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长乐海区一次东海原甲藻赤潮生消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华 《福建水产》2012,34(3):196-202
本文通过对2010年5月2—10日发生在福建长乐海区的一次东海原甲藻赤潮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并探讨了该赤潮生消过程。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可在光照较强的气象条件下发生赤潮;本次赤潮暴发后东海原甲藻仍能快速增长并聚集,且主要利用硝酸氮作为氮营养成分;该赤潮生物在赤潮过程中承受低磷贫瘠环境胁迫的能力较强。对监测过程中海区各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也表明,本次赤潮限制因子有:硝酸氮、亚硝酸氮、水温以及盐度等。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龙华  杜琦 《福建水产》2005,(4):22-26
本文初步研究了2003年5~6月发生于福建连江海域的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赤潮.研究发现强降雨、充足的光照、稳定的气温和良好的海况是米氏凯伦藻赤潮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米氏凯伦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4℃,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7.9~30.5.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营养指数以及磷酸盐浓度呈正相关性.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随出现其它赤潮生物,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会向其它种类的赤潮转化.米氏凯伦藻赤潮对鲍鱼等海洋生物的危害较大,会造成严重的渔业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福建定海湾一次东海原甲藻与夜光藻双相赤潮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华 《福建水产》2016,(2):132-136
通过对2010年6月7—13日发生在福建定海湾的一次东海原甲藻与夜光藻双相赤潮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并探讨了该次双相赤潮生消过程。本次赤潮暴发时海区表层水温范围为22.8~23.2℃,盐度范围为28.24~28.36;本次赤潮暴发后,监测结果显示该海区表层水体中夜光藻的大量存在对东海原甲藻的快速增长无摄食压力,而且在夜光藻大量存在的表层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及氨氮含量与正常海区相比均明显偏高,另外海区表层水体中东海原甲藻在赤潮暴发后仍能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4.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福建海域赤潮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潮往往给渔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但由于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对其进行预报非常困难。本研究收集了福建海区2000年至2016年发生的219个赤潮案例有效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模型建立了其与气温、降水、风速、气压和日照5个气象因子的非线性关系,并将这些赤潮案例数据与相应的气象指标按闽东、闽中和闽南3个海区,分别输入模型进行学习、训练与预测。结果显示:1)闽东海区53个训练样本45个预测正确,正确率达84.91%,3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2)闽中海区69个训练样本58个预测正确,正确率达84.06%,4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3)闽南海区85个训练样本的运算预测结果63个正确,正确率74.12%,5个模拟预测样本全部正确,达到预期的结果。研究表明,以气象因子为自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赤潮的发生进行预测是可行的,该方法可为赤潮的预测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福建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海域内发生的一次东海原甲藻赤潮进行监测,同时分析其生消过程。监测结果表明,福建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在光照较强的气象条件下发生,赤潮发生后东海原甲藻能够快速生长并且富集,并且这本次赤潮的观察中可以发现东海原甲藻赤潮主要的营养成分是硝酸氮。  相似文献   

6.
杜琦  龙华 《福建水产》2004,(4):6-10
本文探讨了福建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生物资源利用过度、病害和赤潮频发。针对这些问题.发展。即浅海滩涂围垦、水污染加剧、局部养殖密度过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保证海洋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7.
近年福建海域赤潮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赤潮是由小型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和聚集引起的。引发赤潮的浮游生物有数十种,每种不同赤潮生物引起的赤潮,其特点和所需的环境条件都有差异。必须对我省的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习性利大量繁殖的规律,逐一进行研究,才能预测预报赤潮,减轻赤潮火害。自祸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成立以米,赤潮监控已成为海洋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的重点,目前闽尔四(石霜)海域、三沙湾、厦门湾已列入赤潮重点监测海域,其它海域也全面开展赤潮监视监测,努力减轻赤潮灾害。全省有福建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宁德海洋环境监测站、宁德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闽东海洋环境监  相似文献   

