类型,其形态和青蒿素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如秀山县的海洋乡,有2种黄花蒿类型。宽裂叶青茎腋点红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86%,而稀裂叶青茎黄花蒿为0.59%;溪口乡在同一块地内有4种类型的黄花蒿,其中,下青上紫杆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95%,而稀细裂叶青茎黄花蒿为0.59%。酉阳县钟多镇有5种黄花蒿类型。其中,稀细裂叶青茎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72%,而分裂叶白脉白绿茎黄花蒿为0.45%;稀细裂叶、稀宽裂叶及宽裂叶型的青  相似文献   

6.
黄花蒿地膜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黄花蒿"元阳种源"进行露地和地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地膜栽培株高、基茎粗、分枝数、冠幅、单株生物量、青蒿素含量等性状均优于露地栽培,且叶蕾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目前,黄花蒿地膜栽培技术已在云南主要产区曲靖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野生黄花蒿生物量及青蒿素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利用黑龙江地区的黄花蒿资源,对黑龙江野生黄花蒿各时期的生长状态指标--株高、冠幅、鲜质量等进行了观察,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青蒿素含量,研究了黄花蒿生物量变化与青蒿素含量的相关性,比较了黑龙江各地区野生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差别以及青蒿素在植株中各部位的分布.结果表明:各生物量指标在7月中旬增长较快,现蕾期(7月25日)达到最大;生物量的高峰期与青蒿素含量最高时期一致,均为现蕾期,此时期为黄花蒿的最佳采收期;青蒿素含量受地域影响较大,牡丹江市磨刀石镇黄花蒿青蒿素质量分数较高,为937.78μg/g;青蒿素在植株各部位含量差异较大,叶片含量分别为主茎和小枝的18倍和50倍左右,即叶片为青蒿素主要产生部位.  相似文献   

8.
海南引种栽培黄花蒿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花蒿主产区采集4份种质资源,引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兴隆)试验田,于现蕾期采收叶片和花蕾,采用超声波法提取青蒿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引进的4份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61%~1.47%,各种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重庆西阳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最高.海南的生态坏境适宜引种栽培黄花蒿,引...  相似文献   

9.
黄花蒿与马铃薯等秋种作物轮作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地制宜选择马铃薯、秋黄豆、四季豆和胡萝卜4种秋作物与黄花蒿轮作,考察其生长时间、土壤理化性质、黄花蒿发病率、产量及经济效益,探索黄花蒿轮作的良好模式。结果表明:黄花蒿与马铃薯等4种作物轮作,生长期衔接良好,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起到改善土壤pH值,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的孔隙度的作用。以马铃薯最优,其次为秋黄豆。与秋黄豆、马铃薯轮作能显著提高后茬黄花蒿药材产量和青蒿素含量,降低黄花蒿白粉病和茎腐病的发生。4种农作物与黄花蒿轮作均能增收,其投入因品种的不同而异,纯收入以马铃薯最高。结论:黄花蒿-马铃薯-黄花蒿轮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白粉病和茎腐病发生,提高黄花蒿药材产量和总体效益,并有利于青蒿素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影响青蒿成分(青蒿素)含量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青蒿为抗疟药的原料,青蒿素是其有效抗疟成分。根据植物形态,将黄花蒿分为不同的茎色、叶色与叶型,测定了它们的青蒿素含量。并用白青杆青蒿栽培于不同生态条件下,以观察其青蒿素含量变化。试验表明,以白青杆青蒿、淡黄色叶与深(细)裂叶型的青蒿素含量最高;生态因子以灌县虹口乡、露地栽培、紫红坭与收获期在9月下旬的青蒿素含量最高。青蒿素含量分别为8.2‰,6.93‰与11.6‰。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影响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累积的土壤特征因素,测定贵州省三穗县和剑河县野生黄花蒿的总多酚、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D、猫眼草黄素、青蒿素、青蒿酸含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pH值、土壤酶活性,利用SPSS软件对土壤特征与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土壤特征对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海拔不同样地黄花蒿的药用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差异显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大多存在差异。野生黄花蒿样地中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相对较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碱解氮含量与青蒿素、青蒿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全钾含量和pH值与青蒿素、青蒿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速效钾含量与青蒿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总多酚、猫眼草酚D和青蒿素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能够提高黄花蒿的青蒿素、青蒿酸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可以提高黄花蒿的青蒿酸含量,降低土壤全钾、有效磷含量和p H值有利于黄花蒿药用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青蒿素的化感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治疗疟疾的首选药,黄花蒿是提取青蒿素的唯一原料药材,在我国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我国黄花蒿种质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和青蒿素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黄花蒿释放的化感物质——青蒿素影响植物、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长发育,对农业生产、土壤健康和水体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对青蒿素化感效应及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评估黄花蒿种植产生的环境风险,保持土壤健康,避免影响后茬作物生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适宜丛枝菌根真菌与黄花蒿共生的土壤磷素水平,为黄花蒿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检测已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的黄花蒿在4种磷肥水平(0、40、80和120mg/kg)下不同生育时期(早、中前期、中、中后和后期)的菌根侵染率、株高、茎基径等生长指标,以及叶绿素含量,收获后检测地上部干物重,枝和叶的氮、磷、钾含量,植株青蒿素含量。【结果】在各检测时期,施磷量80mg/kg的处理菌根侵染率均最高,分别为59.7%、66.3%、76.7%、86.3%和89.0%;菌根化黄花蒿植株地上部干物重、株高、茎基粗和叶绿素含量在不同施磷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施磷可以促进菌根化黄花蒿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但施磷量超过120mg/kg时促进氮素吸收的作用会下降。40mg/kg以下的低磷处理有利于菌根化黄花蒿植株对磷的吸收。高磷和低磷条件下,菌根化黄花蒿对钾的吸收差异不显著(P〉0.05),叶片钾含量为3.45%~3.95%。施磷量达到120mg/kg时会显著降低菌根化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P〈0.05)。【结论】40~80mg/kg的施磷量最适宜丛枝菌根真菌与黄花蒿共生,植株有较高的青蒿素含量和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14.
黄花蒿新品种选育现状及其系统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和FDA列为抗疟疾一线药,而目前青蒿素只能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育成的高含量青蒿素单株其优良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后代性状分离,表现多样化.介绍了国内外对黄花蒿品种的选育途径及现状.通过2010-2013年4年系统选育,已育成一批好苗头株系,株系群体青蒿素含量由选育前平均含量0.471%提高到0.800%~0.972%,生物学特征特性也趋于稳定一致,并在黄花蒿原料基地小面积示范得到验证,同时选育出青蒿素高含量株系40#-30-08-18,青蒿素含量高达1.945%,取得了阶段性育种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种期对黄花蒿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黄花蒿双季栽培的可行性,对不同播种期黄花蒿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蒿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春、秋季播种的在8月下旬花芽分化,夏季播种的在9月中旬花芽分化.春季播种黄花蒿在6月上旬进入营养生长旺盛期.夏季播种黄花蒿在8月上旬进入营养生长旺盛期,由于营养生长期短,植株矮小,叶产量低.秋季播种黄花蒿在第2年5月上旬进入营养生长旺盛期,比当年春季播种的早1个月.  相似文献   

