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单季晚稻褐飞虱大发生条件下的防控技术。[方法]通过不同组合方式防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并进行大田示范验证。[结果]结果表明,于四(2)低龄若虫高峰期选择对褐飞虱高效的药剂三氟苯嘧啶一次,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危害。 [结论]强化监测,于四(2)低龄若虫高峰期选择对褐飞虱高效的药剂三氟苯嘧啶防控1次,能切断“子代”褐飞虱的增殖链,后期是褐飞虱虫口密度始终处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抓好水稻前期稻飞虱的防治极为关键。单季晚稻稻飞虱前期控制技术试验表明: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性较为理想,防治水稻褐飞虱、灰飞虱的效果优于常规药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特别是25%阿克泰对褐飞虱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差。25%吡蚜酮对灰飞虱的控制作用最优,但对褐飞虱的防效不如25%阿克泰。用药时间可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25%噻虫嗪以45~90g/hm2、25%吡蚜酮以225~300g/hm2为宜,用药次数控制在2次,用水量掌握在75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3.
通过单季晚稻褐飞虱不同策略、不同药剂控害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褐飞虱"治四压五"防治策略仍然是目前控制褐飞虱成灾的关键策略,应继续大力推行。防治药剂推荐以30%速虱灵乳油1 800mL/hm2、30%抑虱净乳油2 250mL/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单季中稻褐飞虱大发生条件下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不同药剂防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四(2)低龄若虫高峰期施用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24 g/hm~21次,能有效控制褐飞虱危害。该方法切断了子代褐飞虱增殖链,后期使褐飞虱虫口密度始终处于偏低水平,是一种用药量低、用药次数少的绿色高效植保技术。  相似文献   

5.
不同新农药对单季晚稻褐飞虱防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6种药剂对单季晚稻褐飞虱防治效果对比试验表明,对褐飞虱控害效果以10%烯啶虫胺水剂优于其他参试药剂,其次为10%RPA悬浮剂,校正防治效果分别达92.5%和75.4%,这2种药剂可作为当前防治褐飞虱的适用药剂。  相似文献   

6.
几种杀虫剂防治单季晚稻5代稻飞虱田间药效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表明,几种药剂防治单季晚稻5代稻飞虱,2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中10%烯啶虫胺水剂防治褐飞虱效果理想,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21d防效分别为80.3%~99.8%,但对灰飞虱防效不佳.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对褐飞虱、灰飞虱防效均较差;25%吡蚜酮町湿性粉剂防治褐飞虱、灰飞虱持效性较好,药后3~21d对褐飞虱防效在35.5%~90.4%,对灰飞虱防效在68~91.3%.  相似文献   

7.
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与吡蚜酮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单季稻褐飞虱的种群行为特征和增长拐点(虫口急增期),以及持续有效控制褐飞虱灾害,2008-2010年开展了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为8月底9月初,防控关键节点为增长拐点前30 d内。应用50%吡蚜酮(顶峰)防控褐飞虱的节点为增长拐点前10~15 d,常规时期为8月中旬。试验结果表明,667 m2用50%吡蚜酮(顶峰)20 g加水75 kg采用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喷雾处理,褐飞虱持续控制效果90%以上可达40 d,可控制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拐点出现,即1次施药可达全季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潘欣葆 《浙江农业科学》2014,1(12):1825-1826
褐飞虱是为害湖州市单季晚稻的主要害虫,2014年6(4)代、7(5)代均达中偏重至大发生。分析发现,虫源数量大,气候、食料条件适宜是褐飞虱重发的主要原因,前期用药过多,防治药剂不对口,防治技术不到位是个别田块受害严重的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防控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是平湖市单季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简介2012年褐飞虱大发生情况,分析褐飞虱大发生的主要成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褐飞虱对防治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寻求防治褐飞虱有效新药剂,利用比较方法,进行燕化吡蚜酮.烯啶虫胺(以下简称燕化扫飞)防治晚稻褐飞虱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d,燕化扫飞12g、燕化扫飞9g+敌敌畏150ml、吡蚜酮24g、立本烯啶虫胺30g防效分别为94.8%、93.8%、91...  相似文献   

11.
锐劲特不同浓度防治水稻中期害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季晚稻生长中期主要受到稻纵卷叶螟、褐飞虱、螟虫等害虫的严重危害。为探索施用一种农药能达到防治多种虫害的目的,我们进行了锐劲特不同浓度防治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水稻播种期和移栽期对主要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影响,2006—2007年在浙江北部嘉兴单季稻区进行了4个移栽稻播种、移栽期和3个直播稻播种期对本地越冬的病虫(二化螟、灰飞虱和纹枯病)种群动态和为害程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播种期是影响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的重要因子,随着单季晚稻播种期的推迟,二化螟、灰飞虱和纹枯病的发生和为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均明显减轻。适期播种(5月底至6月初)是控制本地越冬的二化螟、灰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前几年长兴县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和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规律的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防控技术,并对各项防控措施在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防控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对适当推迟播种、避开一代灰飞虱传毒、减轻条纹叶枯病发生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实践。通过推广单季晚稻直播等措施对单季晚稻的播种期进行了适当调整,有效地减轻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并在近几年来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能有效控制方强农场水稻褐飞虱发生为害的药剂,特进行了几种药剂防治褐飞虱的田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50%烯啶虫胺SG8g/667m2防治水稻褐飞虱效果较好,可有效控制褐飞虱的为害。  相似文献   

15.
《农家顾问》2012,(5):10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发布的《2012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今年稻飞虱防控技术措施为:华南、江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防治,水稻孕穗前注重发挥天敌自然控害和植株补偿作用,减少用药。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杂交稻穗期百丛  相似文献   

16.
在前几年长兴县灰飞虱发生规律的研究和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规律的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防控技术,并对各项防控措施在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防控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对适当推迟播种、避开一代灰飞虱传毒、减轻条纹叶枯病发生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实践。通过推广单季晚稻直播等措施对单季晚稻的播种期进行了适当调整,有效地减轻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并在近几年来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阿克泰防治褐飞虱的效果,以便为大面积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2006年我们分别在安吉县递铺镇祥溪村、双一村、禹山坞村单季杂交稻、单季粳稻直播稻田进行了试验示范,探讨阿克泰等农药的防治效果。1材料与方法阿克泰(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先正达公司);比丹(吡虫啉)10%可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江苏太湖单季晚稻区影响褐飞虱田间种群数量变动的有关生物学参数:卵孵化率80%,若虫存活率18.6%,成虫寿命8天,其不同日龄个体产卵量模型为E=(12.54Ⅰ—25.4)C/100,水稻抽穗后长翅型成虫迁出比例从20%逐渐增至95%。在25℃条件下,取食孕穗期水稻的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繁殖倍数分别为9.8倍和13.3倍。应用以上研究结果,将褐飞虱实验种群动态模型改建成田间种群动态模型,用以预测褐飞虱田间种群数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不同组合药剂对单季晚稻病虫防治开展试验,结果表明,先正达药剂组合基本能防治好单季晚稻重大病虫害,对稻田天敌也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探索呋虫胺、吡蚜酮等几种新药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并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进行了其田间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呋虫胺、吡蚜酮等药剂对褐飞虱防效明显,适期用药1次,其防效可达到9 0%以上,持效期可维持21d以上。各药剂每667m2经济有效的用药量分别为52.5%IKI-2203WP 80g、25%呋虫胺WP 24g、40%噻虫·茚虫威SC20 m L、25%吡蚜酮SC20 m L,在褐飞虱1~2龄若虫高峰期对水50~60 kg喷雾防治,即可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发生和为害,且各药剂均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