8.
根据福建沿海地区的地质地貌及气候的特点,综合分析了危害福建沿海的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海洋地质灾害、气候灾害和生态灾害等三种类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和活动断层、海岸侵蚀、港口淤积;气候灾害主要为台风风暴潮;生态灾害主要为赤潮。提出相应的防灾建议:(1)注重海洋灾害的调查研究,进行海洋灾害填图和近海地质填图;(2)主动预防风暴潮,建设防护坝和营造防护林;(3)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4)建立海岸带生态防护网,确保生态环境的整体平衡。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赤潮     
自1986年以来,中国沿海从南到北均发生过赤潮。据报道有数百人由于食用了受赤潮沾污了的海产品而中毒,甚至有人死亡。在污染海区,由于某些种群大量繁殖,海水养殖产量和生物资源大幅度下落。海湾和河口区几乎是危机四伏,随时都有发生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天津近海海域赤潮发生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渤海湾(天津)近海水域的赤潮发生情况,针对赤潮发生的特点和机制,阐述了防范赤潮的几点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98年3—4月份,广东省沿海海域发生了历年来规模最大的赤潮,它所波及的范围达数千平方公里,其中以珠江口海域的珠海、香港、深圳灾情最严重,全省仅网箱养殖鱼类一项累计死亡就高达350吨,造成经济损失约4500万元。六十年代以前,我国有字记载的赤潮仅4次,但随着沿海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加,赤潮也频频发生,特别是深圳大鹏湾更是每年都要发生规模不等的赤潮。  相似文献   

12.
赤潮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士虎  吴建新  李庭古  朱明  郑伟 《水利渔业》2003,23(6):38-39,54
赤潮危害性主要在于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并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针对赤潮的危害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浮动弯角藻赤潮生消动态过程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文毅 《水产学报》2001,25(3):222-226
分析了1999年6月8日-15日胶州湾东北养殖消耗域浮动弯角藻赤潮生消动态过程中各环境因子的变化及赤潮成因,结果表明,该海域无机营养盐含量较高,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需的营养物质;赤潮发生前天气闷热无雨,有利于浮动弯角藻的快速生长繁殖;赤潮形成至发展期该海域盛行南风,浮动弯角藻的物理性聚集对赤潮迅速形成有重要影响;赤潮维持阶段天气稳定,赤潮持续时间较长;最终无机磷、活性硅酸盐的耗尽使赤潮逐步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4.
海水养殖环境赤潮生物的发生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赤潮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危害也越来越大。我们在海洋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我省沿海海域主要有17种造成赤潮的浮游生物,而在养殖池中发现的赤潮生物有23种。针对如潮发生的生物化学因子,我们试用天然沸石粉和化学药品相混合,制成混合药剂用来改善养殖池水环境,控制赤潮的发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水产养殖》2009,(6):20-20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日前称,浙江省近海海域即将进入赤潮高发期。2009年4月23日,温州苍南县大渔湾一带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60平方公里,呈块状分布。24日赤潮面积扩大为80平方公里。受降雨影响,25日赤潮已消散。截至目前,赤潮发生海域尚无鱼、虾死亡报告。这次赤潮已临近养殖区,预计近海海域即将进入以甲藻为主的赤潮高发期。  相似文献   

16.
日本长崎大学水产学部和医学部组成的“赤潮引起的鱼类死因研究小组”已查明赤潮致使鱼类死亡的原因是鳃部受浮游生物的侵害,而发生组织病变,窒息而死。有关赤潮的研究,以往只是以研究发生赤潮的环境条件及防止发生为主的,而对引起鱼类窒息死亡的生理机制,原因物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SeaW iFS Chla与现场Chla的相关性,统计SeaW iFS遥感数据在福建近海的时间覆盖率,对SeaW iFS遥感数据在福建近海赤潮监测的适用性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SeaW iFS Chla与现场Chla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能够很好反映现场Chla的空间分布情况;4~6月SeaW iFS遥感数据量稀少,难以满足赤潮监测的要求;7~9月数据量显著增加,基本可以满足SeaW iFS对较开阔的福建近海进行赤潮监测。  相似文献   

18.
略谈我国的赤潮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有机污染导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的藻类细胞异常增殖和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危及鱼、虾、贝和藻等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我国最早有关赤潮的记载是1933年。解放后,渤,黄、东、南海邻近港湾均陆续有过赤潮的报道。香港地区,1975-1984年共发生84次赤潮,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97年-2006年对我省近岸海域历次赤潮的应急监视监测资料,初步分析了广东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特点。并就未来我省的赤潮防治对策和努力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青岛近海赤潮灾害分级与时空分布及赤潮生物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赤潮发生面积和赤潮藻类的危害类型,将青岛近海发生的赤潮划分为特大、重度、中度、轻度和轻微共计5个灾害级别。结果表明,1990-2013年青岛近海共计发生赤潮33次,以轻微灾害和轻度灾害为主,其它级别尚未发生;其中,发生面积小于10 km2赤潮占总数的51.5%,60.6%的赤潮由基本无害的赤潮种类引起,发生范围以胶州湾和浮山湾近海为主;赤潮次数和面积基本呈现4~5年的波动周期,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6-8月;主要赤潮生物种类是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和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甲藻比例升高,罕见种类逐渐出现。赤潮种类的变化反映出青岛近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发生了改变,与期间青岛近岸海洋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