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保护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发展的根基。"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源"。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及流域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洱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生态补偿工作,总结、提炼了一些成功的生态补偿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种养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稻田养殖生态鱼等方面实施了大量的以项目形式的生态补偿实践,同时在生态补偿的理论、政策、措施,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资金等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初步实现了"控源、减排、循环、利用"的目标。本文通过总结大理州近年来以项目形式实施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体制的经验,旨在为保护高原湖泊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农田尾水生态净化处理与生态补偿补偿措施:依托农业部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由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组织实施,在农业部大理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原大理市原种场)建立了1万m2、年处理量为9万t的农田尾水三级塘生态净化处理技术示范工程。补偿效果: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年可实现经济效益7.88万元,农田尾水的氮素去除率为20%~30%,磷素去除率为10%~15%,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物对洱海水体构成的威胁,建立了区域范围内农业面源污染点源化治理技术模式。主态养猪与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3.
关于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推动农业生态补偿在我国的实施,从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背景、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取向,提出应当从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突出问题以及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转型2个层面来深刻理解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价值,农业生态补偿应定位于对农业的生态补偿,以激励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目标,并对具体实施生态补偿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因此农业生态补偿占据着我国生态补偿的最大比重,同时也是我国最为典型的生态补偿制度。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现在存在着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经济手段运用不充分且补偿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科学的补偿标准和管理体制不规范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完善农业状态补偿制度的法律依据、充分发挥农业生态补偿中的经济手段并使其生态补偿形式多样化、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和管理规范化等方式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环境承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经济主要为传统的农业经济,建立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该地区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依据,评析了农业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等措施建立和完善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洱海流域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依托项目示范对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以大理州政府为补偿主体,示范区内农户为补偿对象,结合资金补贴、技物补偿、智力扶持等补偿途径,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发酵床生态养猪、稻田养鱼、牛粪秸秆混种双孢菇等典型农业生态补偿模式研究,提出了1套农业生态补偿办法。针对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7.
欧盟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农业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在农业政策中加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在这些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中,欧盟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很具有代表性,欧盟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对我国的农业与环境和谐发展有很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环境友好农业生产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中德技术合作"中国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的环境战略"项目实施过程中,为鼓励农民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环境友好方式生产安全优质设施蔬菜,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与环境而开展的生态补偿的实践进行论述,结合项目的实践从补偿原则、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形式、补偿环节、补偿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有利于推动环境友好技术的应用。环境友好农业生产的生态补偿应以项目(政府)补贴为主导,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骨干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补偿对象,以技物结合为主要补偿形式,以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相似文献   

9.
浅析广西恭城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环境、减少农用化学投入品使用、提高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提高生态循环经济为出发点,分析了恭城目前生态循环农业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从种植业方面提出了发展恭城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镇江市在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实践中形成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立体种养结合、节约型绿色农产品生产、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观光农业及种养加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等6种发展模式,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和建议,为各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是目前国内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确定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是测算生态补偿标准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机会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并从理论补偿标准入手,引入生态补偿系数,以闽江流域为例,对2005—2014年流域上游地区保护成本及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测算,测算了闽江流域下游城市应该对上游地区给予生态补偿的补偿量。结果表明:下游必须给上游补偿的资金下限值为1.477 42~3.242 50亿元。针对补偿标准测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即建立多元化的补偿资金筹措渠道,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建立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促进水源区和受水区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在分析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定义、必要性和原则的基础上,从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行为主体确定、生态补偿量计算、生态补偿模式与途径选择等方面对水源区生态补偿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结果]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的核心在于回答"为什么要补偿?""谁给谁补偿?""补偿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补偿?"等问题。水源区生态补偿的途径主要包括实物和资金补偿,项目和产业扶持,政策和技术支撑,智力服务等。[结论]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协调水源区及受水区关系,推动生态保护共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算浑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为建立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浑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为研究对象,在应用ArcGIS 9.3计算流域上游向下游空间转移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浑河流域下游各市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测算出来的补偿系数,最终确定浑河流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结果]沈阳市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最高为4.12亿元/a,大洼县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最低为0.07亿元/a。[结论]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转移量随着距离上游地区空间距离增加而减少。得到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转移量越多,补偿系数越大,补偿标准越高。  相似文献   

14.