16.
青蒿栽培技术青蒿,学名黄花蒿,别名臭蒿、香蒿、苦蒿。菊科,艾属,一年生短日照草本植物。从地上部分叶片、未开放的花蕾中提取生产青蒿素等系列产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种高效、速效、安全的防治疟疾的新药。青蒿多为野生,但由于在花蕾期刈割,自然繁殖的种子数量减少,野生资  相似文献   

17.
我国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种植面积居全球之首。在黄花蒿生长过程中,向环境大量释放青蒿素等化感物质,影响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的繁殖生长,种植黄花蒿对土壤、水体和其它植物产生的生态问题值得重视。本文综述了黄花蒿产生的化感物质种类、释放途径、土壤存在状况,以及青蒿素对生物的化感作用及其毒性机理等,有益于评估大规模集约化种植黄花蒿带来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影响黄花蒿酚类组分累积的土壤因素,测定了黄花蒿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猫眼草黄素含量及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微生物标记性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及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黄花蒿东莨菪内酯含量、猫眼草酚含量、猫眼草黄素含量、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PLFAs含量存在差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东莨菪内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黄花蒿猫眼草酚、猫眼草黄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速效钾含量与猫眼草黄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速效钾、有效磷是影响黄花蒿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猫眼草黄素含量的主要因子。人工栽培黄花蒿可结合当地土壤实际状况,适量增施磷肥与钾肥,可促进黄花蒿东莨菪内酯、猫眼草酚、猫眼草黄素含量的增加,这为人工栽培黄花蒿,提高黄花蒿的品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与产地气象因子及土壤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了62个黄花蒿产地的环境因子和青蒿素含量差异,各产地的气象因子和青蒿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析青蒿素含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确定了显著影响青蒿素含量的气象因子:年降水量、温度和湿度.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青蒿素含量主要受年降水量和7月最高温度的影响;分类回归分析表明,年降雨量和7月平均温度分别出现在分类回归树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在年降雨量>970.5 mm、7月平均温度>27.55 ℃,土壤类型在紫色土、黄红壤和黄壤的条件下,青蒿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菊科艾属,植物黄花蒿,别名青蒿。青蒿粗生易长,产量高,一般亩产150公斤左右。青蒿入药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作用,提炼的青蒿素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目前,青蒿素的价格从去年3000元/公斤上升到今年7000元/公斤,青蒿原料供不应求。种植青蒿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