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保持设施损毁、功能丧失或降低的必须给予补偿,水土保持设施的功能是持续有效发挥的,在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收费标准上应该考虑时间因素,加以区别对待。收费方法和标准制定是水土保持补偿收费政策的核心部分,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该政策具体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方法和标准的初步探讨,提出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对象、收费方式和补偿标准,为我国水土保持补偿分类试点及逐步推广、尽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及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作为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对当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辨析,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核心,即补偿依据、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的标准,和平共处水土保持补偿的方式,即政策补偿、项目补偿、资金补偿、实物补偿、培训补偿、就业补偿、道德补偿等.另外,还对当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要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即树立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及理念,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初步建立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典范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家补偿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国家补偿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的经济支撑。但是这种补偿是政策性的,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补偿体系,难以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效益体现在其持续性上。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国家补偿法律制度来解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在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标准、补偿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建立健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补偿体系的形式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补偿实现水土资源开发的帕累托最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  张洪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4):109-113
“帕累托最优”在指导自然资源开发时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原理,但其“无人受害”的标准过于严苛,现实中很难完全达到。可以采用补偿方式来使很多十分必要却有部分人会因此受损的开发得以进行。但给予补偿的不能仅限于经济福利,还应包括生态福利,这样的补偿便是生态补偿。在流域水资源开发时,下游获利地区应给予上游受损地区一些必要的补偿;为保护环境与维持生态平衡,土地非农流转中除了给予经济补偿外,还应实施生态补偿。只要在实践中逐步实施生态补偿,就一定能实现资源开发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补偿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土保持补偿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水土保持补偿是指对水土保持功能的直接补偿,而广义的水土保持补偿还应包括对水土保持贡献者和利益受损者的经济补偿。运用外部性经济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法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对实行水土保持补偿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总结我国水土保持补偿实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建立我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值分析和生态用地分类的河北省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河北省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引入地貌类型空间尺度,将河北省划分为8个主要地貌类型区,应用生态补偿优先级模型,对河北省108个县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及生态补偿优先级进行测算,并从整体、地貌类型区、县3个空间尺度分析了河北省生态补偿的优先领域。结果表明:河北省生态补偿优先级总体较高,平均生态补偿优先级为0.221。空间上呈由北至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山地丘陵区的生态补偿优先级大于平原地区。平原地区中,沿海平原的生态补偿优先级高于内陆平原地区。不同县、市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差异明显,因此生态补偿优先级也存在差异,有需要迫切补偿的围场、丰宁、黄骅、唐海、乐亭等地区,同时也存在应率先支付生态补偿的内陆平原县。将结果与经济补偿强度模型进行比较,既实现了河北省各地区生态补偿的迫切度的量化,又反映出河北省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京津冀的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光伏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该研究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方法,构建光伏扶贫生态系统服务指标评价体系,以及经济价值与经济损失评估模型。以补偿对象的经济损失得以弥补为目的,补偿主体支付补偿后经济价值仍有富余为可行条件,提出3种可行性补偿方案,通过对受益者与影响环境者在经济、环境、社会维度获得的经济价值进行再分配,确定补偿标准,比较判断补偿后的脱贫情况。以炎陵县地面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为例,选取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代表性县域光伏扶贫项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第1种补偿方案,贫困户既是补偿对象又是补偿主体,人均获得补偿净收入1 294.09元,无法实现脱贫;第2、3种补偿方案,贫困户仅作为补偿对象,不支付补偿,人均收入达到3 527.3元,高于最低脱贫标准;延寿县、水城县和大通县的生态补偿效果与炎陵县一致。结果说明,通过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环境保护和消除贫困将协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